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d設置,很快恢複)
身在國土遼闊的聯邦,周遭,對專注於追尋永生的方然而言,曾一度就是整個世界。
這種觀念,直到離開田納西的巨山市,搭乘客運列車前往西海岸的舊金山,才稍稍有所轉變,親曆過這國家的龐大,世界,在他的意念中就變成了“聯邦”。
即便理智一早就明確,世界之大,等同於整趟時間的列車,但從小到大從未踏出國門一步,書籍、媒體上的那些遙遠國度,畢竟完全不夠真實,缺乏存在感,甚至如果不刻意加以學習,在聯邦生活多年,也完全不知道其中的絕大多數,也是很尋常的一件事。
但不熟悉,不知道,絕不意味著它們就不存在。
聯邦,直到西曆1482年的今天,仍然是蓋亞表麵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發達的經濟支撐起表麵繁榮的文化,供養龐大而強悍的武裝力量。
但即便如此,憑借國境線內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身為發達國家的聯邦仍然無法脫離世界而獨存,最起碼的,如果要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轉,從海外輸入原材料、能源與尖端設備,向海外輸出工業製成品,就是一種必須的步驟。
這種交流,在和平年代是國家之間的主要聯係,正式的名稱則是“貿易”。
貿易,放在很小的場景中,一次錢貨易手的買賣也可以這樣講,而在國家之間進行的貨幣、商品流動,規模就大得多,稍微拾取數據,方然就看到聯邦每年的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gdp的百分之六十。
粗糙的理解,聯邦每創造三馬克的gdp,就有兩馬克與國際貿易相關。
貿易之所以發生,原則上,總歸是一種貨幣與商品需求的互相滿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付款者得到亟需的商品,可以在國境內出售獲利,交貨者則得到貨幣,直接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變現,雙方皆大歡喜,回家各找各媽。
由於世界經濟的不均衡、不平衡,同樣的商品,在不同國家、地區的製造成本與價格也不同,於是低價地區的商品,會流動到高價地區,以所謂“世界範圍內經濟分工”的方式,提升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效率。
以上就是經濟學中,對貿易的描述。
很可惜,理論終究隻是理論,現實層麵的國際貿易,卻根本就不是這麽一回事。
假如,僅僅是假如,倘若國家之間的貿易,真的是將本國產能大、價格低的商品,轉讓給產能低、價格高的其他國家,如此雙贏的好事,理應被雙方一致推崇,熱烈歡迎才是,而不應該有任何摩擦與衝突。
然而事實卻是,每逢經濟危機前夜,聯邦與其主要的貿易夥伴之間,總會爆發嚴重的衝突,甚至演變為貿易製裁與反製裁的經濟戰。
和理想情形相反,貿易,實踐中常常是一種單方麵獲益的行為。
過去的很多次貿易衝突,原因無非是聯邦、或者其他國家認為,貿易過程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具體而言,幾乎總是付錢采購商品、也就是貿易逆差的聯邦更加不滿,在工場主看來,流入的進口商品擠占了市場份額,抽走了聯邦經濟的流動性,對經濟危機的爆發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是天大的壞事。
然而另一方麵,倘若將話筒遞給聯邦平民,聽到的又會是另一種聲音。
平民的看法,用不著親自上街采訪路人,方然單從聯邦購物網站的頁麵、和超市的貨架,就能窺見端倪。
作為發達國家的聯邦,大量進口的初級工業品幾乎全由平民消費。
在普通民眾看來,進口當然是好事,否則以眼下的就業水平,和著實堪憂的收入,到哪裏去采購如此廉價、質量也還說得過去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在聯邦工場主看來,這種流逝利潤的渠道,則最好被完全杜絕。
過去的情形是這樣,但是在今天,西曆1480年代初的國際貿易,則越來越呈現出完全迥異的新特性。
工業消費品,傳統的國際貿易一大品類,在列強紛紛邁入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占比日漸萎縮,不僅如此,對究竟是進口、還是出口此類商品,聯邦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矛盾幾乎完全消失,而呈現放任自流的新態勢。
原因很簡單,不僅在聯邦,蓋亞其他列強的民眾,也因為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工業浪潮而大批失業,消費能力一跌再跌。
當越來越多的人囊空如洗,甚至連每日三餐都艱難維係時,再有多少價廉物美的舶來品,也不會有銷路,各國放任這些品類的商品進出,無非是出於維係社會起碼的運轉、起碼的秩序之考慮。
在it巨頭與轉型產業巨擘的擠壓下,像麵粉、牛仔褲這些傳統產業的工場主,話語權日漸式微,無法再影響聯邦的貿易政策。
與之相比,u看書 .uukansh 資源、能源的進口與諸如apms等尖端品的出口,則是備受關注的新焦點。
聯邦也好,其他列強也罷,國際間貿易的根本作用,絕非滿足本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所需,而是要從其他經濟體,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進口礦產、原材料與能源,同時對外傾銷其利潤豐厚的尖端產品。
打著相同的算盤,甚至,列強間還會彼此算計、覬覦,新時代的貿易衝突,幾乎完全是因爭奪礦產、原材料與能源而起,產品傾銷則在其中推波助瀾。
蓋亞,人類共同的家園,自然資源的儲量無疑是巨大而豐富的。
然而想到另一句話,“蓋亞能滿足人類的需求,但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在信息技術的催動下,完全脫離了實際消費能力的基礎建設、產業升級與“自產機”之類創造,讓聯邦等列強的產業規模一直在攀升,進而,對資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劇烈。
譬如能源,借助頁岩氣技術,聯邦的原油產量在十年前就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無限製擴容的需求麵前,卻仍然捉襟見肘。
