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道先生郭泰曾評價王允有王佐之才。


    但是才華橫溢的蔡邕,在曆史上也曾被許多人所讚揚。


    蔡邕少年時即博學多聞,師從太傅胡廣。


    他除了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其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


    有許多名士死後,都以讓他寫墓誌銘為榮。


    原曆史上,他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後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權時,強召他為祭酒。三日之內,曆任侍禦史、治書侍禦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


    劉曜穿越而來,曆史已經被改變。


    不過在建寧三年,即公元170年,蔡邕依然像原曆史上一樣,被司徒橋玄征召為掾屬,受到了橋玄的厚待。


    隨後他出任了河平縣長,之後又被召拜為郎中,在東觀校書,升任議郎。


    盡管過去發生的事和曆史有雷同的地方,但劉曜絕對不會讓蔡邕之女蔡琰被匈奴擄走!


    曆史上的蔡琰是個才女,她擅長文學、音樂、書法,著名的《胡笳十八拍》便是她所創作。


    可惜她命途多舛,早年嫁於衛仲道,而衛仲道早死,她便回到娘家,後值匈奴入侵,竟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她這又嫁給了匈奴人,並且生育了兩個孩子。


    十二年之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其贖回,卻又將其嫁給了董祀。


    等到後來司馬一家子篡了曹魏的江山,史官因避諱司馬昭的名字,將蔡昭姬硬生生改名成了蔡文姬。


    死後連真名都不能留下,真是嗚呼哀哉!


    劉曜穿越而來,必將改變蔡昭姬的命運!


    他早已暗示過蔡邕,等蔡琰成年之後,自己就會納其為妃,蔡家必須好生照顧和培養蔡琰。


    何況蔡邕在楊賜、郭禧等人的家眷至親投奔劉曜的過程之中,出了很大的力氣。


    去年劉曜按照新的官製組建政事堂,蔡邕就被任命為了教部文教署侍郎,他的家眷都住在長安。


    王允認為蔡邕之所以能當上侍郎,是因為投奔劉曜較早,以及背後有楊賜、郭禧等世家大佬支持的緣故。


    故而他才自負的認為,劉曜這次召見的八人之中,真正展露過治政才能的人,且才能最大的當屬自己無疑。


    劉曜記得,曆史上的蔡邕便是被誅殺董卓後居功自傲的王允下獄而死。


    王允聯合呂布誅殺董卓之後,錄尚書事,執掌朝政。


    他作為誅殺國賊的首要功臣,自然少不了被嘉賞和稱讚,於是開始飄飄然,居功自傲。


    每當群臣集會,他很少再像以前那樣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討權宜之計,而是正襟危坐,麵無和悅之色。


    當朝文學家蔡邕曾是董卓的舊臣,當聽到董卓被殺的消息時,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


    當蔡邕得知董卓身死時感到很突然,不禁臉色大變,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歎息。


    王允卻勃然大怒,嚴厲指責蔡邕:“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


    說完,便不容分辯,立即將蔡邕押至廷尉處問罪。


    蔡邕有口難辯,但作為文學家和史官,他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寫成漢史,便陳辭謝罪,自己願意承受刺劍削足的酷刑以保全餘生。


    當時的清流之士都十分同情憐憫蔡邕的遭遇,設法營救蔡邕,可毫無結果。


    太尉馬日磾專程前往王允住處,替蔡邕說情:“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


    王允根本不聽勸告,反駁馬日磾說:“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複使吾黨蒙其訕議。”


    馬日磾無奈,隻得退出,感慨地對別人說:“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


    就這樣蔡邕最後被冤死在獄中。


    北海鄭玄聽聞蔡邕被下獄而死後感歎:“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之後,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對蔡邕的死議論紛紛,王允這才真正明白蔡邕的確罪不及死,後悔莫及。


    劉曜這次召見王允與蔡邕,便是打算借一個問題,來試一下兩人目前的才具。


    他都是楚王了,肯定不會再讓曆史重演,蔡邕與蔡琰的悲慘命運將被改變!


    於是劉曜把編戶民授田政策在推廣過程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阻礙大略的說了一遍,尤其強調在豫章郡遭受的阻力最大。


    “王卿,諸如此類之難題,你以為該如何才能解決?”


    劉曜沒有給王允思考的時間,直接把問題闡述完了之後,就向他要答案。


    “回稟大王,臣竊以為,此乃當地郡守治政能力有限所致!”王允恭聲答道。


    劉曜看向蔡邕道:“蔡侍郎,你如何看?”


    蔡邕急忙站起來,走到書桌前,躬身拜道:“此等難題,臣聞所未聞,一時難以想出行之有效之方略,願請大王治罪!”


    劉曜朗聲道:“寡人隻是聽一聽你們的看法。有就是有,無就是無,不必太過在意此間得失!你起來罷!”


    通過蔡邕的這番言辭,再結合之前對於蔡邕的了解。


    劉曜相信,蔡邕是個實誠人,最適合做一個大學者,當一個大教育家,時不時給朝廷提供一些意見也行。


    真要讓他去當個縣令,或許可能會把一縣治理不錯,但讓他做管理許多縣的郡守,恐怕他會感到吃力,甚至無法勝任。


    劉曜望著麵前保持鞠躬姿態的蔡邕,道:“眼下教部國史署侍郎一職仍空缺,既然蔡侍郎喜歡治學修史,uu看書 .ukanh那就暫時兼任國史侍郎罷!”


    至於如何整理東漢乃至之前的曆史,劉曜也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專門抽空與蔡邕細說,但不是現在。


    “臣謝大王隆恩!”蔡邕再次拜道。


    見蔡邕坐回原位之後,劉曜看向王允道:“王卿,既然你認為是郡守治政能力有限導致政策推廣困難,那寡人便任命你擔任豫章郡郡守,給你六個月時間,寡人要看到你的成績!”


    “臣領命!”王允激動無比,深深禮拜道。


    不是劉曜故意針對或者打壓王允,而是因為王允這一路走來,發展的太順了,沒有經曆太大的挫折。


    雖然曾經被下獄,但那時他年少熱血,爭強好勝,看不清事情的本質,做事往往憑著一腔熱血。


    曆史上年輕的曹操在擔任基層官員時,就幹過許多普通官員不敢幹的事情。


    類似王允、曹操年輕時的作風,乃是許多有誌向的年輕官二代們經常會犯的毛病。


    這樣的人都是人中之龍,稍加點撥和曆練,便能擔當大任。


    劉曜放曹操、袁紹去地方上做縣令佐官,便是出於這樣一個目的。


    如今已經快接近不惑之年的王允,若是再去形勢複雜的豫章郡曆練一番,未來接替楊賜等老一代台相,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這便是劉曜的台相培養計劃!


    王允何等聰慧,自然明白楚王是有意栽培,顫抖著嗓音,拜道:“臣謝大王隆恩!”


    ps:求票票!月票,推薦票都要!看在我一直保持著每天兩更的份上,請支持劉曜,支持漢第三帝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第三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漢第三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