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磚塊曆史悠久。


    在春秋時代之前,因為燒磚技術的不成熟和時代背景的限製,磚塊雖有被統治者使用,但並未被普及。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為了興都城、建宮殿、修馳道、築陵墓,才開始大量地使用磚塊,據說曆史上著名的秦阿房宮中就是使用青磚鋪地。


    後來隨著佛教在東漢王朝的興起,用磚建造的佛塔也越來越多,磚塊逐漸普及到了千家萬戶。


    當然,所謂的“千家萬戶”並不包含窮苦人,即便磚塊已經普及,可其造價並不是窮人能接受的。


    縱然是到了民國年間,普通老百姓也不見得就能住得起磚瓦房。


    所以,劉曜構想的磚塊路計劃推進的並不順利。


    最初,窯洞燒磚第一窯的成品率太低,隻有三成,主要原因是燃料質量差勁,導致火候不到。


    當然,製作磚塊的材料不達標也是一個原因,畢竟真正好質量的磚塊胚子從製作到成型需要近一年的時間。


    隻不過劉曜急需用磚,莊園內蓋房子的材料可以先購買,但未來必須要有屬於他自己的磚窯廠。


    而且此事宜早不宜遲,畢竟在燒磚的同時,他可以嚐試著燒製實驗水泥和玻璃。


    幸好滇池縣不缺木材,隻要錢財到位,不斷的燒下去,勉強能用的磚塊還是能燒出來的。


    所以,在正式動工的三個月後,劉曜莊園內的磚窯廠才算是徹底成熟,第一批勉強能用的磚塊也順利鋪上了路。


    值得一提的是,玻璃被劉曜給燒出來了,盡管隻有巴掌大的一小塊,雖說極其不規則,但晶瑩剔透的模樣還是非常令那些匠人震驚的!


    至於水泥,還沒有成功問世的跡象。


    一旦水泥燒出來了,就能直接用水泥混合碎石子鋪路,還可以配合鐵質框架建造城牆。


    可以說,水泥是劉曜改造世界的第一步。


    當然,水泥並不好燒。


    劉曜隻記得水泥是由石灰石和粘土等材料混合,經高溫煆燒製得,而玻璃是由石灰石、石英砂、純堿等材料混合,經高溫熔融製得。


    大理石就是石灰石,滇池縣到處都是。


    石英砂其實也就是石英石的碎沙,和粘土一樣很容易搞到。


    純堿在後世俗名蘇打,古代也叫石堿,這個在多山的滇池縣同樣不難搞到。


    燒玻璃沒啥技術含量,隻需要燃料的溫度和窯洞的密封性達標即可。


    在二十一世紀,很多人用沙子都能燒出來玻璃,盡管不是透明的,但至少有點瑪瑙珠寶的韻味。


    秦漢時期的玻璃製作技術大概掌握在煉丹家手裏,主要是偽充真玉,或供服食之用。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道人消煉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兼魚蚌之珠。”


    劉曜和那些匠人一起燒出來的玻璃也不是純透明的,裏麵自然混合了雜質。


    燒出玻璃不難,把玻璃弄成片或其他形狀的技術才是核心,劉曜目前並沒有掌握,這需要時間摸索。


    而燒水泥的關鍵在於,他並不記得在後世有個技術語叫“兩磨一燒”。


    眼看著莊園內一千畝試驗田的稻子已經收歸糧庫,而賈小六也成功打聽到了鹿角藤的下落,可劉曜的燒水泥實驗還是不見成果。


    令人不愉快的消息並不止這一個,莊園內的“哨兵塔”昨天夜裏塌了!


    說是塔其實隻有兩層,約六米的樣子。


    由於是木質建築,塔塌了之後,被砸中的那位值班家丁僅斷了三根肋骨。


    還有,今早刮大風,糧倉的屋頂被掀飛了!


    莊園內建築的質量問題好解決,找一些可靠的工匠修繕下即可。


    水泥燒不出來也隻是暫時的,繼續實驗下去總會有成功一天。


    最讓劉曜頭疼的並不是這些,而是莊園內“漢人雇農”和“夷人雇農”之間的矛盾!


    這裏的“夷人”是指東漢王朝西南地區的原居民,與之對應的“漢人”則是父輩或祖輩從中原地區遷移過來的國人。


    西南原居民覺得漢人看不起他們,雙方在一起勞作時,漢人總會事事刁難,處處為難他們這些原居民。


    雖然大家發到手的工錢都一樣,可平日裏莊園家丁大都向著漢人,遇到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抓著不放,總得敲詐勒索一番才肯罷休。


    日子一天天過去,漢人雇農慢慢積累了點錢財,而原居民則隻夠糊口,存了一點餘糧,可謂有苦難言。


    若非在秋收後,諸多雇農還要按計劃挖水渠、水塘,真不敢想象到最後兩方之間會不會爆發大規模的械鬥。


    原居民在所有的雇農當中占了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所以是弱勢,而且劉曜是原居民眼中的漢人。


    其他莊園管理者,比如大管事劉彪以及大掌櫃陳群慶都是漢人,所以這些西南地區的原居民雇農也隻好忍氣吞聲。


    可今早糧倉房頂被大風刮走,反而遭受到家丁痛打的卻是原居民。


    解決了生存的問題之後,人們難免要爭取其他的權利。


    所以在雇農平靜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之後,他們忘記了原先的災民身份,u看書 uukanshu.om他們想要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權利。


    因此,原居民推選了一個人代表他們,找到了劉曜。


    此人竟是那位天生六指的嚴顏!


    別看他隻是個童子,由於他是劉曜的家奴,在這個崇拜強者的時代,嚴顏毋庸置疑的成了西南原居民眼中的強者。


    劉曜對於嚴顏是比較重視的,經過這三個月的調教,嚴顏已經會說一口流利的官話。


    現在,他是和賈小六一樣,屬於大家公認的劉曜眼前的少年紅人。


    民族問題,自古以來就困擾著很多的政權,劉曜萬沒有想到,他現在就要麵臨這個困境。


    在深思熟慮之後,他做了一個決定,把這個以他為中心的小團體的中高層人物召集起來,臨時開一場決策會議,盡快安撫眾人之心!


    而這些的高層人物,在劉曜看來其實隻有三個人。


    他本人算一個,劉彪算一個,華佗算一個。


    至於陳群慶屬於中層,賈小六勉強算是中層,在劉曜看來無需參加。


    然而,當劉曜告訴華佗和劉彪晚上開會商討“漢夷問題”的時候,兩人竟然都建議把程立也叫上。


    餐桌上,劉曜吃完最後一口米飯,問道:“此人有何能耐?”


    這三個月以來,縣城十多家餐館有陳群慶在打理,莊園內的建設有華佗在盯著,至於劉彪則負責監督餐館收入與莊園的開支情況。


    劉曜則是跟雇來的泥瓦匠之流的匠人圍繞著窯洞,不斷實驗燒水泥和燒玻璃。


    因此,他對於程立的印象,還停留在三個月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第三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漢第三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