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則是人類有史以來,積累的文明成果。
以理論、模型、樣機與實踐手冊的方式,保存在“火種”的庫房內,這是人類為萬一可能發生的滅絕災難,所能做到的全部。
至於劫後重生的人,會如何運用這些知識成果,又怎樣生存,
則不是一單純的計劃所能覆蓋。
在地下建築身處,參觀這一切,信步前行的阿達民若有所思,但也沒有對周圍的白大褂們名言,他知道現在沒必要說這些,某些問題,必須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動態的去解決,太早提出來也是徒勞。
一旦今天的蓋亞淨土,遭遇不測,就算“火種”能留存下來,甚至重建人類文明,
也絕無法指望那“文明”,會和今天一模一樣。
“火種”內的一切,盡力發揮,也隻能建立起舊時代那樣的人類文明,而沒辦法跨越時代、直達今天的蓋亞淨土之狀態,這是“火種”計劃最大的缺陷。
沒辦法,一個群體,一個文明,是否能從無到有、一下子邁過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衝突的階段,跳躍性的進入人類大同的新時代,或許可以,但前提便是有一個“管理員”這樣的極端獨裁者,掌握著文明的舵盤。
隻有在一個人的意誌下,杜絕任何猜忌、背叛,防範任何風險,堅定不移的向既定目標前進,才能抵達命運的彼岸。
但是在“火種”發揮作用時,又有什麽存在,可以充當這樣的“管理員”,
似乎也隻有“強人工智能”這一條路。
“火種”之中,需要配置強人工智能,否則便隻能恢複出一個舊時代的文明,而這文明,在曆經浩劫的蓋亞表麵,還能不能再走一次人類走過的路,直到如“蓋亞淨土”這樣的新生力量出現,這誰也不敢打包票。
對“火種”的期望,並不止於延續人類文明,而是在萬一的浩劫之後重建“蓋亞淨土”,這要求就比前者高得多。
一邊是整備時間,一邊是功能實現,兩者彼此矛盾,隻能取舍。
參觀過還在建設中的“火種”,第二天,阿達民驅使的“替身”出現在西大陸某地,在地下城市的寬闊街道上搭車前行。
地下城市,在今天的蓋亞淨土大概有幾千座,其中一千兩百餘座是民眾的生活定居點,其餘多為科研機構、“全產機”所占據,在此之外,則是為文明2.0時代到來,而進行的各項龐大工程所在地。
譬如南大陸的“秋分”地下城,就是這樣,一切皆為未來而準備。
但即便為未來而建,地下城市之間,總歸還有一些重要程度上的差異,而今天,“阿達民”乘車進入的龐大地下建築,毫不誇張的講,
是蓋亞淨土最重要的一座地下城。
位於西大陸腹地,距離“東風”要塞約一百五十公裏,地形是大片山脈環繞的盆地,在這裏,蓋亞淨土大區最精銳的無人化、智能化建造力量,正在大興土木,力圖在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時間裏,完成“淨土中樞”的建設。
“淨土中樞”,名字是方然確定,其功能用一句話就能描述,
那便是蓋亞淨土的意識模擬器所在地。
這樣講,對舊時代的人而言,大抵一頭霧水,身處文明2.0前夜的蓋亞淨土民眾,相對而言,就和白大褂們的認識相去不遠。
所有人都明白,這座承載“意識模擬器”的地下城,在全體民眾盡數完成“意識遷移”後,就等於是自己的生命,一旦出任何閃失,就等同於自己生命的終結,甚至會導致蓋亞文明的徹底滅亡。
不,這樣講還不夠;
豈止是等於,這,根本就是一個文明的靈魂。
“意識遷移”,人類擺脫血肉之軀束縛,追尋永生的偉大一步,卻無法天然的讓一個人,一個群體,乃至一個文明獲得永生。
“永生”,區別於“不死”,兩者在傳統預警中並無區別,在新時代卻迥異。
