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寂,定義並不甚明了,用來形容宇宙的最終命運,在物理界卻盡人皆知。
宇宙的終局,或者,人類認識範圍內的任何一種客觀存在,如果當做孤立係統,最終的結局必然是熵達到極大值,在那之後,倘若時間的概念仍然存在(這一點並非天經地義),係統本身也不會有任何變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潭死水。
熱力學三定律,一百多年前的科學原理,給出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景象。
在理查德*費曼麵前,方然沒有解釋這些基本原則的必要,他隻是言簡意賅的道出疑問。
“宇宙的末日”,這,是任何一個學習過現代物理,特別是熱力學的學生,多多少少都會思考過的問題。
區別隻在於,尋常人的這種思考,很快就會被生命的逝去、和時間的流逝衝刷殆盡。
一旦意識到人的一生何其短暫,遙遠到不可思議的宇宙之末日,再怎樣努力,也無助於解決眼前的問題,這種思考就會知趣的無疾而終,甚或用“人類連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都無法預測,又怎能奢望洞悉宇宙的奧秘”來自我安慰。
但是方然呢,即便隻是一個永不下車的憧憬者,無限長的生命還是未知數,思維的角度,也已經和常人大不相同。
熱力學定律,自身而言,是基於統計的直白敘述。
想象一個充斥空氣的密閉空間,在沒有外界的物質、能量影響時,其中的空氣分子,會大致均勻的分布在整個空間裏,而幾乎絕對不可能自發的集中在空間一側、讓另一側出現真空;事實上,即便通過外力,讓這種情形出現,一旦撤去外來的幹涉條件,氣體分子會迅速向真空一側擴散,經過或長或短的時間,最終,空間內又會變成分子大致均勻分布的平衡態,或者,終末態。
考察處於平衡態的空間,微觀上,任何一小塊空間內的分子數量,總會有微弱的漲落起伏,但是從宏觀上,分子的分布則非常均勻。
為什麽會這樣呢,淺顯的表象,背後蘊含的機理卻極端深刻,方然並無法看透。
隻能說從形而上學的角度,統計規律,可以用來解釋這樣一種現象:考慮空氣分子在空間中的分布,可能的方案有如恒河沙數,但其中絕大多數方案都是分子近似均勻分布、平平無奇的那種,所有分子聚集在一半空間、另一半出現真空的方案,則隻有其中的極少數。
譬如說,在上麵的案例中,如果空間內有10,000個空氣分子,將空間等分成a、b兩部分,則所有空氣分子在其中任意分布,可能的情形會有2^10000之多。
2^10000,毫無疑問,這一數字是難以想象的巨大。
然而所有空氣分子都跑到一邊、另一邊出現真空的情形,又有多少種呢?
要麽所有分子都在a,要麽所有都在b,數一數,這樣的極端情形為何幾乎不可能出現,原因也就不言自明:
這種情形,隻有區區2種方案,可以做得到。
10000個空氣分子的任意分布,自發出現一半空氣、一半真空的概率是1/2^9999,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小呢,數學家可能會感興趣,但是對物理學家而言,實踐意義上,如此微末的數字根本就等於零。
而且這還是區區10000個空氣分子的情形;
實踐中,哪怕一立方厘米的地表空間,在零攝氏度、標準氣壓時,都會充斥著2.7*10^19個空氣分子。
規模越大,偏離平均分布的情形,越會罕見到根本不可能出現。
雖然是用分子位置舉例,換成其他的物理量,譬如速度、能量,也是一樣道理。
建立在統計學上的熱力學三定律,道理,非常簡潔,雖然背後的機理深不可測,站在不求甚解、隻看結果的角度,其正確性卻是不言自明。
但,一旦將這些定律應用到宏觀層麵,甚至宇宙這樣的尺度,又會怎麽樣呢。
絕對正確的熱力學三定律,與民眾的誤解不一樣,原則上,並不排除係統狀態的極端化,也就是進入一些相對不太罕見、不太容易自發形成的狀態,這種現象,在客觀世界司空見慣,用學術語言來講,是係統可以借助外來的能量、或者說低熵源,來影響自身粒子的分布和行為,即,降低自身的熵值。
