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張遼興致昂揚,曹操自斟了一杯:“行科舉,非易事也,必有大臣反對。”


    張遼舉杯嘿然一笑,吐出四個字:“反對無用。”


    語氣平靜卻帶著幾分霸道。


    曹操眼睛一轉,偽作長笑道:“文遠欲效董卓行霸道乎?”


    “不然,不然。”張遼搖頭道:“吾所行乃孔孟之道,非王霸之道。”


    “哦?”曹操一雙眼神炯炯看著張遼:“何謂孔孟之道?何謂王霸之道?還請文遠解惑。”


    此時曹操心中對張遼所說的孔孟之道頗不以為然,他本不是尋常人,一眼就看出推行科舉阻力重重,必須用重典,若是行孔孟迂腐之道,恐怕難以實行。


    “行王道,凡不從者,討之!”張遼嗬嗬笑道:“行霸道,從與不從,盡討之!”


    曹操眯起了眼睛:“如此,不知孔孟之道為何?”


    “討之,使知之。”張遼淡然道,他的孔孟之道就是討伐你,然後還要強詞奪理名正言順的教育你,比霸道還要霸道啊。


    曹操神情一滯,旋即縱聲大笑:“文遠真吾輩也。”


    ……


    清晨的陽光照灑在雒陽城上,東市已經開市,人來人往,吆喝聲聲,熱鬧非常,恢弘的南宮正殿之中,新任虎賁中郎將關羽守在殿外,殿內百官集聚,正在舉行朝會。


    天子劉協高坐上首,看到下麵百官禮畢就座,開口道:“眾卿有事奏來。”


    群臣之首,驃騎將軍張遼大步而出,聲音鏗鏘堅定,響徹殿中:“陛下,臣請開科舉!”


    開科舉?


    殿中大臣聽到科舉這個詞,皆是不解。


    “張卿,”劉協奇道:“不知何謂開科舉?”


    張遼朗聲道:“科舉,是分科取士也,非同察舉,無論士庶之分,無論門第高低,無論名望大小,而以經義、明算、時務、論策為題考核,績優者得錄,選拔官吏,任以職務,績劣者再學再考,再接再厲,盡攬天下賢才以治天下。”


    張遼此言一出,底下大臣一下子轟動起來。


    凡是能進入朝堂的大臣沒一個傻子,張遼的科舉之論一出,這些人立刻敏銳的意識到了這科舉製對如今朝政局勢和天下格局的顛覆影響。


    自古以來,無論朝臣還是地方官吏,大多都是貴族或世家豪強把持,秦以前是世卿世祿,兩漢稍微好點,以察舉製為主,但察舉明看公正,實則局限極大,因為察舉何人隻在郡守一言,而郡守察舉孝廉或秀才無疑要考慮地方世家和豪強勢力,所以官吏仍掌控在世家和豪強手中。


    事實上兩漢以來已經有考試取士,稱為貢舉,不過科舉是允許投牒自進,而貢舉範圍仍是局限於地方舉薦,而且因為典籍掌控在世家手中,便是想要大範圍取士也難,因為沒有基礎。


    如今卻不同了,張遼這幾年耗費巨資在河東、並州、左馮翊推行了數年學堂和印刷書籍,知識已經普及至寒門及貧家,科舉取士的條件已經成熟。


    此時張遼提出科舉,大多朝臣一下子就意識到了一場風暴來襲,尤其是張遼那三句無論士庶,無論門第,無論名望,隻以考核取士,意味著世家掌控朝堂的格局將被大破,而儒林盛行的名士抱團舉薦之風也將被衝擊,無論是在朝權力還是在野影響,世家都勢必會受到影響。


    朝臣議論紛紛,天子劉協也是震驚莫名,張遼的聲音再次響起:“陛下,還請荀令君細解科舉之道。”


    尚書令荀彧當即起身,朝天子一禮,開始詳細闡述推行科舉之道。


    張遼站在大殿之前,一邊聽著荀彧闡述,一邊目光掃視群臣,其中有很多是他的嫡係或是附從於他,早已知道一些科舉的消息,隻是靜聽,還有很多朝臣眼裏閃爍著震驚,尤其是那些世家出身的,身子微微顫抖,顯然科舉製的出台對他們觸動極大。


    楊彪等大臣沒有行動,隻是靜聽,其中有一些忍不住想要出言反駁荀彧的朝臣,接觸到張遼威嚴的目光,都不由閉住了嘴巴。


    張遼掌控朝廷之時,正是朝廷最衰落的時期,他有恩於大多朝臣,又補充了大量的自己人,使權勢得以迅速鞏固。


    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恩惠是會隨著時間淡化的,尤其是對於這些朝堂政客,他們無疑更重利益,在恩惠麵前他們常以朝廷大義來抵滅,正如當初張遼在弘農道中救了王允家眷,王允掌權後反倒以大義責斥張遼。


    而今曆時兩年,隨著還都雒陽,朝廷局勢穩固,張遼權勢越來越盛,加之劉協的幾次小動作,那些曾經落魄一時的朝臣難免又生了心思,他們要“輔助社稷,抵製權臣”,以防範董卓舊事重現。


    也因為有前車之鑒,當初董卓入雒陽時,對世家和士族的拉攏力度比張遼大多了,但世家最終仍是排斥他,張遼比董卓強的地方在於,他一沒幹出廢帝這種落把柄的事,二培養了大批自己的嫡係人才,三在文功方麵極為顯著,讓他擺脫了與董卓、呂布同類的出身弱勢。


    不過在朝堂權力之爭中,這些優勢固然是基礎,但也不是絕對能令所有人心服,曆史上曹操同樣擁有張遼的三個優勢,但仍是有大批反對者,如今的張遼也是如此。


    即便他小心翼翼,即便他有恩於很多朝臣,但權臣與天子之間,本就有很多朝臣各自站隊,加上中立的,朝堂的形勢極為複雜。


    不是張遼手段不夠強,而是這種情況是難以避免的,因為身份使然。


    除非張遼做了天子,隻要他一朝還是臣子,即便權勢再大,也會有朝臣站在他的對立方,而且名正言順的“忠於天子”,褫奪權力。


    在奉天子戰略中,張遼的權勢達到了臣子的巔峰,也聚攏了大批人才,包括曹操、劉備都被他勾回來了,但同樣也產生了很多負麵的東西,權臣與天子的立場天生對立,即便他做的再好,但瓜分了天子的權勢,天子自然心有不滿,而那些保皇的朝臣也要尋他的不是,甚至他的一個微小舉動,都可能帶來不可想象的結果。


    張遼目光掃視朝堂,此次無論如何,科舉勢在必行,這不但是他聚攏人才、改變天下格局的政治手段,同樣也在軍事上有所謀劃。


    隨著荀彧的闡述越來越深入,提到縣試、郡試、殿試,提到策論、糊名等一整套科舉體係,殿中議論聲越來越小,無論是讚同或是反對的朝臣此時都在靜聽。


    他們沒想到張遼提出的科舉製竟然已經是一套成熟的體係,甚至考慮到了每一個細節,那些讚同的在細細揣摩,而那些反對的也在低頭思索,尋找反擊的機會。


    直到荀彧闡述完畢,朝堂中變得一片寂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召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風知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風知了並收藏漢末召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