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一回事,意願,又是另一回事。
當今的世界,聯邦,其他列強,在深陷經濟危機、且彼此虎視眈眈的情形之下,並沒有大搞基礎科學研究的動機。
科學技術的發展,失去了基礎理論的核心動力,再有多少眼花繚亂的應用成果,也不過是已有基礎理論泛起的漣漪。
總有一天,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當漣漪散去,人類的科學研究,就會逐漸變成掀不起波瀾的死水。
直到新的基礎科學研究,出現突破,但那一天還會到來嗎。
殘酷的種間競爭,多少年來,始終是人類世界的基調,科學研究也無非是在為這一過程提供對抗的手段。
“追尋真理,探索世界”,對於個人,可能是終其一生的奮鬥目標,但作為整體的人類種群,卻始終無法擺脫生存壓力的煎熬。
說的再直白點,所謂“追尋真理,認識世界”,總歸也隻是些幻覺。
正如激素引發的一係列生理,心理反應,無非隻是本能,卻被人冠以“愛情”的名號那樣。
將人類從古至今的一切科學研究,歸因於探索未知的衝動,而將一切阻礙這種活動的罪過,歸結於種間競爭,這種觀點,是方然在中學時代逐漸形成的概念。
但是在伯克利,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思維愈發變得深刻,才讓他意識到這種看法的片麵之處。
痛恨競爭,拒絕接受既有的自然法則,這,隻是表象,並沒有抵達問題的實質。
站在今天的立場,展望未來,方然眼中的人類世界前途暗淡,他知道,即便未來的某一天,這世界上不再有彼此對立的人類種群,種間競爭的壓力不複存在,人類的科學研究,也不見得會極大繁榮;當應對競爭的沉重壓力消失,探索客觀世界,反而會成為一種意味不明的無聊之舉,甚至被人類所放棄。
競爭的壓力,固然會使人隻顧著眼前,但也從根本上促使人類去研究科學。
動機,一方麵是生存,一方麵是利益,但是當競爭不複存在時,科學便不再是生存與利益的必要手段,外部的威脅消弭之時,掌控資源的人,也就不會再投入巨資研究科學,而是醉生夢死,縱情享樂,而這正是漫長曆史中,一切看似強盛帝國的君主,國王,皇帝和蘇丹們所做的選擇。
曆史上的所有人,數量,以恒河沙數計,裏麵究竟有沒有一些純粹出於好奇心與探索欲而研究科學的人呢,肯定有,而且數量還不算少。
但是,從冷酷無情的自然選擇角度,這些人的行為,也無非是出於適者生存的塑造。
這種特質,被人類社會的統治者所利用,驅使其研究科學技術,是為逐利,一旦外來壓力消失,沒有在種間競爭中亡群滅種的風險,哪怕隻是暫時沒有這種風險,以統治者的幾十年壽限,當他、或她自以為判斷出,有生之年高枕無憂時,就會將一切令人煩惱的科學研究拋諸腦後,恣意享受短暫而奢靡的時光。
封建時代,一個占地為王的古代君主,在麵臨外部威脅時,多多少少,總會格外關注科學技術,否則無法與競爭者抗衡。
但是當威脅不複存在時,隻消掌握現有水平的武力,就已足夠。
這時候,哪怕科學研究,長遠看來會極大提高種群內所有人、更包括君主本身的生活水平,對君主也沒有什麽吸引力可言。
畢竟,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下,他已牢牢掌控暴力,誰知道新一代的科學技術還會不會如此馴服,倘若科技的進步,會讓他喪失對暴力的控製、進而失去至高無上的地位,那豈不是大大的糟糕,所以還是禁錮思想、取締研究比較好。
反正自己的人生,至多幾十年後就會謝幕,何必要冒這風險,給這短暫的歡愉平添變數呢。
對抗競爭者時,火槍比弓箭更強大,維係統治時卻不一定是這樣。
