夤夜,涼風習習,雒陽皇城長秋宮寢殿之中,燭影重重,伏壽坐在案台前,素手執筆,紙上字跡清秀,正是那首短歌行。
百字寫罷,伏壽看著最後那八個字發怔,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時,她身側一個婢女過來,低聲道:“娘娘,該歇息了。”
伏壽擱下筆,隨口問道:“陛下歇息了?”
“是。”那婢女回了聲,眼裏閃過一絲不忿之色,猶豫了下,小心道:“娘娘,董貴人又將陛下帶到自己寢殿,娘娘是皇後,統禦後宮,董貴人……”
伏壽看了她一眼:“休要多言,陛下醉酒,董貴人照顧,本是應該。”
婢女與伏壽關係很好,忍不住急道:“娘娘,陛下夜夜去董貴人那兒,若是她先得了皇子,還有董國舅在外,娘娘怕是……”
伏壽身子微微一顫,貝齒咬住了嘴唇,她為後宮之主,何嚐不知道這一點。
如今後宮最得寵的是董貴人,劉協幾乎夜夜都在董貴人那裏,董貴人有父親董承為援,董承又是以故董太後的侄子,而劉協正是董太後一手撫養大的,所以劉協對董貴人很親近,這一點董貴人占據很大優勢。
不過伏壽也有優勢,首先她是名正言順的皇後,後宮之主,名分和地位遠遠不是董貴人能比的,其次她的父親伏完也是大臣,更不必說她有認的兄長張遼為外援,隻這一點,就能將董貴人的一切優勢碾壓。
這原本就是她的打算,但她發現自己當初似乎失算了,連她也沒想到,曆經長安逃亡那一次生死之變後,她發現自己竟無法與劉協親近,曾經的相濡以沫竟然是那麽不堪一擊,她怎麽也忘不了染病時劉協的退縮,忘不了自己與父兄皆被丟棄在破屋,險些遭受侮辱,那一道隔閡讓她的心都是冰冷的。
如果她是不擇手段虛與委蛇之人,那還好說,偏偏她不是。如果她沒有經曆那一次生死絕望,沒有見過那個人,或許還好說,偏偏事情也發生了。
她的性格中本帶著幾分倔強與剛強,如果她不是皇後這個身份,不是要顧及漢家顏麵,所以一年多來,她幾乎沒有與劉協親近過,恰好董貴人爭寵,她便順水推舟,展現一個皇後的大度。
正因為她的冷靜,如同一個旁觀者來觀察一切,所以對劉協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劉協無疑是聰慧的,有明君之姿,雖然有些優柔寡斷,但其聰慧足以彌補,最讓她心冷的就是劉協的寡恩,或者天家便是如此,自古以來天子與皇後情深義重的又有幾個,這一點伏壽早已意識到,即便如今劉協寵愛董貴人,但誰知道又能榮寵多久。
伏壽對自己目前的處境很清楚,她是皇後,加之有父兄和張遼為外援,隻要不犯錯地位就無可動搖,無須放下身段去與一個貴人爭寵,但她對劉協最大的一個心結就是張遼。
當初絕望之際被張遼救下,伏壽心中極為感恩,但同時她也察覺自己對張遼生了不該有的感情,對於感情的滋生她無法控製,但心中是極為驚悸的,因為她是皇後,不是尋常女子,所以她死死的將這縷感情壓製在心底,不讓它發芽壯大,她隻是強迫自己以一個兄長和恩人的感情來看待張遼,並暗中相助於他。
她初到河東時,本以為張遼與劉協能君臣相得,中興漢室,事實上張遼也確實竭盡全力,傾心輔助,而且伏壽能察覺出來,張遼與其他臣子不同,不同於董卓和李傕的跋扈,不同於王允的嚴肅,不同於尋常大臣的禮敬,他尊奉天子,卻不拘於禮節,經常帶著劉協走訪郡縣,以一個臣子或者說是近乎朋友與兄長的角色引導劉協,這似乎不合儒家的君臣禮節,但伏壽喜歡這種如家人朋友般的風格。
按說劉協曆經董卓、李傕之亂,遇到張遼,應該君臣相得,感激張遼,但伏壽已然發現,劉協心底對張遼很是敬畏,而且是畏多於敬,疑多於恩,初時還好,凡是張遼所奏,無不同意,但隨著朝堂安定,尤其是到了雒陽後,加上朝臣的壯大和張遼一直以來的低調,劉協漸漸的變了,開始以董承一係來製衡張遼,而且時不時猜疑張遼,有時竟將張遼比作董卓與李傕來對待,伏壽不得不幾次出言相勸。
她壓抑感情,但對張遼的救命之恩一刻未曾忘懷,而且張遼同樣對劉協有救命之恩,所以伏壽對劉協的寡恩負義很是反感,甚至心中生厭。
事實上劉協這一點伏壽早已察覺到,回思初平以來,從董卓、到王允、到李傕到張遼,風雲變幻,董卓與李傕不必說,自有取死之道,但當初的王允卻是一心扶持社稷的,涼州人圍城時,劉協拋棄後宮,在王允的護送下逃到城樓,而後被困,王允被逼赴死。
