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事關永生的一切,意識,本質是什麽,怎樣的技術才可能有助於永生,這些問題,阿達民與nep_774的科學家們都很清楚。
正因如此,在吩咐這些專家、學者們做事時,方然並無特別的顧慮。
永生,多麽自然而然的念頭,從蒙昧時代起就縈繞在每一個人的心頭,即便迄今為止,尚無人能實現,身為大區管理員,治下區域內說一不二的“上帝”,有這念頭也再正常不過,沒有必要遮掩。
最近一年來,nep_774機構進行的研究,主要圍繞腦的外連。
事關永生,既然意識是人腦中流淌的信號,現階段既無法讀取,更無法複製,且不說即便實現了這一切,也隻是製造出與當事者毫無關係的複製品。
那麽要在身體朽壞之前,延續意識,便必須另辟蹊徑。
在這方麵,一個相對可行的策略,是經由外連接,在一段時間內循序漸進的“引導”意識,仿佛導水般將其過渡到新的載體之上。
與簡單粗暴的“意識遷移”相比,這種策略,並非是要讓意識搬家。
人的“自我意識”,倘若阿達民與專家們的認識沒錯,應是一種載體中流淌的生物電。
這種東西,可想而知會高度依賴載體,而且極其脆弱。
在針對人腦與意識的研究中,774機構進行過測試,利用電極、線圈、磁共振等方式,直接或間接的對大腦施加影響,結果顯示大腦的生物電在外部幹擾下十分穩定(這可想而知),但引入腦組織內部的電磁信號,則會對意識構成巨大的影響。
這些研究,原則上一點也不新穎,舊時代的腦科學家們也做過,隻是沒有這麽精細。
試驗中,經過巨型計算機的數據分析、處理,nep_774機構的專家們還無意中達成了一項成就:
繪製出人類在舊時代便想做,卻沒能在蓋亞大戰前完成的“人腦全景圖”。
迄今為止,人類第一次將腦的功能區域,定位到神經簇,原則上這也是最精確而無法更進一步的描述,這一規模巨大的資料,顯然對人腦與意識的後續研究大有裨益。
但對於意識遷移,則隻有輔助性的幫助。
人腦,相當於分布參數模擬式計算機,顯然無法與數字式電子計算機等量齊觀。
最起碼的,百年前的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就已經揭示,人腦的特定功能與特定區域之間,並沒有很明晰的一對一映射關係。
雖然可以粗糙的將腦劃分為若幹區域,每一區域掌管視覺、聽覺、語言表達、空間思維等能力,但這種分劃並不準確,至多隻能說這一區域的腦組織,負責視覺的神經元、或者意識流動成分更多些。
除此之外,所謂掌管某一功能的特定區域,也會多少與其他功能相關。
此外,不同於批量研發、設計與製造的電子計算機,每一個人的頭腦,原則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功能區域的劃分上也多少會有差異。
這一點,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基本功能上,差異較小,而在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高級功能上,差異較大,甚至可以有很極端的情況,部分腦組織先天缺失、或者受損的人,可以很好的將功能轉接到腦的其他區域,而沒有外在可見的異常。
相比於輔助性的腦區域研究,nep_774的主要工作,還是腦的外連。
與一般意義上的“腦對外連接”不同,傳統的大腦神經連接研究,是在已有的神經通路——腦髓上做文章,或者通過外周神經通路來進行。
這種研究,難度其實一點也不高,但凡動用各種手段,向神經通路中送入電信號,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人體自身的神經衝動,繼而讓信號抵達腦部,或者反過來接收大腦送出的電訊號,解讀其含義。
用計算機做比方,可以認為,這相當於利用鍵盤、顯示器等已有的外設,與其聯絡。
而nep_744研發機構的方向,則更進一步:
試圖用機電、或者生物的方式,直接與腦建立廣泛的聯係通路。
通俗的理解,瀏覽研發報告時,方然會將這一過程想象成計算機的內部改動,通過增加線路連接的方式,將某台計算機直接與其他計算機相連,在此基礎上,研究人類的大腦,乃至意識,會對這種連接有何反應。
憑空在腦上掛載一個外來模塊,然後觀察,實驗者的意識是否會覺察到這一加載模塊,如果能,又會如何反應,這是774機構進行過的研究。
具體的實驗過程,漫長而繁瑣,且伴隨許多駭人聽聞的操作。
方然不太關心這些,他更關心的是結果。
nep_774的總體研究思路,大致來講,分為“生物”與“微電子”兩條線。
一條線,是嚐試腦組織間的連接。
說白了,就是嚐試將其他個體的腦組織移植、附加到實驗者的大腦,憑借精密之極的微操作,與術後的刺激手段,建立起移植腦組織與實驗者大腦之間的神經連接,然後觀察這對實驗者意識會有何影響。
另一條線,相對來說則更高深,是嚐試用仿生構造,來建立實驗者大腦與計算機之間的連接通路。
人腦與計算機間的互聯,看書.ukans 差不多可以這樣理解。
不論腦組織,還是計算機,
總之,都是一種建立腦外連接的大膽嚐試。
這樣做的動機,理由,可以有很多,舊時代的研究機構也開展過類似的研究,雖然成果寥寥,但其動機則大致一樣:
無非是想嚐試一下,以人類的技術,能否突破腦的諸多物理限製,提升其各方麵的能力。
至於這設想是否能實現,現在,nep_774的研究報告,結論與已有的資料很相近,並不認為用腦組織進行腦的“延展”,能做到這一點。
人腦,迄今為止,倘若不考慮nep_791等機構的“強人工智能”,仍然蓋亞表麵的最強大智慧載體。
但這種能力,顯然受限於腦的物理屬性,從體積,神經元個數,神經元細胞的體積、樹突數量,到神經纖維傳導能力等等,都會對腦的能力產生影響。