或者即便是這樣,那又如何,憑借現有的刀劍,長弓,就能在地裏和床上恣意擺布治下的男女,對沉浸在肮髒享樂中的眼界狹隘者來講,這些醜行,就是生活的全部,任何可能打破這一僵局的科學技術,都是必須被禁絕的歪門邪道。
翻開曆史,人類過去的數千年,無非就是一片片戰爭與揮霍的碎片拚湊而成。
而且這樣的情形,在並不久遠的將來,很可能再次上演。
人類世界向何處去,羅伯特*布朗所代表的觀點,憂心忡忡,一場蓋亞大戰早晚會來,這是極大的災難。uu看書ww.uukansh
但方然卻不這樣認為,透過戰爭的迷霧,他看到的,是與布朗教授所持觀點完全相悖的未來,聯邦的主流社會注定消亡,劊子手卻不是潮水般湧來的各色難民,而是不斷發展的人工智能,最終,大概率會在科技最發達的聯邦誕生滲透蓋亞的“那係統”,以及掌控一切的“那個人”。
曾立下卓絕的誌向,要成為那唯一有資格拿到永不下車之票的“那個人”,但想象那時的前景,卻讓方然戰栗。
那個人,不管到底將是誰,會不會也對科學意興闌珊呢。
他,會不會重走過去一切君主,國王,皇帝與蘇丹的路……還是,因為有無限長的生命,本質上已經和蓋亞中的一切生物分道揚鑣,所以不再是人,而擁有了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這恐怕就將是“那個人”,一旦獲得永生,就必須思考並抉擇的根本問題。
……
探索世界的動機,是好奇,來源則是無意識的自然選擇。
這,讓方然在洞悉一切後稍覺沮喪。
身在伯克利,每天在教室或實驗室裏學習,工作,手裏進行著布朗教授交代的任務,有時候他卻難免想到這一點,進而迷惘叢生。
自己對科學技術的向往,甚至,對永不下車的執著信念,都是來源於冷酷無情的自然選擇,哪怕自己信誓旦旦,認為這才是唯一有意義、有價值去追尋的目標,但如果這執念,也不過是一種被選擇出來的演化特質,那麽,思維往令人恐慌的角度再邁進一步,“渴望活著”這種事,自己的自由意誌又體現在哪裏呢。
當今的世界,聯邦,其他列強,在深陷經濟危機、且彼此虎視眈眈的情形之下,並沒有大搞基礎科學研究的動機。
科學技術的發展,失去了基礎理論的核心動力,再有多少眼花繚亂的應用成果,也不過是已有基礎理論泛起的漣漪。
總有一天,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當漣漪散去,人類的科學研究,就會逐漸變成掀不起波瀾的死水。
直到新的基礎科學研究,出現突破,但那一天還會到來嗎。
殘酷的種間競爭,多少年來,始終是人類世界的基調,科學研究也無非是在為這一過程提供對抗的手段。
“追尋真理,探索世界”,對於個人,可能是終其一生的奮鬥目標,但作為整體的人類種群,卻始終無法擺脫生存壓力的煎熬。
說的再直白點,所謂“追尋真理,認識世界”,總歸也隻是些幻覺。
正如激素引發的一係列生理,心理反應,無非隻是本能,卻被人冠以“愛情”的名號那樣。
將人類從古至今的一切科學研究,歸因於探索未知的衝動,而將一切阻礙這種活動的罪過,歸結於種間競爭,這種觀點,是方然在中學時代逐漸形成的概念。
但是在伯克利,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思維愈發變得深刻,才讓他意識到這種看法的片麵之處。
痛恨競爭,拒絕接受既有的自然法則,這,隻是表象,並沒有抵達問題的實質。
站在今天的立場,展望未來,方然眼中的人類世界前途暗淡,他知道,即便未來的某一天,這世界上不再有彼此對立的人類種群,種間競爭的壓力不複存在,人類的科學研究,也不見得會極大繁榮;當應對競爭的沉重壓力消失,探索客觀世界,反而會成為一種意味不明的無聊之舉,甚至被人類所放棄。
競爭的壓力,固然會使人隻顧著眼前,但也從根本上促使人類去研究科學。
