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華夏憲章的概念,劉曜與橋玄說的雖然詳細,但僅僅是從楚王國境內使用為出發點。


    橋玄受製於身份及職務的原因,他帶人整理出來的憲章條例,多數是過去了曆代漢室皇帝留下的經典製度,比如田賦三十稅一,比如非劉氏不可為王,非功不可封侯等。


    這些條例,既有與劉曜想法類似的,也有背道而馳的。


    畢竟橋玄不是劉曜,他隻能從臣子的角度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條例法規。甚至不敢直白的以文字律法,對君權進行限製,而是以寥寥數言,掛在為君之道的後麵,比如為君者不可沉迷外物,不可消極怠政,僅此兩條。


    劉曜構想之中,分封異姓王可以吸引臣子們奮鬥拚搏,何況是裂土實封。


    異姓藩王國,也會給他的子孫皇帝帶來競爭的壓力。


    當然,他不可能傻乎乎把神洲本土的疆域分封出去,所有的藩王一定會被分封到海外。


    就算將來爆發世界性的大戰,起碼也要等科技達到後世十九世紀的水平。


    以現有的科技發展速度來看,想要達到十九世紀的水平,沒有三百年以上的積累,恐怕是不可能的!


    除非將來劉曜登極稱帝後,舉國之力攀科技樹,強製推行工業化,才有可能在一兩百年內將科技與工業提升到接近十九世紀的水平,也僅僅是接近。


    “有關土地製度與爵位製度,寫的太過籠絡,可以暫時參照寡人頒布的編戶民授田政策及爵位製度,找出提攜總綱的字句,作為根本法之中的條例。”


    劉曜合上文稿,一邊說話,一邊抬手將稿子向桌前一丟,示意侍女把稿子遞給橋玄。


    橋玄喜好法家,華夏憲章正對他的胃口,本以為會讓劉曜滿意,不曾想千算萬算還是算漏了。


    “臣謹遵王命!”橋玄收好侍女轉遞給他的文稿,然後躬著身,朝劉曜行了一禮,打算告退。


    劉曜望著正欲告退的橋玄,對守衛在門外的朱大鴻道:“大鴻,送一送橋公!”


    “臣謝大王!”橋玄又急忙向劉曜拜了一拜,然後才退出文成殿,在朱大鴻的護送下,離開文成殿的院子。


    送走橋玄後,朱大鴻進入書房稟告道:“啟稟大王,楊丞相、吏部陳尚書、教部郭尚書、教部蔡侍郎殿外求見。”


    “見。”劉曜淡淡的道。


    他知道四人這次來求見,肯定是為了官考之事。


    眼下有關官考的各種規矩都還沒有確定,更無一道王令頒布,可見劉曜是有意讓他們先拿主意和章程,然後再進行必要的調整。


    “臣等恭問大王聖安!”四人剛一進書房,便急忙行禮。


    劉曜擺擺手道:“寡人躬安!都坐罷!上茶!”


    待四人落座之後,侍女遵從劉曜之命,才開始上茶。


    茶水上好之後,劉曜雙目帶著笑意,先看了一眼郭泰,隨即卻扭頭望向楊賜,問道:“丞相,有關官考之事,政事堂準備的如何了?”


    “回稟大王,臣與教部郭尚書、蔡侍郎以及陳相,剛剛商討過官考事宜,現有教部郭尚書所擬方案一份,特此呈上!”


    楊賜一邊說話,一邊伸手從袖口之中掏出郭泰與蔡邕昨夜修改的文稿,轉交給侍女。


    劉曜接過侍女呈上的文稿,當著眾人的麵,開始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


    等他把文稿翻閱一遍之後,才過去一盞茶的功夫。


    郭泰見劉曜合上了稿子,心跳瞬間加速,他已經做好了接受批評的準備。


    “丞相看了?”劉曜沒有直接對文稿進行評價,而是向楊賜問道。


    楊賜乃是世家大族的首腦人物,劉曜的詢問,也算是一次對世家的試探。


    像楊賜這樣,早就投靠劉曜的大世家,不可能也不敢在官考這件事上給劉曜使絆子,他們還不至於蠢到這個地步。


    但為了維護本身利益,他們當然希望官考的規矩,可以偏向於世家,甚至直接有利於世家。


    再者,楊賜又是政事堂帶頭人,相台七相之中的首相,於情於理,劉曜都要聽一聽他對於這份文稿的意見。


    楊賜知道劉曜是問他對文稿的看法,所以他略作思考後,恭聲答道:“回稟大王,臣已詳細閱讀過郭尚書所擬文稿。其中以各縣太學分院為考場,可因地製宜,無需再另外建造場地,此條臣讚成。以縣令為主考官,縣尉為監督官,可增加官考的嚴肅性,體現朝廷的威嚴,縣尉可在職權內調動部分縣兵維持考場秩序,此條臣讚成。以分院講席為評判官,可快速對考試者的成績進行評定,畢竟各太學分院之講席多為名家名士,故而此條臣也讚成。但考試科目增加農耕、匠作、科技,本相以為有待商榷!”


    “哦?丞相有何高見?”劉曜頓時來了興趣,接著問道。


    楊賜連忙起身告罪下拜道:“臣所議,乃一家之愚言,不敢做‘高見’之當,大王折煞老臣也!”


