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去世得比較早,我又是我們家唯一的男孩,我全部關於童年的記憶就是上墳。一年中需上墳的日子大概這麽些:生日、忌日、春節、寒食、鬼節、十一、冬至;外加元宵節送燈、清明節掃墓。如果你要結婚娶媳婦,還須上喜墳。一年至少要去個八、九次。
最早是我二姐領我去上墳,但一切程序進行個差不多之後,她要在那裏哭,一邊哭一邊訴說命運之不幸、生活之艱辛,有時哭得附近幹活的人都去勸,令我在旁邊兒倍覺尷尬。
我二姐這人脾氣特別暴,稍稍不如她的意,她開口就罵,動手就打,我從小就怕她。對於她每次上墳都要哭這件事我幾次想跟她說說,到時不要哭,但鼓了好幾次勇氣也始終沒敢開口。之後就是我自己去上墳了。我家的墳地在一塊叫做三十二畝地的中間,而七月十五正是青紗帳蔥籠茂密的時候,一人多高的苞米或高粱將整個地麵遮掩得森嚴、恐怖。我一個十來歲的孩子鑽到那裏邊兒當然就非常緊張,草草將一應程序做完就趕快鑽出來。一不小心還會被豆秧或野瓜的秧給絆倒了。正月十五的傍晚去送燈,也常常會遇見刮大風,劃好幾根火柴還點不著,點著了一會兒又給吹滅了,還須重新點。於童年或少年期間去上墳,無論如何不是件愉快的事情。
將上墳看成是愉悅的事情,大概隻有一次:上喜墳。墳頭紙也是紅的。你如果找個城市媳婦,她對上墳這一套不一定懂,也不一定會磕頭,你就要教給她是怎麽個事兒;她八成會羞羞答答或嘻嘻哩哩,爾後笨拙地模仿著。哎,那氣氛你覺得還有點喜慶的味道,好像結婚辦喜事一個必不可少的程序似的。
我參軍離家的時候,曾跟我二姐說以後上墳的事就拜托給你了。她說我嫁到本莊上來,一是要照顧你,二就是要上墳。我說,你以後去上墳不要哭好嗎?她說咱爹活著的時候,我經常跟他吵,惹他生氣,我每次去上墳就想起來覺得對不起他,這麽多年過去了,以後我也不會去哭了。在我先參軍,後工作,再後離開家鄉的二十多年間,她一直是堅持上墳的。
有那麽幾年,我覺得上墳是迷信活動,上不上的問題不大;加之普及大寨縣的時候我們莊上的所有墳頭兒都給平了,上也找不著地方。我偶爾回趟家,就沒認真上。待我人到中年的時候,就覺得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它是緬懷和紀念先人的一個很好的形式。你年紀越大、官做得越大、越有學問,就越看重這件事。
有一年,我於寒食的那天出差歸來。在車上就看見路旁的一片麥地裏擺著一些供品,四位臉模樣差不多、年齡從四十到六十不等的中老年在旁邊兒蹲著或坐著,抽著煙,神情不怎麽對頭,且一言不發。這一路就讓我頗費猜測:他們是在上墳定了,雖然墳頭兒已經沒了;這哥兒四個的關係大概還有點小微妙,平時見了麵未必能說話,但此時卻要蹲在一起來上墳。到了他們這個年齡,唯一能使他們坐在一起的,大概唯有上墳這件事了。此時他們心裏肯定會熱乎乎的,說不定還會檢討一番:啊,旁邊的這三位是我的一奶同胞啊,先前某些地方聽了老婆的話,做得不怎麽對頭啊!盡管上完了墳他們該怎麽樣還會怎麽樣。
當我離開家鄉,客居在城市生活的時候,每當逢年過節,我就想到這件事:老家的人該上墳了,我也該買點燒紙燒燒了。有一年,我和兒子朝著我家鄉的方向去燒紙,竟遇見好多燒紙的人。他們說,這樣也行,這叫遙祭,而先人們的靈魂是可以“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的。心理上竟覺得寬慰了許多。
最早是我二姐領我去上墳,但一切程序進行個差不多之後,她要在那裏哭,一邊哭一邊訴說命運之不幸、生活之艱辛,有時哭得附近幹活的人都去勸,令我在旁邊兒倍覺尷尬。
我二姐這人脾氣特別暴,稍稍不如她的意,她開口就罵,動手就打,我從小就怕她。對於她每次上墳都要哭這件事我幾次想跟她說說,到時不要哭,但鼓了好幾次勇氣也始終沒敢開口。之後就是我自己去上墳了。我家的墳地在一塊叫做三十二畝地的中間,而七月十五正是青紗帳蔥籠茂密的時候,一人多高的苞米或高粱將整個地麵遮掩得森嚴、恐怖。我一個十來歲的孩子鑽到那裏邊兒當然就非常緊張,草草將一應程序做完就趕快鑽出來。一不小心還會被豆秧或野瓜的秧給絆倒了。正月十五的傍晚去送燈,也常常會遇見刮大風,劃好幾根火柴還點不著,點著了一會兒又給吹滅了,還須重新點。於童年或少年期間去上墳,無論如何不是件愉快的事情。
將上墳看成是愉悅的事情,大概隻有一次:上喜墳。墳頭紙也是紅的。你如果找個城市媳婦,她對上墳這一套不一定懂,也不一定會磕頭,你就要教給她是怎麽個事兒;她八成會羞羞答答或嘻嘻哩哩,爾後笨拙地模仿著。哎,那氣氛你覺得還有點喜慶的味道,好像結婚辦喜事一個必不可少的程序似的。
我參軍離家的時候,曾跟我二姐說以後上墳的事就拜托給你了。她說我嫁到本莊上來,一是要照顧你,二就是要上墳。我說,你以後去上墳不要哭好嗎?她說咱爹活著的時候,我經常跟他吵,惹他生氣,我每次去上墳就想起來覺得對不起他,這麽多年過去了,以後我也不會去哭了。在我先參軍,後工作,再後離開家鄉的二十多年間,她一直是堅持上墳的。
有那麽幾年,我覺得上墳是迷信活動,上不上的問題不大;加之普及大寨縣的時候我們莊上的所有墳頭兒都給平了,上也找不著地方。我偶爾回趟家,就沒認真上。待我人到中年的時候,就覺得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它是緬懷和紀念先人的一個很好的形式。你年紀越大、官做得越大、越有學問,就越看重這件事。
有一年,我於寒食的那天出差歸來。在車上就看見路旁的一片麥地裏擺著一些供品,四位臉模樣差不多、年齡從四十到六十不等的中老年在旁邊兒蹲著或坐著,抽著煙,神情不怎麽對頭,且一言不發。這一路就讓我頗費猜測:他們是在上墳定了,雖然墳頭兒已經沒了;這哥兒四個的關係大概還有點小微妙,平時見了麵未必能說話,但此時卻要蹲在一起來上墳。到了他們這個年齡,唯一能使他們坐在一起的,大概唯有上墳這件事了。此時他們心裏肯定會熱乎乎的,說不定還會檢討一番:啊,旁邊的這三位是我的一奶同胞啊,先前某些地方聽了老婆的話,做得不怎麽對頭啊!盡管上完了墳他們該怎麽樣還會怎麽樣。
當我離開家鄉,客居在城市生活的時候,每當逢年過節,我就想到這件事:老家的人該上墳了,我也該買點燒紙燒燒了。有一年,我和兒子朝著我家鄉的方向去燒紙,竟遇見好多燒紙的人。他們說,這樣也行,這叫遙祭,而先人們的靈魂是可以“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的。心理上竟覺得寬慰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