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上看到我家鄉某村的人在學校裏修墳頭兒,拿死人嚇唬活人,一邊是上學,一邊是上墳,讓我倍覺尷尬:你不是一直鼓吹沂蒙山人有文化嗎?不愚昧嗎?所有莊上最好的房子是學校嗎?怎麽還會發生這種事兒?新聞的接收當然有其接近性,如果這事兒發生在西藏或其他邊遠的省分,充其量吃一小會兒驚也就完事兒;它發生在溫情脈脈而又富於革命傳統的我的家鄉,就不能不讓我感慨萬端,夜不能寐。


    記憶中,我的家鄉是注重文化教育的。1958年,我上小學二年級,負責掃除四個家庭的文盲及普及簡化字。每天中午,我都提溜著小黑板去這四家教大人們識字。讓我吃驚的是,那些嬸子大娘們都識字,我寫什麽她們都能念得出來。特別我的一個四嬸,她有嚴重的支氣管炎,喘氣兒都很費勁,但她不僅識字,而且還會寫。我按簡化字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她念出來之後,還指出我寫的那個“華”字和“國”字好像寫得不對,爾後她拿小木棍兒在地上寫了兩個繁體的華字和國字。她說她上識字班的時候老師就是這麽教的,“這樣寫行吧孩子?”如今她已經去世了,但一想起她,還能清晰地記起她說這話時的神態和聲音。後來我大姐說:“她們識字比你都多,你還掃她們的盲呢!”她們當然都是戰爭年代識字班時候學的。你到農村去,不時地會看見一些老太太坐在樹底下戴著眼鏡看報紙,她絕對就是當年的識字班。這一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好幾篇文章中都曾不厭其煩地寫過它。


    當然,我家鄉還是缺知識缺人才。整個五十年代,所有初中以上的學校普遍生源不足,錄取分數線再低也還是招不夠。我小時候就經常看見臨近幾個縣的學生騎著馬或小毛驢(交通不便,公路不通)來我們縣考學,也有於趕考的路上遇上山洪暴發、沂河暴漲,讓大水給衝跑了的。那時還有助學金,有些學生就是靠那三五塊錢的助學金,讀完初高中走進大學校門的。求學不易,辦學也不易。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接到高中錄取通知書的情景。那是一個看上去已經很老了的生物老師,噢,名字記起來了,叫劉華宇。他步行三十多裏地(他不會騎自行車)一路打聽著來到我家,告訴我:你已經被我縣唯一的一所高中正式錄取了(我後來知道他之所以強調是正式錄取,是因為當時還有副取生,即正取生中有不上的可以在副取生中按名次遞補)。爾後他告訴我什麽時候去報到,帶什麽東西。他的神情是那麽高興!連口水也沒喝,說完就走了,他說他還要到別的莊上去通知另外一個被錄取了的學生。


    我讀初中的一中,是1951年建的,據說原來就是個大墳場。我在那裏讀書的時候,在菜地或操場的一角,偶爾還會發現零星的人骨。這說明那時是遷了墳場建學校的,也沒聽說有誰對此提出過反對意見。那是一所美麗的學校,依山傍河,青牆紅瓦,綠樹掩映。我後來到過許多地方,還沒見過有哪一所初級中學像它那麽美麗。


    過去是遷了墳場建學校,如今是在學校裏修墳頭兒。這是怎麽了?那所看上去還不錯的校舍是你一個人捐資興建的?你是陳嘉庚式的人物?陳嘉庚也沒在廈門大學修墳頭兒,也隻是由後人們塑了個銅像。你是英雄人物,埋在學校裏讓學生們憑吊起來方便些?那也得經過一級政府批準。新聞單位給你曝了光,這說明政府沒批準。你也不是英雄,充其量是個沒什麽文化的地頭蛇!


    這當然是極個別極個別的現象,但也足以讓沂蒙山人難堪的了。問題在於這極個別的現象是怎麽發生的!這麽大的事兒那個莊的支部能不知道?知道了為何不管?你管不了為何不向上級報告?在後來的跟蹤報道中,人們注意到那墳頭兒是遷走了,可要新聞單位不知道呢?沒曝光呢?


    這可是應了那句話了:初級階段(兒),千奇百怪。當然,這還是個別現象,並不說明它們之間有因果關係。初級階段的所有政策裏麵從來沒讓你搞假冒偽劣,但你還是搞並日趨猖獗說明什麽?所以還是個工作問題,兩個文明的事情要紮紮實實地做,別光做表麵文章,否則就會漏洞百出,防不勝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玉堂閑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玉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玉堂並收藏玉堂閑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