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福王被燒死了?”朱聿鍵望著跪在地上的周延儒、盧九德二人,不由心底一顫。
狠,太狠了,堂堂福王世子,大明王朝“第一順位繼承人”,就這樣被人活活燒死了,難免讓唐王係出身的朱聿鍵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陛下,陛下你有所不知啊!”那周延儒不由失聲痛哭道,“那楊嗣昌為了獨霸朝綱,操弄權柄,不但公然違背祖訓,更是視諸王為眼中釘肉中刺,欲圖之而後快。”
“那福王何辜,竟被其活活燒死。如今臣一閉上眼睛,烈焰騰騰,曆曆在目;慘叫之聲,不絕於耳。”
“何以至此耶,何以至此耶!”
那周延儒哭的傷心,朱聿鍵也聽得流淚,隻有熊文燦一人眉頭緊鎖:“陛下,當今是大爭之世,過早的暴露自己的目標,恐非善事!”
“可是,若坐視堂堂天潢貴胄為人所戮,豈是王者所為?”朱聿鍵聞言不由反問道。
“這”朱聿鍵此話一出,熊文燦頓時無言以對。
這個時代講究個君君臣臣,無論這朱由崧是不是一國之君,卻也是皇家血脈,正經親王,如今竟然遭楊嗣昌橫加屠戮,朱聿鍵若是坐視不理,自然也說不過去。
原來這熊文燦自任內閣首輔,掌控兩三萬兵馬,自度能夠把朱聿鍵掌控在手中。
隻是他萬萬沒想到朱由崧死後,福王係殘餘勢力竟然會投靠朱聿鍵。
這周延儒曾擔任過閣老,身份地位非同小可。
一旦他加入唐王一係,自然會削弱熊文燦的權柄,甚至時間一長,鴆占鵲巢亦非不可能之事。
故而熊文燦表麵上大義凜然,反對和潞王係為敵,實際目的卻是試探阻止周延儒和盧九德投到朱聿鍵麾下。。
隻是既然朱聿鍵話說到了這個份上,一時間熊文燦也無話可說。
周延儒見狀不由大喜,連忙繼續道:“既然如此,微臣建議陛下檄文一封,責周王、吳甡等人助紂為虐,斥楊嗣昌、朱大典和錢謙益等人以下犯上,弑殺宗室之罪!”
“這難道東林黨也要帶上嗎?”朱聿鍵猶豫了一下,不由開口問道。
按照他的心思,還是盡量分化瓦解楊嗣昌、朱大典與周王一係、東林黨一脈的關係為上策。
隻是那周延儒和複社關係頗睦,如今又被吳甡、朱大典等人擺了一道,哪裏還容得下東林黨人?
他不由心思一轉,扭頭向熊文燦笑道:“不知此事,熊閣老是何意見?”
“這”實話實說,熊文燦連周延儒都想攆走,如何肯再放東林黨人過來?
“陛下,那楊嗣昌如此喪心病狂,弑殺宗室,自然少不了東林黨人在其中推波助瀾。”
“如今東林黨全力押寶潞王一係,豈會對我另眼相待耶?”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有勞兩位先生檄文一篇,討伐逆賊!”朱聿鍵猶豫了一下,最終無奈道。
他也知曉,如今能拉攏周延儒、盧九德二人過來,以平衡熊文燦的力量已屬萬幸,如何敢奢言東林黨耶?
而就在以朱聿鍵為首的唐王一係勢力發布檄文,討伐“不臣”之際,張順自然也沒有閑著。
他也連夜炮製了一篇檄文,討伐楊嗣昌一幹人等。
文曰:吾聞天無二日,民無二主。
泰昌、天啟、崇禎既沒,茲有神宗皇帝之子繼承大統,平流寇,逐北虜,效太祖洪武之誌,仿成朱永樂之威,垂拱而治,再造中華。
時有楊嗣昌、朱大典等奸賊,裹挾宗室,起兵作亂,萬裏神州,生靈塗炭。
念在同為朱氏子孫,朕深盼其改邪歸正,放下屠刀,故不忍刀兵相加焉。
不意爾等如此凶殘,竟抗天兵於一隅,戮太子於一方。
猖狂淫虐,更勝賊寇北虜;橫征暴斂,不下天啟崇禎。
天下聞之,莫不駭然;上下聞之,莫不痛心疾首。
昔楊嗣昌、朱大典在朝,助紂為虐,不思驅逐韃虜,反教唆崇禎加三餉,征暴斂,以至於民不聊生,義軍四起。
今崇禎伏誅,天下憐之。
蓋崇禎非亡國之君,楊嗣昌、朱大典乃亡國之臣。
吾聞上古之人,“君憂臣勞,君辱臣死”,以全君臣之義也。
今崇禎既沒,彼楊嗣昌、朱大典為天下第一罪人,又有何麵目活於世間耶?
又有何麵目擁立宗室,起兵作亂耶?