動機,一方麵是生存,一方麵是利益,但是當競爭不複存在時,科學便不再是生存與利益的必要手段,外部的威脅消弭之時,掌控資源的人,也就不會再投入巨資研究科學,而是醉生夢死,縱情享樂,而這正是漫長曆史中,一切看似強盛帝國的君主,國王,皇帝和蘇丹們所做的選擇。
曆史上的所有人,數量,以恒河沙數計,裏麵究竟有沒有一些純粹出於好奇心與探索欲而研究科學的人呢,肯定有,而且數量還不算少。
但是,從冷酷無情的自然選擇角度,這些人的行為,也無非是出於適者生存的塑造。
這種特質,被人類社會的統治者所利用,驅使其研究科學技術,是為逐利,一旦外來壓力消失,沒有在種間競爭中亡群滅種的風險,哪怕隻是暫時沒有這種風險,以統治者的幾十年壽限,當他、或她自以為判斷出,有生之年高枕無憂時,就會將一切令人煩惱的科學研究拋諸腦後,恣意享受短暫而奢靡的時光。
封建時代,一個占地為王的古代君主,在麵臨外部威脅時,多多少少,總會格外關注科學技術,否則無法與競爭者抗衡。
但是當威脅不複存在時,隻消掌握現有水平的武力,就已足夠。
這時候,哪怕科學研究,長遠看來會極大提高種群內所有人、更包括君主本身的生活水平,對君主也沒有什麽吸引力可言。
畢竟,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下,他已牢牢掌控暴力,誰知道新一代的科學技術還會不會如此馴服,倘若科技的進步,會讓他喪失對暴力的控製、進而失去至高無上的地位,那豈不是大大的糟糕,所以還是禁錮思想、取締研究比較好。
反正自己的人生,至多幾十年後就會謝幕,何必要冒這風險,給這短暫的歡愉平添變數呢。
對抗競爭者時,火槍比弓箭更強大,維係統治時卻不一定是這樣。
或者即便是這樣,那又如何,憑借現有的刀劍,長弓,就能在地裏和床上恣意擺布治下的男女,對沉浸在肮髒享樂中的眼界狹隘者來講,這些醜行,就是生活的全部,任何可能打破這一僵局的科學技術,都是必須被禁絕的歪門邪道。
翻開曆史,人類過去的數千年,無非就是一片片戰爭與揮霍的碎片拚湊而成。
而且這樣的情形,在並不久遠的將來,很可能再次上演。
人類世界向何處去,羅伯特*布朗所代表的觀點,憂心忡忡,一場蓋亞大戰早晚會來,這是極大的災難。uu看書ww.uukansh
但方然卻不這樣認為,透過戰爭的迷霧,他看到的,是與布朗教授所持觀點完全相悖的未來,聯邦的主流社會注定消亡,劊子手卻不是潮水般湧來的各色難民,而是不斷發展的人工智能,最終,大概率會在科技最發達的聯邦誕生滲透蓋亞的“那係統”,以及掌控一切的“那個人”。
曾立下卓絕的誌向,要成為那唯一有資格拿到永不下車之票的“那個人”,但想象那時的前景,卻讓方然戰栗。
那個人,不管到底將是誰,會不會也對科學意興闌珊呢。
他,會不會重走過去一切君主,國王,皇帝與蘇丹的路……還是,因為有無限長的生命,本質上已經和蓋亞中的一切生物分道揚鑣,所以不再是人,而擁有了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這恐怕就將是“那個人”,一旦獲得永生,就必須思考並抉擇的根本問題。
……
探索世界的動機,是好奇,來源則是無意識的自然選擇。
這,讓方然在洞悉一切後稍覺沮喪。
身在伯克利,每天在教室或實驗室裏學習,工作,手裏進行著布朗教授交代的任務,有時候他卻難免想到這一點,進而迷惘叢生。
自己對科學技術的向往,甚至,對永不下車的執著信念,都是來源於冷酷無情的自然選擇,哪怕自己信誓旦旦,認為這才是唯一有意義、有價值去追尋的目標,但如果這執念,也不過是一種被選擇出來的演化特質,那麽,思維往令人恐慌的角度再邁進一步,“渴望活著”這種事,自己的自由意誌又體現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