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最主要來自兩個方麵。
一方是以軍機大臣鐵良、榮慶等為主的滿族親貴。取消軍機處,盡管他們可能另外任職,但權力畢竟要大大削弱。
而且,袁世凱還設想,待上議院成立後,王公、貝勒、貝子等不實際幹政,讓他們充當議員。這使得這些公、子們憤怒異常。
鐵良堅稱:“立憲非中央集權不可,實行中央集權非剝奪督撫兵權財權、收攬於中央政.府則又不可”,其攻擊矛頭直接對準袁世凱、張之洞等地方督撫大員。滿漢矛盾,隱然可現。
在一次會議上,醇親王載灃竟拔出手槍直抵袁世凱胸前大聲說:“爾如此跋扈,我為主子除爾奸臣!”經奕劻調解,方才作罷。
由於傳說內務府也要裁撤,所有太監都要裁去,有次袁世凱下朝時百餘名太監將他團團圍住大聲謾罵,有的甚至揮拳要打,幾成圍毆之勢。
袁世凱招架不住,急忙大呼奕劻過來為其解圍。經奕劻百般勸解,並保證絕不裁撤太監,這些太監才忿忿而去。
為避免更大的動蕩,清廷不得不宣布了官製改革中的“五不議”:第一,軍機處之事不議;第二,內務府事不議;第三,八旗事不議;第四,翰林院事不議;第五,太監事不議。
另一個主要的反對力量來自以瞿鴻穖、岑春煊、王文韶、趙炳麟等為要角的漢族大臣、禦史。他們有的一直與袁爭權,有的對袁結黨營私憤怒已久,因此紛紛上折慈禧,堅決反對。有的從中國傳統觀念出發,認為改官製是“用夷變夏,亂國法而害人心”;認為這樣內閣權重,如果“用人偶失,必出權臣”,有人甚至明確指出袁世凱的“責任內閣”實際為少數一二總理大臣專權,也就是袁世凱專權。
有的相反,從西方憲政製度對此進行批判,認為這次改製完全虛假,指出外國君主立憲國的責任內閣之所以不能專權是因為有議院監督、限製,中國議院一時恐難成立,所謂“責任內閣”既不對皇上負責又無議院負責,隻是統攬了過去皇帝的權力。
人總是這樣,維護自己利益是他們反對的真實原因,但個人利益受損的事是擺不到桌麵上的。大家也都知道,上頭最忌諱的是什麽,便把矛頭主要指向了責任內閣。
禦史劉汝翼上奏說:總理大臣代替君主負責,是“率天下士大夫,內背朝廷……不可輕設”。
禦史張瑞蔭、吏部主事胡思敬上奏:內閣權重,“用人偶失,必出權臣”,君權將被取代,軍機處萬萬不可撤。
禦使趙炳麟指出:“立憲精神全在議院,今不籌召集議院,徒將君主大權移諸內閣,此何心哉!”
他與五名禦史聯名上奏:堅決反對設置責任內閣,說責任內閣必然導致大臣專權,皇權無存。
內閣中書王寶田、戶部李經野、兵部馬毓楨上奏:痛斥官製改革是“用夷變夏,亂國法而害人心” ,設立責任內閣是“實陰以奪朝廷之權”。
<a href="http://m.xiashuba.com" id="wzsy">xiashuba.com</a>
內閣學士文海、禦史陸寶忠則直接把矛頭指向了袁世凱,說他亂政,敗壞朝廷綱紀,應飭令其回本部,不能主持官製改革。
這樣,從王公親貴、大小太監到大臣禦史,盡管觀點不同,但幾乎全都反對袁世凱的改革官製,不是到慈禧處哭訴哄鬧就是不斷上折,天天雞飛狗跳。
現在朝廷之中,已經沒有立憲不立憲,馬上立憲和緩行立憲的派係對立,好像所有的派係都聯合起來一致攻擊袁世凱。
就連亦劻和徐世昌都不敢說話了。
載澤雖然是編篆官製改革方案的總負責人,但已經和袁世凱切割,稱這個方案他根本就沒看到。
慈禧或許到現在也沒弄明白立憲是怎麽回事,但責任內閣那麽大的權力她看明白了,搞了半天是搶奪自己的權力。
袁世凱怎麽回事?召見袁世凱,袁世凱還振振有詞:“別無良策,仍不外趕緊認真立憲一法,若仍悠忽因循,則國勢日傾,主權日削……。”
慈禧還沒聽完就怒發衝冠,把彈劾袁世凱的奏章往袁世凱麵前一摔,“這麽多朝中大臣都不如你袁世凱嗎?這大清朝就你袁世凱高明嗎?什麽別無良策,你手裏不是有兵嗎?把這些人都殺了不就一了百了嗎?”
