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二。手機漫遊費――聽證謊言?
據報道:2008年1月22日,多年來備受質疑的手機漫遊費終於踏上了破冰之旅,在北京某會議廳裏,降低國內漫遊費的聽證會如期舉行。
還有:“在聽證會的前一天,與會代表們收到了一份審計報告,披露了漫遊時電信企業內部結算、信令費用等運營成本,但幾位消費者代表卻無不例外對這份成本審計報告表示出遺憾,認為對解決消費者關心的成本問題沒有絲毫的幫助。”
也就是說,“消費者關心的成本問題”還是在雲裏霧中。成本都搞不清,怎麽討論收費問題呢?
可用一位專家的話說:“如果能把成本算出來,那就能得諾貝爾獎了。”
那就拿一回諾貝爾獎呀!咱們不是一直盼著這個嗎,怎麽有個機會又放棄了呢?
有消費者代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又說了:“說沒有成本是不可能的,這應該就是一個真實的謊言。”
好個教授,說話夠幽默的。
本人不是經濟專家,依我的愚見,手機漫遊是有成本的。比如,我把自己的手機從北京帶到廣西,不論坐汽車火車還是飛機,我得花錢不是?
打住!人家沒說你。
不是我打岔,且聽我慢慢道來,再把喬教授的潛台詞講給你聽。
打個比方,某人在北京買了輛汽車,在北京上了牌子,交了養路費,平常就在北京開;要是哪天他心血來潮,把車開出了北京地麵,就算“漫遊”了是不是?當他在外地自由地穿橋過路的時候,他已花了相應的油錢和過路費,付出了“成本”;那麽,外省市能否以“漫遊成本”為由,再收他一筆“漫遊費”呢?
這就遇到了與“手機漫遊費”相同的問題:
你走人家的橋,過人家的路,“說沒有成本是不可能的”。
可誰要能算出這“汽車漫遊”的成本,也一定能拿諾貝爾獎。
我舉這個“不恰當”的例子,就是想說:算不出來的成本其實就是“無成本”,“莫須有”的成本其實就是斂財的借口。
我覺得喬教授的“潛台詞”也很明了――“真實的謊言”就是謊言。
咱不會繞彎,不會玩術語,要是把教授的話理解錯了,莫怪。
這個聽證會在一片質疑聲中落幕了。盡管還不夠公正、不夠公開、不夠客觀和不夠效率,專家們都說,有瑕疵的聽證總比沒有聽證好。的確,在以前,一紙內部公文就得了,才懶得走這煩冗的形式。
但“有瑕疵的聽證”會有很不完美的負麵影響。公眾的迷惘和失望帶來的後果是有關部門公信力的降低,而這種公信力在被“礦難”炸過之後,被“華南虎”咬過之後,被許多荒唐和謊言反複碾壓之後,還能存在嗎?
據報道:2008年1月22日,多年來備受質疑的手機漫遊費終於踏上了破冰之旅,在北京某會議廳裏,降低國內漫遊費的聽證會如期舉行。
還有:“在聽證會的前一天,與會代表們收到了一份審計報告,披露了漫遊時電信企業內部結算、信令費用等運營成本,但幾位消費者代表卻無不例外對這份成本審計報告表示出遺憾,認為對解決消費者關心的成本問題沒有絲毫的幫助。”
也就是說,“消費者關心的成本問題”還是在雲裏霧中。成本都搞不清,怎麽討論收費問題呢?
可用一位專家的話說:“如果能把成本算出來,那就能得諾貝爾獎了。”
那就拿一回諾貝爾獎呀!咱們不是一直盼著這個嗎,怎麽有個機會又放棄了呢?
有消費者代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又說了:“說沒有成本是不可能的,這應該就是一個真實的謊言。”
好個教授,說話夠幽默的。
本人不是經濟專家,依我的愚見,手機漫遊是有成本的。比如,我把自己的手機從北京帶到廣西,不論坐汽車火車還是飛機,我得花錢不是?
打住!人家沒說你。
不是我打岔,且聽我慢慢道來,再把喬教授的潛台詞講給你聽。
打個比方,某人在北京買了輛汽車,在北京上了牌子,交了養路費,平常就在北京開;要是哪天他心血來潮,把車開出了北京地麵,就算“漫遊”了是不是?當他在外地自由地穿橋過路的時候,他已花了相應的油錢和過路費,付出了“成本”;那麽,外省市能否以“漫遊成本”為由,再收他一筆“漫遊費”呢?
這就遇到了與“手機漫遊費”相同的問題:
你走人家的橋,過人家的路,“說沒有成本是不可能的”。
可誰要能算出這“汽車漫遊”的成本,也一定能拿諾貝爾獎。
我舉這個“不恰當”的例子,就是想說:算不出來的成本其實就是“無成本”,“莫須有”的成本其實就是斂財的借口。
我覺得喬教授的“潛台詞”也很明了――“真實的謊言”就是謊言。
咱不會繞彎,不會玩術語,要是把教授的話理解錯了,莫怪。
這個聽證會在一片質疑聲中落幕了。盡管還不夠公正、不夠公開、不夠客觀和不夠效率,專家們都說,有瑕疵的聽證總比沒有聽證好。的確,在以前,一紙內部公文就得了,才懶得走這煩冗的形式。
但“有瑕疵的聽證”會有很不完美的負麵影響。公眾的迷惘和失望帶來的後果是有關部門公信力的降低,而這種公信力在被“礦難”炸過之後,被“華南虎”咬過之後,被許多荒唐和謊言反複碾壓之後,還能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