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呻.吟之談文學改良者眾矣,記者末學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來頗於此事再四研思,輔以友朋辯論,其結果所得,頗不無討論之價值。因綜括所懷見解,列為八事,分別言之,以與當世之留意文學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一曰,須言之有物。


    吾國近世文學之大病,在於言之無物。今人徒知“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而不知言之無物,又何用文為乎?吾所謂“物”,非古人所謂“文以載道”之說也。吾所謂“物”,約有二事:


    (一)情感“詩”序曰:“情動於中而形諸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謂情感也。情感者,文學之靈魂。文學而無情感,如人之無魂,木偶而已,行屍走肉而已。(今人所謂“美鹹”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 吾所謂“思想”,蓋兼見地、識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賴文學而傳,而文學以有思想而益貴,思想亦以有文學的價值而益貴也;此莊周之文,淵明、老杜之詩,稼軒之詞,施耐庵之小說,所以絕千古也。思想之在文學,猶腦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則雖麵目姣好,雖能笑啼感覺,亦何足取哉?文學亦猶是耳。


    文學無此二物,便如無靈魂無腦筋之美人,雖有(禾農)麗富厚之外觀,抑亦末矣。近世文人沾沾於聲調字句之間,既無高遠之思想,又無真摯之情感,文學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勝之害,所謂言之無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質救之。質者何?情與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學者,隨時代而變遷者也。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周、秦有周、秦之文學,漢、魏有漢、魏之文學,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學。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進化之公理也。


    即以文論,有“尚書”之文,有先秦諸子之文,有司馬遷、班固之文,有韓、柳、歐、蘇之文,有語錄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進化也。試更以韻文言之:“擊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時期也;三百篇之“詩”,一時期也;屈原、荀卿之騷賦,又一時期也;蘇、李以下,至於魏、晉,又一時期也;江左之詩流為排比,至唐而律詩大成,此又一時期也;老杜、香山之“寫實”體諸詩(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樂府),又一時期也;詩至唐而極盛,自此以後,詞曲代興,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詞之一時代也;蘇、柳(永)、辛、薑之詞,又一時代也;至於元之雜劇傳奇,則又一時代矣。


    凡此諸時代,各因時勢風會而變,各有其特長,吾輩以曆史進化之眼光觀之,決不可謂古人之文學皆勝於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滸傳”視“左傳”、“史記”,何多讓焉?“三都”、“兩京”之賦富矣,然以視唐詩、宋詞,則糟粕耳。此可見文學因時進化,不能自止。唐人不當作商、周之詩,宋人不當作相如、子雲之賦,——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時,違進化之跡,古不能工也。


    既明文學進化之理,然後可言吾所謂“不摹仿古人”之說。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見“國會開幕詞”,有雲:“於鑠國會,遵晦時休。”此在今日而欲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證也。更觀今之“文學大家”,文則下規姚、曾,上師韓、歐,更上則取法秦、漢、魏、晉,以為六朝以下無文學可言,此皆百步與五十步之別而已,而皆為文學下乘。


    即令神似古人,亦不過為博物院中添兒許“逼真贗鼎”而已,文學雲乎哉!昨見陳伯嚴先生一詩雲:“濤園鈔杜句,半歲禿千毫,所得都成淚,相過問奏刀。萬靈噤不下,此老仰彌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騷。”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詩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於以“半歲禿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鈔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彌高”之歎。若能灑脫此種奴性,不作古人的詩,而惟作我自己的詩,則決不致如此失敗矣。


    吾每謂今日之文學,其足與世界“第一流”文學比較而無愧色者,獨有白話小說(我佛山人,南亭亭長,洪都百鏈生三人而已。)一項。此無他故,以此種小說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於“儒林外史”,“水滸”,“石頭記”,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實寫今日社會之情狀,故能成真正文學。其他學這個、學那個之詩古文家,皆無文學之價值也。今之有誌文學者,宜知所從事矣。


    三曰,須講文法


    今之作文作詩者,每不講求文法之結構。其例至繁,不便舉之,尤以作駢文律詩者為尤甚。夫不講文法,是謂“不通”。此理至明,無待詳論。


    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觀,其取別號則曰“寒灰”,“無生”,“死灰”;其作為詩文,則對落日而思暮年,對秋風而思零落,春來則惟恐其速去,花發又惟懼其早謝。此亡國之哀音也。老年人為之猶不可,況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養成一種暮氣,不思奮發有為,服勞報國,但知發牢騷之音,感喟之文;作者將以促其壽年,讀者將亦短其誌氣。此吾所謂無病之呻.吟也。國之多患,吾豈不知之?然病國危時,豈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願今之文學家作費舒特(Fichte),作瑪誌尼(Mazzini),而不願其為賈生、王粲、屈原、謝皋羽也。其不能為賈生、王粲、屈原、謝皋羽,而徒為婦人醇酒喪氣失意之詩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今之學者,胸中記得幾個文學的套語,便稱詩人。其所為詩文處處是陳言爛調,“蹉跎”、“身世”、“寥落”、“飄零”、“蟲沙”、“寒窗”、“斜陽”、“芳草”、“春閨”、“愁魂”、“歸夢”、“鵑啼”、“孤影”、“雁字”、“玉樓”、“錦字”、“殘更”……之類,累累不絕,最可憎厭。其流弊所至,遂令國中生出許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實非之詩文。今試舉吾友胡先(馬肅)先生一詞以證之:


    “熒熒夜燈如豆,映幢幢孤影,淩亂無據。翡翠衾寒,鴛鴦瓦冷,禁得秋宵幾度?麽弦漫語,早丁字簾前,繁霜飛舞。嫋嫋餘音,片時猶繞柱。”


    此詞驟觀之,覺字字句句皆詞也,其實僅一大堆陳套語耳。“翡翠衾”,“鴛鴦瓦”,用之白香山“長恨歌”則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簾”,“麽弦”,皆套語也。此詞在美國所作,其夜燈決不“熒熒如豆”,其居室尤無“柱”,可繞也。至於“繁霜飛舞”,則更不成話矣。誰曾見繁霜之“飛舞”耶? 吾所謂務去爛調套語者,別無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親見親聞所親身閱曆之事物,一一自己鑄詞以形容描寫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達其狀物寫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爛調套語者,皆懶惰不肯自己鑄詞狀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張八事之中,惟此一條最受朋友攻擊,蓋以此條最易誤會也。吾友江亢虎君來書曰:


    “所謂典者,亦有廣狹二義。(饣豆)(饣丁)獺祭,古人早懸為厲禁;若並成語故事而屏之,則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簡而涵義多。此斷非用典不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詩,並不可寫信,且不可演說。來函滿紙‘舊雨’、‘虛懷’、‘治頭治腳’、‘舍本逐末’、‘洪水猛獸’、‘發聾振聵’、‘負弩先驅’、‘心悅誠服’、‘詞壇’、‘退避三舍’、‘無病呻.吟’、‘滔天’、‘利器’、‘鐵證’……皆典也。試盡抉而去之,代以俚語俚字,將成何說話?其用字之繁簡,猶其細焉。恐一易他詞,雖加倍蓰而涵義仍終不能如是恰到好處,奈何?……”


    <a href="https://m.ranwena.net" id="wzsy">ranwena.net</a>


    此論極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為廣狹二義,分論之如下:


    (一)廣義之典非吾所謂典也。廣義之典約有五種:


    (甲)古人所設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義,不以時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雖不讀書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謂為用典也。上文所舉例中之“治頭治腳”、“洪水猛獸”、“發聾振聵”,……皆此類也。蓋設譬取喻,貴能切當,若能切當,固無古今之別也。若“負弩先驅”、“退避三舍”之類,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與之間,或可用之,然終以不用為上。如言“退避”,千裏亦可,百裏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語 成語者,合字成辭,別為意義。其習見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鑄“成語”,亦無不可也。“利器”、“虛懷”、“舍本逐末”,……皆屬此類。此非“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 引史事與今所論議之事相比較,不可謂為用典也。如老杜詩雲,“未聞殷周衰,中自誅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詩雲,“所以曹孟德,猶以漢相終”,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 此亦非用典也。杜詩雲,“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雲:“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語 此亦非用典也。吾嚐有句雲,“我聞古人言,艱難惟一死。”又雲,“嚐試成功自古無,放翁此語未必是。”此乃引語,非用典也。


    以上五種為廣義之典,其實非吾所謂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狹義之典,吾所主張不用者也。吾所謂用“典”者,謂文人詞客不能自己鑄詞造句以寫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陳言以代之,以圖含混過去,是謂“用典”。上所述廣義之典,除戊條外,皆為取譬比方之辭。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狹義之用典,則全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謂用典與非用典之別也。狹義之典亦有工拙之別,其工者偶一用之,未為不可,其拙者則當痛絕之。


    (子)用典之工者 此江君所謂用字簡而涵義多者也。客中無書不能多舉其例,但雜舉一二,以實吾言:


    (1)東坡所藏“仇池石”,王晉卿以詩借觀,意在於奪。東坡不敢不借,先以詩寄之,有句雲,“欲留嗟趙弱,寧許負秦曲。傳觀慎勿許,間道歸應速。”此用藺相如返璧之典,何其工切也!


