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蔡侍郎換一杯熱茶。”
劉曜示意蔡邕就座,同時對侍立在門口的侍女吩咐道。
新茶上來之後,劉曜繼續說道:“寡人想聽聽你對編撰國史的見解。”
蔡邕又連忙起身朝著劉曜行了一禮,然後稍作沉思,組織了一下語言,道:“且不論骨文、銘文、石刻文之上古史料,宗周設立史官記錄當朝曆史,此乃史官之始也。孔子問禮於老聃,老聃者,曾為宗周之史官。當時是,各路諸侯國亦設立史官記錄本國國事與國中貴族大夫言行事跡。如魯國之《春秋》,晉國之《乘》,鄭國之《誌》,楚國之《檮杌》。此等史書,皆以年代為線索,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編排相關之曆史事件。如此類史書,皆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曆史事件的聯係。臣以為,此等史書歸為一類。”
他說到這裏,選擇了停頓,等待劉曜的點評,以示對楚王的尊敬。
劉曜點頭道:“蔡侍郎所言有理,繼續說下去!”
“本朝之前,對於史書之編修,學者或官吏皆可以私人之名著作,如《晏子春秋》。流傳於世之著作,多以私人所著,並非朝廷組織所編修。自世宗起,朝廷開始組織人員修史,但並非禁止私人修史,故而太史公著作《史記》。世祖中興,班公參考《史記》之體裁而著《漢書》,而後朝廷所組織編修之史。如《史記》、《漢書》者,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曆史,當另歸為一類。”
曆史上,東漢明帝時期,班固私撰《漢書》,漢明帝看後很欣賞他的才能,詔詣校書郎,除蘭台令史,後又升遷為郎,典校秘書,繼續撰寫《漢書》。
在《漢書》的撰寫之外,明帝又令班固先後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以及杜撫、馬嚴、劉複、賈逵共同編撰本朝史。
先行撰成的是《世祖本紀》,後又陸續有光武帝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是《東觀漢記》的開篇之作。
《東觀漢記》是一部記載東漢光武帝至漢靈帝一段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因官府於東觀設館修史而得名,它經過幾代人的修撰才最後成書。
“臣竊以為,天子秉承昊天上帝之命而生,代天牧民,言出法隨,言行事跡皆為天意,乃天命之體現。故而,大王立國史署司職史官,如實記錄君主及國家之史實,以明君賢臣之言傳身教,為萬世榜樣,教化後世子孫,實乃聖明無比!”
蔡邕說著說著,竟然說到了劉曜身上,而且這個馬屁拍的順理成章,讓劉曜防不勝防。
劉曜知道,古代中國流行的“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的觀念,給史官賦予了一個最為神聖的使命——記錄天意。
天子乃是上天之子,其言行、祭祀、軍事等大事,皆為天意與天命的體現。
記錄如有半點不實,等於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即為欺天。
正因為如此,曆史在古代中國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於對神的崇拜和對某種宗教的信仰。
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朝廷禁止私人著史,私著曆史變成重罪之後,也就沒人再敢私著曆史了,有的也隻能算一些文章和筆記。
北宋時期麵世的《資政通鑒》雖然是司馬光寫的,但其目的並非修史。而是奉了皇命。
修史權的集中與變化,導致的惡果是皇帝、大臣開始大量篡改曆史,為自己粉飾。或用權力,或用收買等方式迫使史官篡改曆史,以至於後世之人看到的很多都是“假曆史”。
從唐太宗往後開始,曆朝曆代篡改的越來越厲害,早期還隻是篡改個人形象,到後來連同前朝、乃至之前更早的王朝都遭到了篡改,其中以“我大清朝”最甚。
秦漢時期的史官,多數都是家族傳承之史官,如此才能確保曆史記錄的傳承性和連貫性。
劉曜這次留蔡邕談話,當然是為了確定楚王國的史官製度,若未來他登極稱帝,依然也會沿用這個史官製度。