所謂“不死”,是生命不會自己消亡,而所謂“永生”,則是確有把握的一直存在下去,兩者看似類同,實則天差地別。
前者,借助“意識遷移”並不難做到,研發機構的進展,已經能在不妨礙意識活動的前提下,對“意識模擬器”進行維護,對一部微電子係統而言,能在線維護,基本上就等同於永續待機,進而讓棲居其中的意識,得以永存。
而後者,在一切外來威脅之下,仍能讓意識永存,難度就高得多。
很久之前,親自為全人類規劃了一條通往永生的路,這條路上的艱難險阻,方然自認為很有一些認識,不過,真踏足名為“混沌”的地下城,uu看書 .uuknshu.co 見識無數工程機械來往奔忙,想到這裏將要承載的重大職責,他仍心頭戰栗。
將全人類的意識,匯集在此,以人類大同的方式共存共榮,這當然是一個偉大的夢想,
但是,倘若發生了萬一,卻會是蓋亞上所有人的“一鍋端”。
這種風險,不論怎樣深謀遠慮,也無法完全消弭,哪怕“混沌”的選址遠離地質斷裂帶,盡量規避火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鄰近的“東風”要塞也擴增了四門gli10k型激光直射脈衝炮,每門的發射功率達到了一百萬兆瓦。
但來自外太空的威脅,當真是幾十門超大功率激光炮,就能一勞永逸、安享太平的嗎。
憑借人類對宇宙的膚淺認識,這問題,阿達民根本無法回答,並且在造訪“混沌”之前,asa還傳來研發機構的一份報告。
關於蓋亞淨土的空間防衛能力,這份報告中,特別提到“太空墜落物”的威脅,指出現有的方案,過度依賴激光攔截炮,對抗大尺度墜落物的能力仍嫌不足。
看過這份報告,口徑,與“盤古”的方案評估近乎一致,方然當即聯絡署名專家,
告知“紅軍”的戰術對策。
“鄧先生,關於報告中提到的,蓋亞淨土防衛要塞的攔截力,不足以攔截直徑超過五百米的墜落天體,這判斷,在一定概率上的確是成立的。”
以理論、模型、樣機與實踐手冊的方式,保存在“火種”的庫房內,這是人類為萬一可能發生的滅絕災難,所能做到的全部。
至於劫後重生的人,會如何運用這些知識成果,又怎樣生存,
則不是一單純的計劃所能覆蓋。
在地下建築身處,參觀這一切,信步前行的阿達民若有所思,但也沒有對周圍的白大褂們名言,他知道現在沒必要說這些,某些問題,必須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動態的去解決,太早提出來也是徒勞。
一旦今天的蓋亞淨土,遭遇不測,就算“火種”能留存下來,甚至重建人類文明,
也絕無法指望那“文明”,會和今天一模一樣。
“火種”內的一切,盡力發揮,也隻能建立起舊時代那樣的人類文明,而沒辦法跨越時代、直達今天的蓋亞淨土之狀態,這是“火種”計劃最大的缺陷。
沒辦法,一個群體,一個文明,是否能從無到有、一下子邁過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衝突的階段,跳躍性的進入人類大同的新時代,或許可以,但前提便是有一個“管理員”這樣的極端獨裁者,掌握著文明的舵盤。
隻有在一個人的意誌下,杜絕任何猜忌、背叛,防範任何風險,堅定不移的向既定目標前進,才能抵達命運的彼岸。
但是在“火種”發揮作用時,又有什麽存在,可以充當這樣的“管理員”,
似乎也隻有“強人工智能”這一條路。
“火種”之中,需要配置強人工智能,否則便隻能恢複出一個舊時代的文明,而這文明,在曆經浩劫的蓋亞表麵,還能不能再走一次人類走過的路,直到如“蓋亞淨土”這樣的新生力量出現,這誰也不敢打包票。
對“火種”的期望,並不止於延續人類文明,而是在萬一的浩劫之後重建“蓋亞淨土”,這要求就比前者高得多。
一邊是整備時間,一邊是功能實現,兩者彼此矛盾,隻能取舍。
