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類文明,已經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前路漫漫,一切尚未可知,但,偉大複興的長遠目標絕不會改變。
一切科學技術的探索、研究與實踐,都必須為這一目標而服務。
包括太空探索,人類必須暫時收回眺望遠方的目光,暫時壓抑星辰大海的偉大夢想,重新審視太陽係,審視人類現階段唯一可達的太陽係內層區域,才有可能對文明的發展壯大,有所裨益。”
阿達民的話,引發在場者的思索,一時間大家都沒吭聲。
“太陽係內層,鄰近太陽的水星、乃至金星,天文條件十分惡劣,這一點我當然是知道的。
即便如此,我個人仍建議你們所有人,將目光投向水星。
原因非常直白,太陽係內,現階段,人類唯一能染指的、近乎無限的能源,隻能是太陽輻射,而要想高效率的獲得這種能源,在距離一點四億公裏的蓋亞上,不論怎樣努力,也隻是在做效率低下的無用功。
辦法很艱難,但是,也非常簡單:
那就是,嚐試以水星、甚至金星為跳板,將人類的能源體係、資源體係乃至生產體係,向內延伸,
抵近太陽,獲得空前強大的太陽輻射,
作為近乎不竭的能源。”
……
能源,文明發展的基石,位置比科學技術還要更低一層,可謂是基礎中的基礎。
自十二世紀的的第一次工業變革開始,人類逐漸從人力、水力、風力過渡到使用蒸汽機,再到後來的內燃機,始終在利用熱功轉換的原理,直到第二次工業變革,電動機(也包括發電機)的出現,讓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
在那之後,興起於西曆十五世紀初的第三次工業變革,則沒有一次能源利用方式的躍進。
表麵上有核能的利用,以至於,舊時代的一些研究者,傾向於認為光伏、風電、水電乃至地熱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都是第三次工業變革的能源升級體現。
但注意到這樣的事實,不論核電,還是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一直到西曆1489年、第三次蓋亞大戰戛然而止,舊時代消亡時,仍隻占人類文明能源利用的一小部分,在全世界的數據裏,大約隻占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其餘的百分之八十五,不用講,仍然是幾百年前就開始大規模利用的煤炭,
以及稍微新穎一點的石油和天然氣。
第三次工業變革,不論取得了怎樣輝煌的成就,甚至以it席卷而來的方式顛覆了舊時代,從能源利用的角度考量,卻是一場不甚完整的演變。
在那之後,一直到1512年的今天,人類的主要能源獲取手段,仍然是占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化石燃料,占比百分之十七的光伏緊隨其後,而核能、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總共占比不到百分之十五,仍然隻是補充。
直到今天一直依賴化石燃料,進而,在能量獲取方麵,仍完全受蓋亞地質條件的限製,這是人類文明無法回避的軟肋。
而阿達民的對策,一言蔽之,並未將寶壓在“可控核聚變”上。
“離實用永遠還有五十年”,這種話,在民眾之中廣為流傳,科學工作者雖然不會當真,一直以來的努力都沒有成果,也不得不讓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懷疑,可控核聚變,究竟是不是一種現實的技術。
原理上沒問題,理論模型也得到了熱核炸彈的驗證,這固然是一種理論上的保障。
但是,製造不可控核聚變炸彈,與製造可控的核聚變電站,中間究竟橫亙著多麽深的一條鴻溝,這可就難說的很。
工程實踐上的限製,或導致原理上可行的可控核聚變,位於人類目前可達的科技分支脈絡之外,說白了,如果沒有其他研究領域、尤其是理論物理方麵的重大突破,給出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案,
就永遠無法達成這一成就,這也是有可能的。
預測未來,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不僅業內人士不敢對可控核聚變妄下斷言,身為外行的阿達民更不會這樣做。
方然的決策,讓人類的太空探索,定位到水星、金星乃至太陽係內層空間,完全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做法,或者說,在不放棄可控核聚變探索的前提下,先重點研究“如何讓人類文明的能量利用,再上一個台階”。
隻有另辟蹊徑,改變當前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才能掙脫蓋亞地質條件的束縛,
獲得比此前高出一個、甚至幾個數量及的能量。uu看書 ww.kanshuom
有了能量,有了這種起碼的基礎,“行星加速器”之類投資巨大的研究,乃至於“第五次蓋亞大戰”這種曠日持久的超級戰爭,才有堅實的基礎。
為獲取能量,將目光投向太陽,一個燃燒了幾十億年、並將繼續燃燒幾十億年的大火球,
實在是一種自然而然。
廣義上講,太陽係內的一切能量釋放,都源於核力,太陽也好,地熱也罷,能量都源於核裂變或核聚變,至於其他能量存儲、釋放形態,都是這兩類“一次能源”的再度、三度乃至更多度之具現。
為今之計,要真正獲取源源不竭的能量,除總量有限、開采風險較高的地熱外,
當然也就隻有打太陽的主意。
人類利用太陽能的曆史,源遠流長,如果從很寬泛的角度敘述,蓋亞生物圈的絕大多數生命活動,能量來源都是陽光。
至於後來,人類有意識的種植作物,甚至隻是采摘,都是對太陽能的一種利用,至於現代工業體係提供的光伏係統,則是將陽光轉化為電能,再去驅動龐大社會體係中的紛繁蕪雜之電力設備。
所有這一切,利用的效率差強人意,一般認為都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短期內也沒有進一步提升的希望。
但,不論在蓋亞表麵如何折騰,甚至如幻想作品裏描繪的那樣,將蓋亞表麵,包括戈壁荒漠、建築屋頂都鋪滿亮閃閃的光電板,