“以年代為線索,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編排相關之曆史事件的史書,可以稱之為‘編年體史書’。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曆史的史書,可以稱之為‘紀傳體史書’。班公編撰《漢書》,前後曆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此書主要記述了上起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寡人欲使你率領國史署所編之國史,乃上起三皇五帝時代,下至孝靈皇帝熹平二年六月二十日的史事。”
劉曜聽完了蔡邕的觀點,也接受了蔡邕對他的讚頌,隨即沉吟片刻,開始闡述他對本朝國史的規劃與構思。
“國史當以年代為線索,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三皇五帝之前且以昊天上帝命令盤古尊神開辟這方世界為神話時代,不做詳細記錄,權當概況以一段話的傳說作為國史的開篇。而後,三皇五帝時期,即部落方國時代,是諸夏民族之起源形成的時代,也是諸夏共主天子誕生的時代,此為華夏文明上古史,共曆六千多年。所謂方國,即一方部落形成之國。”
“自夏禹傳位於啟,商湯代夏,再至宗周覆滅,這段時期乃是封建邦國時代,此為華夏文明古代史,共曆一千八百多年。所謂邦國,即天子封賞土地給臣子建立的諸侯國。贏秦代周,而至炎漢代秦至孝靈皇帝駕崩,這段時期乃是帝國時代,此為華夏文明近代史。所謂帝國,即皇帝分派官員直接治理天下郡縣的大一統國家。熹平二年六月二十日往後,便是現代,故而所記錄之曆史曰現代史。”
當然,從嚴謹的角度來看,劉曜所說的方國、邦國、帝國的概念,與後世的曆史學觀念並不完全一樣。
上古時期,黃帝擒殺蚩尤,打敗炎帝,在河洛建都立國,國家的性質實際上是一種“聯邦製”,是由眾多酋邦國組成的。
無論以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還是四裔之地,均是方國林立的局麵,這種局麵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
繼黃帝之後,顓頊、帝嚳、堯、舜、禹相繼為天下共主。
這一時期,君主即位實行的是所謂的“禪讓製”,實際上這些君王都來自黃帝族,是世襲製的一種原始形式。
君王的權威雖來自於個人的能力,但更需要各方國的擁戴。
所以說,古代中國最早的國家形態乃是小國寡民式的邦國,邦國進一步發展則是王國,王國以後,通過中央集權的專製演變成了帝國。
相較於原始社會的中心聚集部落組織生活的形態,邦國已經有了強製性的權力機構的出現。
至於邦國與王國的區別則在於有無王權的存在,王權是邦國中強製性的權力經過一個發展過程後,進一步集中的體現,隻有王權的出現才使得權力係統真正呈金字塔式結構。
在王國中,君王位於權力的頂點,王與臣下的差別是結構性的、製度化的,這種王權還是在家族或宗族的範圍內世襲的。
由於王權的世襲性、結構性和製度化,才形成了王朝或王權的“正統”意識和“正統”觀。
劉曜對蔡邕所說的“邦國”其實是後世曆史學觀念上的王國形態,至於他說的“方國”才更像真正的“邦國”。
至於帝國的概念,要相比之夏商周的王朝分封製來說。
邦國時代施行的都是封土建國製,講究以德治國,逐級分封,以禮樂劃分世襲貴族等級,維持王朝的統治。
帝國時代施行的是郡縣製,講究中央集權,天下皆為皇帝所有,以倫理治國,皇帝授權非世襲的官員治理國家,維持皇朝統治。
“凡是有人類居住的世界,昊天上帝都會欽定一個民族作為該世界的領導,即天選之民。由眾天選之民建立的朝廷,即為天朝。天朝的首領,便是天子!假如天子不能很好的治理天朝,讓天選之民過上富足的生活,而後帶領天朝人民統治其所在的世界,那麽他會被新的天子取代。”
“比如,夏王朝末代天子不思進取,致天選之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喪失了天子之德,而後被新的商天子取代。再後麵商王朝末代天子殘暴無比,從而被新的周天子取代。周王朝中後期的天子能力有限,導致各諸侯國混戰。諸侯國秦國經曆代國君累世修文備武,終於在國君嬴政在位期間,取代了羸弱的周王朝,建立了大一統的新帝國。由於秦始皇沒能體恤治下的眾天選之民,uu看書 ..co 讓大半的百姓活不下去,導致其所建立的秦帝國被臣民推翻。高祖順天應人,打贏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新的天朝——漢王朝。”
劉曜說到此處,望向蔡邕,問道:“蔡侍郎是否理解了寡人之意?”