袁世凱嚇得趕緊跪附在地下,老老實實被慈禧臭罵一頓。
膽戰心驚地退出後馬上上奏:官製改革需謹慎行事,自己操之過急。
說自己直隸公事積壓過多,需回去處理。準奏後,倉惶跑回天津。
軍機大臣、政務處大臣瞿鴻穖甚得慈禧信任,也是慈禧指定參與改官製的大臣之一。他與袁世凱、奕劻矛盾極深,在討論官製方案時勉強同意,但又另上一道《複核官製說帖》反對軍機處與內閣合並。他利用慈禧單獨召見的機會,說責任內閣對太後不利,將大權旁落,而這一點最為慈禧太後擔心、忌諱。
他的話完全說到了慈禧的心裏,意見也特別得到了慈禧地重視。
最後的結果是慈禧大筆一揮取消責任內閣,保留軍機處,在11月6日頒布了以瞿鴻穖為主導的新官製。
準備立憲還是要繼續,官製改革方案雖然也有少部分內容保留了下來,但已經麵目全非。
君主立憲,歸根結底是對君王個人的權力進行限製,也可以說是用集體決策取代個人專權。
這無疑是政治體製的偉大革命,因為集體決策總是要比個人專權好很多,也更可靠。
個人可能有發瘋或利令智昏的時候,但一個決策集體都瘋了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可是天下有幾個君王有這樣的高風亮節,這樣博大的胸懷。
這樣的人不能說沒有,如果一個國家能夠遇到,肯定是國家之幸,萬民之幸。
這可以少流很多很多血,也可以使國家免受很大的破壞。
實行君主立憲,除了君王的開明和人品超群之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外力的強迫。不是君王自己願意和不願意,而是不立憲不行,沒有別的選擇。
能指望慈禧有這樣的品德嗎?肯定是癡人說夢。至於後者,顯然也沒到火候。
袁世凱離開京城時,他沒和徐世昌打招呼,可能是怕自己牽連到朋友。
回到天津後袁世凱驚魂未定,想起前幾日徐世昌在他身旁經過時,曾經低聲說了一句:“不要鋒芒畢露。”
回顧一下這一段時間,自己也覺得有些忘乎所以了。這樣不行,這樣會給自己帶來禍端的,袁世凱這樣的對自己說。
想想,是不是應當采取一些補救措施?他馬上想起了一件事,立即上奏,呈請辭去身上的所有兼職。很快朝廷下旨照準。
你上奏,人家照準,這應該沒什麽問題?但袁世凱還是覺得很不舒服。兼職太多他有時候是有些煩,也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但是,這並不表示,他要辭去所有兼職,有些兼職,比如會辦練兵處大臣這個兼職,他就不想辭去。
再說了,這一次也是一種試探,一種姿態。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有鬧情緒的成分,想不到真的就照準了。
一方是以軍機大臣鐵良、榮慶等為主的滿族親貴。取消軍機處,盡管他們可能另外任職,但權力畢竟要大大削弱。
而且,袁世凱還設想,待上議院成立後,王公、貝勒、貝子等不實際幹政,讓他們充當議員。這使得這些公、子們憤怒異常。
鐵良堅稱:“立憲非中央集權不可,實行中央集權非剝奪督撫兵權財權、收攬於中央政.府則又不可”,其攻擊矛頭直接對準袁世凱、張之洞等地方督撫大員。滿漢矛盾,隱然可現。
在一次會議上,醇親王載灃竟拔出手槍直抵袁世凱胸前大聲說:“爾如此跋扈,我為主子除爾奸臣!”經奕劻調解,方才作罷。
由於傳說內務府也要裁撤,所有太監都要裁去,有次袁世凱下朝時百餘名太監將他團團圍住大聲謾罵,有的甚至揮拳要打,幾成圍毆之勢。
袁世凱招架不住,急忙大呼奕劻過來為其解圍。經奕劻百般勸解,並保證絕不裁撤太監,這些太監才忿忿而去。
為避免更大的動蕩,清廷不得不宣布了官製改革中的“五不議”:第一,軍機處之事不議;第二,內務府事不議;第三,八旗事不議;第四,翰林院事不議;第五,太監事不議。
另一個主要的反對力量來自以瞿鴻穖、岑春煊、王文韶、趙炳麟等為要角的漢族大臣、禦史。他們有的一直與袁爭權,有的對袁結黨營私憤怒已久,因此紛紛上折慈禧,堅決反對。有的從中國傳統觀念出發,認為改官製是“用夷變夏,亂國法而害人心”;認為這樣內閣權重,如果“用人偶失,必出權臣”,有人甚至明確指出袁世凱的“責任內閣”實際為少數一二總理大臣專權,也就是袁世凱專權。
有的相反,從西方憲政製度對此進行批判,認為這次改製完全虛假,指出外國君主立憲國的責任內閣之所以不能專權是因為有議院監督、限製,中國議院一時恐難成立,所謂“責任內閣”既不對皇上負責又無議院負責,隻是統攬了過去皇帝的權力。
人總是這樣,維護自己利益是他們反對的真實原因,但個人利益受損的事是擺不到桌麵上的。大家也都知道,上頭最忌諱的是什麽,便把矛頭主要指向了責任內閣。
禦史劉汝翼上奏說:總理大臣代替君主負責,是“率天下士大夫,內背朝廷……不可輕設”。
禦史張瑞蔭、吏部主事胡思敬上奏:內閣權重,“用人偶失,必出權臣”,君權將被取代,軍機處萬萬不可撤。
禦使趙炳麟指出:“立憲精神全在議院,今不籌召集議院,徒將君主大權移諸內閣,此何心哉!”
