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朝鮮的朝廷中有人,秘密地告知了他這個消息。提醒他如果不采取行動,先下手為強,可能要出事。
得知這個消息後,袁世凱馬上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寫信。詳細匯報這邊的情況,主張盡快采取行動,否則可能悔之晚矣。
按說,袁世凱不是朝鮮駐軍的最高首長,按官場的規矩,他應該報告吳兆有,再由吳兆有酌情上報。
袁世凱當然知道這個規矩,但是,他可不願意這個表現的機會落到別人身上。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他是有點事就捅到李鴻章那裏。他心裏清楚,李鴻章正權傾朝野,靠上他這個靠山,對自己的今後可是舉足輕重。
他希望李鴻章能同意他的意見,那樣,他就可以拿著李鴻章的信,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然而,接到了李鴻章的回信,他很失望。李鴻章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是讓他靜觀其變,切勿輕舉妄動。
不過,還是有收獲,李鴻章在信裏表揚了他。說他看問題明睿、有見的,鼓勵他再遇到什麽情況,一定要及時報告。
雖然,他還沒同這位大人物見過麵,但他能夠感覺到李鴻章很賞識自己,也能感覺到自己和李鴻章的關係,又進了一步。
一八八四年12月4日,以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等為首的開化黨人在日本的策動和支持配合下,利用郵政總局舉行落成典禮的機會,設宴招待要人,發動政變。
繼而打入皇宮,劫持高宗李熙。又用李熙的名義,殺死反日派的大臣:閔台鎬、趙寧夏、閔泳穆、韓圭謖、尹泰駿等人。
重組朝廷,準備廢李熙而立幼主。利用傀儡皇帝,好把大權牢牢掌握在他們的手裏
朝鮮曆史上稱此次事件為“甲申政變”。
政變一開始,參加郵政總局宴會的中國駐朝商務委員陳樹棠即馬上回到公暑,派人給袁世凱報信,要求袁世凱帶兵幹涉。
袁世凱馬上帶人趕到郵政總局宴會現場,已空無一人。趕到王宮,則宮門禁閉。
第二天,袁世凱會同吳兆有、張光前致書李熙,要求進宮護衛。金玉均謊稱李熙之命不準。
吳兆有、袁世凱、張光前聯名寫信給李鴻章,匯報情況,請示如何行動?
袁世凱又偷著單獨給李鴻章寫了封信,寫明厲害關係,必須馬上采取行動,否則就會延誤戰機。
那個時候,他們還不能用電報聯係,等待李鴻章的指示需要時間;而形勢已經刻不容緩。已經傳出消息,李熙馬上就要押往日本。如果一旦新君登基,再出兵就出師無名了。
<a id="wzsy"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飯團探書</a>
還有消息說,日本正準備派大部隊入朝。日本一直視中國軍隊為死對頭,到時候,中國軍隊的這一千五百人也性命難保。
袁世凱和吳兆有提出馬上起兵進攻皇宮,解救高宗李熙。
吳兆有說這麽大的事,怎敢擅自行動?如果出了問題,不但他們三人會掉腦袋,弄不好連累家人,甚至被滅九族。
袁世凱說:“吳將軍,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耽誤了戰機,上邊追究下來,我們同樣是有罪的。為什麽讓我們駐軍朝鮮,不就是為了維護兩國的宗藩關係嗎?”