蔡邕恭聲道:“臣明白了!無論是夏商周三代,還是秦王朝與本朝,皆為天朝之中的一個曆史時期。故而,國史之名,當曰《天朝史》,亦或者曰《華夏文明史》!”
“然也!天朝一直隻有一個民族即華夏族,不論是羌人、匈奴人、鮮卑人等境外之人,皆為諸夏苗裔,同為有曆史可查的華夏族,隻是暫時還沒有得到歸化,認祖歸宗。華夏族隻有一個族長即為天子,天朝奉昊天上帝之命而建立,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國民權益,讓國人過上富足的生活,進而統治整個世界!故而,國史名曰《天朝史》最為合適!”
“此外,為了應對下個月的官考,蔡侍郎可帶人先編寫一部《天朝史大綱》。這部書不必詳細,隻需將上古史、古代史、近代史進行總領大綱的概述即可,你可對手下之人進行分工,每人負責一個時間段內的曆史編寫,以數十人同時編寫而論,當在五日之內完成三到五萬字的大綱編寫,好發行於世,作為朝廷本屆官考十科之一國史的考試內容來源!”
劉曜侃侃而談道。
“大王聖明!”
蔡邕赫然起身,行禮道。
ps:感謝投月票的書友,感謝支持!本書不會太監的,大家放心!雖然我的身體狀態不好,但我依然會讓這本書有始有終!
劉曜示意蔡邕就座,同時對侍立在門口的侍女吩咐道。
新茶上來之後,劉曜繼續說道:“寡人想聽聽你對編撰國史的見解。”
蔡邕又連忙起身朝著劉曜行了一禮,然後稍作沉思,組織了一下語言,道:“且不論骨文、銘文、石刻文之上古史料,宗周設立史官記錄當朝曆史,此乃史官之始也。孔子問禮於老聃,老聃者,曾為宗周之史官。當時是,各路諸侯國亦設立史官記錄本國國事與國中貴族大夫言行事跡。如魯國之《春秋》,晉國之《乘》,鄭國之《誌》,楚國之《檮杌》。此等史書,皆以年代為線索,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編排相關之曆史事件。如此類史書,皆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曆史事件的聯係。臣以為,此等史書歸為一類。”
他說到這裏,選擇了停頓,等待劉曜的點評,以示對楚王的尊敬。
劉曜點頭道:“蔡侍郎所言有理,繼續說下去!”
“本朝之前,對於史書之編修,學者或官吏皆可以私人之名著作,如《晏子春秋》。流傳於世之著作,多以私人所著,並非朝廷組織所編修。自世宗起,朝廷開始組織人員修史,但並非禁止私人修史,故而太史公著作《史記》。世祖中興,班公參考《史記》之體裁而著《漢書》,而後朝廷所組織編修之史。如《史記》、《漢書》者,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曆史,當另歸為一類。”
曆史上,東漢明帝時期,班固私撰《漢書》,漢明帝看後很欣賞他的才能,詔詣校書郎,除蘭台令史,後又升遷為郎,典校秘書,繼續撰寫《漢書》。
在《漢書》的撰寫之外,明帝又令班固先後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以及杜撫、馬嚴、劉複、賈逵共同編撰本朝史。
先行撰成的是《世祖本紀》,後又陸續有光武帝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是《東觀漢記》的開篇之作。
《東觀漢記》是一部記載東漢光武帝至漢靈帝一段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因官府於東觀設館修史而得名,它經過幾代人的修撰才最後成書。
“臣竊以為,天子秉承昊天上帝之命而生,代天牧民,言出法隨,言行事跡皆為天意,乃天命之體現。故而,大王立國史署司職史官,如實記錄君主及國家之史實,以明君賢臣之言傳身教,為萬世榜樣,教化後世子孫,實乃聖明無比!”