參觀過還在建設中的“火種”,第二天,阿達民驅使的“替身”出現在西大陸某地,在地下城市的寬闊街道上搭車前行。
地下城市,在今天的蓋亞淨土大概有幾千座,其中一千兩百餘座是民眾的生活定居點,其餘多為科研機構、“全產機”所占據,在此之外,則是為文明2.0時代到來,而進行的各項龐大工程所在地。
譬如南大陸的“秋分”地下城,就是這樣,一切皆為未來而準備。
但即便為未來而建,地下城市之間,總歸還有一些重要程度上的差異,而今天,“阿達民”乘車進入的龐大地下建築,毫不誇張的講,
是蓋亞淨土最重要的一座地下城。
位於西大陸腹地,距離“東風”要塞約一百五十公裏,地形是大片山脈環繞的盆地,在這裏,蓋亞淨土大區最精銳的無人化、智能化建造力量,正在大興土木,力圖在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時間裏,完成“淨土中樞”的建設。
“淨土中樞”,名字是方然確定,其功能用一句話就能描述,
那便是蓋亞淨土的意識模擬器所在地。
這樣講,對舊時代的人而言,大抵一頭霧水,身處文明2.0前夜的蓋亞淨土民眾,相對而言,就和白大褂們的認識相去不遠。
所有人都明白,這座承載“意識模擬器”的地下城,在全體民眾盡數完成“意識遷移”後,就等於是自己的生命,一旦出任何閃失,就等同於自己生命的終結,甚至會導致蓋亞文明的徹底滅亡。
不,這樣講還不夠;
豈止是等於,這,根本就是一個文明的靈魂。
“意識遷移”,人類擺脫血肉之軀束縛,追尋永生的偉大一步,卻無法天然的讓一個人,一個群體,乃至一個文明獲得永生。
“永生”,區別於“不死”,兩者在傳統預警中並無區別,在新時代卻迥異。
所謂“不死”,是生命不會自己消亡,而所謂“永生”,則是確有把握的一直存在下去,兩者看似類同,實則天差地別。
前者,借助“意識遷移”並不難做到,研發機構的進展,已經能在不妨礙意識活動的前提下,對“意識模擬器”進行維護,對一部微電子係統而言,能在線維護,基本上就等同於永續待機,進而讓棲居其中的意識,得以永存。
而後者,在一切外來威脅之下,仍能讓意識永存,難度就高得多。
很久之前,親自為全人類規劃了一條通往永生的路,這條路上的艱難險阻,方然自認為很有一些認識,不過,真踏足名為“混沌”的地下城,uu看書 .uuknshu.co 見識無數工程機械來往奔忙,想到這裏將要承載的重大職責,他仍心頭戰栗。
將全人類的意識,匯集在此,以人類大同的方式共存共榮,這當然是一個偉大的夢想,
但是,倘若發生了萬一,卻會是蓋亞上所有人的“一鍋端”。
這種風險,不論怎樣深謀遠慮,也無法完全消弭,哪怕“混沌”的選址遠離地質斷裂帶,盡量規避火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鄰近的“東風”要塞也擴增了四門gli10k型激光直射脈衝炮,每門的發射功率達到了一百萬兆瓦。
但來自外太空的威脅,當真是幾十門超大功率激光炮,就能一勞永逸、安享太平的嗎。
憑借人類對宇宙的膚淺認識,這問題,阿達民根本無法回答,並且在造訪“混沌”之前,asa還傳來研發機構的一份報告。
關於蓋亞淨土的空間防衛能力,這份報告中,特別提到“太空墜落物”的威脅,指出現有的方案,過度依賴激光攔截炮,對抗大尺度墜落物的能力仍嫌不足。
看過這份報告,口徑,與“盤古”的方案評估近乎一致,方然當即聯絡署名專家,
告知“紅軍”的戰術對策。
“鄧先生,關於報告中提到的,蓋亞淨土防衛要塞的攔截力,不足以攔截直徑超過五百米的墜落天體,這判斷,在一定概率上的確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