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常說,他在“澄衷”求學期間有三個較大的收獲:


    其一、英文與數學的進步很快。


    其二、他小時體弱多病,到上海上學後,注意體操鍛煉,他在“梅溪”與澄衷”期間從來不曾缺脫一堂體操課。雖然他從沒有參加過什麽體育競技的比賽,但他上體操課總是“很用氣力做種種體操”。 他的身體也開始逐漸強健。


    其三、大膽參加各種社會群體活動。他在家鄉時處於婦女的保護圈中,顯得羞怯、文弱、膽小,到上海後逐漸擺脫這種習性。到“澄衷”不久,他便成為學校各種活動的骨幹分子、活躍分子。


    胡適特別擅長講演,是一位出色的講演大師。他一生做過無數次的講演,成大名後也回母校“澄衷”作過講演。他的講演能力雖成熟於留美期間,但濫觴於“澄衷”。 生平首次的演講就是在“澄衷”作的。


    正如他在日記中所言:“吾入澄衷學堂以後,始稍稍得朋友之樂。居澄衷之第二年,已敢結會演說,是為投身社會之始。”


    在澄衷學堂就讀期間,胡適寫下了他存世最早的100篇日記(《丙午年學界用自治日記》)。該日記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


    值得注意的是,這100篇澄衷日記中,涉及社團活動的約占總數的一半。在五個多月中,僅胡適發起或參與的學生自治性組織就有“自治會”、“閱書會”、“集益會”、“理化研究會”、“講書會”、“算術研究會”、“球會”等近十種。


    社團活動自然離不開演講,胡適在日記中記述:“4月13日,集益會開第七次常會,諸位師生就會員出會之法、‘泰否’二字之義、南昌教案事、光學、算術九試法等話題發表演講,……”


    胡適則‘聞諸君演說,輒生無數感情,乃登台演說,總論各人之演說’,深得會員好評。


    “4月29日,‘自治會’會時,胡適演說三事:‘釋治字之意’、‘論同學宜於學問上、德性上著力競爭’、‘論選舉時被選者及選人者之權利義務’。”


    之後選舉職員,胡適以18票之多被選為會長,其演講之魅力,可見一斑。


    在《四十自述》中,胡適回顧了他曾在澄衷“自治會”發表題為“論性”的演說。他否定孟子的“性善說”與荀子的“性惡說”,讚同王陽明的性“無善無惡,可善可惡”之說。孟子曾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胡適直言孟子不懂得科學,不明白地心萬有引力和水自會保持水平的原理。認為“水無有不下”,並非水性向下,隻是地心吸力引它向下。吸力可以引它向下,高高的蓄水塔也可以使自來水管裏的水向上。依據水無上無下保持水平,卻又可上可下的特點,論證了王陽明的“性論”的正確性。胡適的這番演說通俗形象,深入淺出,頗受同學的歡迎。


    正是因為澄衷學堂開放的氛圍、眾多的社團活動,使得胡適有了較多的演講訓練機會,為日後成為舉世矚目的演講大師邁開了堅實的一步。


    在澄衷學堂,胡適所讀的新書之中,對他生平思想影響最大的還有一個人,就是梁啟超。


    梁啟超是著名的維新黨領袖人物。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流亡日本,創辦《新民叢報》,繼續宣傳君主立憲的改良主義,成了保皇黨人。


    作為清末民初重要曆史人物,雖其在對抗革命黨、支持北洋軍閥政府袁世凱、段祺瑞等事件中,引發諸多爭議甚至不滿,但他一生致力於民族強盛和國家繁榮呐喊奔波,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地位不能動搖;是中國新史學的開山祖師和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不可否定;在清末科舉製度的廢除和立憲運動的推手作用不能忽略。


    他堅持介紹西方的新學,抨擊中國社會的黑暗,解剖國民性的缺點和弱點,而且文章“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在中國思想界仍有相當大的影響,發揮了巨大的啟蒙作用。


    胡適在梅溪學堂便開始讀《新民叢報》,讀梁啟超一派人的文章。到澄衷以後,似乎和梁氏更結下了不解之緣。


    澄衷學堂是依據學生的英文水平分班,故班裏學生國文程度參差不齊。楊千裏將學生分成三組:甲組讀飲冰室文;乙組讀讀粹化新編,丙組讀春風館國文教科書。其中,乙組和丙組人數居多,隻有胡適與另外三人分在“最高級別”的甲組。


    胡適所在甲組讀的飲冰室文,也就是梁啟超的著作。


    胡適最初接觸梁氏文章,緣於二哥胡紹之推薦。轉入澄衷學堂後,在楊千裏的影響下,對梁氏著作有了更廣泛、更深入的他從梁啟超的文章中,知道世界上除了孔子孟子以外,還有培根、笛卡爾、霍布士、斯賓諾莎、孟德斯鳩、盧梭、康德、達爾文等許多大思想家和大學問家。他折服於梁氏文章的魔力,他的思想也不能不跟著梁啟超走。


