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作為一台生化計算機,腦的性能受諸多參量影響,是極其複雜的變量。


    而當今時代的人類,漫長演化過程中,已經逐漸將腦這一極其重要的器官塑造為接近完美的狀態,大量研究都證實,現代人的大腦,假使有條件進行改造,不論調整上述參量中的哪一個,都很難帶來明確的性能提升。


    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調整非但對提升性能沒有幫助,還可能會幫倒忙。


    譬如說,將一個人的大腦,簡單粗暴的進行“擴容”,神經元數量從一百四十億提升到二百八十億。


    這是否能帶來性能的極大提升呢。


    如果是芯片,設計水平不變時,晶體管的數量提升一倍,是可以帶來相當的性能提升。


    但這種性能提升,在人腦,卻並不適用,原因在於隨著神經元數量的提升,其彼此互聯的難度,以及血液供能的難度都將加大,腦區之間的聯係也會更多。


    進而,讓從胼胝體到腦白質的“線路”不堪重負。


    不同於發展潛力很大的ic、集成電路,已演化到完美狀態的人腦,幾乎毫無擴充潛力。


    提升神經元數,性能反而會下降。


    物理法則的限製,讓人腦無法通過“擴充”來進一步提升性能,但這並非唯一的限製。


    撇開物理上的禁錮,腦的運作,是極其複雜的過程,事實上也根本無法用“體積”、“神經元數”甚至“表觀處理能力”之類參量,去估計其實際的能力。


    在這方麵,nep_774機構的實驗,驗證了舊時代科學家的一係列成果,在對照測試中,麵對同樣的待解決問題,智力較高實驗者的完成效率更高,然而腦部監測卻顯示,他們的大腦神經活躍度、生物電的彌漫程度,反而比智力平庸者的大腦更低。


    在思考、解決問題時,參與其中的神經元越多,表現反而越差,這一特性顯然與計算機大相徑庭。


    根本原因,在於腦的模擬式處理特性,與計算機並不盡一致。


    正是出於這種認識,對於生化層麵的腦外連嚐試,動機,並非要不切實際的提升一個人的智力水平,這顯然也做不到。


    而是在此基礎上,探索、嚐試,試圖弄清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存在於實驗者腦中的意識,那流淌在實驗者腦內的生物電,隨時間的推移,會不會、或者說會怎樣逐漸彌漫到外聯部分的腦組織之中。


    撇開dna的差異,外接腦組織,與實驗者的腦是同一類東西。


    實驗者的腦,或者不如說其“自我意識”,會怎樣看待這一外掛載的“新大陸”呢,nep_744機構進行的諸多研究,給出了大致的圖景。


    外接腦組織,很顯然,並非研究機構憑空製造出來,而源自其他實驗者。


    根據現有的意識理論,在將一部分腦組織從實驗者的大腦上切割、剝離後,這部分腦中,便不再存有實驗者的自我意識,其中流淌的生物電,即便殘存,也必定十分紊亂,被破壞而完全喪失殆盡。


    站在實驗者的立場上,這一過程中,他、或者她損失了部分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奇特之處就在於,即便因意外、疾病、手術等原因,其承載體被部分破壞,作為一個整體的自我意識仍能幸存,某種程度上,有點類似於全息影像。


    部分缺失的自我意識,顯然,不會毫無變化。


    但這並非研究者的關注點。


    相比於失去一部分腦組織的實驗者b,接受腦種植的實驗者a,會有什麽反應,才是774機構裏白大褂們最關心的。


    不再有自我意識的腦組織,接入實驗者大腦後,一開始,並未引發關注。


    除異體移植多少會出現的排異反應,以及腦部手術的若幹後遺症,一般而言,接受腦組織種植的實驗者,在最初幾周內“幾乎不會意識到發生了什麽”,當然對這些窮凶惡極之徒,研發機構會使用鎮靜藥物,使其反應遲鈍,表達能力也受到一些影響。


    作為說明材料,在方然眼前的投影屏幕上,展現的是id為744000903a741號實驗者的日常表現。


    看起來,除腦袋被特製頭盔、繃帶等遮住,其人的一切行為並無異狀。


    在接下來的幾周時間裏,經各種測試,研究者們逐漸發現,實驗者的自我意識開始“滲入”種植的腦組織,這種“滲入”,不僅包括在藥物刺激之下,神經元間的接觸從無到有、逐漸增多,也包括意識層麵的若幹跡象。


    這些跡象之一,“記憶獲得”,還解決了一個長期困擾腦科學家的謎題。


    實驗者的“記憶獲得”現象,是在自身腦組織與種植腦組織接觸後,兩者逐漸融合,流淌在腦中的生物電體係——自我意識,逐漸擴散到其中的一種過程。


    這一過程中,實驗者會“憑空”獲得,種植腦組織之供體所持有的一些記憶碎片。


    說白了,就是種植到實驗者a之大腦上的腦組織,來自於實驗者b,而實驗者b又對某一事物m存有記憶(已事先確認過),那麽在手術後的至多兩、三個月內,實驗者a就會逐漸“想起”關於m的某些信息。


    這一過程,u看書.uukashu 顯然意味深長,不過首先便解答了這樣的謎題:


    人類的頭腦,在存儲同一客觀事物的思維映像時,究竟有沒有某種統一的格式。


    或曰,用直白的問題來呈現:


    同樣的紅色,在不同觀察者的頭腦中,是呈現為相同的印象、所思所想在物理上近乎完全一致呢,還是有可能他們“看”到的顏色,根本不一致,隻是都被社會環境所教授,才知道那種知覺是“看見了紅色”。


    a腦中的紅色,與b腦中的紅色,會是同樣的思維映像嗎。


    這類問題一經提出,很快,學術界便基本達成共識,認為其“無法回答”。


    畢竟人腦的意識活動,在舊時代,直到蓋亞大戰前夕仍未被完全認識,涉及到頭腦中的主觀印象,似乎更是一個見仁見智、無法判定的問題:


    誰也不敢保證自己看到的“那種顏色”,在腦海中的映像,會和別人看到的顏色、形成的印象完全一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不下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電並收藏永不下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