蔡邕說著說著,竟然說到了劉曜身上,而且這個馬屁拍的順理成章,讓劉曜防不勝防。
劉曜知道,古代中國流行的“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的觀念,給史官賦予了一個最為神聖的使命——記錄天意。
天子乃是上天之子,其言行、祭祀、軍事等大事,皆為天意與天命的體現。
記錄如有半點不實,等於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即為欺天。
正因為如此,曆史在古代中國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於對神的崇拜和對某種宗教的信仰。
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朝廷禁止私人著史,私著曆史變成重罪之後,也就沒人再敢私著曆史了,有的也隻能算一些文章和筆記。
北宋時期麵世的《資政通鑒》雖然是司馬光寫的,但其目的並非修史。而是奉了皇命。
修史權的集中與變化,導致的惡果是皇帝、大臣開始大量篡改曆史,為自己粉飾。或用權力,或用收買等方式迫使史官篡改曆史,以至於後世之人看到的很多都是“假曆史”。
從唐太宗往後開始,曆朝曆代篡改的越來越厲害,早期還隻是篡改個人形象,到後來連同前朝、乃至之前更早的王朝都遭到了篡改,其中以“我大清朝”最甚。
秦漢時期的史官,多數都是家族傳承之史官,如此才能確保曆史記錄的傳承性和連貫性。
劉曜這次留蔡邕談話,當然是為了確定楚王國的史官製度,若未來他登極稱帝,依然也會沿用這個史官製度。
“以年代為線索,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編排相關之曆史事件的史書,可以稱之為‘編年體史書’。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曆史的史書,可以稱之為‘紀傳體史書’。班公編撰《漢書》,前後曆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此書主要記述了上起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寡人欲使你率領國史署所編之國史,乃上起三皇五帝時代,下至孝靈皇帝熹平二年六月二十日的史事。”
劉曜聽完了蔡邕的觀點,也接受了蔡邕對他的讚頌,隨即沉吟片刻,開始闡述他對本朝國史的規劃與構思。
“國史當以年代為線索,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三皇五帝之前且以昊天上帝命令盤古尊神開辟這方世界為神話時代,不做詳細記錄,權當概況以一段話的傳說作為國史的開篇。而後,三皇五帝時期,即部落方國時代,是諸夏民族之起源形成的時代,也是諸夏共主天子誕生的時代,此為華夏文明上古史,共曆六千多年。所謂方國,即一方部落形成之國。”
“自夏禹傳位於啟,商湯代夏,再至宗周覆滅,這段時期乃是封建邦國時代,此為華夏文明古代史,共曆一千八百多年。所謂邦國,即天子封賞土地給臣子建立的諸侯國。贏秦代周,而至炎漢代秦至孝靈皇帝駕崩,這段時期乃是帝國時代,此為華夏文明近代史。所謂帝國,即皇帝分派官員直接治理天下郡縣的大一統國家。熹平二年六月二十日往後,便是現代,故而所記錄之曆史曰現代史。”
當然,從嚴謹的角度來看,劉曜所說的方國、邦國、帝國的概念,與後世的曆史學觀念並不完全一樣。
上古時期,黃帝擒殺蚩尤,打敗炎帝,在河洛建都立國,國家的性質實際上是一種“聯邦製”,是由眾多酋邦國組成的。
無論以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還是四裔之地,均是方國林立的局麵,這種局麵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