異日歸於九泉之下,又有何麵目見我朝一十五帝乎?
朕既承天應命,南麵獨尊,理當以天下為念,以百姓為念。
故詔秦王張順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率天下之兵百萬,天下之將千餘,征討爾輩,匡扶社稷,鹹使得聞。
其得楊朱二人首者,封千戶侯,賞銀萬兩。部曲裨將及文吏降者,勿有所問。
廣宜恩信,班揚符賞,布告天下,鹹使知聖朝有拘迫之難。如律令!
張順此檄文一下,且不說別處如何,但說這京師之地,無不嘩然。
你道為何?
原來張順“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明臣,實為明賊,未免人心不服,居心叵測。
其中內閣次輔張至發、戶部尚書侯洵和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黃道周一幹人等,莫不心懷叵測,歹勢而發。
前幾日,隻因“正旦朝賀禮”之時,若非孔貞運親眼所見,朱常洵果然病重,這幾人都要鬧出一番動靜來。
然而,誰曾想眾人盼星星盼月亮,結果卻盼出來一個楊嗣昌來。
這楊嗣昌竟然公然悍然殺死具有極高繼承順位的朱由崧,其跋扈狠辣更勝“舜王”三分。
如此以來,原本堅定反對張順的一幹人舊臣,頓時就猶豫了起來。
“嗚呼,悲哉!”張至發忍不住仰天長歎道,“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我大漢養士三百載,怎生淨是董卓、袁紹、袁術、曹操之流,竟連一個劉玄德也無耶!”
而就在天下群議紛紛之際,身為當事人的楊嗣昌如今也正在遭受東林黨魁首錢謙益的抨擊:
“文弱,你這是何意?那福王世子雖有僭越之過,奈何仍為天潢貴胄,豈可虐殺耶?如此行徑,與董卓曹操何異?”
“牧齋何其愚耶?”楊嗣昌聞言不由恨鐵不成鋼道,“今不殺之,陛下何以正,天下何以安?”
“若放其離去,僅憑世子二字,便能與我分庭抗禮;今若擒之,天下藉此討我,又當如何?”
“這”錢謙益聽到這裏,頓時也不由懊悔起來。
於情於理,這朱由崧都是朱常洵一下第一順位繼承人。
如今楊嗣昌為了和東林黨合作,放棄了“福王”朱由崧,選擇了“潞王”朱常淓,那麽無論怎麽選擇,都會麵臨同樣的法理問題。
想到此處,錢謙益也忍不住仰天長歎道:“葉向高、孫慎行誤我!”
(本章完)
狠,太狠了,堂堂福王世子,大明王朝“第一順位繼承人”,就這樣被人活活燒死了,難免讓唐王係出身的朱聿鍵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陛下,陛下你有所不知啊!”那周延儒不由失聲痛哭道,“那楊嗣昌為了獨霸朝綱,操弄權柄,不但公然違背祖訓,更是視諸王為眼中釘肉中刺,欲圖之而後快。”
“那福王何辜,竟被其活活燒死。如今臣一閉上眼睛,烈焰騰騰,曆曆在目;慘叫之聲,不絕於耳。”
“何以至此耶,何以至此耶!”
那周延儒哭的傷心,朱聿鍵也聽得流淚,隻有熊文燦一人眉頭緊鎖:“陛下,當今是大爭之世,過早的暴露自己的目標,恐非善事!”
“可是,若坐視堂堂天潢貴胄為人所戮,豈是王者所為?”朱聿鍵聞言不由反問道。
“這”朱聿鍵此話一出,熊文燦頓時無言以對。
這個時代講究個君君臣臣,無論這朱由崧是不是一國之君,卻也是皇家血脈,正經親王,如今竟然遭楊嗣昌橫加屠戮,朱聿鍵若是坐視不理,自然也說不過去。
原來這熊文燦自任內閣首輔,掌控兩三萬兵馬,自度能夠把朱聿鍵掌控在手中。
隻是他萬萬沒想到朱由崧死後,福王係殘餘勢力竟然會投靠朱聿鍵。
這周延儒曾擔任過閣老,身份地位非同小可。
一旦他加入唐王一係,自然會削弱熊文燦的權柄,甚至時間一長,鴆占鵲巢亦非不可能之事。
故而熊文燦表麵上大義凜然,反對和潞王係為敵,實際目的卻是試探阻止周延儒和盧九德投到朱聿鍵麾下。。
隻是既然朱聿鍵話說到了這個份上,一時間熊文燦也無話可說。
周延儒見狀不由大喜,連忙繼續道:“既然如此,微臣建議陛下檄文一封,責周王、吳甡等人助紂為虐,斥楊嗣昌、朱大典和錢謙益等人以下犯上,弑殺宗室之罪!”
“這難道東林黨也要帶上嗎?”朱聿鍵猶豫了一下,不由開口問道。
按照他的心思,還是盡量分化瓦解楊嗣昌、朱大典與周王一係、東林黨一脈的關係為上策。
隻是那周延儒和複社關係頗睦,如今又被吳甡、朱大典等人擺了一道,哪裏還容得下東林黨人?
