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二年,十二月初四。


    長安已經下起了小雪。


    按照五日一小朝,十日一大朝的規定,距離下次的小朝議還有一天的時間。


    劉曜是在昨天傍晚收到的報告,報告從長安城外的驛站轉呈到他的手裏,前後一共用了兩刻鍾的時間。


    這份報告先是由信使送到京城外的驛站,再由駐守在該驛站的通政使將各地送來的公文報告分門別類之後,統一用書辦監專用的馬車運送到政務府書辦監。


    書辦監是軍務府、政務府專門處理地方與中樞來往文書的機構,其主官書辦大監官階品級為正六品,大監手下握有若幹名官品為從七品的通政使。


    通政使往往人數眾多,專門負責挑揀文書,及對文書進行分類。


    事關軍務的文書,會經過書辦監分類後,先遞交到軍事堂下各總部、總署。


    總部總署無法定奪的,再送到帥閣,由輪值的閣帥給出建議,或召集相關部門商議,或召開軍事堂會議。


    事關政務的文書,也是會經過書辦監分類,再遞交政事堂下各部。


    各部無法定奪的,再送到相台,由輪值的台相給出建議,或召集相關部門商議,或召開政務府會議。


    無論是軍務還是政務,但凡涉及到軍國大事,或六百裏加急級別及以上的公文,必須上奏君主!


    由楚王劉曜給出意見,然後該是軍務府處理的,軍務府去辦,該是政務府處理的,政務府去辦!


    有關文書政令的處理,導致的最終結果,不管好壞,皆以“誰處理誰負責”為原則!


    至於由禦史台和諫議台組成的廉法府,有單獨的公文處理機構,而且除了正常的監察禦史、監察史下去地方暗訪糾察不法之外,還有獨特的“公車上書”機製。


    所謂“公車上書”機製,是劉曜借鑒後世的匿名或實名舉報信,發明創造而來。


    任何人都可以寫匿名或實名諫言,或舉報、或建言。


    每年三、六、九月,諫議台會與路部合作,派人駕駛公車,到各縣收集諫言。


    公車會在十一月底前,把這些諫言送到中樞的禦史台、諫議台。


    如此,地方百姓便可通過這種方式行使對政府的監督與建議的權力。


    劉曜搞書辦監,設立通政使,並非是他的發明。


    他隻不過對於秦漢時期的文書處理機構進行了改編,明確了其地位和職責。


    劉曜不想學習秦始皇,每天批閱上百斤竹簡。


    假如把帝國比喻為一個龐大無比的集團,那他認為自己應該做一個集團董事長,雇幾個有本事的總經理替他幹活。


    總經理做得好就表揚或賞賜,若出了紕漏,那就拿其開刀或問責!


    君主不直接處理問題,隻有處理問題的人才會出錯。


    所以出錯的永遠是做事的人,而不是君主。


    劉曜把政務推給了政事堂,把軍務推給了軍事堂,把司法權給了禦史台,把監察權給了諫議台。


    至於他,隻需要給下麵的各個機構布置好工作目標,時不時的檢查敲打一下,做一個監督者及裁判即可!


    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外如是!


    言歸正傳。


    且說黃承彥的報告乃是六百裏加急,傳到長安城外的驛站之後,被通政使歸為政務文書,且文書級別僅次於八百裏加急的軍國大事,屬於立即上報的一類。


    隨即便有專門負責傳遞此類高級別文書的通政使,直接在書辦監專用的簿子上登記備案,越過堂部這個環節,直接遞交到了輪值的台相陳耽手中!


    陳耽,字漢公,東海人,漢靈帝時任司徒,以忠著稱,曆位三司。


    曆史上他因進言十常侍禍國殃民而被下獄,最後與劉陶一起遭到了十常侍的謀殺。


    劉曜在八月份上旬拜楊賜為首相,李鹹為左相,陳球為右相,郭禧、陳寔、袁逢、陳耽皆為副相。


    這七位台相,除了首相楊賜之外,剩下六人皆兼任了堂部尚書的職務。


    六百裏加急文書,雖然還差八百裏加急一個級別,但陳耽一看文書是來自劉曜的大本營益州郡,自然是不敢怠慢,立即拿著文書,起身進宮!


    這個宮自然是未央宮,因為建章宮正在翻修,而長樂宮乃是劉曜家眷的居住地。


    在建章宮翻修的同時,未央宮內部也有局部地方也在翻修。


    翻修並不全是推倒重修,能利用的地方還是要利用,所以工程強度要比正在建造的皇城要小得多。


    按照預計的工期,明年下半年建章宮與長樂宮的翻修就會結束,uu看書 w.knshu.co 而皇城的修建及長安城局部地區的改造,恐怕要等到熹平五年才能竣工。


    劉曜規劃的皇城已開啟修建的工程,其輻射的周邊部分住房,也屬於改造的範圍。


    這個宮城、皇城、長安城局部的規劃圖,乃是他參考記憶中的唐長安城地圖,再結合未來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融合設計。


    因為工程區占地麵積相當的廣闊,陳耽繞了好大一圈,才進入未央宮,見到劉曜。


    劉曜當時見報告並未拆封,便當著陳耽的麵,拆掉封泥,拿出了那份來自黃承彥的報告。


    黃承彥在報告之中寫的還算詳細,措辭非常符合作為臣子的身份,許多該重點介紹的也沒有含糊,該一筆帶過的毫不拖泥帶水。


    劉曜對於益州郡滇池縣原陳家亭亭長陳鶴還有些印象,並非是因其才能,而是其名字的諧音“陳赫”給劉曜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各地方合作社的推廣,遇到的種種問題,實際上在劉曜的意料之中。


    任何一種製度,在推行的時候,必然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


    究其原因,不外乎利益分配的是否公平公正。


    若可以讓大多數人接受,那麽推廣起來不會太難,難得是執行者如何開動腦筋,去結合實際進行在大框架之下的調整。


    生搬硬套是不行的,甩開上麵自己單幹也是不行的。


    隻有如陳鶴這樣,帶著想法,邊幹邊思考,在實踐之中進步,才是最佳的方法。


    類似陳鶴這樣,自以為自己搞得還不錯,便遞上一份自以為非常用心的報告的人,有許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第三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漢第三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