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聽說個笑話,說是困難時期一個公家食堂的炊事員,每次揉麵的時候,總要揪下一塊掖到褲腰裏(當然是過去的那種肥褲腰)帶回家。
有一次,他在家裏和麵也照此辦理,他老婆看見了,說是,哎,你幹嘛?
他一下想起來是在家裏和麵,就說,我忘了,我以為還在食堂裏和麵來著。
這就叫習慣。一種習以為常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我們隨便就可以列舉出許多聽起來好笑的習慣。
我在部隊的時候一直從事新聞報道工作,過去往報社寄稿子是不必貼郵票的,你隻將信封剪去一個角即可,有一次我往家寫信來著,沒尋思地也照此辦理了,結果就讓人家給退回來了。
我有一個戰友談戀愛的時候,每次給他對象寫信最後都要
“吻你”,那一段他信寫得有點多,寫糊塗了,結果給他爹寫信也來這一套,讓他爹一頓臭罵。
這些好笑的下意識的習慣對別人不構成傷害,情有可原。生活中還有一些不講衛生、不講禮貌的習慣,我們叫它陋習,比方小孩子吃手指頭了,拿襖袖子擦鼻子了,在社交場合上出風頭以我為中心了,喝起酒來一喝就醉,一醉就哭,或一醉就罵人了等等。
至於那些有意無意地傷害他人的習慣,就是惡習了。比方跟張三說個話,總要說說不在場的李四的壞話了,甚至還無中生有,造個謠言什麽的。
這些人中有的有具體目的:攻擊別人抬高自己;有的隻是出於一種習慣,不說別人的壞話別沒話說。
我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說是三個沂蒙山人走在羊腸小道上(當然不是並行),一言不發。
時間長了,中間那位覺得怪燥得慌,即想搞點惡作劇快活快活。他先是將兩手比劃成籃球大小的形狀,問前邊那位:一個雞蛋有這麽大你信吧?
前邊那位當然就不信,說純是扯蛋呀。中間那位又比劃個雞蛋大小的形狀,跟後邊那位說,我說一個雞蛋有這麽大他說是扯蛋呢,後邊那位即說,他是放屁。
前邊的一位聽見後邊的那位罵他,也不問來由,即回罵了一句,你他媽的放屁!
三罵兩罵兩人就打起來了。他二位光計較對方罵他去了,忽略了罵他的原因,就讓中間的那位看了個好熱鬧。
完了中間的那位再拉架,說是你個張三怎麽罵人呢?罵人不對呀,你李四上來就動手也不對,嗯。
結果那兩位都不對,就他自己對。我管這叫
“雞蛋遊戲”。我有一個同學特別喜歡玩兒這一套。有一次,他生病住了院,班裏有一個女生去看他,把他感動壞了,又無以回報,即玩兒雞蛋遊戲感謝她,他說,那個王五,你得注意呢,他經常背後說你的壞話呢。
那女生有點吃驚:說我什麽壞話?他說你在原來的那個學校是留級生呢!
還說一些怪下流的話。一下子把那女生氣哭了。後來他玩兒這一套上癮了,成習慣了,最後玩得他父母幾乎離了婚。
習慣主要是針對個人而言的。一群人的習慣叫社會風尚或傾向;一個民族或組織的習慣就叫傳統了。
一些民族在待人接物、婚喪嫁娶上的風俗,差不多都是由個人的習慣蔓延成的。
叫習慣成自然,習慣成傳統。所以不可輕視少數人的壞習慣。比方某種人的見錢眼開、眼熱、眼紅,連朋友也坑;路見不平,拔腳躲起,按字麵解釋即照著做的
“難得糊塗”;甚至對邪惡講寬容,連氣也不會生、連怒也不會憤……,若是蔓延成了社會風尚或傳統,那就可怕了。
一個不會生氣、不會憤怒的民族,同樣是荒蠻的、不可救藥的民族。好的文學作品都是教人扼製壞的習慣,弘揚民族美德的。
我從沒見過哪部文學名著公開歌頌金錢、歌頌嫌貧愛富、歌頌唯利是圖。
你即使反來複去的鞭撻,也還是有人將這些陳腐的東西看成是什麽新觀念。
所以,精神文明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
有一次,他在家裏和麵也照此辦理,他老婆看見了,說是,哎,你幹嘛?
