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立即動身,不過還是耽擱了幾個小時,主要是機場那邊沒有做好準備,送丁鎮南過來的那架軍用專機,需要花點時間進行必要的檢查,飛行員也要休息,畢竟之前飛回帝都就折騰了大約10個小時。


    專機起飛之前,丁鎮南接到了施授良從首輔官邸打來的電話。


    會議已經結束,在首輔的堅持下,通過了以西南為主的戰略計劃,不過是暫時性的,在半年之後,將根據實際情況,尤其是在地麵進攻當中取得的成果,決定是否對戰略計劃做出調整。


    換句話說,如果丁鎮南沒能在半年內打開局麵,就會把戰略重點轉向西北。


    因為時間倉促,而且在電話裏麵交談並不是很方便,所以施授良沒把話說明白,隻是讓丁鎮南不要背思想包袱。


    其實,也沒有耽擱多久。


    等丁鎮南回到位於巴鐵南部港口城市的前線司令部,陸軍司令部已經把作戰命令與作戰方案發了過來。


    作戰命令相對簡單,準確的說是授權。


    周湧濤已經正式任命丁鎮南為西南方麵總指揮,全權負責聯軍的作戰行動。因為自身資曆的問題,加上在客場作戰,所以丁鎮南在聯軍的職務依然是參謀長,聯軍總司令由巴鐵三軍參謀長擔任。


    當然,實權在丁鎮南的手上。


    此外,這份授權命令還把南方次大陸劃分成了4個戰場,分別是由巴鐵軍隊為主的西北戰場,帝國軍隊充當主力的西南戰場,帝國軍隊單獨負責的東部戰場,以及暫時委托給了帝國海軍的南方戰場。


    在名義上,以西北戰場為主。


    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巴鐵的首都就在這邊!


    從邊境到巴鐵首都,直線距離還不到30千米,而且路程也就50千米左右,裝甲部隊一個衝鋒就到了。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中,巴鐵陸軍的主力部隊在此浴血奮戰,最終用傷亡近10萬名官兵的慘痛代價,才擋住了梵羅陸軍重裝軍團的前進步伐。在最危險的時候,梵羅陸軍的裝甲偵查部隊已經推進到達巴鐵首都郊外。如果不是預備隊及時趕到,守住了防線,巴鐵當局肯定會遷都。


    此後的幾十年,巴鐵耗費了大量資源,加強首都伊堡的外圍防線。


    可問題是,不管投入多少的資源,都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缺乏防禦所必須的縱深!


    區區幾十千米,別說信息化時代,哪怕是在機械化時代,也不值一提。


    正是如此,巴鐵陸軍一直把重點放在北部地區,5個精銳裝甲旅當中的3個部署在伊堡附近。算上充當“肉盾”的步兵部隊,拱衛伊堡的兵力,占到了巴鐵陸軍總兵力的4成。再把部署在後方,即白沙附近的預備隊算上,巴鐵陸軍把三分之二的常備兵力放在了本土北部地區。


    在正常編製下,差不多有40萬官兵!


    這還沒有算上預備役與民兵。


    靠前部署,特別是在跟梵羅國存在爭議的北克地區,隻是由部族與地方政府控製的民兵就多達數十萬。


    全都算上的話,巴鐵在該方向上的總兵力超過了100萬。


    按照兵力計算,巴鐵軍隊肯定是主力。


    隻是,巴鐵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那就不大好說了。


    關鍵還有,在該方向起到決定性作用,或者說能夠對戰略平衡產生影響的,其實是帝國本土戰區西北衛戍部隊。


    雖然在帝國的五大戰區當中,本土戰區的兵力最少,管轄範圍也最小,而且全是乙類與丙類部隊,畢竟本土防禦用不著主力部隊,但是相對於周邊國家,本土衛戍部隊的戰鬥力並不差,特別是在幾個主要方向上。