    胡適說,他那時“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主要是兩部著作對他的思想事業影響極大,第一是《新民說》,第二是《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新民說》,是梁啟超有代表性的政論著作。現在版的全書共二十節。分別為第一節敘論、第二節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第三節釋新民之義、第四節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證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第五節論公德、第六節論國家思想、第七節論進取冒險、第八節論權利思想、第九節論自由、第十節論自治第十一節論進步(一名中國群治不進之原因)、第十二節論自尊、第十三節論合群、第十四節論生利分利、第十五節論毅力、第十六節論義務思想、第十七節論尚武、第十八節論私德、第十九節論民氣、第二十節論政治能力。


    書的主旨,是要改造中國的國民性,試圖個老大落後的民族,改造成一個先進強盛的新民族,使“吾四萬萬人之民德民智民力”,可以同西方的先進民族相匹敵,成為新民。他說:“苟有新民,何患無新製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因此,梁氏自號“新民子”,自稱“中國之新民”,他辦的雜誌也叫做《新民叢報》。總歸一句話,他把“新民”看作是“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胡適讀到的《新民說》,是匯編了關於曆舉西方民族的許多優長,解剖中國國民的奴隸根性的十幾篇文章的老版本,覺得給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使他相信中國之外,還有很高等的民族,很高等的文化。


    因此,胡適認為:《新民說》的最大貢獻在於指出中國民族缺乏西洋民族的許多美德。


    <a href="https://m.ranwena.net" id="wzsy">ranwena.net</a>


    言道:“他指出我們所最缺乏而最須采補的是公德,是國家思想,是進取冒險,是權利思想,是自由,是自治,是進步,是自尊,是合群,是生利的能力,是毅力,是義務思想,是尚武,是私德,是政治能力。他在這十幾篇文字裏,抱著滿腔的血誠,懷著無限的信心,用他那枝‘筆鋒常帶情感’的健筆,指揮那無數的曆史例證,組織成那些能使人鼓舞,使人掉淚,使人感激奮發的文章。其中如《論毅力》等篇,我在25年後重讀,還感到他的魔力。何況在我十幾歲最容易受感動的時期呢?”


    另一篇《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是梁氏早年的學術著作。他將中國學術思想史分為七個時代:一、胚胎時代,春秋以前是也;二、全盛時代,春秋末及戰國是也;三、儒學統一時代,兩漢是也;四、老學時代,魏晉是也;五、佛學時代,南北朝、唐是也;六、儒佛混合時代,宋、元、明是也;七、衰落時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八、複興時代,今日是也。


    這種劃分,今天看來自然是需要商榷的,但這是在80多年前,正如胡適所說,這篇文章“是第一次用曆史眼光來整理中國舊學術思想,第一次給我們一個‘學術史’的見解”。因此,胡適也最愛讀,而且也給胡適“開辟了一個新世界”,使他知道“四書”“五經”之外,中國還有學術思想。


    但梁啟超的這篇文章沒有寫完,隻是一個半成品。胡適覺得很失望,很不滿足。


    後來梁氏又在《新民叢報》上續作,也沒有完成,中間仍缺三個時代最緊要的部分。胡適眼巴巴地望了幾年,忽然靈機一動:“我在失望的時期,自己忽發野心,心想:我將來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補作這幾章闕了的中國學術思想史,豈不是很光榮的事業?我越想越高興,雖然不敢告訴人,卻真打定主意做這件事了。這一點野心就是我後來做《中國哲學史》的種子。”


    由此可見,梁啟超對胡適一生的思想和事業,影響是何等重大。


    胡適四十歲左右,在學術界如日中天,堪稱泰鬥的中青年時期,對已漸被大浪淘退的梁啟超,依然敬重有加。


    他常說:“我們把梁先生看作老輩”,又說梁任公:“和藹可親,全無城府,一團孩子氣”。


    梁氏逝世,他特別難過,在日記中寫道:“今天任公大殮,我在廣慧寺。我同(任)叔永、陳寅恪、周寄梅去送他入殮,第一個見著蹇季常,他兩眼噙著老淚,我說,我來遲了8分鍾!也不覺墜淚了!……有許多任公舊友下淚的。”


    20餘年後,提及梁啟超,胡適又說: “(協和醫院)世界最新最完備的一個醫院,競無法延長一位平日體格很強,生龍活虎一般的大人物的壽命。”作為朋友抑或師長,這是胡適先生作為晚輩予以的敬愛和惋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