身在國土遼闊的聯邦,周遭,對專注於追尋永生的方然而言,曾一度就是整個世界。
這種觀念,直到離開田納西的巨山市,搭乘客運列車前往西海岸的舊金山,才稍稍有所轉變,親曆過這國家的龐大,世界,在他的意念中就變成了“聯邦”。
即便理智一早就明確,世界之大,等同於整趟時間的列車,但從小到大從未踏出國門一步,書籍、媒體上的那些遙遠國度,畢竟完全不夠真實,缺乏存在感,甚至如果不刻意加以學習,在聯邦生活多年,也完全不知道其中的絕大多數,也是很尋常的一件事。
但不熟悉,不知道,絕不意味著它們就不存在。
聯邦,直到西曆1482年的今天,仍然是蓋亞表麵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發達的經濟支撐起表麵繁榮的文化,供養龐大而強悍的武裝力量。
但即便如此,憑借國境線內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身為發達國家的聯邦仍然無法脫離世界而獨存,最起碼的,如果要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轉,從海外輸入原材料、能源與尖端設備,向海外輸出工業製成品,就是一種必須的步驟。
這種交流,在和平年代是國家之間的主要聯係,正式的名稱則是“貿易”。
貿易,放在很小的場景中,一次錢貨易手的買賣也可以這樣講,而在國家之間進行的貨幣、商品流動,規模就大得多,稍微拾取數據,方然就看到聯邦每年的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gdp的百分之六十。
粗糙的理解,聯邦每創造三馬克的gdp,就有兩馬克與國際貿易相關。
貿易之所以發生,原則上,總歸是一種貨幣與商品需求的互相滿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付款者得到亟需的商品,可以在國境內出售獲利,交貨者則得到貨幣,直接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變現,雙方皆大歡喜,回家各找各媽。
由於世界經濟的不均衡、不平衡,同樣的商品,在不同國家、地區的製造成本與價格也不同,於是低價地區的商品,會流動到高價地區,以所謂“世界範圍內經濟分工”的方式,提升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效率。
以上就是經濟學中,對貿易的描述。
很可惜,理論終究隻是理論,現實層麵的國際貿易,卻根本就不是這麽一回事。
假如,僅僅是假如,倘若國家之間的貿易,真的是將本國產能大、價格低的商品,轉讓給產能低、價格高的其他國家,如此雙贏的好事,理應被雙方一致推崇,熱烈歡迎才是,而不應該有任何摩擦與衝突。
然而事實卻是,每逢經濟危機前夜,聯邦與其主要的貿易夥伴之間,總會爆發嚴重的衝突,甚至演變為貿易製裁與反製裁的經濟戰。
和理想情形相反,貿易,實踐中常常是一種單方麵獲益的行為。
過去的很多次貿易衝突,原因無非是聯邦、或者其他國家認為,貿易過程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具體而言,幾乎總是付錢采購商品、也就是貿易逆差的聯邦更加不滿,在工場主看來,流入的進口商品擠占了市場份額,抽走了聯邦經濟的流動性,對經濟危機的爆發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是天大的壞事。
然而另一方麵,倘若將話筒遞給聯邦平民,聽到的又會是另一種聲音。
平民的看法,用不著親自上街采訪路人,方然單從聯邦購物網站的頁麵、和超市的貨架,就能窺見端倪。
作為發達國家的聯邦,大量進口的初級工業品幾乎全由平民消費。
在普通民眾看來,進口當然是好事,否則以眼下的就業水平,和著實堪憂的收入,到哪裏去采購如此廉價、質量也還說得過去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在聯邦工場主看來,這種流逝利潤的渠道,則最好被完全杜絕。
過去的情形是這樣,但是在今天,西曆1480年代初的國際貿易,則越來越呈現出完全迥異的新特性。
工業消費品,傳統的國際貿易一大品類,在列強紛紛邁入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占比日漸萎縮,不僅如此,對究竟是進口、還是出口此類商品,聯邦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矛盾幾乎完全消失,而呈現放任自流的新態勢。
原因很簡單,不僅在聯邦,蓋亞其他列強的民眾,也因為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工業浪潮而大批失業,消費能力一跌再跌。
當越來越多的人囊空如洗,甚至連每日三餐都艱難維係時,再有多少價廉物美的舶來品,也不會有銷路,各國放任這些品類的商品進出,無非是出於維係社會起碼的運轉、起碼的秩序之考慮。
在it巨頭與轉型產業巨擘的擠壓下,像麵粉、牛仔褲這些傳統產業的工場主,話語權日漸式微,無法再影響聯邦的貿易政策。
與之相比,u看書 .uukansh 資源、能源的進口與諸如apms等尖端品的出口,則是備受關注的新焦點。
聯邦也好,其他列強也罷,國際間貿易的根本作用,絕非滿足本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所需,而是要從其他經濟體,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進口礦產、原材料與能源,同時對外傾銷其利潤豐厚的尖端產品。
打著相同的算盤,甚至,列強間還會彼此算計、覬覦,新時代的貿易衝突,幾乎完全是因爭奪礦產、原材料與能源而起,產品傾銷則在其中推波助瀾。
蓋亞,人類共同的家園,自然資源的儲量無疑是巨大而豐富的。
然而想到另一句話,“蓋亞能滿足人類的需求,但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在信息技術的催動下,完全脫離了實際消費能力的基礎建設、產業升級與“自產機”之類創造,讓聯邦等列強的產業規模一直在攀升,進而,對資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劇烈。
譬如能源,借助頁岩氣技術,聯邦的原油產量在十年前就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無限製擴容的需求麵前,卻仍然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