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車,征途何其漫長,由計算機承載人類意識的一條路卻就此斷絕。
所思所想,並無百分之百的把握,前景,卻令方然戰栗,讓他意識到自己和千千萬萬it從業者走出的,是一條怎樣艱難而凶險的路。
放眼望去,“那個人”誕生的世界,孑然一身的蓋亞之掌控者,單憑一己之力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進而獲得對抗死神的手段,希望何其渺茫,而借助計算機的強大力量,甚至使其具備科學研究、探索的能力,卻又蘊含著巨大的風險。
進退兩難,沒有一種可行的策略去推進科學技術,這,讓方然想起了自己與理查德*費曼教授的那次談話。
當科學技術被鎖死,發展遲緩、直到停滯,死神便遲早有一天會來敲門。
幾十年的艱苦跋涉,在文明消亡的滔天巨浪中殊死拚搏,直到掌控蓋亞的全部,這一切,倘若仍舊無法改變命運,無法抗爭死亡的宿命,但隻在蓋亞苟延殘喘,對這樣活著的“那個人”來講,死亡,會在幾十年,幾十萬年,還是幾十億年、幾萬億年後到來,又有什麽本質的區別。
一個人,脫離人類文明的孑遺,哪怕活得再久,當真能扛起科學的旗幟,永遠向前嗎。
方然並沒有這樣的信心,相反,他現在覺得很恐慌。
但,恐慌也沒有用,自從踏上這一條追尋永生的路,便再也不能回頭。
對未來憂心忡忡,工作,暗中鋪墊篡奪控製權的一切,便成為了方然緩解焦慮的手段,和唯一的精神依靠。
躲在天堂鎮一百五十米的地下,每天,都在控製室待上十小時左右,他勉強壓製對計算機係統的莫名恐慌(萬幸還不嚴重),繼續完善新ai,一邊利用“看門狗”係統搜集北大區各節點的運行情況,以便審時度勢。
在兩分化的今天,聯邦的網絡環境、信息渠道,都不如以往那樣通暢。
倘若還懵然不知、埋頭工作,或許哪一天核彈臨空,在爆炸衝擊波來襲之前,自己都未必會知道。
遠方的戰況,消息,既零碎而真假難辨。
通過asa進行初步篩選、分析,方然才隱約得知,就在西曆1489年的頭兩、三個月,聯邦支持之下的尤洛浦聯軍,就越過傳統邊境線近兩千公裏,前鋒已迫近了沙羅首府茅斯考。
理聯解體後,經曆了“失去的四十年”,今天的沙羅實力早不複以往,潰退並不意外。
前線進展神速,中大陸的地麵戰快要分出了勝負,在方然眼裏,這是一個很關鍵的信號,再結合太平洋上的形勢,征兆就更明顯。
西曆1489年,第三次蓋亞大戰,已經快要在兩線分出勝負。
與前兩次蓋亞大戰相比,現代化的武器,與隨之而產生的全新戰爭節奏,讓一場席卷蓋亞的戰爭進程大大加快,雙方宣戰還不到一年,損失巨大、實力卻仍然雄厚的聯邦,就在大洋上擊潰了束棒斧列強的海空主力。
一旦進入戰時體製,聯邦,當世最強大的超級大國之一,戰爭潛力便迅速爆發。
進入大戰的第三個年頭,聯邦的apos、乃至全國的生產部門已完成深度調整,作戰平台的產能爬坡至曆史最高點,東、西兩海岸線的船廠,每周下水一艘重型航空母艦,航空工業的無人機產量則超過了每周一千架。
規模龐大的聯邦戰爭機器,在大戰爆發後,屢次激戰而遭遇沉重損失,但在大後方源源不斷的平台與物資補給下,總編製仍膨脹到兩千萬之眾。
自然,這裏的兩千萬編製,活人所占的比重還不到千分之一,99.95%都是機器。
從無人戰鬥機到武裝機器人,憑借過去若幹年來的積累,完成度接近75%的apos體係逐漸發揮出強大實力,從資源采掘到戰場指揮的若幹環節都從中受益,短短兩、三年時間裏,按nemesis估算,聯邦武裝力量的戰力就提升了三倍多。
進一步估算,如將戰略核武器排除在外,聯邦與西大陸列強的戰力之比已接近3:1。
實力對比之懸殊,用不著ai,但凡對現代戰爭有所認識的人,也能看出聯邦一方已穩操勝券。
