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次的禦前會議上,朝臣分成了二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但爭論的焦點不是立不立憲,而是立即使行預備立憲還是緩行預備立憲。
亦劻、袁世凱、徐世昌等人主張,立憲有利無害,符合民意,應從速實行。
孫家鼎、鐵良、翟鴻楫等人認為,中國國情不同,實行立憲必然導致執政者沒有權力,想辦什麽事辦不成,為禍國家。
孫家鼎等人認為:人民什麽都不懂,給他們權力他們也不知道怎麽用。給他們權力,他們反而會成為負擔。如果實行地方自治,地方政權一旦被壞人掌握,會導致民怨,他們就會怪罪於最高統治者,而最高統治者也拿這個壞人沒辦法。需要時間啟發民智,需要等待人民覺悟。
但主張馬上開始的人則認為,國民素質的高低,在於政府的引導,如坐等提高,則永遠也不能立憲。隻有先行立憲,才能引導和提高國民的素質。正因為中外國情不同,才實行預備立憲,而不是馬上立憲。
事情總是越辯越明,而且大家也沒有根本的分析,最後還是達成了一致意見,就是馬上著手預備立憲。
接下來“麵奏二宮,請行立憲”。
八月二十九日,慈禧召開禦前會議,進一步聽取大家的意見。
九月一日,朝廷發布上諭,仿行憲政,從改革官製入手,預備立憲基礎。
這樣,國家就正式開啟了預備立憲。
朝廷就此發布的太後懿旨,是袁世凱起草,足見他在立憲運動中所起的作用有多重要。
太後懿旨寫道:“現在各國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勢,而我國政令,日久相仍日處阽,憂患迫切,非廣求智識更訂法製,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無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是以前派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
“現載澤等回國陳奏,皆以國勢不振,實由於上下相睽,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衛國。而各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政取決公論,軍民一體,呼吸相通博采眾長,明定權限,以及籌備財用,經畫政務,無不公之於黎庶。
|“又兼各國互相師法,變通盡利,政通人和有由來矣。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人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製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塗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蔭昭大信。
“故廊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製入手,亟應先將官製分別議定,次第更張,並將各國法院詳慎厘定,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務,整飭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為預備立憲基礎。
“著內外臣工,切實振興,力求成效,俟數年後規模初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視進步之迅速,定期限之遠近。著各省將軍、督撫曉喻士庶人等,發憤為學,各明忠君愛國之義,合群進化之理。
“勿以私見害工益,勿以小忿敗大謀,尊崇秩序,保守平和,以預儲立憲國民之資格,有厚望焉。”
清廷行動很快,預備立憲遵從袁世凱的意見從改革官製入手。
一九零六年的九月二日,也就在朝廷發布仿行立憲上諭的第二天,清廷宣布以載澤為首,由袁世凱等十四名朝廷重臣參與,“共同負責編篆官製”,也就是搞一個機構改革的方案。
立憲是袁世凱領銜奏請的,預備立憲從官製改革入手也是袁世凱提出來的,我們知道,袁世凱又是個幹事的人,不管幹什麽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人。所謂以載澤為首,也就是掛個名而已,真正主持這件事的,自然成了袁世凱。
