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魯國、陳國為了鼓勵百姓耕種,以及提高國內的經濟水平,先後效仿楚國,在其國推行了編戶民授田、大力發展商業等政策,引發了種種亂象,此乃人禍。
去年秋季魯國東部發生了水災,陳國北部發生了旱災,而今年春季兩國的邊境交匯地區更是爆發了疫情!
天災必然會引起局部地區的騷亂,此乃天災。
水災與旱災,消耗了兩國存儲的大量糧食,今年春季的疫情,更是弄得其國人心不安,那些未染病還有行動能力的普通百姓紛紛越境逃向楚國。
縱然兩國打算阻攔,但也是有心無力。
其實,去年魯國發生水災時,楚國境內也有暴雨,可是劉曜推行的修水渠挖蓄水池,疏通河道的政策,讓雨水得到了及時的疏導,未曾演變成災。
而當陳國發生旱災的時候,楚國境內同樣也有地方異常幹旱,然而得益於蓄水池的普及和各地河流之間先後被貫通,即便沒有雨水,但還有蓄水池的水和從其他地方引來的河水可以供使用。
這一切,隻是表現的不那麽明顯罷了,甚至在受益的人看來,一切都那麽自然,那麽理所當然。
畢竟蓄水池是官府組織他們挖的,疏通河道,貫通河道也是官方組織他們做的。
天災人禍皆找上了魯國、陳國,而楚國卻看似一切正常,不由得讓人覺得這是天意。
就天下目前這樣的形勢來看,劉曜勝出的概率非常大。
楚王國的文臣武將也堅信劉曜一定會勝出,劉曜本人也如此認為。
所以,他在會上要求眾人加強對西域的刺探,並在會議結束後下密令給玄武、白虎等情報組織對西域進行滲透。
就在會議即將結束的時候,有通政使前來稟告劉曜,說是魯、陳兩國皆派了使者前來,目前政事堂已將兩國使者妥善安置在了迎賓館。
另外,通政使還呈上了兩封信,分別出自魯王劉虞、陳王劉寵之手。
劉曜拆開那兩封信函,發現兩位諸侯王皆向他表達了求救的意思。
信函是密封的,顯然政事堂的大佬們都不曾拆封,也就不知道兩國求救的事。
此事事關重大,劉曜不能一拍腦袋就做出決定,他必須召集群臣商議。
“傳寡人口諭,讓政事堂諸位台相、尚書、侍郎在半個時辰內到皇極殿等候,寡人要召開臨時朝會!”
長安宮城的翻新與整修,已經在兩個月前順利竣工。
宮城之中新修建的皇極殿,乃是召開大朝會、大朝議的地方。
若非有鋼筋與水泥這兩樣超越時代的先進建築材料,對舊有城牆與宮室的拆除及改造,也不可能這麽快完成。
五色令人目盲!
劉曜穿越之前,是農民的兒子,他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骨子裏有節儉的習慣,更討厭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也正因如此,新的宮城相比之過去的舊宮城,僅麵積上就縮小了三分之一。
再加上有許多建築物被淘汰,如舊有的閣樓,以及許多轉移到皇城之中的建築物,如中央官署、武庫等之前宮城與皇城並無明顯界線之時,放在未央宮之中的建築物。
當然,若是把新宮城與新皇城的總麵積加在一起,肯定比舊的皇宮要大一倍還多。
劉曜如此設計,是希望逐步把皇家宮廷(內廷)與國家朝廷(外廷)之間劃清界限。
假如能將內廷與外廷在職權上徹底切割開,並加以憲章法律保障,縱然後宮出現強權之主,或得寵的女內侍,也將難以掀起大的浪花。
畢竟,外廷握在手中的權力乃是憲章所賜予,憲章又是昊天上帝甄選的天命聖君聯合天命候選人所製定,具有無上的權威性。
何況到手的權力,沒有人會輕易交出去。
因此,就算後宮或女內侍想奪權,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將變得微乎其微。
這樣一來,劉曜隻需要在此基礎上,好好琢磨出一套限製外戚擅權的方法或製度即可。
穩定的內廷管理製度,再加上合理的儲君培養製度,以及軍政分離、文武並重的國策,劉曜相信,再續漢室社稷三五百年應該不在話下!
言歸正傳。
且說,通政使領命離開之後,劉曜對武德殿的武官們說道:“除了帥閣眾臣跟著寡人去皇極殿,其他人都散了罷!”
