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


    一提到人生轉折點,首先想到的就是偶然事件和突發事件。它們在人生旅途中像璀璨的星星一樣,改變了人生的發展軌跡。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出現這樣的事,我們無法否認它們的存在,也無法誇大它們的重要性。在這些偶然事件中習慣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人生到了一定階段,人的個性已經形成,該經曆的事已經經曆過了,即便是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具備,偶然性也不具備改變人生的能力。不過到了這個人生階段,更要好好考慮考慮偶然性的重要性。


    年輕人就喜歡冒險,以極大的熱情試圖在倫敦開辟一片新天地。認為倫敦的街道上鋪滿了黃金和財寶。正如有位“桂冠詩人”所寫:


    期待著未來帶給我們激動人心的時刻,


    像個孩子一樣滿腔熱忱離開了故土,


    夜晚走在昏暗的馬路上,倫敦越來越近了,


    他的靈魂早已飛到了倫敦,


    借著路燈,他看見一大群人向倫敦蜂擁而去。


    習慣是人生偶然事件發生的舞台,倫敦和其他地方相比更是充滿了偶然性、刺激性和挑戰性。


    讓我們以手無縛雞之力的小說家的浪漫奇遇為例。一位貴族小姐的馬驚了,載著她一路狂奔。這匹馬很可能會跳下懸崖或跑上火車道被火車軋過去。即便是項羽再世,如果他不懂怎麽降伏馬,眼不明、手不快,不沉著、不冷靜、不機智、不勇敢,機會還是不會垂青他。偏巧,這位小說家這些優點全具備。結果可想而知,貴族小姐以身相許,小說家成了她家的乘龍快婿。一座豪華別墅的財富史可以追溯到另一個英雄救美的故事,準確地說是學徒救美。一個學徒工跳進泰晤士河救起了他家美麗的小姐。他後來娶了她,又成了嶽父的生意夥伴。這幢豪華別墅就是他後來蓋的。在他勇敢地英雄救美之前,他一定有遊泳的好習慣。如果他沒做生意,沒有生意頭腦,沒有好習慣投資擴大再生產,他也就沒錢蓋這麽豪華的別墅。


    一位演說家耐心地等待著機會。機會終於來了,他的妻子、孩子拽著他的衣角,求他竭盡全力好好抓住機會。他的演說極為圓滿精彩,財富和名譽來了。埃爾登勳爵,早年名不見經傳,那時他還叫約翰·斯科特。在阿克洛伊德和史密森一案中,他激情辯護,一夜成名。事後,審判長非常高興,卻竭力用平和的語氣說道:“年輕人,從此吃穿不愁了。”果然,這個年輕人後來成了國王的掌璽官。


    隻要有天時、地利、人和,好運就會突然從天而降。所謂時勢造英雄,但時勢未必能造出英雄。如果人無力利用機遇,那麽機遇又有什麽用呢?律師很多,但能成名的案子來了,卻隻能兩手一攤告訴主審官,沒有領導他們沒法處理這件案子。隻有一位律師站出來處理了這件很棘手的案子。不消說,他出名了。大夫必須經過長期的準備,當機會擺在他麵前的時候,他才能很熟練地應對急診。這是才能展示的關鍵時刻,但機遇不能瞬間創造才能。所以有人即便有機會,也不能充分利用。有準備的人會自然而然地抓住機遇,走上了前台。有才能,沒機會,也不過是暫時性的,機會一到,他們成名是遲早的事。


    如果你期盼生命中出現機遇,就要時刻做好準備等待機遇的出現。


    積習是由一個個特定行為形成的。我曾經看過一條大河,非常寬廣,足以容下整個海軍駐紮停泊。這麽大的河是很難渡過的,不過你卻可以很容易地跨過一條小河溝。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習慣絕非一天之內就形成的。習慣的力量難以控製,習慣一旦形成就無可阻擋。習慣是無數次地重複小動作形成的,也許在習慣形成初期我們還能有所作為。生活的目的就是要讓督導人生的偉大動力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用《聖經》的話來說就是不注重細節最終會一點兒一點兒地走向死亡。《聖經》教導我們要一條一條地學習規矩,一項一項地遵守規則,一點一點地塑造我們的人生準則。《聖經》上還說,一個人在小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小事上不忠心,大事上也不忠心。