正因如此,在吩咐這些專家、學者們做事時,方然並無特別的顧慮。
永生,多麽自然而然的念頭,從蒙昧時代起就縈繞在每一個人的心頭,即便迄今為止,尚無人能實現,身為大區管理員,治下區域內說一不二的“上帝”,有這念頭也再正常不過,沒有必要遮掩。
最近一年來,nep_774機構進行的研究,主要圍繞腦的外連。
事關永生,既然意識是人腦中流淌的信號,現階段既無法讀取,更無法複製,且不說即便實現了這一切,也隻是製造出與當事者毫無關係的複製品。
那麽要在身體朽壞之前,延續意識,便必須另辟蹊徑。
在這方麵,一個相對可行的策略,是經由外連接,在一段時間內循序漸進的“引導”意識,仿佛導水般將其過渡到新的載體之上。
與簡單粗暴的“意識遷移”相比,這種策略,並非是要讓意識搬家。
人的“自我意識”,倘若阿達民與專家們的認識沒錯,應是一種載體中流淌的生物電。
這種東西,可想而知會高度依賴載體,而且極其脆弱。
在針對人腦與意識的研究中,774機構進行過測試,利用電極、線圈、磁共振等方式,直接或間接的對大腦施加影響,結果顯示大腦的生物電在外部幹擾下十分穩定(這可想而知),但引入腦組織內部的電磁信號,則會對意識構成巨大的影響。
這些研究,原則上一點也不新穎,舊時代的腦科學家們也做過,隻是沒有這麽精細。
試驗中,經過巨型計算機的數據分析、處理,nep_774機構的專家們還無意中達成了一項成就:
繪製出人類在舊時代便想做,卻沒能在蓋亞大戰前完成的“人腦全景圖”。
迄今為止,人類第一次將腦的功能區域,定位到神經簇,原則上這也是最精確而無法更進一步的描述,這一規模巨大的資料,顯然對人腦與意識的後續研究大有裨益。
但對於意識遷移,則隻有輔助性的幫助。
人腦,相當於分布參數模擬式計算機,顯然無法與數字式電子計算機等量齊觀。
最起碼的,百年前的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就已經揭示,人腦的特定功能與特定區域之間,並沒有很明晰的一對一映射關係。
雖然可以粗糙的將腦劃分為若幹區域,每一區域掌管視覺、聽覺、語言表達、空間思維等能力,但這種分劃並不準確,至多隻能說這一區域的腦組織,負責視覺的神經元、或者意識流動成分更多些。
除此之外,所謂掌管某一功能的特定區域,也會多少與其他功能相關。
此外,不同於批量研發、設計與製造的電子計算機,每一個人的頭腦,原則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功能區域的劃分上也多少會有差異。
這一點,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基本功能上,差異較小,而在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高級功能上,差異較大,甚至可以有很極端的情況,部分腦組織先天缺失、或者受損的人,可以很好的將功能轉接到腦的其他區域,而沒有外在可見的異常。
相比於輔助性的腦區域研究,nep_774的主要工作,還是腦的外連。
與一般意義上的“腦對外連接”不同,傳統的大腦神經連接研究,是在已有的神經通路——腦髓上做文章,或者通過外周神經通路來進行。
這種研究,難度其實一點也不高,但凡動用各種手段,向神經通路中送入電信號,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人體自身的神經衝動,繼而讓信號抵達腦部,或者反過來接收大腦送出的電訊號,解讀其含義。
用計算機做比方,可以認為,這相當於利用鍵盤、顯示器等已有的外設,與其聯絡。
而nep_744研發機構的方向,則更進一步:
試圖用機電、或者生物的方式,直接與腦建立廣泛的聯係通路。
通俗的理解,瀏覽研發報告時,方然會將這一過程想象成計算機的內部改動,通過增加線路連接的方式,將某台計算機直接與其他計算機相連,在此基礎上,研究人類的大腦,乃至意識,會對這種連接有何反應。
憑空在腦上掛載一個外來模塊,然後觀察,實驗者的意識是否會覺察到這一加載模塊,如果能,又會如何反應,這是774機構進行過的研究。
具體的實驗過程,漫長而繁瑣,且伴隨許多駭人聽聞的操作。
方然不太關心這些,他更關心的是結果。
nep_774的總體研究思路,大致來講,分為“生物”與“微電子”兩條線。
一條線,是嚐試腦組織間的連接。
說白了,就是嚐試將其他個體的腦組織移植、附加到實驗者的大腦,憑借精密之極的微操作,與術後的刺激手段,建立起移植腦組織與實驗者大腦之間的神經連接,然後觀察這對實驗者意識會有何影響。
另一條線,相對來說則更高深,是嚐試用仿生構造,來建立實驗者大腦與計算機之間的連接通路。
人腦與計算機間的互聯,看書.ukans 差不多可以這樣理解。
不論腦組織,還是計算機,
總之,都是一種建立腦外連接的大膽嚐試。
這樣做的動機,理由,可以有很多,舊時代的研究機構也開展過類似的研究,雖然成果寥寥,但其動機則大致一樣:
無非是想嚐試一下,以人類的技術,能否突破腦的諸多物理限製,提升其各方麵的能力。
至於這設想是否能實現,現在,nep_774的研究報告,結論與已有的資料很相近,並不認為用腦組織進行腦的“延展”,能做到這一點。
人腦,迄今為止,倘若不考慮nep_791等機構的“強人工智能”,仍然蓋亞表麵的最強大智慧載體。
但這種能力,顯然受限於腦的物理屬性,從體積,神經元個數,神經元細胞的體積、樹突數量,到神經纖維傳導能力等等,都會對腦的能力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