他一下想起來是在家裏和麵,就說,我忘了,我以為還在食堂裏和麵來著。
這就叫習慣。一種習以為常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我們隨便就可以列舉出許多聽起來好笑的習慣。
我在部隊的時候一直從事新聞報道工作,過去往報社寄稿子是不必貼郵票的,你隻將信封剪去一個角即可,有一次我往家寫信來著,沒尋思地也照此辦理了,結果就讓人家給退回來了。
我有一個戰友談戀愛的時候,每次給他對象寫信最後都要
“吻你”,那一段他信寫得有點多,寫糊塗了,結果給他爹寫信也來這一套,讓他爹一頓臭罵。
這些好笑的下意識的習慣對別人不構成傷害,情有可原。生活中還有一些不講衛生、不講禮貌的習慣,我們叫它陋習,比方小孩子吃手指頭了,拿襖袖子擦鼻子了,在社交場合上出風頭以我為中心了,喝起酒來一喝就醉,一醉就哭,或一醉就罵人了等等。
至於那些有意無意地傷害他人的習慣,就是惡習了。比方跟張三說個話,總要說說不在場的李四的壞話了,甚至還無中生有,造個謠言什麽的。
這些人中有的有具體目的:攻擊別人抬高自己;有的隻是出於一種習慣,不說別人的壞話別沒話說。
我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說是三個沂蒙山人走在羊腸小道上(當然不是並行),一言不發。
時間長了,中間那位覺得怪燥得慌,即想搞點惡作劇快活快活。他先是將兩手比劃成籃球大小的形狀,問前邊那位:一個雞蛋有這麽大你信吧?
前邊那位當然就不信,說純是扯蛋呀。中間那位又比劃個雞蛋大小的形狀,跟後邊那位說,我說一個雞蛋有這麽大他說是扯蛋呢,後邊那位即說,他是放屁。
前邊的一位聽見後邊的那位罵他,也不問來由,即回罵了一句,你他媽的放屁!
三罵兩罵兩人就打起來了。他二位光計較對方罵他去了,忽略了罵他的原因,就讓中間的那位看了個好熱鬧。
完了中間的那位再拉架,說是你個張三怎麽罵人呢?罵人不對呀,你李四上來就動手也不對,嗯。
結果那兩位都不對,就他自己對。我管這叫
“雞蛋遊戲”。我有一個同學特別喜歡玩兒這一套。有一次,他生病住了院,班裏有一個女生去看他,把他感動壞了,又無以回報,即玩兒雞蛋遊戲感謝她,他說,那個王五,你得注意呢,他經常背後說你的壞話呢。
那女生有點吃驚:說我什麽壞話?他說你在原來的那個學校是留級生呢!
還說一些怪下流的話。一下子把那女生氣哭了。後來他玩兒這一套上癮了,成習慣了,最後玩得他父母幾乎離了婚。
習慣主要是針對個人而言的。一群人的習慣叫社會風尚或傾向;一個民族或組織的習慣就叫傳統了。
一些民族在待人接物、婚喪嫁娶上的風俗,差不多都是由個人的習慣蔓延成的。
叫習慣成自然,習慣成傳統。所以不可輕視少數人的壞習慣。比方某種人的見錢眼開、眼熱、眼紅,連朋友也坑;路見不平,拔腳躲起,按字麵解釋即照著做的
“難得糊塗”;甚至對邪惡講寬容,連氣也不會生、連怒也不會憤……,若是蔓延成了社會風尚或傳統,那就可怕了。
一個不會生氣、不會憤怒的民族,同樣是荒蠻的、不可救藥的民族。好的文學作品都是教人扼製壞的習慣,弘揚民族美德的。
我從沒見過哪部文學名著公開歌頌金錢、歌頌嫌貧愛富、歌頌唯利是圖。
你即使反來複去的鞭撻,也還是有人將這些陳腐的東西看成是什麽新觀念。
所以,精神文明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