    劉曜擺手道:“丞相無需多禮,有什麽看法直說便是。”


    “謝大王!”楊賜坐回原位,侃侃而談道:“官考所取之士,皆為郡縣或中樞行政之官員。食朝廷俸祿,可雇人耕種家田,對於農耕之事,了解即可,不必熟之。匠作、科技之事亦然!且夫聖人曾言......”


    楊賜引用儒家先賢之言,闡述了官員了解農耕的必要性,但不用事必躬親。


    隨著自行車、四輪馬車、淋浴、馬桶等匠作之物在長安城的普及,讓城中權貴也逐漸喜歡上了這些所謂的“匠作機巧之物”。


    再加上“科技器械可以興國利國”的觀念,早已在近幾年慢慢在民間傳開,過去那些視之為“奇巧淫技”的儒生也一個個在百姓集團開設的洗浴中心享受了衝淋、泡澡帶來的舒爽之後,逐漸閉上了嘴。


    因此,對於匠作、科技之事,楊賜認為有必要了解,畢竟牧民官隻有了解了各種職業的百姓,才能更好的治理教化一方百姓。


    但若是將農耕、匠作、科技加入官考的科目之中,顯然有點小題大做了,難道精通農耕、匠作、科技的士人就一定有能力治理好地方?楊賜對此持懷疑的態度,他認為還是以君子六藝作為考核科目最為妥當。


    科技這個名詞是劉曜在十幾年前提出來的,如今早已變成天下人都習慣的名詞。


    “郭尚書,你如何看?”劉曜聽完了楊賜的見解,沉默了片刻,然後看向郭泰問道。


    郭泰猶豫了一下,隨後站起身,先朝劉曜禮拜,接著又麵對楊賜鞠了一躬,以示敬意,然後道:“丞相所言也不無道理,隻是臣覺得,一個人隻有感受過農耕之辛苦,才能體會百姓耕種之苦。一個人隻有明白匠作、科技發明之不易,才能體會那些匠作、科技之物對匠人而言,意味的乃是立身之本,生存之根。更有大匠作者,發明創造之物,能造福天下百姓。如地動儀、渾天儀,如四輪馬車、自行車、水泥等神奇之物!”


    “知曉農耕之苦,才能重視農人。知曉匠作科技發明之不易,才能重視匠人。天下人之中,以農人、匠人居多,且有的農人本身就是匠人,有的匠人本身也是農人。正因為有他們從事生產與創造,那些不事生產的貴族子弟才能吃上美味佳肴,享受車馬之奢侈生活。故而,臣竊以為,官考科目之中,當有農耕、匠作、科技一席之地!”


    接下來,劉曜又詢問了陳寔與蔡邕的看法。


    兩人皆讚成郭泰的觀點,他們覺得官考內容可以有這些東西,但不能作為衡量考試合格與否的核心。


    但究竟該以哪些科目作為官考的項目,他們也沒有非常清晰的主意。


    “全憑大王定奪!”


    劉曜聽著眼前四人的高呼聲,點頭道:“既然眾卿沒有更好的建議,那寡人便來確定這官考的科目。君子六藝作為曆代察舉官員的衡量標準,自然要在官考的科目之中,而且要占據主要的地位。但是農耕、匠作、科技也不能丟掉,所以,寡人的想法是這樣。首先,確定官考的科目,君子六藝之五禮、六樂、五射、五禦、六書、九數皆單獨立為一個科目,另外,再配以國史、治政、農商、工科這四個科目,作為官考的十個科目。所謂國史,乃諸夏文明發展曆史,從上古至今。所謂治政,即治理政事的策題。所謂農商、工科,即農業、商業、工匠、科技方麵的常識問答題。”


    “其次,確定科目考試的形式,五禮、六樂、五射、五禦,uu看書 .uukanshu 皆需要進行實際演練,此為實操考試,以若幹人為一組,同時進行考試。其餘六個科目,皆以問答題的形式,此為理論考試,也叫筆試。最後,確定各科的分數,以及考試錄用的標準。每個科目皆由十道題組成,每替十分,即每科滿分100分,故而十科滿分為1000分。最後,根據朝廷的用人計劃,劃定錄取分數線。”


    “用人計劃?”楊賜等人聞言一愣。


    劉曜解釋道:“所謂用人計劃,即該年度朝廷需要征募的政務人員總數及各個部門係統的名額。比如,本年朝廷計劃取政務人員3萬名,參考官考的有10萬人,按照這個數額,從考試成績的最高分依次向下劃定分數線區域。可能800分以上的人隻有1萬名,600分以上的人則有2萬名,而499分以上的人恰好有3萬名。那麽,499分就是本屆官考的錄取分數線。寡人如此說,眾卿可否明白?”


    “大王聖明!”


    楊賜、郭泰、陳寔、蔡邕四人聽後,如醍醐灌頂,眼前豁然開朗!


    他們對劉曜的佩服,簡直到了五體投地的地步!


    “既然眾卿沒有異議,那郭尚書你再整理一份新的文稿,明日呈上來!”劉曜看向郭泰道。


    郭泰道:“臣遵命!”


    “若沒什麽事,都退下罷!”劉曜道。


    “臣等告退!”四人齊聲道。


    就在四人轉過身,打算離開書房的時候,劉曜看向蔡邕的背影,道:“蔡侍郎留一下。”


    ps:因為身體原因,以後每天盡量保持一更,希望大家支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第三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漢第三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