戰爭之勝負,在今天,已幾乎無關於人口,意誌與正義。
而是彼此死鬥的雙方,誰的生產體係更堅韌、更龐大,誰手中的科技更高一籌,誰牢牢把持的資源更豐厚。
科技與資源,兩者疊加在一起,就能產生出源源不斷的生產資料與動力能源,繼而,獲得強大的算力,最終將所有這一切整合成戰爭機器,組織起一支悍不畏死、不辭辛勞、絕對忠誠而永遠警惕的機器大軍。uu看書 wwukanshu
在這樣一個時代,戰爭的結局,早在爆發前就已注定。
正是對這一點了如指掌,聯邦與尤洛浦,才會放任西大陸與中大陸的對手,一步步走向必然對外擴張的束棒斧主義。
時至今日,戰爭進行兩年有餘,在聯邦與尤洛浦的兩麵夾擊、圍堵之下,列強與沙羅一方的戰略態勢在持續惡化,直觀的表現,是戰場失利,根本原因則是在聯邦的海上包圍、封鎖之下,難以獲得足夠多的戰略資源。
西大陸與中大陸,一眼望去,極其廣袤而資源豐富,列強與沙羅似不應感到資源匱乏。
但是與海空力量獨步天下、事實上掌控蓋亞四海的聯邦相比,列強、沙羅的困局,一方麵在於無法從海外獲得自身緊缺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麵則背負廣闊大陸上的幾十億人口,哪怕消耗巨大,也始終無法實現兵力上的均勢。
西大陸列強,與中大陸的沙羅,開戰後一直在四麵擴張,盡可能用廣大占領區來彌補海上交通斷絕的劣勢。
隨著這一過程的進行,自然而然的,其所背負的人口拖累也越來越重。
自身的龐大人口,再加被占領諸國的大量難民,倘若隻從戰爭勝負的角度考量,滅絕,是一種最簡單的策略。
但一方麵列強生產體係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較低,仍需要相當數量的勞動者,另一方麵從長遠考慮,徹底消滅平民階層會讓人口更替無以為繼,這些都是掣肘。
故,至少在徹底失敗前,列強並無法像在星港戰役中那樣,直接將平民抹殺。
所思所想,並無百分之百的把握,前景,卻令方然戰栗,讓他意識到自己和千千萬萬it從業者走出的,是一條怎樣艱難而凶險的路。
放眼望去,“那個人”誕生的世界,孑然一身的蓋亞之掌控者,單憑一己之力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進而獲得對抗死神的手段,希望何其渺茫,而借助計算機的強大力量,甚至使其具備科學研究、探索的能力,卻又蘊含著巨大的風險。
進退兩難,沒有一種可行的策略去推進科學技術,這,讓方然想起了自己與理查德*費曼教授的那次談話。
當科學技術被鎖死,發展遲緩、直到停滯,死神便遲早有一天會來敲門。
幾十年的艱苦跋涉,在文明消亡的滔天巨浪中殊死拚搏,直到掌控蓋亞的全部,這一切,倘若仍舊無法改變命運,無法抗爭死亡的宿命,但隻在蓋亞苟延殘喘,對這樣活著的“那個人”來講,死亡,會在幾十年,幾十萬年,還是幾十億年、幾萬億年後到來,又有什麽本質的區別。
一個人,脫離人類文明的孑遺,哪怕活得再久,當真能扛起科學的旗幟,永遠向前嗎。
方然並沒有這樣的信心,相反,他現在覺得很恐慌。
但,恐慌也沒有用,自從踏上這一條追尋永生的路,便再也不能回頭。
對未來憂心忡忡,工作,暗中鋪墊篡奪控製權的一切,便成為了方然緩解焦慮的手段,和唯一的精神依靠。
躲在天堂鎮一百五十米的地下,每天,都在控製室待上十小時左右,他勉強壓製對計算機係統的莫名恐慌(萬幸還不嚴重),繼續完善新ai,一邊利用“看門狗”係統搜集北大區各節點的運行情況,以便審時度勢。
在兩分化的今天,聯邦的網絡環境、信息渠道,都不如以往那樣通暢。
倘若還懵然不知、埋頭工作,或許哪一天核彈臨空,在爆炸衝擊波來襲之前,自己都未必會知道。
遠方的戰況,消息,既零碎而真假難辨。