他不由心思一轉,扭頭向熊文燦笑道:“不知此事,熊閣老是何意見?”
“這”實話實說,熊文燦連周延儒都想攆走,如何肯再放東林黨人過來?
“陛下,那楊嗣昌如此喪心病狂,弑殺宗室,自然少不了東林黨人在其中推波助瀾。”
“如今東林黨全力押寶潞王一係,豈會對我另眼相待耶?”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有勞兩位先生檄文一篇,討伐逆賊!”朱聿鍵猶豫了一下,最終無奈道。
他也知曉,如今能拉攏周延儒、盧九德二人過來,以平衡熊文燦的力量已屬萬幸,如何敢奢言東林黨耶?
而就在以朱聿鍵為首的唐王一係勢力發布檄文,討伐“不臣”之際,張順自然也沒有閑著。
他也連夜炮製了一篇檄文,討伐楊嗣昌一幹人等。
文曰:吾聞天無二日,民無二主。
泰昌、天啟、崇禎既沒,茲有神宗皇帝之子繼承大統,平流寇,逐北虜,效太祖洪武之誌,仿成朱永樂之威,垂拱而治,再造中華。
時有楊嗣昌、朱大典等奸賊,裹挾宗室,起兵作亂,萬裏神州,生靈塗炭。
念在同為朱氏子孫,朕深盼其改邪歸正,放下屠刀,故不忍刀兵相加焉。
不意爾等如此凶殘,竟抗天兵於一隅,戮太子於一方。
猖狂淫虐,更勝賊寇北虜;橫征暴斂,不下天啟崇禎。
天下聞之,莫不駭然;上下聞之,莫不痛心疾首。
昔楊嗣昌、朱大典在朝,助紂為虐,不思驅逐韃虜,反教唆崇禎加三餉,征暴斂,以至於民不聊生,義軍四起。
今崇禎伏誅,天下憐之。
蓋崇禎非亡國之君,楊嗣昌、朱大典乃亡國之臣。
吾聞上古之人,“君憂臣勞,君辱臣死”,以全君臣之義也。
今崇禎既沒,彼楊嗣昌、朱大典為天下第一罪人,又有何麵目活於世間耶?
又有何麵目擁立宗室,起兵作亂耶?
異日歸於九泉之下,又有何麵目見我朝一十五帝乎?
朕既承天應命,南麵獨尊,理當以天下為念,以百姓為念。
故詔秦王張順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率天下之兵百萬,天下之將千餘,征討爾輩,匡扶社稷,鹹使得聞。
其得楊朱二人首者,封千戶侯,賞銀萬兩。部曲裨將及文吏降者,勿有所問。
廣宜恩信,班揚符賞,布告天下,鹹使知聖朝有拘迫之難。如律令!
張順此檄文一下,且不說別處如何,但說這京師之地,無不嘩然。
你道為何?
原來張順“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明臣,實為明賊,未免人心不服,居心叵測。
其中內閣次輔張至發、戶部尚書侯洵和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黃道周一幹人等,莫不心懷叵測,歹勢而發。
前幾日,隻因“正旦朝賀禮”之時,若非孔貞運親眼所見,朱常洵果然病重,這幾人都要鬧出一番動靜來。
然而,誰曾想眾人盼星星盼月亮,結果卻盼出來一個楊嗣昌來。
這楊嗣昌竟然公然悍然殺死具有極高繼承順位的朱由崧,其跋扈狠辣更勝“舜王”三分。
如此以來,原本堅定反對張順的一幹人舊臣,頓時就猶豫了起來。
“嗚呼,悲哉!”張至發忍不住仰天長歎道,“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我大漢養士三百載,怎生淨是董卓、袁紹、袁術、曹操之流,竟連一個劉玄德也無耶!”
而就在天下群議紛紛之際,身為當事人的楊嗣昌如今也正在遭受東林黨魁首錢謙益的抨擊:
“文弱,你這是何意?那福王世子雖有僭越之過,奈何仍為天潢貴胄,豈可虐殺耶?如此行徑,與董卓曹操何異?”
“牧齋何其愚耶?”楊嗣昌聞言不由恨鐵不成鋼道,“今不殺之,陛下何以正,天下何以安?”
“若放其離去,僅憑世子二字,便能與我分庭抗禮;今若擒之,天下藉此討我,又當如何?”
“這”錢謙益聽到這裏,頓時也不由懊悔起來。
於情於理,這朱由崧都是朱常洵一下第一順位繼承人。
如今楊嗣昌為了和東林黨合作,放棄了“福王”朱由崧,選擇了“潞王”朱常淓,那麽無論怎麽選擇,都會麵臨同樣的法理問題。
想到此處,錢謙益也忍不住仰天長歎道:“葉向高、孫慎行誤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