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魔宮聖女共有三數,自有職司,各劃區界,大聖女因出身雲中郡,便領了南方諸郡的宣法教化之責,每年於各郡間巡回,倒也渡了不少苦厄,解去眾多災難。是以大聖女在南方擁有很高的聲望。
此番來雲中,一是渡解世人,二是探訪舊友,所以行程就放在了最後,隻待事畢,便要回轉天魔宮,與其他聖子、聖女共同向聖王述職評過,崇德報功。
雲中郡早早準備好迎候事宜,因公主在府,郡守不敢擅離,免得落人口實,說他鑽營國師,慢怠金枝。但郡守府又需得將聖女一行打點妥貼,安排周到,於是郡守公子便成了不二人選。幫閑給他整弄件半舊青衫,反倒顯出幾分落拓瀟灑的氣度來,昂然負手,在跪著等候聖女大駕的善男信女間便是鶴立雞群,極為搶鏡。
已有聖女先頭隨扈急急趕來接洽,布防置衛,清整道路,不過草草就見儀仗旗牌出現,其後侍者十二人,捧導蓋、盥盆、拂塵、唾壺、馬杌、交椅各一件,提爐、香合、水瓶各兩件;再有侍女十二,其手中各有所持,如衣,如鞋,如手巾、梳、刷、粉、鏡、針、紅黑墨、黃紙、筆、玉硯等物。其末一人,則奉一紫金玉冠。
此外尚有嬤嬤二人,貼身婢女四,分別於聖女輿駕前後左右,以手護輿而行。輿駕八人舁之,高五尺三寸,穹蓋六寸七分頂,分縱四尺七寸簷。有淡紫緞垂帷,鵝黃絨紃幃,內裏隱約有一人影端坐,想來就是聖女了。
其後更有宣法使者、護教武士,各持法器、兵刃隨護。與往年有所怪者,便是聖女輿駕之後卻多了一部馬車,車廂甚巨,又遮得嚴嚴實實,不知其內是誰。
郡守公子一逘聖女出現,立即於跪拜的人群當中,專撿那老而病弱者攙扶,又教隨從發軟墊蒲團。聖女見之,不但不以為忤,反暗讚其行至善,於是也出了輿駕,領四婢女步行。
百姓登時激動,就有壽高德望之耆老八人,奉上故鄉水、百家餅等物事,有護衛要阻擋,被聖女喝退,親接了飲用,將盛水裝餅之碗笸交婢女仔細收好,才一揮衣袖說道:“各位鄉親,快快請起。”
頓時就見一片紫光攏罩於眾人頭頂,隻刹那間便是有病的病去,無病的壽來。神跡一出,百姓更是虔心頓首,哪裏肯起來?
郡守公子撿了機會,長揖到地,朗聲說道:“信男王文義,與雲中數十萬鄉親,謝過聖女。恭迎聖女入城。”聖女點點頭,這王文義也是識得的,去年到任的郡守王天光的兒子嘛,聽說是個好用詩文來騙女人身子的紈絝,但觀其作派,親善淳樸,莫非傳言有誤?
果然就聽見周邊幾個老婦稱讚王公子濟困救危,助弱扶寡,最是為人敦和、心善可親不過。
聖女一聽,再看王文義時就與方才不同。又朝身左婢女耳語幾句,才上了輿駕,浩蕩進城。
往年聖女鄉省,必居麥園,蓋因麥園東主之妻與聖女乃是發小閨蜜,聖女幼時家逢變故,父母雙亡,虧得閨蜜救助才未流落街頭,情份自然深厚。
隻是前兩天麥園發生文老板與麥老板慘死案,傳言還與聖女閨蜜有關,好好一座靜深雅致的園子,被弄得血光沾染,失了祥和,聖女再要入住,卻又大為不妥了。
那麽現下看來,隻好也去郡守府落腳,偏生公主也在此間,就是因為地方郡府與天魔宮走得太近前來察訪的,一山怎敢容二虎?何況一母對一母。王文義就有冷汗冒出,幸好有婢女上前與他半福,也不等回禮,就道:“聖女口諭,移駕玉泉山,今明兩日就於秀峰閣宣法渡厄。”
王文義大喜,這可真是瞌睡送枕頭,正是時候。連忙去安排,忽想起昨夜事,那秀峰閣隻怕還是稀爛,腳下就是一個踉蹌:遮莫不是天要亡我?師爺幫閑早拿了銀兩打發完幾個說好話的托兒,回來見公子粉麵泛青,虛汗如雨,不由大驚,忙問何故?王文義心灰意冷把事說了,師爺蹙著眉頭踱了兩個來回,一收扇子道:“有了!”