通過asa進行初步篩選、分析,方然才隱約得知,就在西曆1489年的頭兩、三個月,聯邦支持之下的尤洛浦聯軍,就越過傳統邊境線近兩千公裏,前鋒已迫近了沙羅首府茅斯考。
理聯解體後,經曆了“失去的四十年”,今天的沙羅實力早不複以往,潰退並不意外。
前線進展神速,中大陸的地麵戰快要分出了勝負,在方然眼裏,這是一個很關鍵的信號,再結合太平洋上的形勢,征兆就更明顯。
西曆1489年,第三次蓋亞大戰,已經快要在兩線分出勝負。
與前兩次蓋亞大戰相比,現代化的武器,與隨之而產生的全新戰爭節奏,讓一場席卷蓋亞的戰爭進程大大加快,雙方宣戰還不到一年,損失巨大、實力卻仍然雄厚的聯邦,就在大洋上擊潰了束棒斧列強的海空主力。
一旦進入戰時體製,聯邦,當世最強大的超級大國之一,戰爭潛力便迅速爆發。
進入大戰的第三個年頭,聯邦的apos、乃至全國的生產部門已完成深度調整,作戰平台的產能爬坡至曆史最高點,東、西兩海岸線的船廠,每周下水一艘重型航空母艦,航空工業的無人機產量則超過了每周一千架。
規模龐大的聯邦戰爭機器,在大戰爆發後,屢次激戰而遭遇沉重損失,但在大後方源源不斷的平台與物資補給下,總編製仍膨脹到兩千萬之眾。
自然,這裏的兩千萬編製,活人所占的比重還不到千分之一,99.95%都是機器。
從無人戰鬥機到武裝機器人,憑借過去若幹年來的積累,完成度接近75%的apos體係逐漸發揮出強大實力,從資源采掘到戰場指揮的若幹環節都從中受益,短短兩、三年時間裏,按nemesis估算,聯邦武裝力量的戰力就提升了三倍多。
進一步估算,如將戰略核武器排除在外,聯邦與西大陸列強的戰力之比已接近3:1。
實力對比之懸殊,用不著ai,但凡對現代戰爭有所認識的人,也能看出聯邦一方已穩操勝券。
戰爭之勝負,在今天,已幾乎無關於人口,意誌與正義。
而是彼此死鬥的雙方,誰的生產體係更堅韌、更龐大,誰手中的科技更高一籌,誰牢牢把持的資源更豐厚。
科技與資源,兩者疊加在一起,就能產生出源源不斷的生產資料與動力能源,繼而,獲得強大的算力,最終將所有這一切整合成戰爭機器,組織起一支悍不畏死、不辭辛勞、絕對忠誠而永遠警惕的機器大軍。uu看書 wwukanshu
在這樣一個時代,戰爭的結局,早在爆發前就已注定。
正是對這一點了如指掌,聯邦與尤洛浦,才會放任西大陸與中大陸的對手,一步步走向必然對外擴張的束棒斧主義。
時至今日,戰爭進行兩年有餘,在聯邦與尤洛浦的兩麵夾擊、圍堵之下,列強與沙羅一方的戰略態勢在持續惡化,直觀的表現,是戰場失利,根本原因則是在聯邦的海上包圍、封鎖之下,難以獲得足夠多的戰略資源。
西大陸與中大陸,一眼望去,極其廣袤而資源豐富,列強與沙羅似不應感到資源匱乏。
但是與海空力量獨步天下、事實上掌控蓋亞四海的聯邦相比,列強、沙羅的困局,一方麵在於無法從海外獲得自身緊缺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麵則背負廣闊大陸上的幾十億人口,哪怕消耗巨大,也始終無法實現兵力上的均勢。
西大陸列強,與中大陸的沙羅,開戰後一直在四麵擴張,盡可能用廣大占領區來彌補海上交通斷絕的劣勢。
隨著這一過程的進行,自然而然的,其所背負的人口拖累也越來越重。
自身的龐大人口,再加被占領諸國的大量難民,倘若隻從戰爭勝負的角度考量,滅絕,是一種最簡單的策略。
但一方麵列強生產體係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較低,仍需要相當數量的勞動者,另一方麵從長遠考慮,徹底消滅平民階層會讓人口更替無以為繼,這些都是掣肘。
故,至少在徹底失敗前,列強並無法像在星港戰役中那樣,直接將平民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