繼黃帝之後,顓頊、帝嚳、堯、舜、禹相繼為天下共主。
這一時期,君主即位實行的是所謂的“禪讓製”,實際上這些君王都來自黃帝族,是世襲製的一種原始形式。
君王的權威雖來自於個人的能力,但更需要各方國的擁戴。
所以說,古代中國最早的國家形態乃是小國寡民式的邦國,邦國進一步發展則是王國,王國以後,通過中央集權的專製演變成了帝國。
相較於原始社會的中心聚集部落組織生活的形態,邦國已經有了強製性的權力機構的出現。
至於邦國與王國的區別則在於有無王權的存在,王權是邦國中強製性的權力經過一個發展過程後,進一步集中的體現,隻有王權的出現才使得權力係統真正呈金字塔式結構。
在王國中,君王位於權力的頂點,王與臣下的差別是結構性的、製度化的,這種王權還是在家族或宗族的範圍內世襲的。
由於王權的世襲性、結構性和製度化,才形成了王朝或王權的“正統”意識和“正統”觀。
劉曜對蔡邕所說的“邦國”其實是後世曆史學觀念上的王國形態,至於他說的“方國”才更像真正的“邦國”。
至於帝國的概念,要相比之夏商周的王朝分封製來說。
邦國時代施行的都是封土建國製,講究以德治國,逐級分封,以禮樂劃分世襲貴族等級,維持王朝的統治。
帝國時代施行的是郡縣製,講究中央集權,天下皆為皇帝所有,以倫理治國,皇帝授權非世襲的官員治理國家,維持皇朝統治。
“凡是有人類居住的世界,昊天上帝都會欽定一個民族作為該世界的領導,即天選之民。由眾天選之民建立的朝廷,即為天朝。天朝的首領,便是天子!假如天子不能很好的治理天朝,讓天選之民過上富足的生活,而後帶領天朝人民統治其所在的世界,那麽他會被新的天子取代。”
“比如,夏王朝末代天子不思進取,致天選之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喪失了天子之德,而後被新的商天子取代。再後麵商王朝末代天子殘暴無比,從而被新的周天子取代。周王朝中後期的天子能力有限,導致各諸侯國混戰。諸侯國秦國經曆代國君累世修文備武,終於在國君嬴政在位期間,取代了羸弱的周王朝,建立了大一統的新帝國。由於秦始皇沒能體恤治下的眾天選之民,uu看書 ..co 讓大半的百姓活不下去,導致其所建立的秦帝國被臣民推翻。高祖順天應人,打贏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新的天朝——漢王朝。”
劉曜說到此處,望向蔡邕,問道:“蔡侍郎是否理解了寡人之意?”
蔡邕恭聲道:“臣明白了!無論是夏商周三代,還是秦王朝與本朝,皆為天朝之中的一個曆史時期。故而,國史之名,當曰《天朝史》,亦或者曰《華夏文明史》!”
“然也!天朝一直隻有一個民族即華夏族,不論是羌人、匈奴人、鮮卑人等境外之人,皆為諸夏苗裔,同為有曆史可查的華夏族,隻是暫時還沒有得到歸化,認祖歸宗。華夏族隻有一個族長即為天子,天朝奉昊天上帝之命而建立,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國民權益,讓國人過上富足的生活,進而統治整個世界!故而,國史名曰《天朝史》最為合適!”
“此外,為了應對下個月的官考,蔡侍郎可帶人先編寫一部《天朝史大綱》。這部書不必詳細,隻需將上古史、古代史、近代史進行總領大綱的概述即可,你可對手下之人進行分工,每人負責一個時間段內的曆史編寫,以數十人同時編寫而論,當在五日之內完成三到五萬字的大綱編寫,好發行於世,作為朝廷本屆官考十科之一國史的考試內容來源!”
劉曜侃侃而談道。
“大王聖明!”
蔡邕赫然起身,行禮道。
ps:感謝投月票的書友,感謝支持!本書不會太監的,大家放心!雖然我的身體狀態不好,但我依然會讓這本書有始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