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邊上,一間簡易的私塾內,四個衣著打扮皆是一身粗布儒衫的少年正在書桌邊上念書。
而身為這四個少年的先生,老儒生言是非則是躺在一旁的搖椅上,拿著一把鵝毛扇。
或許是陽光太過耀眼,老儒生不得已這才將手中的鵝毛扇擋在了臉上,嘴上還不忘叮囑道:“快些看!看完了,一一背給先生我聽。”
四個少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隻得低下頭,繼續翻閱著手中的那本泛黃書籍。
說來也是奇怪,這個私塾雖然在村子邊上,可卻從來不收村裏的孩童。
按照老儒生自己的話來說,是因為他年紀大,學問淺,教不了那麽多,隻有四個學生,就夠了。
即便村中百姓如何勸,言是非卻依舊是百般推辭。堂堂一個私塾,卻隻有四個學生,這讓村裏的百姓隻覺得有些浪費。
有些家境好些的,也隻有一同湊錢雇馬車每日將孩子送至隔壁村裏的私塾。
這一來一回,倒是花費了不少時間,連那些讀書的孩子也受累。
太陽漸漸西下,私塾裏柱子的倒影也逐漸偏移。見沒了耀眼的陽光,言是非這才將羽扇挪開,拿起紫砂壺喝了一口茶水,慵懶地說道:“誰先來啊?說好了!老規矩,若是背不上來,可是得捱打的。”
一個麵容姣好的少年見狀,咽了咽口水,看了看手中的書籍,猛地站在身來,徑直走到了搖椅邊上,躬身道:“學生先來。”
“好!勇氣可嘉!”老儒生拿過那本書籍,斜眼看向了其餘三個學生,冷哼道:“怎麽?連這點膽量也沒有?”
像是被說中軟肋一般,三個少年輕咬嘴唇,麵麵相覷。
起身的少年也不囉嗦,憑著記憶開始背誦書上的內容。
晦澀難懂的文字從他口中而出,一旁的言是非將書反扣在一邊的桌子上,大約背了能有五張左右,少年沒有先前那麽流暢了,開始有些結巴,甚至在某些地方開始停頓許久。
直到第四次停頓,言是非猛然睜開雙眼,拿起手中的羽善就揮了過去,還在半途的羽扇變作一把戒尺,狠狠地敲打在了少年的右臂之上。
隻聽得“啪”的一聲,隨即周邊變得十分寧靜。
“事不過三!我當你是有膽子背書,合著是有膽子來挨揍!書都背不下來,還做什麽讀書人?下一個!”
言是非說完便不再理會眼前的少年,閉上眼等著第二個學生上前背書。
其餘三個學生麵露膽怯之色,很明顯是被剛剛那一下給嚇著了,本就記得不太熟,恐怕現在那些記住的也被嚇得忘卻了七七八八了。
捱了一戒尺的少年並沒有哭,隻是拿走了桌上反扣著的泛黃書籍便默默地走出了私塾,坐在外麵的台階上。
他一頁頁的翻著手上書籍,可是書籍上的字晦澀難懂不說,就連內容也是雜亂無章,毫無什麽順序邏輯可言,這樣的書,讓他如何能記得清楚。
一連幾年,他們幾人都沒有將這本書背下來。
倒不是說他們如何的笨,而是這書太過詭異,每日其中文字必然順序重新排列,可以說即便今日背了,第二日有得重新開始。
少年覺得很委屈,難不成這樣的書籍也撐得上是所謂的聖賢書?
正當他看著手中書籍一籌莫展之際,不遠處的小路上,倆個人影正朝著私塾方向走來。
聽見動靜的他抬起頭,看了看那倆個光禿禿的腦袋,趕忙站起身子跑向屋子裏頭。
“先生,有客人到訪,看上去好像是出家人!”