    我們參觀過北方的大工廠,聽著齒輪轉動的嗡嗡聲,機器相撞的當當聲,看著工人們駕輕就熟地工作。那種工作就是孩子們熟練以後也能幹。工人們敏捷地運用機器工作,靈巧地擺弄著絲線。很明顯,他們幹這活兒已經輕車熟路、想都不用想了。這就是習慣,習慣成自然。我們養成了習慣,但卻不知道習慣是怎麽養成的。習慣越是根深蒂固,越是不知不覺地按照習慣去做,也越容易看清為何事情的本質是這樣的。如果做每一件事都慢條斯理地考慮,就根本沒時間做完既定工作。是習慣使我們動作敏捷、行為迅速的。我們無法分析每個行為的道理,探究每個行為的原因。但是,習慣一旦根深蒂固,我們還是能分析出行為產生的原因的。行為是習慣的結果,而習慣是規律的結果。正如豪森主任說的那樣:“那些總是不自覺地習慣於快樂服從的人是受到上帝保佑的。他們全心全意、心甘情願地為上帝效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幹著該幹的活,安逸地生活。”


    如果我們遵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信條,事事都探究一下本源,就會明白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幾乎所有的哲學家都討論過何謂“習慣”。他們將習慣定義為熟練地做某事,或者傾向於做某事。習慣不單是反複做某些事的結果,也是根本不做某些事的結果。懶惰的習慣是由於不去做該做的事情養成的。自覺的行為變成了不自覺的行為,有意識的行為變成了無意識的行為。亞裏士多德指出,想改掉既成習慣是很痛苦的。道德學家客觀地評價習慣,認為習慣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讀者剛開始有點兒糊塗,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當讀者們抵製了習慣的誘惑,沒有實際去做什麽壞事的時候,他們就錯誤地認為惡習的影響力減弱了。實際上,他們得當心這種滿足心理,堅決地改掉惡習。堅持養成習慣,堅持也可以改掉習慣。也許有時日久生厭,沒有堅持改掉壞習慣;有時沒有條件滿足習慣要求;有時改掉了一個壞習慣,又養成了另外一個壞習慣。哲學家們還討論過是不是隻有動物才有習慣。植物的環境適應性是不是也是一種習慣呢?根據現代科學研究,動物和人沒有非常大的區別,人類馴服動物是不是也是一種習慣呢?習慣和本能的關係、習慣和群體的關係都是很有趣、很重要的課題。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祖先的習慣到底對我們產生了多大影響,我們又能對後代產生多大影響。要好好想一想,我們的習慣對別人的道德和生活到底能產生多大影響。這個課題就是返祖現象。例如,百分之五十的疾病具有遺傳特征。也許你要問,什麽是返祖現象?返祖現象就是後代具有遠祖特征的傾向性。這個課題屬於遺傳學大課題中的一個小課題。達爾文先生多次著書闡述,達爾文的追隨者們也反複就此課題著書立說。達爾文的《論動植物的馴化》舉出了很多返祖的例子。他以三色紫羅蘭、玫瑰、桑蠶、雜交動物、豬、鴿子、人和狗為例進行了說明。他還講到奧地利皇帝們的相似性,並引用了尼布爾對古羅馬皇室的評論。這兩個皇族都有很奇怪的病,估計是種遺傳病,就是孩子都會得父親像他們那麽大時得的病。佩吉特先生說,年齡剛好一樣時得病的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九,十分之一得得要早一些。這是很讓人頭疼的返祖現象。如果人隻繼承祖先的優點就好了。沙夫茨伯裏勳爵一站在祖先的肖像畫下,你會一眼看出二者的驚人相似之處。他就好像他的祖先從畫裏走出來的一樣。倫敦以前有個人,據說是詹姆士二世的直係子孫。他看起來根本不像現代人,而像十七世紀的騎士。高爾頓先生在他那部名作中也證明聰明是可以遺傳的,這也是為什麽天才會反複出現的原因。這樣的返祖現象還比較招人喜歡。具有預見性的醫學理論提出,父母在某一特定年紀突發遺傳病,醫生就要特別關注到了這個年紀的孩子,因為他們也很有可能在此時得上遺傳病。盡管現代醫學已經能夠治愈神經痛,但仍無法解釋為什麽父母和孩子都會得上這種病。雙目失明也是種可怕的遺傳病,在一個病例中一個家族中有三十七人都是盲人。還有個家族有很厲害的頭痛病,不過一到一定年齡就會不治而愈。


    返祖現象還有很多重大的實際問題。一個重要的實際問題就是,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是否可以結婚,他們當然想要得到肯定的回答。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肺結核病患者可不可以結婚,很多例子證明他們可以。查爾斯·威廉姆斯大夫很誠懇地說:“他谘詢過很多肺結核病患者,他們過得都很幸福。”大夫和朋友們是反對肺結核病患者們結婚的,認為將來孩子也會遺傳肺結核病,但肺結核病患者們可不管那一套,他們隻在乎他們的愛情。這也正印證了那句老話“愛是自私的”。至於說到遺傳病,我們也很奇怪地發現,遺傳病家族中有的成員能終生健康、頤養天年,而有的成員卻得了結核病等遺傳病早早死去了。這說明了很多問題,問題之一就是我們的肺病知識還十分粗淺,還有很多疑問。


