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番薯苗的事情之後不久,殷得中的消息也拖人傳了回來,太原府的宅子已經選好,就等全家人擇吉日過去安家入住了。
古時候人的遷居除了也要向所屬地申報,改籍賬,就連搬家的程序也是很有講究的。要看黃曆擇吉日,還要對照主人的屬相生辰五行。越是富貴人家就越講究的細致。搬出搬入都有一定的規矩。隻是,殷家小戶農家,少了許多忌諱,就隨意多了。
確定了搬家日子之後,殷複聲一連幾日,往李家村跑。隻為去見一見恩師李夫子。可是,李夫子家卻始終空無一人。
殷複聲對此很是煩悶。
直到搬遷的前一日,殷複聲再次起了個大早,來到李家村。
李家村和小朝村相隔不遠,風貌極其相似,村中有山有河,也全是黃土大屋。
李夫子的教書學堂,就建在村中一座土山中。上山的路,是被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們踩出來的。
春季的山上,到處蔥翠,有各種低矮灌木,將學堂圍攏,隱匿其間。
殷複聲抬頭仰望,他所熟悉的學堂,就隱匿在綠油油的灌木叢中。
而在學堂之上,沿著山道再行數十石階,還有一個籬笆圍城的院子。
此時空氣很好,沒有霧霾,沒有大氣汙染,所以,能見度很高。隻要視力正常之人,皆可以清楚地看到院子裏的樣子。
幾間土屋,清清利利,即不養雞,也未種菜,隻種著一棵大柳樹,樹下擺著一張方桌,和幾個圓木墩子。院中另一角落,還隨意地擺放幾塊怪石。
山腳下四周一片寂靜,偶爾可以聞得雞鳴狗吠之聲。
殷複聲佇立山下暗暗祈禱,希望今日可以見到李夫子。然後,便邁步向那隱匿在山間的學堂行去。
登上百米高的山坡,李夫子的學堂,建在山中一塊稍為平整的地方,四周沒有籬笆,卻自成一方院落。
這間學堂並不算大,土磚結合的牆麵兒上,當中一扇大拱門,緊閉的門上並未上鎖。門上兩側,各開有一扇窗子。透過窗紙,可以朦朧的看到堂內陳設,大門正對著的是夫子所坐的桌案,案後的牆麵兒上,高掛一幅聖人畫像。堂中有十幾張長方形矮桌,每張矮桌前,分開放置兩張坐席。整個布局十分簡潔,沒有過多的裝飾,顯得很是古樸淡雅。
看到這熟悉的地方,想起夫子的教誨,還有曾經與同窗之間發生的趣事,殷複聲不禁在臉上劃出一道弧度。
回憶一番,殷複聲退後兩步,抬頭看去,這學堂外牆牆上,正中高處,懸掛一麵黑漆大扁,上書金字:靜修堂。
繞過靜修堂,在學堂背後另有一條向上的山道。沿山道上行五十米,殷複聲來到李夫子的家。
這個樸素簡單的院落,隻有兩間土房,一間是夫子和孫女兒嫣兒的,另一間是他曾住過的。
殷複聲透過窗子往裏瞧,自己曾用過的筆墨紙硯依然被放置在桌案上,未動分毫。隻是房內多了些刀槍棍棒掛在牆上,顯然是嫣兒後來住了進來。
再看院中,土木搭成的廚房外,有一張小方桌,那是他每日散學後習字的地方,也是師徒吃飯的地方。此時已經落了一些灰在上麵。
李夫子喜好清靜,飲食素淡。宋人的一句:人常嚼得菜根,百事可矣。被夫子常掛在嘴邊,也很好的沿襲下來。
殷複聲最後看的是夫子的屋內,卻仍是一片人去屋空的跡象。
難道夫子真的是因為我的落第而失望,不想再見我了嗎?
