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義上的“黨人”,乃是東漢王朝中後期那些反對外戚、宦官專權之人士的統稱。
黨人大多為士人出身,但並非天下所有士人都是黨人。
因為能稱為黨人的,要麽是官僚一員的“清流”,或在野名士、或太學生、地方名士之中的“清流”。
“清”是黨人的特征之一,“反抗外戚、宦官專權”是黨人的特征之二。
曆史上的黨人不是他們自稱,而是民間百姓給他們起的外號。
所以,不“清”者,是無法稱為黨人的。
根據這個定義,劉曜必是黨人無疑。
他是太學生出身,目前又擔任朝廷郡尉,其名望在益州郡之盛,若為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至於所謂的“黨人集團”,實際上是一種鬆散的政治聯盟。
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鬆散聯盟,靠黨人之間的相似政治態度和道德準則在維係著。
憑借這種關係,黨人相互結交,彼此欣賞。
若有人成為當權者,那便會舉薦同道好友上任,或在危急時相互聲援、互相扶持。
黨人之中的清流官員,一般有儒學生出身,大都來源於強宗世宦,主要代表的是豪族利益。
黨人之中的在野名士,他們或是對腐朽的黑暗政局感到失望而蟄伏不出,或是關注時政而參與政治活動,為當權清流呐喊聲援。
“清流”反對“濁流”的有力武器之一就是互相褒重、激揚名聲、品核公卿、貶議朝政的“清議”,而太學生正是清議最活躍最激進的推進者!
太學生是黨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於居住於帝都洛陽,又無官職政務傍身,所以他們有共同利益、情感紐帶和交往便利的條件。
因此,他們非常關注時政,特別活躍,多以集體形式行動,與清流官員或名士緊密聯合。
劉曜本就是太學生出身,對此的感受很深。
他在洛陽讀書的時候,就參與過學生集會,也經常以集體形式受邀到某個清流官員家中議論時政。
劉曜記得曆史上,黨人為了反對宦官與外戚專權敗壞朝綱,緩解社會上廣大百姓與統治者之間矛盾,通過各種形式,向朝廷發出了自己聲音。
兩次黨錮之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宦官與外戚的專權壞政,廣大老百姓也深受其苦。
因此,在黨人向專權壞政者發起挑戰時,民間百姓是支持的。
當黨人遭受迫害時,民間百姓又是同情的。
曆史上,張儉逃亡過程中,很多人為了保擴他而全家被害。
《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經曆,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這就是成語典故“望門投止”的出處。
或許曆史記載有些誇張,但據此可知,當時人們對宦官的憤怒和對黨人的同情是真實的。
像曆史上的黨人陳番、竇武、李膺等憂國憂民者,雖然在黨錮之禍時被宦官殘害,但他們“殺身求仁”的氣節卻一直被後世推崇。
劉曜沒記錯的話,後世史學家們在談起“第二次黨錮之禍”的時候,基本認為是這次事件殘害了東漢王朝大量精英人士的生命,加速了東漢朝廷的覆滅。
《後漢書》評價黨人:“讚曰:渭以涇濁,玉以礫貞。物性既區,嗜惡從形。蘭蕕無並,銷長相傾。徒恨芳膏,煎灼燈明。”
一個“讚”字足以說明一切!
劉曜也認同這個觀點,畢竟東漢後期黨人的力量和作用還是很大的。
不過,經過洛陽兩年的讀書生涯,劉曜發現了隱藏在曆史紀錄之外的東西!
第一,黨人內部也有許多派係,各派係間存在著相互壓榨、攻擊的情況。
第二,個別黨人的品質是有問題的!
劉曜就記得與他同期的太學生之中,就有幾個表麵抗議宦官專權,背地裏卻與宦官親屬眉來眼去搞小動作的家夥。
換句話說,黨人之中有些人反抗宦官、外戚專權,並非都是為了百姓利益,而是帶有部分私心的!
第三,黨人之中,有不少極端分子,這些極端分子裏有人叫囂著要把所有宦官都殺掉,也有人叫囂著讓士人參政議政,還有人更誇張,希望所有士人家庭不用交稅!