軍政分離可不是劉曜浮在麵子上的客套話,他正式頒布過王令詔書,強調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為國家人民而拋頭顱,灑熱血,該享有一定程度的特權。
如家屬授田畝數會額外再加五畝到十畝不等,又如犧牲後神主牌位可以入其家鄉的英烈祠受百姓香火,再如從服役的義務兵之中選拔人員進入正規軍時,軍人子女優先考慮。
劉曜給軍人規定的職責是保衛國家安全,保衛守護邊境以及朝廷政權的穩定、社會的安定,有時也參與非戰鬥性的包括救災等工作。
軍人在享有一定特權的同時,也必須嚴格遵守軍人不得幹政的鐵律。
這裏所謂的“軍人”是對在楚軍中服役的軍職人員統稱,包括戰鬥人員即軍方武職如各級軍事單位主官排長、隊長、營長等,和非戰鬥人員即軍方文職如長史、參謀等。
不得幹政不是說不能議政諫言,多數軍人也是楚王國的公民,有權利通過公車上書提出自己對國家政策及行政建設方麵的諫言。
這不僅是劉曜當初給百姓軍定下的規則,也是楚王國新一代軍人必須遵從的原則,無論是誰,隻要敢越過這條紅線,都會以違法犯罪論處。
劉曜當著帥閣太尉及諸帥的麵,以及軍方高層、中層部分將領的麵,下達這樣的指令,相當於再一次強調了軍人不得幹政的紀律。
起初有些武將還不能理解,甚至內心深處難以接受。
畢竟自宗周至今以來,u看書 .uukanshu 文武界線並不明確,也就是在東漢王朝建立之後,儒學才開始正式大興,文武的界線也才逐漸浮現,但多數東漢的讀書人照樣是文武兼備。
不過,劉曜並沒有選擇一刀切,而是留下了文武可以進行相互轉職的規定,雖然轉職的機會隻有兩次,但也給有誌封侯拜相的人留下了機會。
從熹平二年初劉曜打出靖天奉難的旗號舉兵清君側,到如今的熹平四年五月份,整整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
無論是最初跟隨他的百姓軍軍人,還是後來收編的各地義勇及東漢涼、並兩州的邊軍,大都逐漸習慣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軍人不得幹政”的鐵律。
因此,劉曜的命令一經下達,立即得到了殿內眾人的執行。
皇甫嵩、朱俊、班通、虞玉以及王越、史阿、黃忠、程普、嚴顏等人皆迅速離開武德殿,回到了武德殿後麵院子裏他們的臨時住處。
他們此來王宮,並不僅僅為了參加這次的武德殿會議。
劉曜召集他們前來,已經提前告知了眾人議題,即他還要召開有關西域及中南、南海地區的布防與開拓事宜。
他之所以急衝衝讓政事堂諸位大佬到皇極殿集合,乃是因為魯國、陳國的疫情十分嚴重,而且魯國因為曾經的天災人禍留有隱患,趁著疫情多地發生了叛亂,陳國北方的幽州邊境也遭到了鮮卑人的入侵,兩國形勢岌岌可危!
劉曜的楚國是選擇見死不救,還是立即有所行動,很有可能將決定陳、魯兩國的存亡!
ps:感謝打賞和投票的看官大佬支持!!!
去年秋季魯國東部發生了水災,陳國北部發生了旱災,而今年春季兩國的邊境交匯地區更是爆發了疫情!
天災必然會引起局部地區的騷亂,此乃天災。
水災與旱災,消耗了兩國存儲的大量糧食,今年春季的疫情,更是弄得其國人心不安,那些未染病還有行動能力的普通百姓紛紛越境逃向楚國。
縱然兩國打算阻攔,但也是有心無力。
其實,去年魯國發生水災時,楚國境內也有暴雨,可是劉曜推行的修水渠挖蓄水池,疏通河道的政策,讓雨水得到了及時的疏導,未曾演變成災。
而當陳國發生旱災的時候,楚國境內同樣也有地方異常幹旱,然而得益於蓄水池的普及和各地河流之間先後被貫通,即便沒有雨水,但還有蓄水池的水和從其他地方引來的河水可以供使用。
這一切,隻是表現的不那麽明顯罷了,甚至在受益的人看來,一切都那麽自然,那麽理所當然。
畢竟蓄水池是官府組織他們挖的,疏通河道,貫通河道也是官方組織他們做的。
天災人禍皆找上了魯國、陳國,而楚國卻看似一切正常,不由得讓人覺得這是天意。
就天下目前這樣的形勢來看,劉曜勝出的概率非常大。
楚王國的文臣武將也堅信劉曜一定會勝出,劉曜本人也如此認為。
所以,他在會上要求眾人加強對西域的刺探,並在會議結束後下密令給玄武、白虎等情報組織對西域進行滲透。
就在會議即將結束的時候,有通政使前來稟告劉曜,說是魯、陳兩國皆派了使者前來,目前政事堂已將兩國使者妥善安置在了迎賓館。
另外,通政使還呈上了兩封信,分別出自魯王劉虞、陳王劉寵之手。
劉曜拆開那兩封信函,發現兩位諸侯王皆向他表達了求救的意思。
信函是密封的,顯然政事堂的大佬們都不曾拆封,也就不知道兩國求救的事。
此事事關重大,劉曜不能一拍腦袋就做出決定,他必須召集群臣商議。
“傳寡人口諭,讓政事堂諸位台相、尚書、侍郎在半個時辰內到皇極殿等候,寡人要召開臨時朝會!”