回想當年,李夫子收殷複聲為徒,對他抱以很大的希望。雖然夫子從未提起,但殷複聲卻能隱隱察覺。夫子對他的期望,遠不止一個狀元。
自從六歲拜師入學,夫子再未收過其他學生,用全部心血培育他。這種期望之重,有時甚至比家中父母更甚,比殷老爺子一輩子的願望更重。
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也難怪夫子連見都不想見他了。
殷複聲黯然神傷,站在屋外良久,隨後,向屋內深施一禮。
“是學生恃才自傲,才辜負了恩師的期望。待他日有所成就,再來拜謝夫子恩情。”
說罷,便向屋內恭敬叩拜。
……
遷家,遠遷。
要離開自己的故土,割舍不下的太多太多。
“唉,老大家的,咱那大鐵鍋還沒拿上車呢。”老太太坐在雇來的馬車上查點自己那些家當,生怕給落下哪一件。“唉,u看書 ww.uanshu老二家的,咱那燒火棍,別忘了帶上。”,“哎!雞窩掏了沒?有沒有蛋?”……
全家人忙著往車上大包小包的搬東西,就連身形瘦小的殷夢珠,也是一手一隻包袱,拖著往外走。
“哎喲!”珠兒不小心摔了一跤。
“你可真是笨死了,幹這點活兒都幹不好!”
珠兒摔倒沒覺得疼,倒是被許氏的怒吼聲嚇的一激靈。
“起開!”許氏衝過來,一把推開剛站起來的珠兒,順手抓起地上的包袱,往車上一跳,坐在老太太身邊兒。
許氏如此,連老太太都有點兒看不過去了,勸道:“珠兒還小,又沒摔壞東西,你老罵她幹啥?”
“她就笨!人家誰像她這麽笨呀?也不知是誰生的。”許氏沒好氣道。
珠兒的眼淚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楊氏趕緊過來拉起珠兒,“沒摔著吧?”隨後,安撫兩句,也抱著個包袱上了車。
接著,家裏其他人,也都拿好了各自的東西,紛紛上車坐好。
隻有殷老爺子獨自站在空落落的院子裏,抬頭環視著院子裏的每一個角落。暗暗地發出一聲歎息。
為了他最喜愛的孫子,老頭兒不得不放棄他的堅持,放棄殷家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土壤。
“爺爺放心,咱們殷家的故土,不會丟。”殷複聲不知何時站在老爺子身邊,表情淡然而堅定。
殷老爺子看了看孫子,儼然一笑,“嗯,爺爺相信複聲有這個本事!”
……
隨後,爺孫攜手上了馬車,伴著晨光,向太原府駛去。
古時候人的遷居除了也要向所屬地申報,改籍賬,就連搬家的程序也是很有講究的。要看黃曆擇吉日,還要對照主人的屬相生辰五行。越是富貴人家就越講究的細致。搬出搬入都有一定的規矩。隻是,殷家小戶農家,少了許多忌諱,就隨意多了。
確定了搬家日子之後,殷複聲一連幾日,往李家村跑。隻為去見一見恩師李夫子。可是,李夫子家卻始終空無一人。
殷複聲對此很是煩悶。
直到搬遷的前一日,殷複聲再次起了個大早,來到李家村。
李家村和小朝村相隔不遠,風貌極其相似,村中有山有河,也全是黃土大屋。
李夫子的教書學堂,就建在村中一座土山中。上山的路,是被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們踩出來的。
春季的山上,到處蔥翠,有各種低矮灌木,將學堂圍攏,隱匿其間。
殷複聲抬頭仰望,他所熟悉的學堂,就隱匿在綠油油的灌木叢中。
而在學堂之上,沿著山道再行數十石階,還有一個籬笆圍城的院子。
此時空氣很好,沒有霧霾,沒有大氣汙染,所以,能見度很高。隻要視力正常之人,皆可以清楚地看到院子裏的樣子。
幾間土屋,清清利利,即不養雞,也未種菜,隻種著一棵大柳樹,樹下擺著一張方桌,和幾個圓木墩子。院中另一角落,還隨意地擺放幾塊怪石。
山腳下四周一片寂靜,偶爾可以聞得雞鳴狗吠之聲。
殷複聲佇立山下暗暗祈禱,希望今日可以見到李夫子。然後,便邁步向那隱匿在山間的學堂行去。
登上百米高的山坡,李夫子的學堂,建在山中一塊稍為平整的地方,四周沒有籬笆,卻自成一方院落。
