d再次來到書院,不過劉裕沒有閑逛,而是直奔後院。


    通報,進入,劉裕又來上次的大堂,而水鏡先生等三人已經坐在堂上。


    “三位先生,這次首開科舉取士,孤希望能辦的完美,所以前來請三位先生出題、監考,還請三位先生務必答應。”劉裕單刀直入,直接說明來意,並且語氣正式,不似上次那麽隨意。


    水鏡先生和龐德公對視一眼,至於黃承彥則一臉隨意,顯然去不去都無所謂。


    劉裕也不急,一邊喝茶,一邊靜靜等著。似乎是討論好了,水鏡先生沉吟道:“將軍,我等老朽弟子眾多,若是出題監考恐怕不妥。”


    “無妨,三位先生的品行,孤還是信得過的。”劉裕淡然一笑,盡顯諸侯風采,完全不同上次的謙虛。


    水鏡先生並不反感,反倒是眼睛一亮,頗有些讚賞的意思。


    “中興王上次太過謙虛,雖然也有王上之風,然而並不適合亂世立足。如今看來,中興王能立足亂世,也並非全靠氣運。”


    這大致就是水鏡先生所想,也表明他對劉裕的態度,由平淡轉變為欣賞。


    “既然中興王如此信任老朽,那麽老朽如果再推遲,豈非不知道好歹。”水鏡先生輕撫銀須,疏朗的大笑道。


    這個時候,一旁的黃承彥終於插嘴,道:“好,別搞那套虛的,咱們快點討論考題吧。”


    眾人聞言都哈哈大笑,隨後並沒有討論考題,而是跟著劉裕乘馬車來到中興王府。


    回到府上,劉裕立即安排三位先生的住所,而後更是招來龐統、杜畿等人作陪,一起吃了一餐飯。


    至於討論考題,那是第二天的事。劉裕召集龐統、賈詡、杜畿、步鷙、顧雍等人,本來還想招來周瑜,可惜周瑜怎麽也不肯來劉府。除此之外,參與出題的也就水鏡先生、龐德公、黃承彥三人。當然,怎麽也不能少了劉裕。


    這次出題,曆時三天之久。期間,眾人討論、爭論,乃至大吵起來。後世論及這次所出考題,都說其水平力壓百載,不愧為開宗考題。


    考題出來之後,劉裕又分配了監考人員。本來,劉裕想把水鏡先生等三人集中安排在第三輪終考,但深思熟慮之後,還是決定把他們分開。另外,他本來還想把龐統等一批荊州派安排成考官,但想了想,覺得這樣不利於平衡,所以也就作罷。


    最後,他讓三位先生各為主考官,而後又選舉淮南和江東一些名人做考官,如顧雍,如張昭。當然,杜畿也是考官。


    考卷、考場、考官,一切安排妥當,劉裕隻等著開考了。


    不過劉裕還沒能悠閑,因為他還要去看看武舉準備的怎麽樣。武舉沒那麽繁瑣,但也有好幾樣,劉裕都讓帳下幾位大將處理的。他倒不是不相信帳下那幾位大將,隻是純屬不放心罷了。


    視察一遍,劉裕終於把心放進肚子裏。許褚、周倉這些家夥平日隻會打仗,不想這次安排武舉竟然弄的很好,看來他們平日不是不會弄,而是不想弄。


    第二天,壽春熱鬧如火,大街小巷全是人。參加科舉的人還在其次,主要都是些看熱鬧的,若非劉裕早安排士兵,恐怕現在已經亂套。


    看到這一幕,劉裕鬆了一口氣,道:“伯侯,還是你有先見之明,否則這還真亂了套。”


    杜畿微微一笑,沒有說話,又站了一會兒,才開口道:“公子,畿先下去監考了。”


    劉裕點一點頭,看著杜畿前往考場,然後又看了一眼忐忑的考生,這才大步走下高台,朝城外而去。


    城外正進行著武舉,所以劉裕準備過去看看。武舉也有三場比鬥,第一場最是簡單,不過是舉石鎖而已,比的是氣力。


    劉裕過來並非沒事,而是為武舉開場。他雖然學問不淺,但到底是馬上封侯、刀中取王,而且本身還武藝非凡,自然對武舉要注重一些。


    來到校場,劉裕沒有翻身下馬,而是直接縱馬來到點將台。


    “兒郎們,所謂封侯不用愁,千金馬上取。今日孤開武舉,為爾等鋪平前路,是龍是蟲且看爾等實力。廢話少說,武舉開始!”


    劉裕跑馬大吼,於銅爵馬縱橫之時,一矛擊穿銅鑼,其聲震天動地。


    校場之上,士兵與參考武夫全都目露炙熱之光,顯然已經忍耐不住。


    而銅鑼一聲巨響,終於都忍不住大吼,衝上點將台。台上放著石鎖,重量不等,不過都有人衝過去。虧得有士兵維護秩序,否則早亂成一鍋粥了。


    劉裕見氣氛火熱,不禁駐馬觀看,興趣盎然。但看了一會兒,他就看不下去了,到底沒什麽厲害人物,不像當初英雄遍地走,豪俠多如狗。


    招來許褚,劉裕與他打個招呼,然後便又縱馬回城了。


    回到城中,他又去科舉場地看了一下,發現這邊一片死寂,比校場還無趣,看了一會兒就看不下去。


    “算了,還是回府吧,uu看書wwuuknshu.cm 這邊有伯侯他們也不會有什麽事。”劉裕喃喃自語一句,便又縱馬回到府中。


    回到府上,劉裕並沒有閑著。他招來賈詡,準備再和他商量一下科舉之事。賈詡今天不監考,所以並沒有什麽事。


    賈詡一來,劉裕當即沉聲說道:“文和,關於官製改革,你有什麽建議?”


    這件事,劉裕早就算計好了,所謂科舉盛事不過為官製改革做引子而已。別人不知道,賈詡卻是知道,因為農業改革的事,劉裕有關這類敏感的事都跟賈詡商量。


    賈詡苦笑一聲,他知道自己這是越陷越深,但他也知道自己沒辦法拔出泥沼。因此,他索性一條路走到黑,反正有劉裕當後台,他也不大可能出什麽事。當然,該警惕的還得警惕,否則他必然不得善終。


    此事他早有計較,因而這會兒略一思量,便開口回道:“公子,此事趁科舉之時進行,倒是選了一個好時間,但也不能太過大意。”


    這句話用來拍馬屁,並且引出自己要說的,所以並沒有什麽實際意思。c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帝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獨的殼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獨的殼子並收藏三國之帝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