    (2)東坡又有“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詩雲:“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此雖工已近於纖巧矣。


    (3)吾十年前嚐有“讀‘十字軍英雄記’”一詩雲:“豈有人羊叔子?焉知微服趙主父?十字軍真兒戲耳,獨此兩人可千古。”以兩典包盡全書,當時頗沾沾自喜,其實此種詩,盡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華僑誄陳英士文有“未懸太白,先壞長城。世無(钅且),乃戕趙卿”四句,餘極喜之。所用趙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國維詠史詩,有“狼虎在堂室,徙戎複何補?神州遂陸沉,百年委榛莽。寄語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謂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處,終在不失設譬比方之原意;惟為文體所限,故譬喻變而為稱代耳。用典之弊,在於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為主,使讀者迷於使事用典之繁,而轉忘其所為設譬之事物,則為拙矣。古人雖作百韻長詩,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與白香山“悟真寺詩”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長律則非典不能下筆矣。嚐見一詩八十四韻,而用典至百餘事,宜其不能工也。


    (醜)用典之拙者 用典之拙者,大抵皆懶惰之人,不知造詞,故以此為躲懶藏拙之計。惟其不能造詞,故亦不能用典也。總計拙典亦有數類: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幾種解釋,無確定之根據。今取王漁洋“秋柳”一章證之:


    “娟娟涼露欲為霜,萬縷千條拂玉塘。浦裏青荷中婦鏡,江幹黃竹女兒箱。空憐板渚隋堤水,不見琅琊大道王。若過洛陽風景地,含情重問永豐坊。”


    此詩中所用諸典無不可作幾樣說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學所以達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讀五車之書,然後能通其文,則此種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語,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懷,稱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語),是其例也。今人言“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寫山高與天接之狀,而曰“西接(木巳)天傾”是也。


    (5)古事之實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往亂用作普通事實。如古人灞橋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種特別土風。陽關、渭城亦皆實有所指。今之懶人不能狀別離之情,於是雖身在滇越,亦言灞橋;雖不解陽關、渭城為何物,亦皆言“陽關三疊”,“渭城離歌”。又如張翰因秋風起而思故鄉之(艸專)羹鱸膾,今則雖非吳人,不知(艸專)鱸為何味者,亦皆自稱有“(艸專)鱸之思”。此則不僅懶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種種,皆文人之下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說也。


    七曰,不講對仗


    排偶乃人類言語之一種特性,故雖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間有駢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三排句也。“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於語言之自然,而無牽強刻削之跡;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聲之平仄,詞之虛實者也。至於後世文學末流,言之無物,乃以文勝;文勝之極,而駢文律詩興焉,而長律興焉。駢文律詩之中非無佳作,然佳作終鮮。所以然者何?豈不以其束縛人之自由過甚之故耶?(長律之中,上下古今,無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學改良,當“先立乎其大者”,不當枉廢有用之精力於微細纖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廢駢廢律之說也。即不能廢此兩者,亦但當視為文學末技而已,非講求之急務也。


    今人猶有鄙夷白話小說為文學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吳趼人皆文學正宗,而駢文律詩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聞此言而卻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語俗字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吳趼人為文學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語”之論也。(參看上文第二條下。)蓋吾國言文之背馳久矣。自佛書之輸入,譯者以文言不足以達意,故以淺近之文譯之,其體已近白話。其後佛氏講義語錄尤多用白話為之者,是為語錄體之原始。及宋人講學以白話為語錄,此體遂成講學正體。(明人因之。)當是時,白話已久人韻文,觀唐、宋人白話之詩詞可見也。及至元時,中國北部已在異族之下三百餘年矣(遼、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國乃發生一種通俗行遠之文學。


    文則有“水滸”、“西遊”、“三國”……之類,戲曲則尤不可勝計。(關漢卿諸人,人各著劇數十種之多。吾國文人著作之富,未有過於此時者也。)以今世眼光觀之,則中國文學當以元代為最盛;可傳世不朽之作,當以元代為最多。此可無疑也。當是時,中國之文學最近言交合一,白話幾成文學的語言矣。使此趨勢不受阻遏,則中國幾有一“活文學”出現,而但丁、路得之偉業,(歐洲中古時,各國皆有俚語,而以拉丁文為文言,凡著作書籍皆用之,如吾國之以文言著書也。其後意大利有但丁〔Dante〕諸文豪,始以其國俚語著作,諸國踵興,國語亦代起。路得〔Luther〕創新教,始以德文譯“舊約”、“新約”,遂開德文學之先。英、法諸國亦複如是。


    今世通用之英文“新舊約”乃一六一一年譯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歐洲諸國之文學,在當日皆為俚語。迨諸文豪興,始以“活文學”代拉丁之死文學;有活文學而後有言文合一之國語也。)幾發生於神州。不意此趨勢驟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當時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爭以複古為高,於是此千年難遇言文合一之機會,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曆史進化的眼光觀之,則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此“斷言”乃自作者言之,讚成此說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張今日作文作詩,宜采用俗語俗字。與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於鑠國會,遵晦時休”之類),不如用二十世紀之活字;與其作不能行遠、不能普及之秦、漢、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戶曉之“水滸”、“西遊”文字也。


    結論:


    上述八事,乃吾年來研思此一大問題之結果。遠在異國,既無讀書之暇晷,又不得就國中先生長者質疑問難,其所主張容有矯枉過正之處。然此八事皆文學上根本問題,一一有研究之價值。故草成此論,以為海內外留心此問題者作一草案。謂之芻議,猶雲未定草也,伏惟國人同誌有以匡糾是正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