吳兆有搖頭,“世凱老弟,你還年輕,經的事少,我們已經發出請示信了。上邊沒指示,我們就沒責任了。管他朝鮮誰當皇帝,我們第一件事是自保。這人呀,什麽事都不能太急功近利,更不能冒風險。一切得求穩,老弟,聽我的沒錯。”
張光前也支持吳兆有,他早就看不慣袁世凱的囂張。
“吳將軍,不是您說的那樣,我們明知道請示信和指示回來需要多長時間?明知道會耽誤事而不果斷行動?肯定是逃脫不了被追責的。”袁世凱堅持。
“這不要緊,信上有時間,我們是在出狀況之前發出的信。”吳兆有胸有成竹。
看到吳兆有沒有商量的餘地,袁世凱隻能攤牌。
“吳將軍,對不起,我提三條,第一條,我們三個營一起行動,出了問題,你們可以把事都推到我的頭上。
“第二條,我帶著我的那一個營去,雖然力量單薄,但也可以一戰。出了事你們可以說我是私自帶兵出征,你們不知情。
“第三條,如果這兩條都不行,那我們把今天的事原原本本記錄下來,都簽名畫押。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不會和你們一起承擔罪責的,對不起,請您告訴我執行那一條?”
吳兆有看了看張光前,兩個人交換一下眼色,這樣一來,如果真耽誤了事,他和張光前已經無法明哲保身了。
萬般無奈,隻好同意了袁世凱的第一條意見。
三個人一起率兵向皇宮進攻,袁世凱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
日軍人少,節節敗退。打到王宮,擔心傷了李熙,停止進攻,退回兵營。
當夜,日軍自覺不敵,趁機逃走。
夜半,有人報告,李熙在北門內關帝廟,吳兆有立刻率兵去接。
袁世凱在外警戒保護。吳兆有救出李熙,劫持李熙的洪英植及其同夥都被朝鮮軍人殺死。
李熙進入中國軍營,下詔重新組織朝閣。
日本主事竹添進一跑到仁川,金玉均等開化黨人都遠逃。
袁世凱護送李熙回皇宮 ,甲申政變被徹底粉碎。
在袁世凱的力主之下,中國軍隊又在異國他鄉,懲治了驕橫的日本人,而且又打了一個漂亮仗。打出了中國人的誌氣,也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讓清廷的那些經常忍氣吞聲受洋人欺負的人,為之振奮。
李鴻章收到請示信時,差不多也同時接到捷報,高興異常。
心裏比誰都清楚,袁世凱在這次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更加認可袁世凱。
這一次袁世凱又拔了頭籌,軍中有知情者將此事傳開,朝鮮的高宗李熙對袁世凱更是感激不盡。
在一片讚揚聲中,袁世凱有些忘乎所以了。
不久,他受到了他的老師張謇和幕友朱銘盤的聯名信,在洋洋千言的信中,兩個人對袁世凱進行了嚴厲地斥責。
比如說他目無尊長,不知感恩,自以為巴結上李相也就是李鴻章後眼睛裏就沒別人了。稱張謇開始為老師,而後降為先生,而後降為某翁,而後又降到某兄。比如對他恩重如山的吳長慶,也時而在背後說壞話,說吳長慶膽小難成大事。
告訴袁世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別以為你說吳長慶的這些壞話,沒傳到吳長慶耳朵裏嗎?隻是像你這樣的忘恩負義,過河拆橋橋的小人,人家不屑於理你,知道你是個什麽人就是了。
說袁世凱行為不端,竟納妓女為妾,納金氏的下人為妾,壞了綱常。說他不自量力,小人得誌,越級上報,為自己往上爬,不擇手段。進朝鮮王宮,居然不自量力,乘轎張蓋,擅自幹涉朝鮮朝政。
對李鴻章李大人,先罵後竭盡溜須拍馬之能事,實在令人惡心。等等等等。
張謇和和朱銘盤在信的最後寫到:“願司馬(明清稱同知為司馬,指袁世凱)息心靜氣,一月不出門,將前勸讀之,(**語近思錄)(格言聯壁)諸書,字字細看,事事引鏡,無謂天下人皆愚,無謂天下人皆弱,腳踏實地,痛改前非,以副令叔、令堂叔及尊公之令名,以副筱公(吳長慶字筱軒)之知遇,則一切吉祥善事隨其後矣。
“此訊不照平日稱司馬,司馬自思何以至此?若果然複三年前之麵目,自當仍率三年前之交情。氣與詞湧,不覺刺刺,聽不聽司馬其自酌之。”
得知這個消息後,袁世凱馬上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寫信。詳細匯報這邊的情況,主張盡快采取行動,否則可能悔之晚矣。
