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賜身為弘農楊氏家主,更是世家大族領袖人物之一,敏銳的察覺到現場眾人的洶湧情緒,立即出列,躬身向劉曜行了一禮。
他恭聲奏道:“啟稟大王,老臣以為既已設立禦史台,再令設諫議台,隻會增加財政負擔。”
劉曜就知道諫議台的製度一旦說出來,肯定會有人反對。
前麵政事堂、十二部的製度,不過是把東漢朝廷的中央官職按照職能重新分門別類,換了一個名目罷了。
他們這些人對於軍政分離,文武分家都不會有太大的意見,畢竟世家大族有的是人,家中子弟從軍從政都可以。
甚至他們不會反對劉曜用相台、帥閣來分割相權、軍權,畢竟君權弱了,臣權才能強。
他們可以通過舉薦家族子弟入朝為官,來掌握更多的權力。
可是,讓泥腿子騎到他們的頭上,那是絕不可能的!
劉曜沒有回應楊賜,而是任由對方就那麽站著,扭頭看向了下麵坐著的眾臣,眾臣皆不敢與之對視。
他的目光掠過一個又一個文臣,最後落在了班恭與張俞之間的那個中年男人身上。
“郭泰,你以為如何?”
除了班恭、張俞、郭泰有資格參加會議之外。
其他如領兵在外的皇甫嵩、朱俊、班通、虞玉等原百姓軍一軍之統兵主將,按理說也該來參加,畢竟涉及到軍製。
不過,劉曜早在百姓軍成立之初便定好了規矩。
而且他還多次暗示即便以後一統天下,也不會對這套製度進行太大的變動,隻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一些細微的調整。
故而他們參不參加,都無法對這次朝議體製的結果產生太大影響。
反正劉曜舉辦過稱王典禮之後,冊封功臣,又不會忘了他們。
再說,涼、並二州現在亂的很,荊、揚境內也有不平,如江夏郡,所以他們這些軍中將領哪怕是想來參會支持劉曜的新製度,劉曜估計也不會答應!
以上種種原因疊加在一起,最終導致此次朝議沒有出現軍方係統的人!
有人可能會擔心,兵力都外放了,劉曜不怕長安城被突襲麽?
說實話,劉曜還真不怕!
首先,京兆與左馮翊邊境各駐紮著一萬多兵馬!
其次,長安城各門,皆有一個曲的兵力把守著,皇宮內各殿門不僅有守門的衛士,還有甲士與弩兵等巡邏的隊伍!
城內與宮內的兵力加在一起共有一萬多人,且都是攜帶精良武器的精銳!
最後,長安城外還駐紮著原百姓軍的大營,如今裏麵大都是從各地招募的新兵,且每日都進行著各種訓練,人數目前已過萬,戰鬥力雖比不上精銳,但也能一戰!
有如此多的兵力拱衛著長安皇宮,劉曜自然可以安心的召開會議。
他隻有先把朝廷體製定下來,才好在稱王典禮結束後,按新的官職對麾下臣工進行封賞。
話說回來。
郭泰此人,若非劉曜穿越而來,他恐怕已經和曆史上一樣於建寧二年病逝了。
他出身寒微,年輕時師從屈伯彥,博通群書,擅長說詞,口若懸河,聲音嘹亮。
成年後,他身長八尺,相貌魁偉,與李膺等名士交遊,名重洛陽,被太學生推為領袖。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他被士人譽為黨人“八顧”之一。
最初被太常趙典舉為有道,故後世稱“郭有道”。
官府辟召,都不應命。
他雖褒貶人物,卻不危言駭論,所以不在禁錮之列。
後為避禍而閉門教授,弟子達千人,提拔“英彥”六十多人。
在原時空的建寧元年即公元168年,郭泰聞知陳蕃謀誅宦官事敗而遇害,哀慟不止,於次年正月逝世,終年四十二歲。
他死之後,史稱當時“自弘農函穀關以西,河內湯陰以北,二千裏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塗”,有近萬人前去會葬!
一個人死後,竟然會有近萬人自發的前去會葬,請注意,是沒有受人脅迫,自發自願的前去會葬!
由此可知,郭泰生前擁有多麽大的名氣和影響力?
劉曜記得此人的厲害,所以早有布局,從而留住了他的性命!
曆史上郭泰的早逝,實乃華夏教育史上的一大遺憾!
可以很負責的說,他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有教無類的聖賢!