他與五名禦史聯名上奏:堅決反對設置責任內閣,說責任內閣必然導致大臣專權,皇權無存。
內閣中書王寶田、戶部李經野、兵部馬毓楨上奏:痛斥官製改革是“用夷變夏,亂國法而害人心” ,設立責任內閣是“實陰以奪朝廷之權”。
<a href="http://m.xiashuba.com" id="wzsy">xiashuba.com</a>
內閣學士文海、禦史陸寶忠則直接把矛頭指向了袁世凱,說他亂政,敗壞朝廷綱紀,應飭令其回本部,不能主持官製改革。
這樣,從王公親貴、大小太監到大臣禦史,盡管觀點不同,但幾乎全都反對袁世凱的改革官製,不是到慈禧處哭訴哄鬧就是不斷上折,天天雞飛狗跳。
現在朝廷之中,已經沒有立憲不立憲,馬上立憲和緩行立憲的派係對立,好像所有的派係都聯合起來一致攻擊袁世凱。
就連亦劻和徐世昌都不敢說話了。
載澤雖然是編篆官製改革方案的總負責人,但已經和袁世凱切割,稱這個方案他根本就沒看到。
慈禧或許到現在也沒弄明白立憲是怎麽回事,但責任內閣那麽大的權力她看明白了,搞了半天是搶奪自己的權力。
袁世凱怎麽回事?召見袁世凱,袁世凱還振振有詞:“別無良策,仍不外趕緊認真立憲一法,若仍悠忽因循,則國勢日傾,主權日削……。”
慈禧還沒聽完就怒發衝冠,把彈劾袁世凱的奏章往袁世凱麵前一摔,“這麽多朝中大臣都不如你袁世凱嗎?這大清朝就你袁世凱高明嗎?什麽別無良策,你手裏不是有兵嗎?把這些人都殺了不就一了百了嗎?”
袁世凱嚇得趕緊跪附在地下,老老實實被慈禧臭罵一頓。
膽戰心驚地退出後馬上上奏:官製改革需謹慎行事,自己操之過急。
說自己直隸公事積壓過多,需回去處理。準奏後,倉惶跑回天津。
軍機大臣、政務處大臣瞿鴻穖甚得慈禧信任,也是慈禧指定參與改官製的大臣之一。他與袁世凱、奕劻矛盾極深,在討論官製方案時勉強同意,但又另上一道《複核官製說帖》反對軍機處與內閣合並。他利用慈禧單獨召見的機會,說責任內閣對太後不利,將大權旁落,而這一點最為慈禧太後擔心、忌諱。
他的話完全說到了慈禧的心裏,意見也特別得到了慈禧地重視。
最後的結果是慈禧大筆一揮取消責任內閣,保留軍機處,在11月6日頒布了以瞿鴻穖為主導的新官製。
準備立憲還是要繼續,官製改革方案雖然也有少部分內容保留了下來,但已經麵目全非。
君主立憲,歸根結底是對君王個人的權力進行限製,也可以說是用集體決策取代個人專權。
這無疑是政治體製的偉大革命,因為集體決策總是要比個人專權好很多,也更可靠。
個人可能有發瘋或利令智昏的時候,但一個決策集體都瘋了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可是天下有幾個君王有這樣的高風亮節,這樣博大的胸懷。
這樣的人不能說沒有,如果一個國家能夠遇到,肯定是國家之幸,萬民之幸。
這可以少流很多很多血,也可以使國家免受很大的破壞。
實行君主立憲,除了君王的開明和人品超群之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外力的強迫。不是君王自己願意和不願意,而是不立憲不行,沒有別的選擇。
能指望慈禧有這樣的品德嗎?肯定是癡人說夢。至於後者,顯然也沒到火候。
袁世凱離開京城時,他沒和徐世昌打招呼,可能是怕自己牽連到朋友。
回到天津後袁世凱驚魂未定,想起前幾日徐世昌在他身旁經過時,曾經低聲說了一句:“不要鋒芒畢露。”
回顧一下這一段時間,自己也覺得有些忘乎所以了。這樣不行,這樣會給自己帶來禍端的,袁世凱這樣的對自己說。
想想,是不是應當采取一些補救措施?他馬上想起了一件事,立即上奏,呈請辭去身上的所有兼職。很快朝廷下旨照準。
你上奏,人家照準,這應該沒什麽問題?但袁世凱還是覺得很不舒服。兼職太多他有時候是有些煩,也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但是,這並不表示,他要辭去所有兼職,有些兼職,比如會辦練兵處大臣這個兼職,他就不想辭去。
再說了,這一次也是一種試探,一種姿態。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有鬧情緒的成分,想不到真的就照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