少年畢恭畢敬地說道,還不忘看了一眼正在背書的那個同窗。
“知道了!為師這就出去!”言是非輕聲哼哼了一句,隨後從搖椅上站了起來,看向其餘三個學生,說道:“今日這書就算了,你們散了吧。”
看著顫顫巍巍的學生,言是非忍不住小聲罵了一句:“廢物。”
見先生離開了,仿佛劫後餘生的三個少年這才長呼出一口氣,一同看向報信的那個少年。
“齊仙祿!多謝!”剛剛還在背書的少年拍了拍前來報信的那個少年肩膀,感謝道。
名叫齊仙祿的少年挪動了身子,順勢將肩上的那隻手給推開了,平靜地說道:“謝我做什麽,要謝就謝那倆個和尚去。”
“別跟他囉嗦了,我們走!”其中一個個子高挑的少年瞪了一眼齊仙祿,沒好氣地說道。
也難怪少年不願意囉嗦,他們四個一同從清名天下出來,唯獨齊仙祿這小子與他們處處隔閡,就連平日裏洗澡睡覺也是躲著他們三個。
齊仙祿見他們幾個朝著私塾後院方向走遠了,這才躡手躡腳地到了門口,將耳朵俯在門邊,聽著門外的動靜。
“這位夫子,貧僧與徒弟路過此處,想要討杯茶水喝。不知可否行個方便?”
白衣僧人笑著指了指身邊的小和尚,出聲問道。
原來在半路上,許初一生怕有什麽變故,於是便想到了這個主意,自己個兒將頭發剃了個幹幹淨淨,與崔洋二人以師徒相稱。
言是非看了看倆個和尚,眯起眼,笑著說道:“原來都是山上人。好說好說。還請問這位大師法號如何?從何而來啊?”
白衣僧人轉動手上念珠,念了一聲佛號,朗聲道:“貧僧崔洋,自大魏而來。”
“抵境洲大魏?崔洋?”言是非捋了捋胡子,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是以那個以一人之力,在抵境洲與雪山佛國密宗一派分庭抗禮千餘年的禪宗崔洋?”
白衣僧人麵不改色,隻是點了點頭。
一旁的許初一轉動腦袋,看向崔洋,這麽大的名頭,他怎麽從未聽過,甚至路過雪山佛國的時候,也沒聽封一二說過此人?
也正是這麽個舉動,讓言是非更加確信眼前這個和尚就是禪宗的崔洋。
相傳崔洋大師的性子便是不愛聲張,收了個徒弟,不告訴其身份也是自然。
想到這,言是非趕忙朝著屋內說道:“齊仙祿,看茶。”
而身為這四個少年的先生,老儒生言是非則是躺在一旁的搖椅上,拿著一把鵝毛扇。
或許是陽光太過耀眼,老儒生不得已這才將手中的鵝毛扇擋在了臉上,嘴上還不忘叮囑道:“快些看!看完了,一一背給先生我聽。”
四個少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隻得低下頭,繼續翻閱著手中的那本泛黃書籍。
說來也是奇怪,這個私塾雖然在村子邊上,可卻從來不收村裏的孩童。
按照老儒生自己的話來說,是因為他年紀大,學問淺,教不了那麽多,隻有四個學生,就夠了。
即便村中百姓如何勸,言是非卻依舊是百般推辭。堂堂一個私塾,卻隻有四個學生,這讓村裏的百姓隻覺得有些浪費。
有些家境好些的,也隻有一同湊錢雇馬車每日將孩子送至隔壁村裏的私塾。
這一來一回,倒是花費了不少時間,連那些讀書的孩子也受累。
太陽漸漸西下,私塾裏柱子的倒影也逐漸偏移。見沒了耀眼的陽光,言是非這才將羽扇挪開,拿起紫砂壺喝了一口茶水,慵懶地說道:“誰先來啊?說好了!老規矩,若是背不上來,可是得捱打的。”
一個麵容姣好的少年見狀,咽了咽口水,看了看手中的書籍,猛地站在身來,徑直走到了搖椅邊上,躬身道:“學生先來。”
“好!勇氣可嘉!”老儒生拿過那本書籍,斜眼看向了其餘三個學生,冷哼道:“怎麽?連這點膽量也沒有?”
像是被說中軟肋一般,三個少年輕咬嘴唇,麵麵相覷。
起身的少年也不囉嗦,憑著記憶開始背誦書上的內容。
晦澀難懂的文字從他口中而出,一旁的言是非將書反扣在一邊的桌子上,大約背了能有五張左右,少年沒有先前那麽流暢了,開始有些結巴,甚至在某些地方開始停頓許久。
直到第四次停頓,言是非猛然睜開雙眼,拿起手中的羽善就揮了過去,還在半途的羽扇變作一把戒尺,狠狠地敲打在了少年的右臂之上。
隻聽得“啪”的一聲,隨即周邊變得十分寧靜。
“事不過三!我當你是有膽子背書,合著是有膽子來挨揍!書都背不下來,還做什麽讀書人?下一個!”