按說,袁世凱不是朝鮮駐軍的最高首長,按官場的規矩,他應該報告吳兆有,再由吳兆有酌情上報。
袁世凱當然知道這個規矩,但是,他可不願意這個表現的機會落到別人身上。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他是有點事就捅到李鴻章那裏。他心裏清楚,李鴻章正權傾朝野,靠上他這個靠山,對自己的今後可是舉足輕重。
他希望李鴻章能同意他的意見,那樣,他就可以拿著李鴻章的信,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然而,接到了李鴻章的回信,他很失望。李鴻章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是讓他靜觀其變,切勿輕舉妄動。
不過,還是有收獲,李鴻章在信裏表揚了他。說他看問題明睿、有見的,鼓勵他再遇到什麽情況,一定要及時報告。
雖然,他還沒同這位大人物見過麵,但他能夠感覺到李鴻章很賞識自己,也能感覺到自己和李鴻章的關係,又進了一步。
一八八四年12月4日,以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等為首的開化黨人在日本的策動和支持配合下,利用郵政總局舉行落成典禮的機會,設宴招待要人,發動政變。
繼而打入皇宮,劫持高宗李熙。又用李熙的名義,殺死反日派的大臣:閔台鎬、趙寧夏、閔泳穆、韓圭謖、尹泰駿等人。
重組朝廷,準備廢李熙而立幼主。利用傀儡皇帝,好把大權牢牢掌握在他們的手裏
朝鮮曆史上稱此次事件為“甲申政變”。
政變一開始,參加郵政總局宴會的中國駐朝商務委員陳樹棠即馬上回到公暑,派人給袁世凱報信,要求袁世凱帶兵幹涉。
袁世凱馬上帶人趕到郵政總局宴會現場,已空無一人。趕到王宮,則宮門禁閉。
第二天,袁世凱會同吳兆有、張光前致書李熙,要求進宮護衛。金玉均謊稱李熙之命不準。
吳兆有、袁世凱、張光前聯名寫信給李鴻章,匯報情況,請示如何行動?
袁世凱又偷著單獨給李鴻章寫了封信,寫明厲害關係,必須馬上采取行動,否則就會延誤戰機。
那個時候,他們還不能用電報聯係,等待李鴻章的指示需要時間;而形勢已經刻不容緩。已經傳出消息,李熙馬上就要押往日本。如果一旦新君登基,再出兵就出師無名了。
<a id="wzsy"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飯團探書</a>
還有消息說,日本正準備派大部隊入朝。日本一直視中國軍隊為死對頭,到時候,中國軍隊的這一千五百人也性命難保。
袁世凱和吳兆有提出馬上起兵進攻皇宮,解救高宗李熙。
吳兆有說這麽大的事,怎敢擅自行動?如果出了問題,不但他們三人會掉腦袋,弄不好連累家人,甚至被滅九族。
袁世凱說:“吳將軍,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耽誤了戰機,上邊追究下來,我們同樣是有罪的。為什麽讓我們駐軍朝鮮,不就是為了維護兩國的宗藩關係嗎?”
吳兆有搖頭,“世凱老弟,你還年輕,經的事少,我們已經發出請示信了。上邊沒指示,我們就沒責任了。管他朝鮮誰當皇帝,我們第一件事是自保。這人呀,什麽事都不能太急功近利,更不能冒風險。一切得求穩,老弟,聽我的沒錯。”
張光前也支持吳兆有,他早就看不慣袁世凱的囂張。
“吳將軍,不是您說的那樣,我們明知道請示信和指示回來需要多長時間?明知道會耽誤事而不果斷行動?肯定是逃脫不了被追責的。”袁世凱堅持。
“這不要緊,信上有時間,我們是在出狀況之前發出的信。”吳兆有胸有成竹。
看到吳兆有沒有商量的餘地,袁世凱隻能攤牌。
“吳將軍,對不起,我提三條,第一條,我們三個營一起行動,出了問題,你們可以把事都推到我的頭上。
“第二條,我帶著我的那一個營去,雖然力量單薄,但也可以一戰。出了事你們可以說我是私自帶兵出征,你們不知情。
“第三條,如果這兩條都不行,那我們把今天的事原原本本記錄下來,都簽名畫押。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不會和你們一起承擔罪責的,對不起,請您告訴我執行那一條?”
