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氣變得晴朗了起來,大清早的陽光甚為刺眼。


    蔡邕迎著晨光,伸了一個懶腰。


    郭泰站在他的旁邊,同樣麵朝東方,感受著和煦的光芒,沉悶的心情隨之變得亮堂起來。


    兩人在院子裏閑聊了幾句,隨後一起吃過早餐,接著乘坐同一輛四輪馬車,向辦公署趕去。


    堂部尚書與相台副相同為正三品,故而郭泰所用的馬車規格僅次於三公級別。


    因為是四輪馬車,所以車廂的空間足夠大,可以坐下五六個人。


    蔡邕與郭泰麵對麵而坐,途中蔡邕兩次直視郭泰,卻都欲言又止。


    他心中明白,這個問題若是說出口的話,肯定會顯得唐突,甚至會被當成冒犯。


    可如果不弄明白的話,他肯定又會被這個問題困擾很長一段時間。


    如此被問題困擾的狀態,將影響他的工作效率。


    蔡邕就是這樣一個人,對待問題必須找到其緣由,否則難以割舍放下。


    算起來,他也是性情中人。


    當蔡邕第三次直視郭泰時,恰好與其四目相對。


    郭泰與蔡邕認識的挺早,他估計蔡邕是想搞清楚“郭家主仆同桌而食”的緣由。


    為了不讓蔡邕為難,他決定主動把這個問題挑出來講。


    “蔡侍郎,你覺得家仆與家奴有何區別?”


    郭、蔡兩人乃是教部同僚,又是從屬關係,行政職務級別也是一高一低。


    郭泰提出的這個問題,既包含教育方麵的意識形態,又涵蓋了士人對人與人關係的探究。


    盡管郭泰的思想偏向於道家,但他仍是著名的儒家學者,並不妨礙與同是儒生的蔡邕探討學術與思想上的問題。


    “大王推行編戶齊民政策之後,許多原奴、仆得到釋放,成為了編戶民。《漢化令》之後,新的家奴多由歸化蠻夷充之,雖如牛馬,卻有人之生存權,不可輕易掠奪其性命,更不可隨意虐待毆打,否則屬於違法。”


    蔡邕闡述了他對於奴與仆看法和認識。


    郭泰點頭道:“你所言極是!大王聖明,以蠻夷填充華夏,壯大滋養華夏。明令要求,家仆需以雇工之形式,家奴允許買賣,蓄養,但要繳納蓄奴稅、雇工稅。主視仆如手足,則仆視主如腹心,主視仆如土芥,則仆視主如寇仇,故主仆如君臣。待家仆如手足,便可使之視主人如腹心,此即為教化!”


    蔡邕認可郭泰說的這個道理,待家仆以善,可以起到教化家仆的作用。


    而且,郭泰更是將主仆關係與君臣關係進行類別,若是主人都虐待家仆,不把家仆當成人,便是道德教化的失敗。


    教部的核心職能之一便是教化育人。


    郭泰以身作則,讓人挑不出半點毛病。


    誰要是敢拿“君臣有別”、“主仆規矩”來說事,諷刺或挖苦郭泰家裏沒有規矩,主不主,仆不仆,等於是變相的讚成主人虐待仆人,依照“主仆如君臣”的邏輯,那就是讚成君主虐待臣子了。


    當劉曜在楚王國境內推行編戶齊民政策之後,隨即又頒布了漢化令,確定新的戶籍製度,將國人戶籍劃分為賤民籍、平民籍、公民籍三個種類的時候。


    郭泰就知道,教部的核心職能之一的教化育人,從此有了新的內涵。


    那就是通過種種教化手段,不斷的減少楚王國境內賤民、平民的人口數量,持續增加公民數量!


    蔡邕與許多傳統的儒生一樣,剛開始不理解甚至難以接受主仆同桌而食的家風,但聽了郭泰的解釋,再結合教部的職能,他決定從明天起,蔡家也換上新的家風。


    兩人聊著聊著,便來到了辦公署。


    教部的辦公署與其他十一個堂部的辦公地點,都集中在原丞相府之中。


    劉曜稱王後,長安城開啟改造工程,原丞相府經過翻修改造之後,成為了政事堂的辦公署——也是臨時的楚王國政務府。


    按照楚王劉曜節約用地的規矩,郭泰、蔡邕同為教部體係內官員,暫時都在同一間辦公室辦公。


    他們待點卯結束之後,便一同找到了吏部尚書陳寔。


    郭泰向陳寔表達了對官考事宜的擔憂之後,陳寔異常重視,眾人急忙趕去七位相台輪值的辦公室,打算找丞相楊賜商議下個月官考的事。


    因為郭泰算定了今日該丞相當值,所以他們三人來到相台後,就迎麵撞見了麵帶憂慮之色的楊賜。


    “本相正欲去尋你等,快快請進!”楊賜急忙道。


    他說著話,uu看書.uukansh 已經用眼神示意站在門口當值的侍女,給郭泰、蔡邕、陳寔三人上茶。


    “兩位相公,此乃本部草擬的‘官考條略’,有關考場、主考官、監督官、評判官、考試科目、判斷合格與否的標準等諸如此類的規定,皆在此文稿之中。”


    眾人落座之後,郭泰開門見山,從袖子裏掏出了昨夜與蔡邕重新修訂的文稿。


    陳寔也是台相之一,所以郭泰才會說“兩位相公”。


    對於郭泰不卑不亢的態度,楊賜早已習慣。


    劉曜稱王,建立楚王國,新的官製下,三公雖然位高權重,但同樣受到下麵人的製衡。


    比如,相台雖然總領十二堂部,可以傳喚各堂部尚書進行詢問了解,及針對某些事務提出建議,但各部職能內事務的決斷權、人事任免提名權皆在各部尚書手中。


    何況,在這樣一種製度之下,各堂部尚書的品級與副相是平等的,在楚王國境內的百姓眼中,尚書與宰相倒沒啥區別。


    楊賜是丞相,陳寔是副相,等兩人先後看完文稿,已經過去了三刻鍾。


    “以各縣太學分院為考場,可因地製宜,無需再另外建造場地。以縣令為主考官,縣尉為監督官,可增加官考的正式與嚴肅性,縣尉可在職權內調動部分縣兵維持考場秩序。以分院講席為評判官,可快速對考試者評定成績,畢竟講席多為名家名士。”


    楊賜開始對郭泰所擬文稿的內容,進行點評與建言。


    其他三人皆靜靜旁聽,不發一言。


    “但考試科目增加農耕、匠作、科技,本相以為不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第三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漢第三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