伏壽常思,如果那時候劉協挺身出言,或許王允父子不至於全部被殺,但劉協沉默退卻了。那時候伏壽還是貴人,她認為劉協是天子,本該自保為先,如今卻不這麽認為了。
世事本就如此,當你與一個人親近時,就會覺得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一切都是有理的,但當你與這個人疏遠時,他的缺點就會無限放大,裂痕也會無限擴大。
……
曹府後院,一陣笑聲傳來。
“哈哈哈!老曹,我不敬汝其他,獨敬汝能生養,兒子個個聰慧,皆是人中龍鳳,曹家有後哪。”
後院亭中,張遼與曹操對飲,邊上陪著不少人,都是曹家老小,張遼誇讚的正是曹操的年方五歲的兒子曹植。
曹操聽到張遼誇讚,也頗是自得,嗬嗬笑道:“文遠何須自謙,汝二子聰慧知禮,更在犬子之上,便是那假子何晏,也是不凡。”
“我二人此是自誇乎?”張遼哈哈大笑。
曹操和劉備回朝後,張遼極為重視,引為臂助,以曹操為河南尹,劉備為光祿勳,又以二人兼領左右將軍,雖不領兵權,但位在九卿之上。
“老曹,汝以為這科舉之製如何?”張遼笑罷,看向了曹操。
曹操放下手中書冊,肅然道:“真妙策也,吾等全力相助。”
張遼大笑:“好!好!”
此番張遼來見曹操,就是準備推行科舉製。
迎奉天子後,他休養生息了近兩年,關中、並州、雒陽都得到了恢複,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麵,距離印刷書籍、興辦學堂已有五年,而今書籍推廣,大批寒門貧家子弟寒窗苦讀,積累學識,推行科舉之製的條件已經成熟,隻待他雷霆一動了。
張遼可以想象,縱然自己已經穩定掌控朝堂,但科舉之音一處,必然會招致一些人反對,在推行中更會遭遇阻力,所以他找到了曹操,因為曹操在這一點上與他的理念是一致的,同樣他還要找劉備。
這一次推行科舉,他為主導,屬下親信自然是執行者,但為了分散火力,他還需要兩個前鋒,無疑就是曹操與劉備了,這兩個人不但有能力,而且他們是後來歸附的諸侯,如果他們鼎力支持,那朝廷的反對聲音也要小一些了。
百字寫罷,伏壽看著最後那八個字發怔,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時,她身側一個婢女過來,低聲道:“娘娘,該歇息了。”
伏壽擱下筆,隨口問道:“陛下歇息了?”
“是。”那婢女回了聲,眼裏閃過一絲不忿之色,猶豫了下,小心道:“娘娘,董貴人又將陛下帶到自己寢殿,娘娘是皇後,統禦後宮,董貴人……”
伏壽看了她一眼:“休要多言,陛下醉酒,董貴人照顧,本是應該。”
婢女與伏壽關係很好,忍不住急道:“娘娘,陛下夜夜去董貴人那兒,若是她先得了皇子,還有董國舅在外,娘娘怕是……”
伏壽身子微微一顫,貝齒咬住了嘴唇,她為後宮之主,何嚐不知道這一點。
如今後宮最得寵的是董貴人,劉協幾乎夜夜都在董貴人那裏,董貴人有父親董承為援,董承又是以故董太後的侄子,而劉協正是董太後一手撫養大的,所以劉協對董貴人很親近,這一點董貴人占據很大優勢。
不過伏壽也有優勢,首先她是名正言順的皇後,後宮之主,名分和地位遠遠不是董貴人能比的,其次她的父親伏完也是大臣,更不必說她有認的兄長張遼為外援,隻這一點,就能將董貴人的一切優勢碾壓。
這原本就是她的打算,但她發現自己當初似乎失算了,連她也沒想到,曆經長安逃亡那一次生死之變後,她發現自己竟無法與劉協親近,曾經的相濡以沫竟然是那麽不堪一擊,她怎麽也忘不了染病時劉協的退縮,忘不了自己與父兄皆被丟棄在破屋,險些遭受侮辱,那一道隔閡讓她的心都是冰冷的。
如果她是不擇手段虛與委蛇之人,那還好說,偏偏她不是。如果她沒有經曆那一次生死絕望,沒有見過那個人,或許還好說,偏偏事情也發生了。
她的性格中本帶著幾分倔強與剛強,如果她不是皇後這個身份,不是要顧及漢家顏麵,所以一年多來,她幾乎沒有與劉協親近過,恰好董貴人爭寵,她便順水推舟,展現一個皇後的大度。
正因為她的冷靜,如同一個旁觀者來觀察一切,所以對劉協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劉協無疑是聰慧的,有明君之姿,雖然有些優柔寡斷,但其聰慧足以彌補,最讓她心冷的就是劉協的寡恩,或者天家便是如此,自古以來天子與皇後情深義重的又有幾個,這一點伏壽早已意識到,即便如今劉協寵愛董貴人,但誰知道又能榮寵多久。
