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三年,三月十四日。
夜,亥出一刻。
郭泰家中,書房。
蔡邕與郭泰相視而坐。
在他們之間,是一張案幾,案幾上放著五十根木筷子。
郭泰從五十根木筷子之中,先抽出去象征“太極”的一根,交給對麵的蔡邕,留中不用。
剩下四十九根被他信手分成兩半,象征“兩儀”,左、右兩邊各放著一半。
接著,郭泰從右邊抽出一根,單獨放在身旁的另一個案幾之上,象征“三才”即天、地、人中的“人”。
郭泰以右手食指,數左邊的木筷子,以四根算做一個數次,剩下最後的餘數,又被他放在了隔壁的案幾上。
蔡邕知道,四根木筷子象征“四季”,而餘數象征“閏月”。
郭泰以左手食指開始數右邊那一半木筷子,方法和上麵一樣,餘下來的木筷子也放在另一個案幾上,單獨起一列。
蔡邕知道,到了這個時候,剛才被郭泰拿到隔壁案幾上的木筷子合在一起,不是五根,就是九根,至於剩下的木筷子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
郭泰朝旁邊看了一眼,發現案幾上一共放著五根木筷子,那麽麵前案幾上剩下的就是四十四根。
他接著把五根木筷子合到一起,單獨放在那個案幾最上邊。
然後,他將麵前案幾上剩下的四十四根,再分成兩半放在左右手中,又從右邊眾多筷子裏抽出一根拿到隔壁案幾上。
然後,像上麵的做法得一樣,四根做一次來數,數完左邊那一把筷子,再數郭泰右邊這一把。
兩次餘下的木筷子,加上第二次放到隔壁案幾上的一根筷子,蔡邕知道,一定是四根或八根。
而剩下的木筷子,不是三十二、三十六根就是四十根。
郭泰看了一眼兩邊的案幾,發現他數出來的共有八根,剩下的是四十根。
接下來,他如法炮製來操作,餘數又形成八根,其實也可以是四根。
去除餘數後,剩下的木筷子理論上不是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根就是三十六根,而郭泰手裏的是三十二根。
以上三次分數木筷,叫做“三變”。
而三變的結果有三種,即為一爻。
郭泰現在得了一爻,但是一卦有六爻,他還需要反複分數木筷子。
最終,經過他反複推算,得到了一個卦!
“如何?”蔡邕問道。
郭泰麵露無奈之色,答道:“積去渴雨需飲食!”
蔡邕聽罷,麵露喜色,道:“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此乃‘需德’之意,郭公為何不喜?!”
郭泰回憶需卦的爻辭,然後對蔡邕言道:“蔡侍郎若知‘九三,需於泥,致寇至’的解釋,便可明白郭某心中所想!”
蔡邕恍然大悟道:“處處謹慎小心,才能保持不敗。但若根據‘初九,需於郊,利用恒,無咎’,此番若想官考順利,還要用一顆恒心!”
郭泰點頭道:“蔡侍郎對易理研究頗深,郭某佩服!”
“郭公廖讚了!”蔡邕謙虛道。
見郭泰仍然深沉著臉,蔡邕忍不住問道:“郭公還有何疑慮?”
郭泰歎息道:“現在敵人在暗,危機四伏,令我等分不清他們的實力,必須先探出敵人虛實。”
“敵人?”蔡邕心頭一顫,竟然忘了這茬事。
郭泰口中的敵人,是指少數冥頑不靈的世家,與個別不滿官考製度的地方豪門。
他們為了維護一家一姓之利益,巴不得楚王朝廷保持察舉製不變。
可是劉曜早已頒布王令,在察舉、競選、科考的基礎上,推行官考製。
大多數世家選擇了妥協,而他們這些少數派,必定不會束手就擒,肯定會在關鍵的時候搞事情。
楊賜、袁逢、郭禧等身居高位的世家豪門首腦人物,肯定不會指使家中的子弟去幹對抗楚王朝廷的事情。
他們還不會傻到看不清天下大勢。
既然是百年世家,他們皆有自己的情報渠道來源,對於陳王、魯王近期的作為,他們不見得就不如劉曜了解的詳細。
可以說,按眼下的情形發展下去,楚王劉曜肯定會毫無意外的勝出。
他們就算想搞事情,也翻不起太大的浪花。
畢竟,軍權握在劉曜的手中!