    毫無疑問,西北防區就是主要的防禦方向。


    和平時期,西北防區隻有1個乙類機步師與2個丙類步兵師,在編官兵不到5萬人,主要任務是邊境巡邏。


    當然,在大戰爆發之後,這3個師全都進行了動員,而且按照戰前的安排進行了必要的擴充,在編官兵增加到7萬。


    此外,還動員預備役與民兵,組建3個步兵師。


    這6個師,有2個就部署在與梵羅國的邊境線附近,而且都是主力師,包括防區內唯一的機步師。


    嚴格說來,該部隊,也就是第54機步師並不是真正的機械化步兵部隊。


    從裝備編製看,第54機步師更像是一支獲得加強,配備大量輕型坦克與輪式裝甲車的山地部隊。


    要說的話,西北防區的3個主力師全是山地師,隻是主戰裝備有差別。


    其中,以裝甲力量為主的就是機步師,以步兵為主的就是步兵師。隻不過,跟其他的機械化部隊相比,為了適應更加複雜的作戰環境,像第54機步師這樣的山地部隊顯得非常的特殊。


    當然,第54機步師是主力。


    在按照戰時標準加強後,第54機步師的戰鬥力絕對不容小覷。


    不說別的,該師的第541裝甲旅裝備了約300輛坦克。


    雖然全都是戰鬥重量在40噸以內的輕型坦克,防護性能比不上主戰坦克,但是火力不比主戰坦克差,機動性能甚至還要好一些。即便是跟梵羅陸軍的主戰坦克正麵交戰,也不會落於下風。


    不過,第54機步師的王牌不是第541裝甲旅,是第545炮兵旅。


    該旅是西北防區唯一的旅級遠程炮兵部隊。


    該旅的主戰裝備是180門遠程火箭炮,使用普通火箭彈的射程達到了200千米,使用遠程火箭彈能夠達到400千米。


    換句話說,就算把這些火箭炮部署在邊境線的北麵,也就是帝國境內,都能夠對梵羅國首都構成威脅。如果不考慮成本,後勤保障也不成問題,180門火箭炮能在幾天內把梵羅國首都變成火海。


    這是實打實的戰略威脅!


    當然,就算遠程火箭彈十分昂貴,無法大規模使用,而且向群山環繞中的前線炮兵陣地運送彈藥也是一件非常麻煩,甚至難以完成的任務,也能利用有限的彈藥,摧毀射程範圍之內的軍事目標。


    後方的軍事基地被摧毀之後,梵羅國拿什麽來發動進攻?


    何況,還有幾個裝甲旅與機步旅在北邊高原上虎視眈眈。


    側翼受到威脅,進攻等於去送死。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結束之後,和平局麵能夠維持幾十年,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很大的原因,就是帝國在西北部署重兵,對梵羅國西北核心地區構成了戰略威脅,由此形成微妙的戰略平衡。


    其實,這本身就是東方集團在該戰場上的基本防禦戰略。


    在戰爭爆發後,巴鐵陸軍的任務隻有一個:死守從伊堡到拉爾的邊境防線,爭取在防禦作戰中挫敗梵羅軍隊的士氣,並且逼迫敵人向前線增兵,最好提前動用戰略預備隊。等時機成熟,帝國陸軍就將從北麵發起突擊,衝擊梵羅軍隊的側翼,繞到梵羅軍對的後方,圍殲梵羅軍隊的重兵集團。


    按照推演,隻要幾天就能粉碎梵羅軍隊的進攻行動,並且取得決定性勝利。


    當然,是否進軍梵羅國,比如攻打梵羅國首都,那還得另當別論。


    總體而言,在西北戰場,巴鐵軍隊是砧板,而帝國陸軍西北防區的幾支部隊充當反擊的刺刀。


    從重要性來看,巴鐵陸軍與帝國陸軍至少都是旗鼓相當。


    因為是以巴鐵本土為主戰場,還必須守住伊堡,所以在指揮權上,一直都是以巴鐵三軍總參謀部為重。


    至於另外3個戰場,全都由帝國軍隊擔綱。


    相對而言,在地麵作戰方麵,東部戰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在第一次全球大戰之前,帝國就投入大量資金,動用大量資源修建了西南鐵路,著手經營東南半島的軍事部署,但是隨著帝國在第一次全球大戰中落敗,在該方向的投入幾乎全都泡湯。


    即便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因為奪得了全球霸權,海運航線更加是暢通無阻,帝國當局就沒有繼續在西南鐵路上耗費資源,而且基本上放棄了內陸交通線,把重點放在了港口建設上。


    這裏,還涉及到一個非軍事問題。


    南方次大陸的東北地區,特別是雲霧江河口三角洲,人口實在太多了。比如國土麵積不到15萬平方千米的孟加國,就有大約2億人,而梵羅國的東北地區也有差不多2億人,東邊的緬國有大約1億人。這區區幾十萬平方千米的地區,就有5億人,而且幾乎全都是在生存線上掙紮的貧民。