正因為這樣的規則,在蓋亞,才衍生出從自然現象到生命奇跡的一係列眼花繚亂。
可是再怎樣紛繁蕪雜的世界,uu看書 w.kashu 物理上的過程,熵的增加,或曰,係統分布從罕見狀態到常見狀態的滑落,卻是絕對無法違抗的宿命。
蓋亞,年齡逾四十六億的古老存在,分布在其表麵的生命形態,萬變不離其宗,都需要外界提供的低熵源來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低熵的來源,本質上都是一點四億公裏外的恒星,所發出的光芒。
生命依賴恒星的光和熱,才能生存,科普讀物往往從能量轉移的角度描述這一過程。
這樣講,當然是正確的,不過從熱力學的角度,發生在恒星到生命體、再到環境的熵轉移,才是更本質的陳述。
生命的跡象,一切都依賴於熵的轉移,這是方然關注的核心問題。
因為這也就意味著,倘若要永生,要擁有無限長的生命,僅僅假設宇宙本身萬世長存,直到永恒,隻是一個必要條件。
根本上講,要切實的永生不死,還要有一個永遠存在的低熵源。
但是這可能嗎……
“你可能還不清楚,熱寂,概念上本身就不太嚴謹;
而且在學術界,這也是一個比較陳舊的概念,現在的物理研究者,大多都不認可。”
方然的疑問,在費曼教授眼裏,似乎根本就不是什麽煩惱,
“看來,你還是有基本的熱力學定律,和統計物理的一些背景知識,那麽對宇宙的演化,你了解多少?”
“這方麵所知有限,我的認識,還停留在‘宇宙大爆炸’的階段。”
實話實說,方然可不想在教授麵前賣弄學問,畢竟他是來請教問題,而不是在麵試。
宇宙的終局,或者,人類認識範圍內的任何一種客觀存在,如果當做孤立係統,最終的結局必然是熵達到極大值,在那之後,倘若時間的概念仍然存在(這一點並非天經地義),係統本身也不會有任何變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潭死水。
熱力學三定律,一百多年前的科學原理,給出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景象。
在理查德*費曼麵前,方然沒有解釋這些基本原則的必要,他隻是言簡意賅的道出疑問。
“宇宙的末日”,這,是任何一個學習過現代物理,特別是熱力學的學生,多多少少都會思考過的問題。
區別隻在於,尋常人的這種思考,很快就會被生命的逝去、和時間的流逝衝刷殆盡。
一旦意識到人的一生何其短暫,遙遠到不可思議的宇宙之末日,再怎樣努力,也無助於解決眼前的問題,這種思考就會知趣的無疾而終,甚或用“人類連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都無法預測,又怎能奢望洞悉宇宙的奧秘”來自我安慰。
但是方然呢,即便隻是一個永不下車的憧憬者,無限長的生命還是未知數,思維的角度,也已經和常人大不相同。
熱力學定律,自身而言,是基於統計的直白敘述。
想象一個充斥空氣的密閉空間,在沒有外界的物質、能量影響時,其中的空氣分子,會大致均勻的分布在整個空間裏,而幾乎絕對不可能自發的集中在空間一側、讓另一側出現真空;事實上,即便通過外力,讓這種情形出現,一旦撤去外來的幹涉條件,氣體分子會迅速向真空一側擴散,經過或長或短的時間,最終,空間內又會變成分子大致均勻分布的平衡態,或者,終末態。
考察處於平衡態的空間,微觀上,任何一小塊空間內的分子數量,總會有微弱的漲落起伏,但是從宏觀上,分子的分布則非常均勻。
為什麽會這樣呢,淺顯的表象,背後蘊含的機理卻極端深刻,方然並無法看透。
隻能說從形而上學的角度,統計規律,可以用來解釋這樣一種現象:考慮空氣分子在空間中的分布,可能的方案有如恒河沙數,但其中絕大多數方案都是分子近似均勻分布、平平無奇的那種,所有分子聚集在一半空間、另一半出現真空的方案,則隻有其中的極少數。
譬如說,在上麵的案例中,如果空間內有10,000個空氣分子,將空間等分成a、b兩部分,則所有空氣分子在其中任意分布,可能的情形會有2^10000之多。
2^10000,毫無疑問,這一數字是難以想象的巨大。
然而所有空氣分子都跑到一邊、另一邊出現真空的情形,又有多少種呢?