九月四日成立編製館,組成了由楊士琦、孫寶琦具體負責,金邦平、張一麟、汪榮寶、曹汝霖為成員的,官製編篆起草委員會。
<a href="http://m.xiashuba.com" id="wzsy">xiashuba.com</a>
不久章宗詳、陸宗輿也參加了進來。
辦公地點就設在北京海澱的朗潤園。以上這些人除了袁世凱的幕僚之外,就是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
這些人思想前衛,眼界開闊,敢想敢幹。
其中四個留學生,也就是汪榮寶、曹汝霖、章宗詳、陸宗輿被當時的人們稱做官製改革的“四大金剛”。
袁世凱幾乎一直在那裏親自坐鎮,和這些年輕人在一起,他也很振奮。覺得自己也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一個月後,官製改革的方案製訂出來了。
主要內容除了裁撤軍機處、吏部、禮部、都察院,合並精簡一些機構外,增設了審計院、資政院、大理院、行政裁判等具有現代性質的行政機構。
依據內閣官製,內閣政務大臣由總理大臣1人、左右副大臣各1人,各部尚書11人組成,“均輔弼君上,代負責任”,“凡用人、行政一切重要事宜”,由總理大臣“奉旨施行”,並有“督飭糾查”行政官員之權;皇帝發布諭旨,內閣各大臣“皆有署名之責,其機密緊急事件,由總理大臣、左右副大臣署名”,關涉法律及行政全體者,與各部尚書聯銜署名,專涉一部者,與該部尚書共同署名。
成立責任內閣無疑比過去不負政治責任的軍機處是前進了。但是,如此之內閣是不是真正的資產階級立憲國家的責任內閣呢?顯然不是。
從形式上看,君主立憲國家的總理大臣隻有1人,這一方案則增設了兩名副大臣,認為“維新伊始,機務尤繁,不可無分任之人為之參讚,必援立憲各國首輔一人之例,尚非其時”。
從內容來看,一般君主立憲國家的責任內閣均對國會負責,國會是資產階級民主在政權組織形式上的主要體現。盡管袁世凱認為目前條件不成熟,國會一時難於成立,然而作為一個全麵的預備立憲的改革方案,也應將國會的性質、權限以及與責任內閣的關係等等明確規定下來,以便向著這個目標邁進,體現立憲的基本精神。
這個草案最核心的內容是設立責任內閣,主管國家行政事務。把這個方案拿出來後,袁世凱可謂春風得意,豪氣幹雲。
讓他想不到的卻是遭受到了一連串的打擊。
我們說過了,一般說來,一個人努力做事,也做出了很突出的成績,一般說來是會受到上方的肯定的,袁世凱也不例外。
他在直隸的政績,有目共睹,因此朝廷之中對他是一片讚揚之聲。
但是,自從袁世凱熱心朝廷事務外,形勢變了。
特別是一九零六年以後 ,革命黨人常以反滿為口號。比如中.山先生提出的驅除韃虜,還我中華。這樣,在清廷的滿人中也出現了排漢的思潮。
對漢人處處猜疑,不信任,特別像袁世凱這樣的手握軍權的一方諸侯。
也就是說,在朝廷,已經有好多人看袁世凱不順眼了,隻是苦於無處下手,苦於找不到機會。
這下子機會來了,也有處下手了,就是袁世凱拿出的這個官製改革的方案。
所有的改革其實也是利益的再分配,別的事情可能都還好辦,一牽扯到個人利益,事情肯定麻煩。
而官製改革能不牽扯到個人利益嗎?
很多人都是立憲的積極支持者,或許,他們都覺得自己會從官製改革中有所得,因為人們差不多都有一個弱點,缺少自知之明。正如人們常說的,當事者迷,旁觀者清。
但是,當大家看到官製改革的方案時,多數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
比如,新政的官製改革的方案規定,官員不得兼職。
擔任財政部尚書和練兵處會辦的鐵良,隻能出任內閣副總.理,失去財權和軍權他如何受得了。
在此其間,鐵良和袁世凱,曾經做為朝廷派出的閱兵大臣,參加了在河南彰德舉行的南北新軍秋操大演習。
參加秋操的北軍是袁世凱麾下的,北洋軍的第一、四、五、六鎮的一個混成鎮和和一個混成協,段祺瑞為總統官。
南軍為湖北的第八鎮和河南的第二十九混成協,張彪是總統官。
在演習中,鐵良和良弼看到北軍的軍容和軍貌,及其在秋操中的表現,對袁世凱手握重兵疑懼心理陡增,排袁之心也就越發強烈。
於是,這些滿壞熱情的人們,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嘔心瀝血搞出的官製改革方案,成了眾矢之的。
被觸及到個人利益的人就不用說了,早就看袁世凱不順眼的人趁機跟著起哄,他們可不管這官製改革的方案好不好,因為是袁世凱搞得就反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於是,袁世凱幾乎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成了大家的公敵。