幫閑忙問道:“什麽有了?”師爺不理他,俺不跟弱智說話,隻朝王文義拱手道:“如此那就迎駕玉泉山,公子自去應奉聖女,屬下帶人先作安排,斷不致出了紕漏。”
救命稻草有一根抓一根,王文義也顧不得細問詳情,隻讓他速去,又讓幫閑同去搭手。自己便與幾名耆老一同於聖女輿駕前引路,隻是刻意扶住腿腳不利索者,放緩速度。沿路又有百姓拜伏於旁,聖女少不得又要出麵撫慰,行速更慢。
其路不遠,即便再慢,也終有到抵之時,王文義看著愈來愈近的玉泉山暗自著急師爺安排是否妥當。山腳也是人山人海,聖女下輿,令舁夫並護衛共三十二人將馬車車廂抬下車轅,就直接扛著上山。眼看就到秀峰閣,王文義心裏打鼓,突見前麵急匆匆奔來數人,跪倒於道前告罪,帶頭者正是師爺。
聖女細問何罪之有?師爺答道:“聞悉聖女欲落駕秀峰閣,雲中百姓歡欣鼓舞,自覺前來淨道清途,隻是從者甚眾,爭先恐後,反弄壞了閣內擺設,又把樓梯踩塌,傷了不少信徒,耽誤聖女歇息,死罪死罪。”
聖女看時,果然不少人正在閣下進進出出,抬運傷者,清理碎木,搖頭歎道:“我之過也!信民心誠,反受傷累,隻可褒而賞之,豈能加罪?!”於是令宣法使者救助傷患,護教武士清點現場。
樓梯已毀,如何入閣?聖女就命於閣下紮台,名曰渡台。台高十丈,與秀峰閣頂層平齊,架一橋廊可通閣內,到時自有嬤嬤、侍女入閣收拾,以為聖女駐蹕之所。郡中守兵又將山腳把住,疏引百姓於山下等候,方便聖女休息。
那邊廂王文義與師爺會合,豎了大拇指,極盡讚譽,將平日把玩的玉佩摘下,塞與師爺。幫閑眼饞,笑嘻嘻道:“師爺之計當真好使,卻讓我敲斷了十數條人腿,賠出上百兩紋銀,真真動腦的好運,動手的苦命!”王文義心情大好,嗤一聲道:“你個猴兒,訴的甚苦?些許銀錢,值當什麽,回頭與你雙倍補上!”幫閑大喜。
近千人紮台,材料又足,不過小半日便成,兩嬤嬤並十二侍女耍個手段,腳下似有風起,竟托著冉冉上升,衣袂飄飄,如魔女臨塵。山腳信徒遠遠望見,俱都驚歎不已。
早在師爺帶著人敲腿作戲時,陳諾就坐於閣頂冷眼旁觀,等聖女駕臨,兩邊又是一番表演,各取所需,也各有所得。陳諾瞧得有趣,趁昨夜詩興還在,便*筆塗鴉:台上有戲台下看,台下有戲台上觀,皮笑肉酸哭無淚,隻把虛情假義演。
瞅瞅不滿意,又在閣門裏麵兩側寫副對聯:戲台十丈,且來看,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閣樓七層,都去裝,裝誰象誰,誰裝誰,誰就象誰。
這下高興了,看那嬤嬤侍女已到台上,就要入閣,打個哈哈,翻窗而出,卻是從山背又跳了下去。
他這哈哈一打,頓時便驚動聖女、扈從一幹人等,早有護教武士攀沿上台,湧入頂閣,把守住各處緊要位置,再分兵逐層搜查,卻哪裏還查得到半個人影?
聖女臉色陰沉,就於閣內把那些詩句對聯看了,想起上山時有人攔路說百姓爭先淨道,卻弄亂了擺設,壓垮了樓梯,此時看來,哪有半句是真?這牆上字跡有新有舊,但絕不會超過一日,都有人在這裏呆了一日,那淨道清途的卻在哪兒?