不像劉曜這個穿越者,借用後世的先進經驗而成為“當世聖賢”。
郭泰是真正的具有真才實學,足以開宗立派的一位大賢者!
他的思想雖以儒家為主,但卻從道家,尤其從下層平民百姓那裏汲取很大的思想養料,難免被所謂的“正統儒家”所輕視。
前文有介紹過郭泰的“有教無類”,孔子雖言“有教無類”,但其學生卻以貴族為多,而郭泰的學生,從販夫走卒到囚徒劇盜都有!
大概正因為郭泰這種不計出身、培養後輩的精神,史書上未曾給他立傳宣揚,但在郭泰老家的人們心中,他光輝的名字卻輩輩相傳。
比如,後世介休當地的人,都稱郭泰為“郭林宗”。
“林宗”是郭泰的字,稱一個人的字而不稱名,乃是親近的表現,隻有朋友之間才會如此。
關於郭泰的介紹雖然有點多,但此人的確很重要!
他的存在,對未來漢帝國的教育事業及思想界的統一,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他是寒門士子的精神領袖,更是劉曜用來平衡世家大族的重要人物!
聽到劉曜問話,郭泰抖擻精神,起身離開座位。
他走到大廳之中,向著王座上的劉曜遙遙一拜,而後恭聲道:“大王所言禦史台,乃監察不法之機構,而另立諫議台,卻言非官方機構,敢問大王,何為‘非官方機構’?”
言罷,郭泰發現楊賜正向他看來,他反應迅速,急忙躬身朝著楊賜施了一禮。
楊賜頷首回禮,u看書.uukanshu 兩人才這算是第一次在朝堂上交鋒!
劉曜聞言,眼前一亮。
郭泰問的很有水準,他不直接反駁楊賜,卻提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
劉曜心裏清楚,隻要他把答案說出來,既回答了郭泰的問題,又回複了楊賜剛才的反對意見。
“所謂非官方機構,乃由民間清流名士、義士自行組織的一個機構,其自行想辦法維持機構運轉,朝廷不提供財政上的任何幫助!換言之,諫議台之成員,並非朝廷之官員!乃民間推舉之民意代表也!”
果然!
在聽了劉曜的回答之後,楊賜選擇了閉嘴!
他不好對此問題再做糾纏,否則豈不是很掉麵子?
楊賜與郭泰第一次交鋒,郭泰勝出!
他恭聲奏道:“啟稟大王,老臣以為既已設立禦史台,再令設諫議台,隻會增加財政負擔。”
劉曜就知道諫議台的製度一旦說出來,肯定會有人反對。
前麵政事堂、十二部的製度,不過是把東漢朝廷的中央官職按照職能重新分門別類,換了一個名目罷了。
他們這些人對於軍政分離,文武分家都不會有太大的意見,畢竟世家大族有的是人,家中子弟從軍從政都可以。
甚至他們不會反對劉曜用相台、帥閣來分割相權、軍權,畢竟君權弱了,臣權才能強。
他們可以通過舉薦家族子弟入朝為官,來掌握更多的權力。
可是,讓泥腿子騎到他們的頭上,那是絕不可能的!
劉曜沒有回應楊賜,而是任由對方就那麽站著,扭頭看向了下麵坐著的眾臣,眾臣皆不敢與之對視。
他的目光掠過一個又一個文臣,最後落在了班恭與張俞之間的那個中年男人身上。
“郭泰,你以為如何?”
除了班恭、張俞、郭泰有資格參加會議之外。
其他如領兵在外的皇甫嵩、朱俊、班通、虞玉等原百姓軍一軍之統兵主將,按理說也該來參加,畢竟涉及到軍製。
不過,劉曜早在百姓軍成立之初便定好了規矩。
而且他還多次暗示即便以後一統天下,也不會對這套製度進行太大的變動,隻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一些細微的調整。
故而他們參不參加,都無法對這次朝議體製的結果產生太大影響。
反正劉曜舉辦過稱王典禮之後,冊封功臣,又不會忘了他們。
再說,涼、並二州現在亂的很,荊、揚境內也有不平,如江夏郡,所以他們這些軍中將領哪怕是想來參會支持劉曜的新製度,劉曜估計也不會答應!
以上種種原因疊加在一起,最終導致此次朝議沒有出現軍方係統的人!
有人可能會擔心,兵力都外放了,劉曜不怕長安城被突襲麽?
說實話,劉曜還真不怕!
首先,京兆與左馮翊邊境各駐紮著一萬多兵馬!
