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擇偶偏好,曆久彌堅,幾乎沒有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令方然印象深刻。


    何止普通人,即便追尋著無限長生命的自己,又何嚐沒有深陷這一規律的桎梏,時至今日,表麵上將emily,乃至身邊的生化仿真人當成道具,深入交流時的感觸,卻還是和一般人毫無二致。


    偏好,所謂“美的追求”,竟然會是這樣的東西。


    人與機器、人工智能的本質區別,目前看來,無非是人有所謂“美之追求”,進而,其本質就是擅於將特定場合、特定條件下的生存經驗,無限製延拓到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進而犯下無數張冠李戴、刻舟求劍的謬誤,自己卻還渾然不覺。


    這方麵的極端案例,殉情,古往今來一切淒美愛情故事的主角,幾乎都犯了這樣的錯誤。


    要麽終成眷屬,要麽直接告別這世界,放棄生而為人、經曆這一去不複返之寶貴人生的權利,在方然看來,這種行為簡直不可饒恕,即便有再怎樣冠冕堂皇、催人淚下的理由,也掩蓋不了故事主角們思維出岔的現實。


    不管怎樣烘托氣氛,渲染愛情,求偶,本質上還是一種基因驅使的動物本能。


    怎樣看待這本能,進而,怎樣決定接下來的行為,從理性出發,人本應該意識到,所謂求偶,本質上不過是為了繁衍,而繁衍和生存,本質上也不過是一種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生而為人,活著,理應是至高的目標,任何其他事務都沒資格橫加幹預。


    即便對愛情極度憧憬,無法與內心想要在一起的人在一起,也不應該成為自戕的理由。


    隻因所謂“內心”,穿透表象,其實質究竟是什麽呢,方然絕不相信虛幻的所謂姻緣、緣分,一個人自降生時起,全部思維活動,都必然是自身條件與外界環境的糅合:出於某種動機,而會認定某個人是一生所托,本身就極其可疑。


    推而廣之,用不著執著於殉情故事,從古到今一切人類的彼此結合,其中的情感因素,也同樣是極其可疑的。


    情感,感性方麵的抉擇,究竟是怎麽樣的一回事,洞悉了人文藝術領域的根本原則之後,方然用不著多想,就能看破這一切,隱藏在五光十色、五彩斑斕之情感、藝術、心靈之下的,仍然是那顛撲不破的自然科學之規律。


    看透了人與機器的本質區別,是重大的發現,方然卻未因此而喜悅,反而心下悵然。


    人,不管追求的是什麽,總歸不會認為自己會與機器、仿真人與人工智能無甚區別,而往往會自傲於這生命的奇跡,欣然接受“萬物之靈”的冠冕,唯有如此,在信息技術洶湧來襲的今天,才能保有最後的一線自尊,與尊嚴。


    但在縝密分析麵前,這自我感覺,也無非是一種自我安慰,敝帚自珍。


    自認為與機器不一樣,是啊,但區別難道就是“自己會犯機器絕不會犯的錯誤,不僅如此,這種錯誤就是人生的主要內容”嗎。


    這樣想,簡直令人沮喪,更沮喪的則是找不到理由來反駁,唯有一聲歎息。


    人與機器的區別,換言之,在當今時代的大背景下,許多人都必然曾經思考、或者正在思考的問題,即將被人工智能掃地出門的人類,究竟是什麽樣的存在,其與機器的命運對決,又究竟會有一個什麽樣的結局。


    劇變降臨,待到“那個人”出現,一切都將盡在其掌握;


    從這種角度,的確可以斷言,人類在機器麵前有必勝的把握,終將掌控機器,而非被機器所掌控。


    可是另一方麵,倘若這種勝利,完全不能反映雙方實力的優劣,而是建立在所謂“先手優勢”的基礎上,最終結局,是人掌控著機器,隻因為蓋亞表麵的演化規律,是先誕生了碳基生命的人類,而後才假其之手,創造出更加先進的機器,那未免就太諷刺了。


    思考進行到這裏,漸漸的,方然腦海中有了一絲不甚美妙的預感。


    機器與人孰強孰弱,答案,隻消睜眼看世界便不言自明,隻不過自己身為人類的一員,並不願意承認現實……


    現實會如此嗎,從四十億年前一直演化到今天,人類,並非進化之樹的最高成就,而隻不過是某種前所未有之演進過程的工具,是主宰一切的自然規律,假借其手而創造出更高級組織體的鋪墊。


    人類的誕生,乃至消亡,也不意味著蓋亞生命演化的終結、乃至徹底的失敗;


    而是涅槃重生一般的新開端。


    對人工智能的認識,足夠深刻,“人類並非演化之終”的想法讓方然一陣內心恐慌,他知道自己在畏懼什麽。


    此時此刻,執著於永生,進而執著於成為“那個人”,每天都在忙碌的男人還沒有時間去細細琢磨,隊人與機器的孰優孰劣,也還沒有觸及真正的實質,但,終有一天,他必得直麵這根本性的問題,做出至關重要的回答。


    人的本質,人與機器究竟有什麽區別,這些問題,對久居天堂鎮的方然,是一種思維的天馬行空之消遣。


    但形勢緊迫,每一天的絕大部分時間,仍必須用來未雨綢繆。uu看書w.uukansh


    這期間,經過長期的準備工作,確認托馬斯*安生的行動不會留有隱患,方然逐漸迫近很久之前造訪過的那一個郵件服務器,繼而,十分小心謹慎的進行訪問,查看“匿名者”留存地址之郵箱裏的內容,觀察那些居心叵測的同類。


    這種事,在伯克利大學就讀時,時不時就會進行一次,現在他卻極度謹慎,生怕托馬斯*安生因此而招致懷疑。


    這種懷疑,與若幹年前的提防“同類”迥異,主要還是防備網絡上的外來威脅。


    活躍在“匿名者”郵箱裏的id數量,與十年前相比,數量提升了一大截,這在方然的預料之中。


    不過這些id所討論的話題,卻和十年前不太一樣,但看標題,似乎彼此間的防備有所淡化,貼近現實的內容則大大增加。


    一群永生追尋者,聚集在“匿名者”的電子郵箱裏,討論人類文明的變遷……


    這就是方然所目睹的景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不下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電並收藏永不下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