劉曜認為這些嚷嚷著必須殺光所有宦官的人,有可能是“性別”歧視主義者。
不然的話,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當今宦官數量十分龐大,且手中權力來源於皇帝。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幹掉所有的宦官,皇帝第一個就要幹掉你!
而以非中樞官員身份參政議政什麽的,等於搶奪皇權,皇帝更不可能答應!
至於士人家庭不用交稅,uu看書 ww.uukansu 當皇帝是白癡?
正因為劉曜對黨人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在見到張儉、岑晊、王章等十三名士人後,他表現出了熱烈的歡迎,並沒有展露出一絲半點的“跪舔”姿態。
隨後三天,劉曜帶著眾人遊覽了滇池縣的中學、醫館、農場、鏢局等地方。
造紙坊(廠)、印刷廠、火器局等涉及機密的地方,劉曜是不可能帶他們去看的。
至於住處,眾人自然是留宿在百姓集團客棧之中,晚上縣城中熱鬧的街景也讓他們感覺到吃驚。
到了第四天的時候,劉曜領著他們到了南城門外的郡尉府(莊主府)。
眾人分主賓落座,各有侍從上茶。
待相互之間一陣寒暄、奉承之後,他們的談話進入了正題。
張儉今年四十七周歲,從年齡上來說算是位長者,所以他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十三名士人之中的首領。
既然分了主賓,劉曜自當坐在首席,而秦漢以右為尊,張儉居於賓客之中的右邊之首位,岑晊、王章依次次之,其他人各有座位。
“劉使君若能到朝中主政,該是吾等諸生之幸耶!”張儉由衷的道。
滇池縣的一切,足以證明劉曜執政理民的能力。
張儉認為,假如劉曜進入朝堂,一方麵能夠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一方麵也能為在野士人說話。
因此,他接下來說了許多勸說劉曜的話,極力推崇劉曜去洛陽。
劉曜是不可能去洛陽的,但他又不能直接說出來,否則張儉的麵子往哪擱?
黨人大多為士人出身,但並非天下所有士人都是黨人。
因為能稱為黨人的,要麽是官僚一員的“清流”,或在野名士、或太學生、地方名士之中的“清流”。
“清”是黨人的特征之一,“反抗外戚、宦官專權”是黨人的特征之二。
曆史上的黨人不是他們自稱,而是民間百姓給他們起的外號。
所以,不“清”者,是無法稱為黨人的。
根據這個定義,劉曜必是黨人無疑。
他是太學生出身,目前又擔任朝廷郡尉,其名望在益州郡之盛,若為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至於所謂的“黨人集團”,實際上是一種鬆散的政治聯盟。
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鬆散聯盟,靠黨人之間的相似政治態度和道德準則在維係著。
憑借這種關係,黨人相互結交,彼此欣賞。
若有人成為當權者,那便會舉薦同道好友上任,或在危急時相互聲援、互相扶持。
黨人之中的清流官員,一般有儒學生出身,大都來源於強宗世宦,主要代表的是豪族利益。
黨人之中的在野名士,他們或是對腐朽的黑暗政局感到失望而蟄伏不出,或是關注時政而參與政治活動,為當權清流呐喊聲援。
“清流”反對“濁流”的有力武器之一就是互相褒重、激揚名聲、品核公卿、貶議朝政的“清議”,而太學生正是清議最活躍最激進的推進者!