就像荊州、揚州局部叛亂一樣,郡縣兵一啟用,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的鎮壓。
郭泰並不擔心有人敢在官考的時候惹事,他所憂慮的是官考的規矩到現在還沒有確定下來。
在哪裏考試?誰來主持官考?誰來監督考試?
考試的科目有哪些?判斷合格與否的標準是什麽?誰來判斷?
諸如此類的問題,u看書 ukanshu 若沒有針對以上問題,製定出一套合理且嚴謹的規矩。
那麽,少數反對派必定會趁機轉空子,對官考的結果進行質疑,從而撼動楚王朝廷的威信。
蔡邕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擔心,有些恐慌,甚至六神無主。
他下意識問道:“郭公可有良策?”
郭泰沉思片刻,緩緩說道:“眼前距離官考還有一個月,考場、主考官、監考者、判斷成績的標準等問題,郭某已草擬了一套方案,但仍需要先與吏部陳尚書碰個麵,再聽一聽丞相的意見,討論一下方案。最終,交由大王定奪!”
蔡邕歎了口氣,道:“也隻能如此了!”
“事不宜遲,明日你我便去政事堂辦公署尋丞相和吏部陳尚書。”郭泰道。
各堂部負責分內的事,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不僅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議論,更不能越權插手,否則屬於重罪。
對此,劉曜下過明文規定。
官考之事,涉及天下士人,而士人與教部關係密切。
至於吏部,其職能涵蓋了官員的選拔、調動、建檔、考評等事務。
官考是為朝廷選官,朝廷缺哪些官,職能吏部知道。
所以,官考之事,吏部與教部是繞不過去的。
就在蔡邕打算起身告辭的時候,郭泰忽然道:“蔡侍郎且慢,郭某欲與你詳細議一議手中的方案。”
“恭敬不如從命!”蔡邕也有此意,但他畢竟屬於教部尚書的下屬,有些話不方便明說。
夜,亥出一刻。
郭泰家中,書房。
蔡邕與郭泰相視而坐。
在他們之間,是一張案幾,案幾上放著五十根木筷子。
郭泰從五十根木筷子之中,先抽出去象征“太極”的一根,交給對麵的蔡邕,留中不用。
剩下四十九根被他信手分成兩半,象征“兩儀”,左、右兩邊各放著一半。
接著,郭泰從右邊抽出一根,單獨放在身旁的另一個案幾之上,象征“三才”即天、地、人中的“人”。
郭泰以右手食指,數左邊的木筷子,以四根算做一個數次,剩下最後的餘數,又被他放在了隔壁的案幾上。
蔡邕知道,四根木筷子象征“四季”,而餘數象征“閏月”。
郭泰以左手食指開始數右邊那一半木筷子,方法和上麵一樣,餘下來的木筷子也放在另一個案幾上,單獨起一列。
蔡邕知道,到了這個時候,剛才被郭泰拿到隔壁案幾上的木筷子合在一起,不是五根,就是九根,至於剩下的木筷子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
郭泰朝旁邊看了一眼,發現案幾上一共放著五根木筷子,那麽麵前案幾上剩下的就是四十四根。
他接著把五根木筷子合到一起,單獨放在那個案幾最上邊。
然後,他將麵前案幾上剩下的四十四根,再分成兩半放在左右手中,又從右邊眾多筷子裏抽出一根拿到隔壁案幾上。
然後,像上麵的做法得一樣,四根做一次來數,數完左邊那一把筷子,再數郭泰右邊這一把。
兩次餘下的木筷子,加上第二次放到隔壁案幾上的一根筷子,蔡邕知道,一定是四根或八根。
而剩下的木筷子,不是三十二、三十六根就是四十根。
郭泰看了一眼兩邊的案幾,發現他數出來的共有八根,剩下的是四十根。
接下來,他如法炮製來操作,餘數又形成八根,其實也可以是四根。
去除餘數後,剩下的木筷子理論上不是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根就是三十六根,而郭泰手裏的是三十二根。
以上三次分數木筷,叫做“三變”。
而三變的結果有三種,即為一爻。
郭泰現在得了一爻,但是一卦有六爻,他還需要反複分數木筷子。
最終,經過他反複推算,得到了一個卦!
