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一。行車八千裏,重敘北海情(七)―風情篇
其實,周遊全國各地,就是不看那些風景名勝,看看各地的風土人情,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都說東北人豪爽,山東人俠義,江浙人多才,湖廣人精明,西部人淳樸;至於西南的川、黔、桂一帶的人,似乎既有西部人的樸實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細膩精明。當然,這樣的說法過於籠統,也難以概全;不跟具體的人打交道,是不可能有深切體會的。
在陝西,我們在遊覽過“兵馬俑”之後,駕車趕往西安。走的是臨潼縣的地麵,路邊有大片的石榴園,每隔幾十米就有賣石榴的小攤。聽說關中平原的石榴很有名,停車一打聽,拳頭大小的石榴10塊錢5個,真便宜。那攤主是位中年婦女,見我們是遠道而來的遊客,一見如故,很熱情地招呼道:“這是我自家園子的,買不買沒關係,先挑幾個嚐嚐!”看我們隻挑表皮紅亮的石榴,就切開一個黃綠色的,告訴我們說“陰麵石榴陽麵桃”,陰麵的石榴雖然不好看,但比紅色的石榴味甜汁多,很好吃的。我們一嚐,果然如此。人家“老板”把“商業秘密”都透露給我們了,我們還能不買嗎?我們買了好幾十個大石榴,把後備箱裝得滿滿的。
這位陝西大嫂的好客當然說明她很會做生意,但會做生意與會做生意之間也大不一樣;如此熱情和坦誠的待人,反映出西部百姓的淳樸與厚道。
我想到,唐代詩人王勃唱:“城闋輔三秦(陝西),風煙望五津(蜀川)”之時,就是送朋友由陝入川,他之所以能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佳句,一定與當時當地的民風有關。
進了西安城,一定要吃“羊肉泡饃”。在“老孫家”餐館,我們圍坐在圓桌旁,用手耐心地將饃一塊一塊地掰下來放進碗裏。我環顧周圍,人們都是一邊掰饃一邊聊天,個個興致盎然的樣子。細心的姑娘們能將饃掐得像米粒一般小,我們竭盡耐心,也不過達到豆粒的水平。這“掰饃”一項如同南方的吃早茶,時間可長可短;完成這部程序後,由服務員將碗端走加羊肉湯,端回來時,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碗裏的泡饃塊或粗或細,人人“自食其果”,非常的有氣氛,有味道,有情趣。難怪當地的朋友說:西安人要是外出十天半個月的回來,一下火車或飛機,先打車到餐館吃上一碗羊肉泡饃,才算到家了。據說這泡饃的“饃”技術含量很高,一般家裏都做不好;它要求軟硬適度,泡不散,燙不爛,吃起來筋道。所以這看似簡單的一道小吃,裏麵的學問也不少;西部人的粗中有細,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周遊全國各地,就是不看那些風景名勝,看看各地的風土人情,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都說東北人豪爽,山東人俠義,江浙人多才,湖廣人精明,西部人淳樸;至於西南的川、黔、桂一帶的人,似乎既有西部人的樸實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細膩精明。當然,這樣的說法過於籠統,也難以概全;不跟具體的人打交道,是不可能有深切體會的。
在陝西,我們在遊覽過“兵馬俑”之後,駕車趕往西安。走的是臨潼縣的地麵,路邊有大片的石榴園,每隔幾十米就有賣石榴的小攤。聽說關中平原的石榴很有名,停車一打聽,拳頭大小的石榴10塊錢5個,真便宜。那攤主是位中年婦女,見我們是遠道而來的遊客,一見如故,很熱情地招呼道:“這是我自家園子的,買不買沒關係,先挑幾個嚐嚐!”看我們隻挑表皮紅亮的石榴,就切開一個黃綠色的,告訴我們說“陰麵石榴陽麵桃”,陰麵的石榴雖然不好看,但比紅色的石榴味甜汁多,很好吃的。我們一嚐,果然如此。人家“老板”把“商業秘密”都透露給我們了,我們還能不買嗎?我們買了好幾十個大石榴,把後備箱裝得滿滿的。
這位陝西大嫂的好客當然說明她很會做生意,但會做生意與會做生意之間也大不一樣;如此熱情和坦誠的待人,反映出西部百姓的淳樸與厚道。
我想到,唐代詩人王勃唱:“城闋輔三秦(陝西),風煙望五津(蜀川)”之時,就是送朋友由陝入川,他之所以能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佳句,一定與當時當地的民風有關。
進了西安城,一定要吃“羊肉泡饃”。在“老孫家”餐館,我們圍坐在圓桌旁,用手耐心地將饃一塊一塊地掰下來放進碗裏。我環顧周圍,人們都是一邊掰饃一邊聊天,個個興致盎然的樣子。細心的姑娘們能將饃掐得像米粒一般小,我們竭盡耐心,也不過達到豆粒的水平。這“掰饃”一項如同南方的吃早茶,時間可長可短;完成這部程序後,由服務員將碗端走加羊肉湯,端回來時,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碗裏的泡饃塊或粗或細,人人“自食其果”,非常的有氣氛,有味道,有情趣。難怪當地的朋友說:西安人要是外出十天半個月的回來,一下火車或飛機,先打車到餐館吃上一碗羊肉泡饃,才算到家了。據說這泡饃的“饃”技術含量很高,一般家裏都做不好;它要求軟硬適度,泡不散,燙不爛,吃起來筋道。所以這看似簡單的一道小吃,裏麵的學問也不少;西部人的粗中有細,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