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譯文】
「須菩提!譬若有人用盛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結緣,你認為這人所獲得的福德果報,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為什麽?因為七寶布施,所獲得的是世間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說福德多;如果從性上說,沒有所謂福德的名稱,哪裏有多和少可說呢?佛陀不過是隨順世俗,說七寶的布施,所獲的福德是很多。」
「如果又有一人,能夠信受奉持此部經,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夠為他人解說,那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更要勝過布施七寶的人。什麽緣故呢?須菩提!因為十方一切諸佛,都從此經出生,此般若法為諸佛之母;又一切無上正等正覺法,亦從此經出生,此經又為諸法之母。因此,如果沒有此經,也就沒有十方一切諸佛,以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法。
「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不過依俗諦而立的假名,並非就是真實的佛法,因為眾生有凡聖迷悟的分別執著,佛陀為了開悟眾生,不得不方便言說。若以法性畢竟空而言,求諸佛的名字稱尚不可得,還有什麽叫做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呢?」
【注釋】
*本分敘述般若智慧,是三世諸佛之母,能出生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說:因諸佛由般若智,證真如之理,亦即先以般若為師,故說諸佛從此經生;又諸佛所證真如之理,起般若方便智,為眾生說法,此經又為諸法之師,所以說,諸法從此經出。
三千大千世界:
係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觀。謂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稱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禪天至大地底下之風輪,其間包括日、月、須彌山、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為集,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一個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又於佛典之宇宙觀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
七寶:
指七種珍貴的財寶。即金、銀、琉璃、琥珀、硨磲、瑪瑙、珊瑚。
受持:
指對於經中的義理,能夠了解而謹記於心,叫做「受」;了解之後,能念念不忘,並且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經中所提出的四句偈有多種說法,究竟是哪四句,古來議論很多。總之,這四句偈,不必太刻意去分別是哪四句,泛指經文中任何最小最短的偈子。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譯文】
「須菩提!譬若有人用盛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結緣,你認為這人所獲得的福德果報,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為什麽?因為七寶布施,所獲得的是世間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說福德多;如果從性上說,沒有所謂福德的名稱,哪裏有多和少可說呢?佛陀不過是隨順世俗,說七寶的布施,所獲的福德是很多。」
「如果又有一人,能夠信受奉持此部經,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夠為他人解說,那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更要勝過布施七寶的人。什麽緣故呢?須菩提!因為十方一切諸佛,都從此經出生,此般若法為諸佛之母;又一切無上正等正覺法,亦從此經出生,此經又為諸法之母。因此,如果沒有此經,也就沒有十方一切諸佛,以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法。
「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不過依俗諦而立的假名,並非就是真實的佛法,因為眾生有凡聖迷悟的分別執著,佛陀為了開悟眾生,不得不方便言說。若以法性畢竟空而言,求諸佛的名字稱尚不可得,還有什麽叫做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呢?」
【注釋】
*本分敘述般若智慧,是三世諸佛之母,能出生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說:因諸佛由般若智,證真如之理,亦即先以般若為師,故說諸佛從此經生;又諸佛所證真如之理,起般若方便智,為眾生說法,此經又為諸法之師,所以說,諸法從此經出。
三千大千世界:
係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觀。謂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稱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禪天至大地底下之風輪,其間包括日、月、須彌山、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為集,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一個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又於佛典之宇宙觀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
七寶:
指七種珍貴的財寶。即金、銀、琉璃、琥珀、硨磲、瑪瑙、珊瑚。
受持:
指對於經中的義理,能夠了解而謹記於心,叫做「受」;了解之後,能念念不忘,並且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經中所提出的四句偈有多種說法,究竟是哪四句,古來議論很多。總之,這四句偈,不必太刻意去分別是哪四句,泛指經文中任何最小最短的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