伏壽對自己目前的處境很清楚,她是皇後,加之有父兄和張遼為外援,隻要不犯錯地位就無可動搖,無須放下身段去與一個貴人爭寵,但她對劉協最大的一個心結就是張遼。
當初絕望之際被張遼救下,伏壽心中極為感恩,但同時她也察覺自己對張遼生了不該有的感情,對於感情的滋生她無法控製,但心中是極為驚悸的,因為她是皇後,不是尋常女子,所以她死死的將這縷感情壓製在心底,不讓它發芽壯大,她隻是強迫自己以一個兄長和恩人的感情來看待張遼,並暗中相助於他。
她初到河東時,本以為張遼與劉協能君臣相得,中興漢室,事實上張遼也確實竭盡全力,傾心輔助,而且伏壽能察覺出來,張遼與其他臣子不同,不同於董卓和李傕的跋扈,不同於王允的嚴肅,不同於尋常大臣的禮敬,他尊奉天子,卻不拘於禮節,經常帶著劉協走訪郡縣,以一個臣子或者說是近乎朋友與兄長的角色引導劉協,這似乎不合儒家的君臣禮節,但伏壽喜歡這種如家人朋友般的風格。
按說劉協曆經董卓、李傕之亂,遇到張遼,應該君臣相得,感激張遼,但伏壽已然發現,劉協心底對張遼很是敬畏,而且是畏多於敬,疑多於恩,初時還好,凡是張遼所奏,無不同意,但隨著朝堂安定,尤其是到了雒陽後,加上朝臣的壯大和張遼一直以來的低調,劉協漸漸的變了,開始以董承一係來製衡張遼,而且時不時猜疑張遼,有時竟將張遼比作董卓與李傕來對待,伏壽不得不幾次出言相勸。
她壓抑感情,但對張遼的救命之恩一刻未曾忘懷,而且張遼同樣對劉協有救命之恩,所以伏壽對劉協的寡恩負義很是反感,甚至心中生厭。
事實上劉協這一點伏壽早已察覺到,回思初平以來,從董卓、到王允、到李傕到張遼,風雲變幻,董卓與李傕不必說,自有取死之道,但當初的王允卻是一心扶持社稷的,涼州人圍城時,劉協拋棄後宮,在王允的護送下逃到城樓,而後被困,王允被逼赴死。
伏壽常思,如果那時候劉協挺身出言,或許王允父子不至於全部被殺,但劉協沉默退卻了。那時候伏壽還是貴人,她認為劉協是天子,本該自保為先,如今卻不這麽認為了。
世事本就如此,當你與一個人親近時,就會覺得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一切都是有理的,但當你與這個人疏遠時,他的缺點就會無限放大,裂痕也會無限擴大。
……
曹府後院,一陣笑聲傳來。
“哈哈哈!老曹,我不敬汝其他,獨敬汝能生養,兒子個個聰慧,皆是人中龍鳳,曹家有後哪。”
後院亭中,張遼與曹操對飲,邊上陪著不少人,都是曹家老小,張遼誇讚的正是曹操的年方五歲的兒子曹植。
曹操聽到張遼誇讚,也頗是自得,嗬嗬笑道:“文遠何須自謙,汝二子聰慧知禮,更在犬子之上,便是那假子何晏,也是不凡。”
“我二人此是自誇乎?”張遼哈哈大笑。
曹操和劉備回朝後,張遼極為重視,引為臂助,以曹操為河南尹,劉備為光祿勳,又以二人兼領左右將軍,雖不領兵權,但位在九卿之上。
“老曹,汝以為這科舉之製如何?”張遼笑罷,看向了曹操。
曹操放下手中書冊,肅然道:“真妙策也,吾等全力相助。”
張遼大笑:“好!好!”
此番張遼來見曹操,就是準備推行科舉製。
迎奉天子後,他休養生息了近兩年,關中、並州、雒陽都得到了恢複,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麵,距離印刷書籍、興辦學堂已有五年,而今書籍推廣,大批寒門貧家子弟寒窗苦讀,積累學識,推行科舉之製的條件已經成熟,隻待他雷霆一動了。
張遼可以想象,縱然自己已經穩定掌控朝堂,但科舉之音一處,必然會招致一些人反對,在推行中更會遭遇阻力,所以他找到了曹操,因為曹操在這一點上與他的理念是一致的,同樣他還要找劉備。
這一次推行科舉,他為主導,屬下親信自然是執行者,但為了分散火力,他還需要兩個前鋒,無疑就是曹操與劉備了,這兩個人不但有能力,而且他們是後來歸附的諸侯,如果他們鼎力支持,那朝廷的反對聲音也要小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