    赫伯特·斯潘塞先生精辟地論證了返祖現象。他談到了人類為什麽那麽喜歡自然風光的問題,這也許不單是品位和看到美景能產生豐富美感的問題。“這個問題很深,我們現在還不十分清楚,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喜歡自然風光的情結可以追溯到野人時代,那時人類隻在山中、林間和河旁快樂生活。也許就是從那時候,產生了這種情結。看到美景所產生的激動心情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廷德爾教授非常支持斯潘塞的理論,如果我也能理解斯潘塞的理論,那麽返祖現象學說必將進入到新階段。達爾文接受了伍爾納的理論,認為人耳部結節和猿猴祖先一樣,是返祖現象。斯潘塞先生繼而認為喜歡美麗的自然風光遺傳了野人喜歡冒險的品質。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並包含了不同階段人類的特征。


    生理學家沒有觸及返祖現象的另一方麵,我想就此說一兩句。道德品質也會有奇怪的返祖現象。幾輩子保持休眠狀態的精神和道德品質突然在後代身上覺醒了。喬治·埃利奧特(注:1819—1880,英國女作家,其小說大都描述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傳統,作品有1859年《亞當·比德》,1861年《織工馬南》和1872年的傑作《米德爾馬齊》)在她的《西班牙的吉普賽人》中談到了這個問題,這首詩和生理學所談到的問題一樣:


    我透徹理解了一項記載,


    鼻孔和嘴巴的特征能遺傳數代,


    而體內的靈魂,像永生永世的上帝,


    悸動、焦慮、溶化、枯萎


    沒有任何記載留世,像偉大的曆史一樣


    沒有記載。人一定要遺傳給後代子孫


    他們奇特的興趣愛好嗎?


    為掩飾敬畏而顫抖,


    因深感懊悔而慢慢流下眼淚,


    衷心信仰上帝,虔誠地為他耕作。令人欣喜的


    聖餐,這些都會消逝嗎?


    像風吹過水麵,毫無印記嗎?


    彎彎的睫毛會留下來嗎?


    放在神龕裏的上帝雕像不會使我們戰栗、敬畏嗎?少女的血


    像美洲豹一樣野蠻、不敬。


    正如你會將頭發、眼睛和嘴唇的特征遺傳給下一代,你也可以將多疑、多思或易怒的性格遺傳給下一代。不但是鼻子和嘴唇的特征,還有多思和虔誠的品格遺傳給了下一代。很多父母悲歎錯誤又重演了。爺爺比爸爸更加注意孩子的行為特征。根據返祖現象,會發現孩子很多地方都像他。很奇特的道德返祖現象發揮了作用。


    有些錯誤是家族錯誤,一代又一代反反複複地犯。同一家族的人要麽有火一樣的激情,要麽貪婪,要麽撒謊。一次又一次,人類醜惡的本性反複出現。再看看其他有關聯的例子吧。不知你注意過沒有,有時同樣的厄運始終困擾著同一家族。要麽是子嗣稀少,膝下荒涼,數代單傳;要麽是沒有子孫,頭銜和土地隻得由旁支繼承;要麽是孩子早夭;要麽是長期奮鬥仍然一貧如洗;要麽是癆病纏身。這樣的家族,似乎很難說他們倒黴不幸是因為道德敗壞。比方說,沒有後代和貪得無厭有關係嗎?如果承認宇宙間道德的主宰力量,那麽有理由相信沒有孩子的痛苦是對其道德敗壞的懲罰和矯正嗎?我們無力探究二者的必然聯係,但二者肯定有聯係。在道德主宰的世界裏也有返祖現象。一輩人所做的善惡隔數輩才能有報應。數輩之後又做了同樣的惡事,又會招致同樣的報應。這個課題太模糊、太深奧,但我們似乎已經能模糊地理解道德規則了,就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立刻報銷。


    人經常將一切行為都解釋為從小養成的習慣,這有些宿命論的味道。人們認為一切都是必然的。早年形成的習慣,力量太強大了,誰也改變不了。但人有時需要靠理智和良知而不是本能的習慣去做事。惡習是人們沉重的負累,散漫隨意、毫無戒備的青年也坦然接受惡習,就在惡習的奴役下日益墮落。對於這種人來說,隻有先加倍努力地戰勝自我,才能成功地戰勝惡習。