但爭論的焦點不是立不立憲,而是立即使行預備立憲還是緩行預備立憲。
亦劻、袁世凱、徐世昌等人主張,立憲有利無害,符合民意,應從速實行。
孫家鼎、鐵良、翟鴻楫等人認為,中國國情不同,實行立憲必然導致執政者沒有權力,想辦什麽事辦不成,為禍國家。
孫家鼎等人認為:人民什麽都不懂,給他們權力他們也不知道怎麽用。給他們權力,他們反而會成為負擔。如果實行地方自治,地方政權一旦被壞人掌握,會導致民怨,他們就會怪罪於最高統治者,而最高統治者也拿這個壞人沒辦法。需要時間啟發民智,需要等待人民覺悟。
但主張馬上開始的人則認為,國民素質的高低,在於政府的引導,如坐等提高,則永遠也不能立憲。隻有先行立憲,才能引導和提高國民的素質。正因為中外國情不同,才實行預備立憲,而不是馬上立憲。
事情總是越辯越明,而且大家也沒有根本的分析,最後還是達成了一致意見,就是馬上著手預備立憲。
接下來“麵奏二宮,請行立憲”。
八月二十九日,慈禧召開禦前會議,進一步聽取大家的意見。
九月一日,朝廷發布上諭,仿行憲政,從改革官製入手,預備立憲基礎。
這樣,國家就正式開啟了預備立憲。
朝廷就此發布的太後懿旨,是袁世凱起草,足見他在立憲運動中所起的作用有多重要。
太後懿旨寫道:“現在各國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勢,而我國政令,日久相仍日處阽,憂患迫切,非廣求智識更訂法製,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無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是以前派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
“現載澤等回國陳奏,皆以國勢不振,實由於上下相睽,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衛國。而各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政取決公論,軍民一體,呼吸相通博采眾長,明定權限,以及籌備財用,經畫政務,無不公之於黎庶。
|“又兼各國互相師法,變通盡利,政通人和有由來矣。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人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製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塗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蔭昭大信。
“故廊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製入手,亟應先將官製分別議定,次第更張,並將各國法院詳慎厘定,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務,整飭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為預備立憲基礎。
“著內外臣工,切實振興,力求成效,俟數年後規模初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視進步之迅速,定期限之遠近。著各省將軍、督撫曉喻士庶人等,發憤為學,各明忠君愛國之義,合群進化之理。
“勿以私見害工益,勿以小忿敗大謀,尊崇秩序,保守平和,以預儲立憲國民之資格,有厚望焉。”
清廷行動很快,預備立憲遵從袁世凱的意見從改革官製入手。
一九零六年的九月二日,也就在朝廷發布仿行立憲上諭的第二天,清廷宣布以載澤為首,由袁世凱等十四名朝廷重臣參與,“共同負責編篆官製”,也就是搞一個機構改革的方案。
立憲是袁世凱領銜奏請的,預備立憲從官製改革入手也是袁世凱提出來的,我們知道,袁世凱又是個幹事的人,不管幹什麽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人。所謂以載澤為首,也就是掛個名而已,真正主持這件事的,自然成了袁世凱。
九月四日成立編製館,組成了由楊士琦、孫寶琦具體負責,金邦平、張一麟、汪榮寶、曹汝霖為成員的,官製編篆起草委員會。
<a href="http://m.xiashuba.com" id="wzsy">xiashuba.com</a>