最終,功率仍十分有限,且不說還有巨大的建設、維護與更新之開銷。
一切科學技術的探索、研究與實踐,都必須為這一目標而服務。
包括太空探索,人類必須暫時收回眺望遠方的目光,暫時壓抑星辰大海的偉大夢想,重新審視太陽係,審視人類現階段唯一可達的太陽係內層區域,才有可能對文明的發展壯大,有所裨益。”
阿達民的話,引發在場者的思索,一時間大家都沒吭聲。
“太陽係內層,鄰近太陽的水星、乃至金星,天文條件十分惡劣,這一點我當然是知道的。
即便如此,我個人仍建議你們所有人,將目光投向水星。
原因非常直白,太陽係內,現階段,人類唯一能染指的、近乎無限的能源,隻能是太陽輻射,而要想高效率的獲得這種能源,在距離一點四億公裏的蓋亞上,不論怎樣努力,也隻是在做效率低下的無用功。
辦法很艱難,但是,也非常簡單:
那就是,嚐試以水星、甚至金星為跳板,將人類的能源體係、資源體係乃至生產體係,向內延伸,
抵近太陽,獲得空前強大的太陽輻射,
作為近乎不竭的能源。”
……
能源,文明發展的基石,位置比科學技術還要更低一層,可謂是基礎中的基礎。
自十二世紀的的第一次工業變革開始,人類逐漸從人力、水力、風力過渡到使用蒸汽機,再到後來的內燃機,始終在利用熱功轉換的原理,直到第二次工業變革,電動機(也包括發電機)的出現,讓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
在那之後,興起於西曆十五世紀初的第三次工業變革,則沒有一次能源利用方式的躍進。
表麵上有核能的利用,以至於,舊時代的一些研究者,傾向於認為光伏、風電、水電乃至地熱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都是第三次工業變革的能源升級體現。
但注意到這樣的事實,不論核電,還是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一直到西曆1489年、第三次蓋亞大戰戛然而止,舊時代消亡時,仍隻占人類文明能源利用的一小部分,在全世界的數據裏,大約隻占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其餘的百分之八十五,不用講,仍然是幾百年前就開始大規模利用的煤炭,
以及稍微新穎一點的石油和天然氣。
第三次工業變革,不論取得了怎樣輝煌的成就,甚至以it席卷而來的方式顛覆了舊時代,從能源利用的角度考量,卻是一場不甚完整的演變。
在那之後,一直到1512年的今天,人類的主要能源獲取手段,仍然是占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化石燃料,占比百分之十七的光伏緊隨其後,而核能、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總共占比不到百分之十五,仍然隻是補充。
直到今天一直依賴化石燃料,進而,在能量獲取方麵,仍完全受蓋亞地質條件的限製,這是人類文明無法回避的軟肋。
而阿達民的對策,一言蔽之,並未將寶壓在“可控核聚變”上。
“離實用永遠還有五十年”,這種話,在民眾之中廣為流傳,科學工作者雖然不會當真,一直以來的努力都沒有成果,也不得不讓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懷疑,可控核聚變,究竟是不是一種現實的技術。
原理上沒問題,理論模型也得到了熱核炸彈的驗證,這固然是一種理論上的保障。
但是,製造不可控核聚變炸彈,與製造可控的核聚變電站,中間究竟橫亙著多麽深的一條鴻溝,這可就難說的很。
工程實踐上的限製,或導致原理上可行的可控核聚變,位於人類目前可達的科技分支脈絡之外,說白了,如果沒有其他研究領域、尤其是理論物理方麵的重大突破,給出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案,
就永遠無法達成這一成就,這也是有可能的。
預測未來,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不僅業內人士不敢對可控核聚變妄下斷言,身為外行的阿達民更不會這樣做。
方然的決策,讓人類的太空探索,定位到水星、金星乃至太陽係內層空間,完全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做法,或者說,在不放棄可控核聚變探索的前提下,先重點研究“如何讓人類文明的能量利用,再上一個台階”。
隻有另辟蹊徑,改變當前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才能掙脫蓋亞地質條件的束縛,
獲得比此前高出一個、甚至幾個數量及的能量。uu看書 ww.kanshuom
有了能量,有了這種起碼的基礎,“行星加速器”之類投資巨大的研究,乃至於“第五次蓋亞大戰”這種曠日持久的超級戰爭,才有堅實的基礎。
為獲取能量,將目光投向太陽,一個燃燒了幾十億年、並將繼續燃燒幾十億年的大火球,
實在是一種自然而然。
廣義上講,太陽係內的一切能量釋放,都源於核力,太陽也好,地熱也罷,能量都源於核裂變或核聚變,至於其他能量存儲、釋放形態,都是這兩類“一次能源”的再度、三度乃至更多度之具現。
為今之計,要真正獲取源源不竭的能量,除總量有限、開采風險較高的地熱外,
當然也就隻有打太陽的主意。
人類利用太陽能的曆史,源遠流長,如果從很寬泛的角度敘述,蓋亞生物圈的絕大多數生命活動,能量來源都是陽光。
至於後來,人類有意識的種植作物,甚至隻是采摘,都是對太陽能的一種利用,至於現代工業體係提供的光伏係統,則是將陽光轉化為電能,再去驅動龐大社會體係中的紛繁蕪雜之電力設備。
所有這一切,利用的效率差強人意,一般認為都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短期內也沒有進一步提升的希望。
但,不論在蓋亞表麵如何折騰,甚至如幻想作品裏描繪的那樣,將蓋亞表麵,包括戈壁荒漠、建築屋頂都鋪滿亮閃閃的光電板,
最終,功率仍十分有限,且不說還有巨大的建設、維護與更新之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