“如何?”蔡邕問道。
郭泰麵露無奈之色,答道:“積去渴雨需飲食!”
蔡邕聽罷,麵露喜色,道:“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此乃‘需德’之意,郭公為何不喜?!”
郭泰回憶需卦的爻辭,然後對蔡邕言道:“蔡侍郎若知‘九三,需於泥,致寇至’的解釋,便可明白郭某心中所想!”
蔡邕恍然大悟道:“處處謹慎小心,才能保持不敗。但若根據‘初九,需於郊,利用恒,無咎’,此番若想官考順利,還要用一顆恒心!”
郭泰點頭道:“蔡侍郎對易理研究頗深,郭某佩服!”
“郭公廖讚了!”蔡邕謙虛道。
見郭泰仍然深沉著臉,蔡邕忍不住問道:“郭公還有何疑慮?”
郭泰歎息道:“現在敵人在暗,危機四伏,令我等分不清他們的實力,必須先探出敵人虛實。”
“敵人?”蔡邕心頭一顫,竟然忘了這茬事。
郭泰口中的敵人,是指少數冥頑不靈的世家,與個別不滿官考製度的地方豪門。
他們為了維護一家一姓之利益,巴不得楚王朝廷保持察舉製不變。
可是劉曜早已頒布王令,在察舉、競選、科考的基礎上,推行官考製。
大多數世家選擇了妥協,而他們這些少數派,必定不會束手就擒,肯定會在關鍵的時候搞事情。
楊賜、袁逢、郭禧等身居高位的世家豪門首腦人物,肯定不會指使家中的子弟去幹對抗楚王朝廷的事情。
他們還不會傻到看不清天下大勢。
既然是百年世家,他們皆有自己的情報渠道來源,對於陳王、魯王近期的作為,他們不見得就不如劉曜了解的詳細。
可以說,按眼下的情形發展下去,楚王劉曜肯定會毫無意外的勝出。
他們就算想搞事情,也翻不起太大的浪花。
畢竟,軍權握在劉曜的手中!
就像荊州、揚州局部叛亂一樣,郡縣兵一啟用,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的鎮壓。
郭泰並不擔心有人敢在官考的時候惹事,他所憂慮的是官考的規矩到現在還沒有確定下來。
在哪裏考試?誰來主持官考?誰來監督考試?
考試的科目有哪些?判斷合格與否的標準是什麽?誰來判斷?
諸如此類的問題,u看書 ukanshu 若沒有針對以上問題,製定出一套合理且嚴謹的規矩。
那麽,少數反對派必定會趁機轉空子,對官考的結果進行質疑,從而撼動楚王朝廷的威信。
蔡邕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擔心,有些恐慌,甚至六神無主。
他下意識問道:“郭公可有良策?”
郭泰沉思片刻,緩緩說道:“眼前距離官考還有一個月,考場、主考官、監考者、判斷成績的標準等問題,郭某已草擬了一套方案,但仍需要先與吏部陳尚書碰個麵,再聽一聽丞相的意見,討論一下方案。最終,交由大王定奪!”
蔡邕歎了口氣,道:“也隻能如此了!”
“事不宜遲,明日你我便去政事堂辦公署尋丞相和吏部陳尚書。”郭泰道。
各堂部負責分內的事,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不僅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議論,更不能越權插手,否則屬於重罪。
對此,劉曜下過明文規定。
官考之事,涉及天下士人,而士人與教部關係密切。
至於吏部,其職能涵蓋了官員的選拔、調動、建檔、考評等事務。
官考是為朝廷選官,朝廷缺哪些官,職能吏部知道。
所以,官考之事,吏部與教部是繞不過去的。
就在蔡邕打算起身告辭的時候,郭泰忽然道:“蔡侍郎且慢,郭某欲與你詳細議一議手中的方案。”
“恭敬不如從命!”蔡邕也有此意,但他畢竟屬於教部尚書的下屬,有些話不方便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