不久章宗詳、陸宗輿也參加了進來。
辦公地點就設在北京海澱的朗潤園。以上這些人除了袁世凱的幕僚之外,就是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
這些人思想前衛,眼界開闊,敢想敢幹。
其中四個留學生,也就是汪榮寶、曹汝霖、章宗詳、陸宗輿被當時的人們稱做官製改革的“四大金剛”。
袁世凱幾乎一直在那裏親自坐鎮,和這些年輕人在一起,他也很振奮。覺得自己也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一個月後,官製改革的方案製訂出來了。
主要內容除了裁撤軍機處、吏部、禮部、都察院,合並精簡一些機構外,增設了審計院、資政院、大理院、行政裁判等具有現代性質的行政機構。
依據內閣官製,內閣政務大臣由總理大臣1人、左右副大臣各1人,各部尚書11人組成,“均輔弼君上,代負責任”,“凡用人、行政一切重要事宜”,由總理大臣“奉旨施行”,並有“督飭糾查”行政官員之權;皇帝發布諭旨,內閣各大臣“皆有署名之責,其機密緊急事件,由總理大臣、左右副大臣署名”,關涉法律及行政全體者,與各部尚書聯銜署名,專涉一部者,與該部尚書共同署名。
成立責任內閣無疑比過去不負政治責任的軍機處是前進了。但是,如此之內閣是不是真正的資產階級立憲國家的責任內閣呢?顯然不是。
從形式上看,君主立憲國家的總理大臣隻有1人,這一方案則增設了兩名副大臣,認為“維新伊始,機務尤繁,不可無分任之人為之參讚,必援立憲各國首輔一人之例,尚非其時”。
從內容來看,一般君主立憲國家的責任內閣均對國會負責,國會是資產階級民主在政權組織形式上的主要體現。盡管袁世凱認為目前條件不成熟,國會一時難於成立,然而作為一個全麵的預備立憲的改革方案,也應將國會的性質、權限以及與責任內閣的關係等等明確規定下來,以便向著這個目標邁進,體現立憲的基本精神。
這個草案最核心的內容是設立責任內閣,主管國家行政事務。把這個方案拿出來後,袁世凱可謂春風得意,豪氣幹雲。
讓他想不到的卻是遭受到了一連串的打擊。
我們說過了,一般說來,一個人努力做事,也做出了很突出的成績,一般說來是會受到上方的肯定的,袁世凱也不例外。
他在直隸的政績,有目共睹,因此朝廷之中對他是一片讚揚之聲。
但是,自從袁世凱熱心朝廷事務外,形勢變了。
特別是一九零六年以後 ,革命黨人常以反滿為口號。比如中.山先生提出的驅除韃虜,還我中華。這樣,在清廷的滿人中也出現了排漢的思潮。
對漢人處處猜疑,不信任,特別像袁世凱這樣的手握軍權的一方諸侯。
也就是說,在朝廷,已經有好多人看袁世凱不順眼了,隻是苦於無處下手,苦於找不到機會。
這下子機會來了,也有處下手了,就是袁世凱拿出的這個官製改革的方案。
所有的改革其實也是利益的再分配,別的事情可能都還好辦,一牽扯到個人利益,事情肯定麻煩。
而官製改革能不牽扯到個人利益嗎?
很多人都是立憲的積極支持者,或許,他們都覺得自己會從官製改革中有所得,因為人們差不多都有一個弱點,缺少自知之明。正如人們常說的,當事者迷,旁觀者清。
但是,當大家看到官製改革的方案時,多數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
比如,新政的官製改革的方案規定,官員不得兼職。
擔任財政部尚書和練兵處會辦的鐵良,隻能出任內閣副總.理,失去財權和軍權他如何受得了。
在此其間,鐵良和袁世凱,曾經做為朝廷派出的閱兵大臣,參加了在河南彰德舉行的南北新軍秋操大演習。
參加秋操的北軍是袁世凱麾下的,北洋軍的第一、四、五、六鎮的一個混成鎮和和一個混成協,段祺瑞為總統官。
南軍為湖北的第八鎮和河南的第二十九混成協,張彪是總統官。
在演習中,鐵良和良弼看到北軍的軍容和軍貌,及其在秋操中的表現,對袁世凱手握重兵疑懼心理陡增,排袁之心也就越發強烈。
於是,這些滿壞熱情的人們,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嘔心瀝血搞出的官製改革方案,成了眾矢之的。
被觸及到個人利益的人就不用說了,早就看袁世凱不順眼的人趁機跟著起哄,他們可不管這官製改革的方案好不好,因為是袁世凱搞得就反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於是,袁世凱幾乎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成了大家的公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