有貼身婢女上前,說道:“聖女息怒,奴婢這就著人刷去。”
聖女搖頭道:“刷什麽?留著!告訴他們,這閣子我來時是什麽樣,去時還是什麽樣,將來也是什麽樣。”婢女領命,令武士出閣守衛,自與嬤嬤侍女打掃布置,安排聖女歇息。
山下信徒見聖女入閣,卻是再不出現,原定於下午的宣法可還宣不宣了?又不傳個消息下來,便都拿眼望著王文義,聖女這路上對他甚為親厚,由他去探聽想必聖女不會怪罪。
此番來雲中,一是渡解世人,二是探訪舊友,所以行程就放在了最後,隻待事畢,便要回轉天魔宮,與其他聖子、聖女共同向聖王述職評過,崇德報功。
雲中郡早早準備好迎候事宜,因公主在府,郡守不敢擅離,免得落人口實,說他鑽營國師,慢怠金枝。但郡守府又需得將聖女一行打點妥貼,安排周到,於是郡守公子便成了不二人選。幫閑給他整弄件半舊青衫,反倒顯出幾分落拓瀟灑的氣度來,昂然負手,在跪著等候聖女大駕的善男信女間便是鶴立雞群,極為搶鏡。
已有聖女先頭隨扈急急趕來接洽,布防置衛,清整道路,不過草草就見儀仗旗牌出現,其後侍者十二人,捧導蓋、盥盆、拂塵、唾壺、馬杌、交椅各一件,提爐、香合、水瓶各兩件;再有侍女十二,其手中各有所持,如衣,如鞋,如手巾、梳、刷、粉、鏡、針、紅黑墨、黃紙、筆、玉硯等物。其末一人,則奉一紫金玉冠。
此外尚有嬤嬤二人,貼身婢女四,分別於聖女輿駕前後左右,以手護輿而行。輿駕八人舁之,高五尺三寸,穹蓋六寸七分頂,分縱四尺七寸簷。有淡紫緞垂帷,鵝黃絨紃幃,內裏隱約有一人影端坐,想來就是聖女了。
其後更有宣法使者、護教武士,各持法器、兵刃隨護。與往年有所怪者,便是聖女輿駕之後卻多了一部馬車,車廂甚巨,又遮得嚴嚴實實,不知其內是誰。
郡守公子一逘聖女出現,立即於跪拜的人群當中,專撿那老而病弱者攙扶,又教隨從發軟墊蒲團。聖女見之,不但不以為忤,反暗讚其行至善,於是也出了輿駕,領四婢女步行。
百姓登時激動,就有壽高德望之耆老八人,奉上故鄉水、百家餅等物事,有護衛要阻擋,被聖女喝退,親接了飲用,將盛水裝餅之碗笸交婢女仔細收好,才一揮衣袖說道:“各位鄉親,快快請起。”
頓時就見一片紫光攏罩於眾人頭頂,隻刹那間便是有病的病去,無病的壽來。神跡一出,百姓更是虔心頓首,哪裏肯起來?
郡守公子撿了機會,長揖到地,朗聲說道:“信男王文義,與雲中數十萬鄉親,謝過聖女。恭迎聖女入城。”聖女點點頭,這王文義也是識得的,去年到任的郡守王天光的兒子嘛,聽說是個好用詩文來騙女人身子的紈絝,但觀其作派,親善淳樸,莫非傳言有誤?
果然就聽見周邊幾個老婦稱讚王公子濟困救危,助弱扶寡,最是為人敦和、心善可親不過。
聖女一聽,再看王文義時就與方才不同。又朝身左婢女耳語幾句,才上了輿駕,浩蕩進城。
往年聖女鄉省,必居麥園,蓋因麥園東主之妻與聖女乃是發小閨蜜,聖女幼時家逢變故,父母雙亡,虧得閨蜜救助才未流落街頭,情份自然深厚。
隻是前兩天麥園發生文老板與麥老板慘死案,傳言還與聖女閨蜜有關,好好一座靜深雅致的園子,被弄得血光沾染,失了祥和,聖女再要入住,卻又大為不妥了。
那麽現下看來,隻好也去郡守府落腳,偏生公主也在此間,就是因為地方郡府與天魔宮走得太近前來察訪的,一山怎敢容二虎?何況一母對一母。王文義就有冷汗冒出,幸好有婢女上前與他半福,也不等回禮,就道:“聖女口諭,移駕玉泉山,今明兩日就於秀峰閣宣法渡厄。”
王文義大喜,這可真是瞌睡送枕頭,正是時候。連忙去安排,忽想起昨夜事,那秀峰閣隻怕還是稀爛,腳下就是一個踉蹌:遮莫不是天要亡我?師爺幫閑早拿了銀兩打發完幾個說好話的托兒,回來見公子粉麵泛青,虛汗如雨,不由大驚,忙問何故?王文義心灰意冷把事說了,師爺蹙著眉頭踱了兩個來回,一收扇子道:“有了!”