言是非說完便不再理會眼前的少年,閉上眼等著第二個學生上前背書。
其餘三個學生麵露膽怯之色,很明顯是被剛剛那一下給嚇著了,本就記得不太熟,恐怕現在那些記住的也被嚇得忘卻了七七八八了。
捱了一戒尺的少年並沒有哭,隻是拿走了桌上反扣著的泛黃書籍便默默地走出了私塾,坐在外麵的台階上。
他一頁頁的翻著手上書籍,可是書籍上的字晦澀難懂不說,就連內容也是雜亂無章,毫無什麽順序邏輯可言,這樣的書,讓他如何能記得清楚。
一連幾年,他們幾人都沒有將這本書背下來。
倒不是說他們如何的笨,而是這書太過詭異,每日其中文字必然順序重新排列,可以說即便今日背了,第二日有得重新開始。
少年覺得很委屈,難不成這樣的書籍也撐得上是所謂的聖賢書?
正當他看著手中書籍一籌莫展之際,不遠處的小路上,倆個人影正朝著私塾方向走來。
聽見動靜的他抬起頭,看了看那倆個光禿禿的腦袋,趕忙站起身子跑向屋子裏頭。
“先生,有客人到訪,看上去好像是出家人!”
少年畢恭畢敬地說道,還不忘看了一眼正在背書的那個同窗。
“知道了!為師這就出去!”言是非輕聲哼哼了一句,隨後從搖椅上站了起來,看向其餘三個學生,說道:“今日這書就算了,你們散了吧。”
看著顫顫巍巍的學生,言是非忍不住小聲罵了一句:“廢物。”
見先生離開了,仿佛劫後餘生的三個少年這才長呼出一口氣,一同看向報信的那個少年。
“齊仙祿!多謝!”剛剛還在背書的少年拍了拍前來報信的那個少年肩膀,感謝道。
名叫齊仙祿的少年挪動了身子,順勢將肩上的那隻手給推開了,平靜地說道:“謝我做什麽,要謝就謝那倆個和尚去。”
“別跟他囉嗦了,我們走!”其中一個個子高挑的少年瞪了一眼齊仙祿,沒好氣地說道。
也難怪少年不願意囉嗦,他們四個一同從清名天下出來,唯獨齊仙祿這小子與他們處處隔閡,就連平日裏洗澡睡覺也是躲著他們三個。
齊仙祿見他們幾個朝著私塾後院方向走遠了,這才躡手躡腳地到了門口,將耳朵俯在門邊,聽著門外的動靜。
“這位夫子,貧僧與徒弟路過此處,想要討杯茶水喝。不知可否行個方便?”
白衣僧人笑著指了指身邊的小和尚,出聲問道。
原來在半路上,許初一生怕有什麽變故,於是便想到了這個主意,自己個兒將頭發剃了個幹幹淨淨,與崔洋二人以師徒相稱。
言是非看了看倆個和尚,眯起眼,笑著說道:“原來都是山上人。好說好說。還請問這位大師法號如何?從何而來啊?”
白衣僧人轉動手上念珠,念了一聲佛號,朗聲道:“貧僧崔洋,自大魏而來。”
“抵境洲大魏?崔洋?”言是非捋了捋胡子,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是以那個以一人之力,在抵境洲與雪山佛國密宗一派分庭抗禮千餘年的禪宗崔洋?”
白衣僧人麵不改色,隻是點了點頭。
一旁的許初一轉動腦袋,看向崔洋,這麽大的名頭,他怎麽從未聽過,甚至路過雪山佛國的時候,也沒聽封一二說過此人?
也正是這麽個舉動,讓言是非更加確信眼前這個和尚就是禪宗的崔洋。
相傳崔洋大師的性子便是不愛聲張,收了個徒弟,不告訴其身份也是自然。
想到這,言是非趕忙朝著屋內說道:“齊仙祿,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