長安宮城的翻新與整修,已經在兩個月前順利竣工。
宮城之中新修建的皇極殿,乃是召開大朝會、大朝議的地方。
若非有鋼筋與水泥這兩樣超越時代的先進建築材料,對舊有城牆與宮室的拆除及改造,也不可能這麽快完成。
五色令人目盲!
劉曜穿越之前,是農民的兒子,他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骨子裏有節儉的習慣,更討厭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也正因如此,新的宮城相比之過去的舊宮城,僅麵積上就縮小了三分之一。
再加上有許多建築物被淘汰,如舊有的閣樓,以及許多轉移到皇城之中的建築物,如中央官署、武庫等之前宮城與皇城並無明顯界線之時,放在未央宮之中的建築物。
當然,若是把新宮城與新皇城的總麵積加在一起,肯定比舊的皇宮要大一倍還多。
劉曜如此設計,是希望逐步把皇家宮廷(內廷)與國家朝廷(外廷)之間劃清界限。
假如能將內廷與外廷在職權上徹底切割開,並加以憲章法律保障,縱然後宮出現強權之主,或得寵的女內侍,也將難以掀起大的浪花。
畢竟,外廷握在手中的權力乃是憲章所賜予,憲章又是昊天上帝甄選的天命聖君聯合天命候選人所製定,具有無上的權威性。
何況到手的權力,沒有人會輕易交出去。
因此,就算後宮或女內侍想奪權,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將變得微乎其微。
這樣一來,劉曜隻需要在此基礎上,好好琢磨出一套限製外戚擅權的方法或製度即可。
穩定的內廷管理製度,再加上合理的儲君培養製度,以及軍政分離、文武並重的國策,劉曜相信,再續漢室社稷三五百年應該不在話下!
言歸正傳。
且說,通政使領命離開之後,劉曜對武德殿的武官們說道:“除了帥閣眾臣跟著寡人去皇極殿,其他人都散了罷!”
軍政分離可不是劉曜浮在麵子上的客套話,他正式頒布過王令詔書,強調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為國家人民而拋頭顱,灑熱血,該享有一定程度的特權。
如家屬授田畝數會額外再加五畝到十畝不等,又如犧牲後神主牌位可以入其家鄉的英烈祠受百姓香火,再如從服役的義務兵之中選拔人員進入正規軍時,軍人子女優先考慮。
劉曜給軍人規定的職責是保衛國家安全,保衛守護邊境以及朝廷政權的穩定、社會的安定,有時也參與非戰鬥性的包括救災等工作。
軍人在享有一定特權的同時,也必須嚴格遵守軍人不得幹政的鐵律。
這裏所謂的“軍人”是對在楚軍中服役的軍職人員統稱,包括戰鬥人員即軍方武職如各級軍事單位主官排長、隊長、營長等,和非戰鬥人員即軍方文職如長史、參謀等。
不得幹政不是說不能議政諫言,多數軍人也是楚王國的公民,有權利通過公車上書提出自己對國家政策及行政建設方麵的諫言。
這不僅是劉曜當初給百姓軍定下的規則,也是楚王國新一代軍人必須遵從的原則,無論是誰,隻要敢越過這條紅線,都會以違法犯罪論處。
劉曜當著帥閣太尉及諸帥的麵,以及軍方高層、中層部分將領的麵,下達這樣的指令,相當於再一次強調了軍人不得幹政的紀律。
起初有些武將還不能理解,甚至內心深處難以接受。
畢竟自宗周至今以來,u看書 .uukanshu 文武界線並不明確,也就是在東漢王朝建立之後,儒學才開始正式大興,文武的界線也才逐漸浮現,但多數東漢的讀書人照樣是文武兼備。
不過,劉曜並沒有選擇一刀切,而是留下了文武可以進行相互轉職的規定,雖然轉職的機會隻有兩次,但也給有誌封侯拜相的人留下了機會。
從熹平二年初劉曜打出靖天奉難的旗號舉兵清君側,到如今的熹平四年五月份,整整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
無論是最初跟隨他的百姓軍軍人,還是後來收編的各地義勇及東漢涼、並兩州的邊軍,大都逐漸習慣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軍人不得幹政”的鐵律。
因此,劉曜的命令一經下達,立即得到了殿內眾人的執行。
皇甫嵩、朱俊、班通、虞玉以及王越、史阿、黃忠、程普、嚴顏等人皆迅速離開武德殿,回到了武德殿後麵院子裏他們的臨時住處。
他們此來王宮,並不僅僅為了參加這次的武德殿會議。
劉曜召集他們前來,已經提前告知了眾人議題,即他還要召開有關西域及中南、南海地區的布防與開拓事宜。
他之所以急衝衝讓政事堂諸位大佬到皇極殿集合,乃是因為魯國、陳國的疫情十分嚴重,而且魯國因為曾經的天災人禍留有隱患,趁著疫情多地發生了叛亂,陳國北方的幽州邊境也遭到了鮮卑人的入侵,兩國形勢岌岌可危!
劉曜的楚國是選擇見死不救,還是立即有所行動,很有可能將決定陳、魯兩國的存亡!
ps:感謝打賞和投票的看官大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