太學生是黨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於居住於帝都洛陽,又無官職政務傍身,所以他們有共同利益、情感紐帶和交往便利的條件。
因此,他們非常關注時政,特別活躍,多以集體形式行動,與清流官員或名士緊密聯合。
劉曜本就是太學生出身,對此的感受很深。
他在洛陽讀書的時候,就參與過學生集會,也經常以集體形式受邀到某個清流官員家中議論時政。
劉曜記得曆史上,黨人為了反對宦官與外戚專權敗壞朝綱,緩解社會上廣大百姓與統治者之間矛盾,通過各種形式,向朝廷發出了自己聲音。
兩次黨錮之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宦官與外戚的專權壞政,廣大老百姓也深受其苦。
因此,在黨人向專權壞政者發起挑戰時,民間百姓是支持的。
當黨人遭受迫害時,民間百姓又是同情的。
曆史上,張儉逃亡過程中,很多人為了保擴他而全家被害。
《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經曆,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這就是成語典故“望門投止”的出處。
或許曆史記載有些誇張,但據此可知,當時人們對宦官的憤怒和對黨人的同情是真實的。
像曆史上的黨人陳番、竇武、李膺等憂國憂民者,雖然在黨錮之禍時被宦官殘害,但他們“殺身求仁”的氣節卻一直被後世推崇。
劉曜沒記錯的話,後世史學家們在談起“第二次黨錮之禍”的時候,基本認為是這次事件殘害了東漢王朝大量精英人士的生命,加速了東漢朝廷的覆滅。
《後漢書》評價黨人:“讚曰:渭以涇濁,玉以礫貞。物性既區,嗜惡從形。蘭蕕無並,銷長相傾。徒恨芳膏,煎灼燈明。”
一個“讚”字足以說明一切!
劉曜也認同這個觀點,畢竟東漢後期黨人的力量和作用還是很大的。
不過,經過洛陽兩年的讀書生涯,劉曜發現了隱藏在曆史紀錄之外的東西!
第一,黨人內部也有許多派係,各派係間存在著相互壓榨、攻擊的情況。
第二,個別黨人的品質是有問題的!
劉曜就記得與他同期的太學生之中,就有幾個表麵抗議宦官專權,背地裏卻與宦官親屬眉來眼去搞小動作的家夥。
換句話說,黨人之中有些人反抗宦官、外戚專權,並非都是為了百姓利益,而是帶有部分私心的!
第三,黨人之中,有不少極端分子,這些極端分子裏有人叫囂著要把所有宦官都殺掉,也有人叫囂著讓士人參政議政,還有人更誇張,希望所有士人家庭不用交稅!
劉曜認為這些嚷嚷著必須殺光所有宦官的人,有可能是“性別”歧視主義者。
不然的話,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當今宦官數量十分龐大,且手中權力來源於皇帝。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幹掉所有的宦官,皇帝第一個就要幹掉你!
而以非中樞官員身份參政議政什麽的,等於搶奪皇權,皇帝更不可能答應!
至於士人家庭不用交稅,uu看書 ww.uukansu 當皇帝是白癡?
正因為劉曜對黨人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在見到張儉、岑晊、王章等十三名士人後,他表現出了熱烈的歡迎,並沒有展露出一絲半點的“跪舔”姿態。
隨後三天,劉曜帶著眾人遊覽了滇池縣的中學、醫館、農場、鏢局等地方。
造紙坊(廠)、印刷廠、火器局等涉及機密的地方,劉曜是不可能帶他們去看的。
至於住處,眾人自然是留宿在百姓集團客棧之中,晚上縣城中熱鬧的街景也讓他們感覺到吃驚。
到了第四天的時候,劉曜領著他們到了南城門外的郡尉府(莊主府)。
眾人分主賓落座,各有侍從上茶。
待相互之間一陣寒暄、奉承之後,他們的談話進入了正題。
張儉今年四十七周歲,從年齡上來說算是位長者,所以他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十三名士人之中的首領。
既然分了主賓,劉曜自當坐在首席,而秦漢以右為尊,張儉居於賓客之中的右邊之首位,岑晊、王章依次次之,其他人各有座位。
“劉使君若能到朝中主政,該是吾等諸生之幸耶!”張儉由衷的道。
滇池縣的一切,足以證明劉曜執政理民的能力。
張儉認為,假如劉曜進入朝堂,一方麵能夠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一方麵也能為在野士人說話。
因此,他接下來說了許多勸說劉曜的話,極力推崇劉曜去洛陽。
劉曜是不可能去洛陽的,但他又不能直接說出來,否則張儉的麵子往哪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