    人的人生觀有悲觀、有樂觀,也許二者不分伯仲都偏離了真實。也許某個人早年遭遇不幸,由於個人疏忽或者他人疏忽,弄斷了一條腿,從此隻能一拐一拐地走了。樂觀地說,他運氣太好了,把腿都弄斷了,可以不用上前線打仗了。但這句話聽起來實在太荒謬。同樣,如果總是拄著拐杖,唉聲歎氣也很可笑。情況既已如此,隻能盡可能地使它變好。大自然都能經過無數次的改造,精確地彌補損壞的和浪費的東西,人也能如此。也許每個人都應該嚐試著做一個樂觀的人,不過也不要天真地以為任何事情都會變好(我個人也認為這不符合宗教教義和萬事常理),而是要堅信我們有力量能使事情變好。基督教徒相信萬事皆從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變得更好。


    被惡習擊倒的人道德淪喪,看著叫人心痛。亞裏士多德把沒有自製力的人比作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的人。不過,偶爾也有滿身惡習的狂熱者最後成功了,受到人們尊敬的事例。這些人原本像著了魔一樣,根本不可理喻。修昔底德(注:希臘曆史學家,曾被認為是遠古時代最偉大的曆史學家,著有一部關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批評史)曾記載在雅典瘟疫流行時期,其他流行疾病都消失了,隻剩下瘟疫了(如果還有其他疾病,也歸到普通病症裏了)。同樣道理,一個惡貫滿盈、罪大惡極的人往往沒有其他的小惡習或小毛病,他們溫文爾雅、魅力四射、和藹可親、知識淵博。但是,有一天,我們會突然看到他徹底墮落,就像一個巧妙偽裝成心智健全的瘋子一樣,很多時候甚至能迷惑敏捷的辯護律師,讓人產生可怕的錯覺。無助的人奮力擺脫惡習的糾纏,但他美好的天性隻是徒勞地反抗惡習,毫無勝算。下麵讓我們聽聽天才作家的語言,它們是多麽悲哀難過呀,當他講到抹大拉的馬利亞(注:《聖經》中從良的妓女,後追隨耶穌),那位可憐的誠心悔過的女人!


    她坐在那兒哭泣,頭發淩亂,


    她虔誠地擦耶穌的雙腳,感到萬分榮幸,


    耶穌為她拆除絕望的圍欄


    從她美好的心靈,因為她如此敬愛上帝,


    我有罪,滿腹疑惑和恐懼,


    讓我成為卑微的愛和眼淚的信徒。


    當惡習經過無數次的鬥爭成為至高無上的主宰,這是人生多麽令人敬畏的轉折點啊!當好習慣再次在你心中覺醒,這是多麽神聖的時刻啊!精神和道德疾病和身體疾病一樣需要敏銳的診斷和仔細的治療。隻有不斷鼓勵好習慣,係統堅持好習慣,才能戰勝和根除惡習。有一條神聖法則:戒惡從善。做好事也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麵。要堅決禁絕做壞事,即便是有機會做壞事,也不能去做,必須要經受和抵製這種誘惑,必須鼓勵人們做好事,做好事就是要堅決抵製做壞事,隻做好事。將道德敗壞的人放到新環境中,使他們不受壞影響,隻受好影響。從前有位高官,因為做了一件壞事,觸犯了刑律,作為懲罰,他失去了財富和健康。他為人極為張狂放縱,因為酒後狂怒刺傷了人而獲罪受刑。牢獄中的苦活使他禁絕了誘惑,漸漸養成了好習慣,又重新獲得身體健康和道德健康。出獄後,他重獲財富,還找到了一位賢妻,成為一名很活躍的地方官。經過觀察,大家都認為是長期徒刑而不是短期徒刑將罪犯改造好了。


    但是他們隨時有故態複萌的危險,這是沒有規矩約束後的不可避免的反應。就像肮髒的靈魂離開房間後,就不知道該由誰來打掃和裝點一樣。隻有堅強、純潔的靈魂才能夠抗拒誘惑。一個醫學例子會幫助我們理解。醫生說病情加重時,病人身體的抵抗力也被全部激發出來。我們在學校學的就是棄惡從善,畢業後麵對誘惑也不為所動。


    病態的靈魂無法找到解救自己的良方,必須在別處才能找到醫生和藥物。惡習出現的時刻也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那時祈求上帝給予我們幫助吧!這時候,靈魂比其他任何外在的東西起的作用更大。熱情的年輕人憑空想象著人生中會出現的光輝轉折點,美夢總有一天會成真。在人生某一特定時刻,人生轉折點也許會出現,也許不會出現。正是因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我們才相信好的轉折點會出現。可機會一出現就要抓住利用。在不自覺地堅持養成好習慣的漫長過程中,我們已經收獲了很多、學會了很多,比幸運的偶然收獲要多得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襲力:把握生命的轉折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弗雷德裏克·阿諾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弗雷德裏克·阿諾德並收藏逆襲力:把握生命的轉折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