其次,長安城各門,皆有一個曲的兵力把守著,皇宮內各殿門不僅有守門的衛士,還有甲士與弩兵等巡邏的隊伍!
城內與宮內的兵力加在一起共有一萬多人,且都是攜帶精良武器的精銳!
最後,長安城外還駐紮著原百姓軍的大營,如今裏麵大都是從各地招募的新兵,且每日都進行著各種訓練,人數目前已過萬,戰鬥力雖比不上精銳,但也能一戰!
有如此多的兵力拱衛著長安皇宮,劉曜自然可以安心的召開會議。
他隻有先把朝廷體製定下來,才好在稱王典禮結束後,按新的官職對麾下臣工進行封賞。
話說回來。
郭泰此人,若非劉曜穿越而來,他恐怕已經和曆史上一樣於建寧二年病逝了。
他出身寒微,年輕時師從屈伯彥,博通群書,擅長說詞,口若懸河,聲音嘹亮。
成年後,他身長八尺,相貌魁偉,與李膺等名士交遊,名重洛陽,被太學生推為領袖。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他被士人譽為黨人“八顧”之一。
最初被太常趙典舉為有道,故後世稱“郭有道”。
官府辟召,都不應命。
他雖褒貶人物,卻不危言駭論,所以不在禁錮之列。
後為避禍而閉門教授,弟子達千人,提拔“英彥”六十多人。
在原時空的建寧元年即公元168年,郭泰聞知陳蕃謀誅宦官事敗而遇害,哀慟不止,於次年正月逝世,終年四十二歲。
他死之後,史稱當時“自弘農函穀關以西,河內湯陰以北,二千裏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塗”,有近萬人前去會葬!
一個人死後,竟然會有近萬人自發的前去會葬,請注意,是沒有受人脅迫,自發自願的前去會葬!
由此可知,郭泰生前擁有多麽大的名氣和影響力?
劉曜記得此人的厲害,所以早有布局,從而留住了他的性命!
曆史上郭泰的早逝,實乃華夏教育史上的一大遺憾!
可以很負責的說,他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有教無類的聖賢!
不像劉曜這個穿越者,借用後世的先進經驗而成為“當世聖賢”。
郭泰是真正的具有真才實學,足以開宗立派的一位大賢者!
他的思想雖以儒家為主,但卻從道家,尤其從下層平民百姓那裏汲取很大的思想養料,難免被所謂的“正統儒家”所輕視。
前文有介紹過郭泰的“有教無類”,孔子雖言“有教無類”,但其學生卻以貴族為多,而郭泰的學生,從販夫走卒到囚徒劇盜都有!
大概正因為郭泰這種不計出身、培養後輩的精神,史書上未曾給他立傳宣揚,但在郭泰老家的人們心中,他光輝的名字卻輩輩相傳。
比如,後世介休當地的人,都稱郭泰為“郭林宗”。
“林宗”是郭泰的字,稱一個人的字而不稱名,乃是親近的表現,隻有朋友之間才會如此。
關於郭泰的介紹雖然有點多,但此人的確很重要!
他的存在,對未來漢帝國的教育事業及思想界的統一,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他是寒門士子的精神領袖,更是劉曜用來平衡世家大族的重要人物!
聽到劉曜問話,郭泰抖擻精神,起身離開座位。
他走到大廳之中,向著王座上的劉曜遙遙一拜,而後恭聲道:“大王所言禦史台,乃監察不法之機構,而另立諫議台,卻言非官方機構,敢問大王,何為‘非官方機構’?”
言罷,郭泰發現楊賜正向他看來,他反應迅速,急忙躬身朝著楊賜施了一禮。
楊賜頷首回禮,u看書.uukanshu 兩人才這算是第一次在朝堂上交鋒!
劉曜聞言,眼前一亮。
郭泰問的很有水準,他不直接反駁楊賜,卻提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
劉曜心裏清楚,隻要他把答案說出來,既回答了郭泰的問題,又回複了楊賜剛才的反對意見。
“所謂非官方機構,乃由民間清流名士、義士自行組織的一個機構,其自行想辦法維持機構運轉,朝廷不提供財政上的任何幫助!換言之,諫議台之成員,並非朝廷之官員!乃民間推舉之民意代表也!”
果然!
在聽了劉曜的回答之後,楊賜選擇了閉嘴!
他不好對此問題再做糾纏,否則豈不是很掉麵子?
楊賜與郭泰第一次交鋒,郭泰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