要麽所有分子都在a,要麽所有都在b,數一數,這樣的極端情形為何幾乎不可能出現,原因也就不言自明:
這種情形,隻有區區2種方案,可以做得到。
10000個空氣分子的任意分布,自發出現一半空氣、一半真空的概率是1/2^9999,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小呢,數學家可能會感興趣,但是對物理學家而言,實踐意義上,如此微末的數字根本就等於零。
而且這還是區區10000個空氣分子的情形;
實踐中,哪怕一立方厘米的地表空間,在零攝氏度、標準氣壓時,都會充斥著2.7*10^19個空氣分子。
規模越大,偏離平均分布的情形,越會罕見到根本不可能出現。
雖然是用分子位置舉例,換成其他的物理量,譬如速度、能量,也是一樣道理。
建立在統計學上的熱力學三定律,道理,非常簡潔,雖然背後的機理深不可測,站在不求甚解、隻看結果的角度,其正確性卻是不言自明。
但,一旦將這些定律應用到宏觀層麵,甚至宇宙這樣的尺度,又會怎麽樣呢。
絕對正確的熱力學三定律,與民眾的誤解不一樣,原則上,並不排除係統狀態的極端化,也就是進入一些相對不太罕見、不太容易自發形成的狀態,這種現象,在客觀世界司空見慣,用學術語言來講,是係統可以借助外來的能量、或者說低熵源,來影響自身粒子的分布和行為,即,降低自身的熵值。
正因為這樣的規則,在蓋亞,才衍生出從自然現象到生命奇跡的一係列眼花繚亂。
可是再怎樣紛繁蕪雜的世界,uu看書 w.kashu 物理上的過程,熵的增加,或曰,係統分布從罕見狀態到常見狀態的滑落,卻是絕對無法違抗的宿命。
蓋亞,年齡逾四十六億的古老存在,分布在其表麵的生命形態,萬變不離其宗,都需要外界提供的低熵源來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低熵的來源,本質上都是一點四億公裏外的恒星,所發出的光芒。
生命依賴恒星的光和熱,才能生存,科普讀物往往從能量轉移的角度描述這一過程。
這樣講,當然是正確的,不過從熱力學的角度,發生在恒星到生命體、再到環境的熵轉移,才是更本質的陳述。
生命的跡象,一切都依賴於熵的轉移,這是方然關注的核心問題。
因為這也就意味著,倘若要永生,要擁有無限長的生命,僅僅假設宇宙本身萬世長存,直到永恒,隻是一個必要條件。
根本上講,要切實的永生不死,還要有一個永遠存在的低熵源。
但是這可能嗎……
“你可能還不清楚,熱寂,概念上本身就不太嚴謹;
而且在學術界,這也是一個比較陳舊的概念,現在的物理研究者,大多都不認可。”
方然的疑問,在費曼教授眼裏,似乎根本就不是什麽煩惱,
“看來,你還是有基本的熱力學定律,和統計物理的一些背景知識,那麽對宇宙的演化,你了解多少?”
“這方麵所知有限,我的認識,還停留在‘宇宙大爆炸’的階段。”
實話實說,方然可不想在教授麵前賣弄學問,畢竟他是來請教問題,而不是在麵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