    按照國際機構做的統計,這裏是全球最貧窮與最落後的地方。


    顯然,這才是帝國不願意在該地區投資的主要原因。


    先不說回報的事情,隻是如何對待這幾億赤貧階層的原住民,對帝國當局來說就是一個艱巨考驗。


    不說別的,每年由該地區進入帝國的非法移民超過了100萬,而且基本上全都集中在帝國的西南地區,尤其是3個邊陲省份。也正是如此,帝國西南地區的社會局勢一直都不是很穩定。更要命的是,非法移民在毒絡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導致毒品泛濫的關鍵原因。


    帝國的反毒品戰爭,主要打擊對象就是盤踞在該地區的毒梟。


    為此,帝國每年要投入數十億金元的費用,犧牲成百上千的緝毒警察,卻依然沒有能夠斷絕毒患。


    由此不難看出,至少就帝國高層而言,南方次大陸的東北地區沒多大的吸引力。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在東部戰場上也不存在投入重兵的需要。


    說得直接一點,在基礎設施匱乏、自然條件極度惡劣的河網地區作戰,大兵團並非最佳選擇。


    關鍵就是,後勤保障未必跟得上!


    沒有鐵路,甚至連道路都不完備,如何往前線運送作戰物資?


    當然,以帝國陸軍在波伊戰爭當中的經驗,直升機能夠解決部分問題,不過肯定沒辦法取代其他運輸手段。


    僅此一點,就決定了投入的兵力不會太多。


    此外,裝甲部隊也不適合在和網地區作戰,因為重達幾十噸的主戰坦克基本上無法在河流密布的地方快速機動。


    失去突擊能力,裝甲部隊也就失去了存在價值。


    要說的話,反到是陸戰隊更加適合在這樣的環境裏作戰。


    正是如此,在東部戰場的主力就是帝國陸軍的3個輕步兵師,準確說是麵向濱海地區作戰的兩棲部隊。


    因為陸戰隊升格為獨立兵種,所以在第二次全球大戰後,帝國陸軍撤銷了兩棲部隊。


    隻是,陸戰隊在名義上隸屬海軍,而且受海軍節製,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承擔起相應的作戰任務。


    換句話說,帝國陸軍存在得在濱海地區作戰的需求。


    正是如此,才以輕步兵師的名義,重新組建了兩棲部隊。


    嚴格說來,帝國陸軍的幾個以兩棲作戰為主的輕步兵師,主要就是麵對東南地區與南方次大陸的東北地區。


    隻是,這些輕步兵師全都是丙級部隊。


    就算在戰爭爆發之後進行了擴充,也沒有達到完備狀態,嚴重缺乏像兩棲裝甲車這樣的主戰裝備,戰鬥力不算強大。


    就是受此影響,在東部戰場這邊,隻能以防禦為主,至少前期得加強要地防禦。


    按照陸軍司令部的部署,充當主力的3個輕步兵師都會得到加強,主要就是增加一個運輸航空旅。


    在正常編製下,運輸航空旅擁有240架突擊運輸直升機,能夠一次向150千米內的任一地點運送一個建製完整的步兵營,以及至少3天的作戰物資,或者是持續向3支步兵營提供後勤保障。


    要說的話,運輸航空旅就是輕步兵部隊的翅膀,在獲得了運輸航空旅之後,輕步兵部隊才具備真正的戰場突擊能力。uu看書 .uukanshu


    隻是,加強的3個運輸航空旅能夠在什麽時候安排到位,那就沒法保證了。


    道理也很簡單,沒那麽多直升機,尤其是用途最為廣泛的通用運輸直升機。


    哪怕幾家生產直升機的企業已經實現聯合,共享了知識產權,按國防部下達的訂單進行計劃生產,可是產能依然跟不上消耗速度,生產出來的直升機需要優先提供給主要發向上的作戰部隊。


    當然,這也未必是壞事。


    因為在東部戰場上暫時得以防禦為主,所以陸軍司令部沒有讓丁鎮那分心,派了一名少將擔任臨代指揮官。


    按照陸軍司令部的意思,等兵力齊備之後,再讓丁鎮南接手。


    當然,到底有沒有必要,還得看實際情況。


    當前重點,仍然在西南戰場這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爭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爭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