這間學堂並不算大,土磚結合的牆麵兒上,當中一扇大拱門,緊閉的門上並未上鎖。門上兩側,各開有一扇窗子。透過窗紙,可以朦朧的看到堂內陳設,大門正對著的是夫子所坐的桌案,案後的牆麵兒上,高掛一幅聖人畫像。堂中有十幾張長方形矮桌,每張矮桌前,分開放置兩張坐席。整個布局十分簡潔,沒有過多的裝飾,顯得很是古樸淡雅。
看到這熟悉的地方,想起夫子的教誨,還有曾經與同窗之間發生的趣事,殷複聲不禁在臉上劃出一道弧度。
回憶一番,殷複聲退後兩步,抬頭看去,這學堂外牆牆上,正中高處,懸掛一麵黑漆大扁,上書金字:靜修堂。
繞過靜修堂,在學堂背後另有一條向上的山道。沿山道上行五十米,殷複聲來到李夫子的家。
這個樸素簡單的院落,隻有兩間土房,一間是夫子和孫女兒嫣兒的,另一間是他曾住過的。
殷複聲透過窗子往裏瞧,自己曾用過的筆墨紙硯依然被放置在桌案上,未動分毫。隻是房內多了些刀槍棍棒掛在牆上,顯然是嫣兒後來住了進來。
再看院中,土木搭成的廚房外,有一張小方桌,那是他每日散學後習字的地方,也是師徒吃飯的地方。此時已經落了一些灰在上麵。
李夫子喜好清靜,飲食素淡。宋人的一句:人常嚼得菜根,百事可矣。被夫子常掛在嘴邊,也很好的沿襲下來。
殷複聲最後看的是夫子的屋內,卻仍是一片人去屋空的跡象。
難道夫子真的是因為我的落第而失望,不想再見我了嗎?
回想當年,李夫子收殷複聲為徒,對他抱以很大的希望。雖然夫子從未提起,但殷複聲卻能隱隱察覺。夫子對他的期望,遠不止一個狀元。
自從六歲拜師入學,夫子再未收過其他學生,用全部心血培育他。這種期望之重,有時甚至比家中父母更甚,比殷老爺子一輩子的願望更重。
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也難怪夫子連見都不想見他了。
殷複聲黯然神傷,站在屋外良久,隨後,向屋內深施一禮。
“是學生恃才自傲,才辜負了恩師的期望。待他日有所成就,再來拜謝夫子恩情。”
說罷,便向屋內恭敬叩拜。
……
遷家,遠遷。
要離開自己的故土,割舍不下的太多太多。
“唉,老大家的,咱那大鐵鍋還沒拿上車呢。”老太太坐在雇來的馬車上查點自己那些家當,生怕給落下哪一件。“唉,u看書 ww.uanshu老二家的,咱那燒火棍,別忘了帶上。”,“哎!雞窩掏了沒?有沒有蛋?”……
全家人忙著往車上大包小包的搬東西,就連身形瘦小的殷夢珠,也是一手一隻包袱,拖著往外走。
“哎喲!”珠兒不小心摔了一跤。
“你可真是笨死了,幹這點活兒都幹不好!”
珠兒摔倒沒覺得疼,倒是被許氏的怒吼聲嚇的一激靈。
“起開!”許氏衝過來,一把推開剛站起來的珠兒,順手抓起地上的包袱,往車上一跳,坐在老太太身邊兒。
許氏如此,連老太太都有點兒看不過去了,勸道:“珠兒還小,又沒摔壞東西,你老罵她幹啥?”
“她就笨!人家誰像她這麽笨呀?也不知是誰生的。”許氏沒好氣道。
珠兒的眼淚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楊氏趕緊過來拉起珠兒,“沒摔著吧?”隨後,安撫兩句,也抱著個包袱上了車。
接著,家裏其他人,也都拿好了各自的東西,紛紛上車坐好。
隻有殷老爺子獨自站在空落落的院子裏,抬頭環視著院子裏的每一個角落。暗暗地發出一聲歎息。
為了他最喜愛的孫子,老頭兒不得不放棄他的堅持,放棄殷家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土壤。
“爺爺放心,咱們殷家的故土,不會丟。”殷複聲不知何時站在老爺子身邊,表情淡然而堅定。
殷老爺子看了看孫子,儼然一笑,“嗯,爺爺相信複聲有這個本事!”
……
隨後,爺孫攜手上了馬車,伴著晨光,向太原府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