幫閑忙問道:“什麽有了?”師爺不理他,俺不跟弱智說話,隻朝王文義拱手道:“如此那就迎駕玉泉山,公子自去應奉聖女,屬下帶人先作安排,斷不致出了紕漏。”
救命稻草有一根抓一根,王文義也顧不得細問詳情,隻讓他速去,又讓幫閑同去搭手。自己便與幾名耆老一同於聖女輿駕前引路,隻是刻意扶住腿腳不利索者,放緩速度。沿路又有百姓拜伏於旁,聖女少不得又要出麵撫慰,行速更慢。
其路不遠,即便再慢,也終有到抵之時,王文義看著愈來愈近的玉泉山暗自著急師爺安排是否妥當。山腳也是人山人海,聖女下輿,令舁夫並護衛共三十二人將馬車車廂抬下車轅,就直接扛著上山。眼看就到秀峰閣,王文義心裏打鼓,突見前麵急匆匆奔來數人,跪倒於道前告罪,帶頭者正是師爺。
聖女細問何罪之有?師爺答道:“聞悉聖女欲落駕秀峰閣,雲中百姓歡欣鼓舞,自覺前來淨道清途,隻是從者甚眾,爭先恐後,反弄壞了閣內擺設,又把樓梯踩塌,傷了不少信徒,耽誤聖女歇息,死罪死罪。”
聖女看時,果然不少人正在閣下進進出出,抬運傷者,清理碎木,搖頭歎道:“我之過也!信民心誠,反受傷累,隻可褒而賞之,豈能加罪?!”於是令宣法使者救助傷患,護教武士清點現場。
樓梯已毀,如何入閣?聖女就命於閣下紮台,名曰渡台。台高十丈,與秀峰閣頂層平齊,架一橋廊可通閣內,到時自有嬤嬤、侍女入閣收拾,以為聖女駐蹕之所。郡中守兵又將山腳把住,疏引百姓於山下等候,方便聖女休息。
那邊廂王文義與師爺會合,豎了大拇指,極盡讚譽,將平日把玩的玉佩摘下,塞與師爺。幫閑眼饞,笑嘻嘻道:“師爺之計當真好使,卻讓我敲斷了十數條人腿,賠出上百兩紋銀,真真動腦的好運,動手的苦命!”王文義心情大好,嗤一聲道:“你個猴兒,訴的甚苦?些許銀錢,值當什麽,回頭與你雙倍補上!”幫閑大喜。
近千人紮台,材料又足,不過小半日便成,兩嬤嬤並十二侍女耍個手段,腳下似有風起,竟托著冉冉上升,衣袂飄飄,如魔女臨塵。山腳信徒遠遠望見,俱都驚歎不已。
早在師爺帶著人敲腿作戲時,陳諾就坐於閣頂冷眼旁觀,等聖女駕臨,兩邊又是一番表演,各取所需,也各有所得。陳諾瞧得有趣,趁昨夜詩興還在,便*筆塗鴉:台上有戲台下看,台下有戲台上觀,皮笑肉酸哭無淚,隻把虛情假義演。
瞅瞅不滿意,又在閣門裏麵兩側寫副對聯:戲台十丈,且來看,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閣樓七層,都去裝,裝誰象誰,誰裝誰,誰就象誰。
這下高興了,看那嬤嬤侍女已到台上,就要入閣,打個哈哈,翻窗而出,卻是從山背又跳了下去。
他這哈哈一打,頓時便驚動聖女、扈從一幹人等,早有護教武士攀沿上台,湧入頂閣,把守住各處緊要位置,再分兵逐層搜查,卻哪裏還查得到半個人影?
聖女臉色陰沉,就於閣內把那些詩句對聯看了,想起上山時有人攔路說百姓爭先淨道,卻弄亂了擺設,壓垮了樓梯,此時看來,哪有半句是真?這牆上字跡有新有舊,但絕不會超過一日,都有人在這裏呆了一日,那淨道清途的卻在哪兒?
有貼身婢女上前,說道:“聖女息怒,奴婢這就著人刷去。”
聖女搖頭道:“刷什麽?留著!告訴他們,這閣子我來時是什麽樣,去時還是什麽樣,將來也是什麽樣。”婢女領命,令武士出閣守衛,自與嬤嬤侍女打掃布置,安排聖女歇息。
山下信徒見聖女入閣,卻是再不出現,原定於下午的宣法可還宣不宣了?又不傳個消息下來,便都拿眼望著王文義,聖女這路上對他甚為親厚,由他去探聽想必聖女不會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