吳兆有看了看張光前,兩個人交換一下眼色,這樣一來,如果真耽誤了事,他和張光前已經無法明哲保身了。
萬般無奈,隻好同意了袁世凱的第一條意見。
三個人一起率兵向皇宮進攻,袁世凱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
日軍人少,節節敗退。打到王宮,擔心傷了李熙,停止進攻,退回兵營。
當夜,日軍自覺不敵,趁機逃走。
夜半,有人報告,李熙在北門內關帝廟,吳兆有立刻率兵去接。
袁世凱在外警戒保護。吳兆有救出李熙,劫持李熙的洪英植及其同夥都被朝鮮軍人殺死。
李熙進入中國軍營,下詔重新組織朝閣。
日本主事竹添進一跑到仁川,金玉均等開化黨人都遠逃。
袁世凱護送李熙回皇宮 ,甲申政變被徹底粉碎。
在袁世凱的力主之下,中國軍隊又在異國他鄉,懲治了驕橫的日本人,而且又打了一個漂亮仗。打出了中國人的誌氣,也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讓清廷的那些經常忍氣吞聲受洋人欺負的人,為之振奮。
李鴻章收到請示信時,差不多也同時接到捷報,高興異常。
心裏比誰都清楚,袁世凱在這次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更加認可袁世凱。
這一次袁世凱又拔了頭籌,軍中有知情者將此事傳開,朝鮮的高宗李熙對袁世凱更是感激不盡。
在一片讚揚聲中,袁世凱有些忘乎所以了。
不久,他受到了他的老師張謇和幕友朱銘盤的聯名信,在洋洋千言的信中,兩個人對袁世凱進行了嚴厲地斥責。
比如說他目無尊長,不知感恩,自以為巴結上李相也就是李鴻章後眼睛裏就沒別人了。稱張謇開始為老師,而後降為先生,而後降為某翁,而後又降到某兄。比如對他恩重如山的吳長慶,也時而在背後說壞話,說吳長慶膽小難成大事。
告訴袁世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別以為你說吳長慶的這些壞話,沒傳到吳長慶耳朵裏嗎?隻是像你這樣的忘恩負義,過河拆橋橋的小人,人家不屑於理你,知道你是個什麽人就是了。
說袁世凱行為不端,竟納妓女為妾,納金氏的下人為妾,壞了綱常。說他不自量力,小人得誌,越級上報,為自己往上爬,不擇手段。進朝鮮王宮,居然不自量力,乘轎張蓋,擅自幹涉朝鮮朝政。
對李鴻章李大人,先罵後竭盡溜須拍馬之能事,實在令人惡心。等等等等。
張謇和和朱銘盤在信的最後寫到:“願司馬(明清稱同知為司馬,指袁世凱)息心靜氣,一月不出門,將前勸讀之,(**語近思錄)(格言聯壁)諸書,字字細看,事事引鏡,無謂天下人皆愚,無謂天下人皆弱,腳踏實地,痛改前非,以副令叔、令堂叔及尊公之令名,以副筱公(吳長慶字筱軒)之知遇,則一切吉祥善事隨其後矣。
“此訊不照平日稱司馬,司馬自思何以至此?若果然複三年前之麵目,自當仍率三年前之交情。氣與詞湧,不覺刺刺,聽不聽司馬其自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