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四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因為戰爭主要在歐洲,故一般人習慣地稱之為“歐戰”。


    歐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也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戰爭。


    戰爭主要是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進行。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於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意大利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塞爾維亞王國、比利時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和希臘王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


    這場戰爭是歐洲曆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六千五百萬人參戰,一千多萬人喪生,二千萬人受傷。


    造成的經濟損失無可估量。


    一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的同時,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次世界大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當時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複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力擴充軍備。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帝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幹半島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區進行擴張。


    地處中歐的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擴張,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幹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衝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建立了針對俄羅斯帝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


    一八七九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簽署了“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


    後來,由於意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斯的鬥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意大利,共同對付法國。一八八二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 一八九二年,法國和俄羅斯帝國達成了軍事協議。協議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意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同樣,一旦俄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也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


    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麵。


    隨著英德矛盾的加劇,英國適時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係。


    在一九零四年和一九零七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三國協約的建立,使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裏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誌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意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麵作戰。


    當時的國人,因與外部世界聯係不多,對歐戰知者有限。就是知道的人,也都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讓大家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國家也很快卷入其中。


    袁世凱接到各國宣戰公文,馬上召集黎元洪、徐世昌、梁士詒、孫寶琦等密議應付方略。很快做出決定,老規矩,和日俄戰爭一樣,采取中立立場。


    當場指派梁士詒、孫寶琦、梁敦彥、李盛鐸四人草擬中立條規。


    八月六日公布《局外中立條規》,八月月十一日設立中立辦事處,十二日各國承認中國中立。


    與此同時,梁士詒、孫寶琦等起草了中立細則多條呈袁世凱核定,大略為:


    (一)中立辦事處由政事堂派出三人,陸軍、海軍、交通三部各派二人,統率處、總務處、參謀本部各派一人,機要局派出主事三人常駐,為日常辦事人員。


    (二)設中立檢查處,查照中立條例第廿四條,公布戒嚴後,對於各國輸入及運送之物品,允宜詳為檢查,倘係戰時禁品,即予扣留。特飭由交通部及稅務處於各鐵路要站及沿海各關內,一律設中立檢查分處,以執行此職務。


    (三)注重沿海防務,分飭粵、閩、浙、蘇、奉、魯各省長官,以香.港、青島、威海衛等處,英、德、俄已宣布戒嚴,恐將來不免有戰事,應籌安謐地方,嚴防匪患,並令六省籌議聯防計劃。


    (四)海軍艦隊重新配置,將海軍部所屬艦隊分為三隊:第一隊海圻、海容等十五艘,分配廈門、馬口、上海、煙台等處為海防。第二隊建安、建威等廿三艘,分配浦口、武昌、上海、九江、福州、新堤、蕪湖、嶽陽、江陰、長沙、宜昌、太平府等處為江防。第三隊是練習艦隊肇和、應瑞等分守馬江、黃埔。粵海海防則由廣東負責。


    (五)訓飭駐外各使節,對於散居各國各地華僑,應隨時商同駐在各國政府,妥籌保護。對於此次戰爭,我國既宣言中立,各使領館應以冷靜沉默出之,不可輕加評論。國際規約尤當審慎遵守。關於戰爭消息,逐日拍電報告。至中國將來派員觀戰,當預先向各該國聲明。


    (六)禁止密碼電報,檢查外人函電。


    (七)停發遊曆護照。


    (八)增調陸軍第十師赴山東。


    同時袁以大總統名義電請美國政.府轉達參戰各國,勿在中國領土上發生作戰行為。美國對此沒有確切答複,日本駐華代辦小幡抗議中國政.府不應向美國提出此項請求,德國駐華代辦馬爾參照會中國外交部,要禁止交戰國士兵通過中國領土。


    中國自鴉片戰爭後,即受盡了列強的欺侮,自己既不爭氣,列強則得寸進尺。李鴻章以夷製夷的手段雖不能盡人意,但弱國無外交,以夷製夷還不失為一種策略。


    歐戰爆發後,對中國來說,可算是一個大好機會,利用列強自顧不暇,把列強勢力逐出中國。


    可惜這時袁世凱因打壓國民黨,使新生的民國元氣大傷。


    很長時間了,袁世凱每次和大家商量事時,大家都習慣把眼睛看向他。一旦他發表了意見,便是隨聲附和。


    是的,人都願意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喜歡以自己為中心。但是,袁世凱有時也很想聽一聽不同意見。為此,他常不急於發表意見。可每到這時,大家好像都在努力揣摩他的想法。對此,袁世凱很不滿意,可當他提出不能搞一言堂,大家要開動腦筋時,接下來的還是隨聲附和。都說他說得對,特別對,隻是沒有獨立見解發表。


    袁世凱覺得梁士詒看問題有獨到見解,這一天把他找來夜談。他和梁士詒說,就想聽聽對方的想法。就兩個人,梁士詒倒是很放得開。


    <a id="wzsy" href="https://m.wucuoxs.com">無錯小說網</a>


    以下便是他們的對話:


    袁問:“歐戰禍及遠東,目前最急的事應從何處著手?”


    梁答:“有兩件急務,一是救濟財政;二是提防日本侵略。”


    袁說: “請言其詳。”


    梁答:“先言財政,去年二千五百萬鎊借款,所餘無幾,財政尚未整理就緒,國庫異常空虛。


    “歐戰爆發後,外債無法再借,所以目前必需先打通財路,否則二三月後,軍費、政費從何而出?因此目前應趁歐戰發生,鎊價起落,匯兌困難諸種理由,先行停付各國賠款,所有關稅鹽稅,一律提存於中國之銀行。


    “由於我國已宣告中立,詞嚴義正,各國亦無如我何也。同時立即發行內國公債。這兩者可以並行,則一二年間不至財用不足。


    “至於提防日本,則是我國最大隱憂,近年曾分別和英使朱爾典、俄使庫朋斯基、日使日置益、法使康悌會晤。朱爾典曾告英日聯盟已告成功,日本必定助英國攻德國所屬的青島,中國若不乘此時機取得,則一定有人會去奪取。


    “朱爾典所指自然是日本,不如乘日本尚未動兵之前,我們先和英國密議,由英人威脅要奪青島,我即和德使磋商,要求德國將青島歸還我國。同時暗中派兵包圍青島,談判不成,即用武力奪取。先下手為強,使日本無所措手,青島如已奪獲,日本便無詞可借了。


    “這不特防日本的侵略,亦可以杜絕將來的後患。”


    袁說:“燕孫,你的意見很對,關於財政計劃,停付賠款、移存關鹽都可立即施行。至於內國公債,過去失敗過,你看有何良策以善其後,請予詳細計劃,全權辦理。


    “至於先行下手奪回青島,於情於勢都是應行的,不過我國既然宣布中立,忽然又推翻前議,出兵對付德國,雖說是收回青島,但在中立立場上似乎有點礙難說得過去,這樣做了就怕外交上會增加困難和糾紛,且恐愈增加和日本的尖銳關係,我覺得此一著可行又不可行。”


    梁說:“德奧兩國以小敵大,戰爭結果必難幸勝,不如找個適當時機對德國絕交宣戰,俾將來在和議中可以取得地位,立於有利地步。”


    袁說:“這一層讓我再詳細考慮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