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章已經修改完成,可以訂閱了。
麻風病之所以被稱之為窮病,一是因為麻風病通常在生活及衛生條件不好的地區蔓延,二是因為麻風病能把一個家庭的所有積蓄掏空,而倭國空有能夠開采上百年的金礦銀礦,平民的生活卻困頓如狗,這既給麻風病的蔓延創造了條件,同樣也使得更多的矮矬子們活不起了。
正所謂螻蟻尚且偷生,倭國的矮矬子們自然也不願意坐以待斃。
依靠武士和足輕鎮壓?
別扯蛋了,要是大部分的矮矬子們能勉強活下去,不用依靠和武士鎮壓都沒事兒,哪怕有大量的武士和浪人喜歡用賤民測試武士刀也不會出現任何問題,因為有更多的矮矬子們還想苟活下去。
但是在大部分矮矬子們都活不下去的前提下,再想依靠武士和足輕去鎮壓就純屬扯蛋,因為武士也有家人,足輕也有家人,那些武士和足輕也同樣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家人死去。
所以就出現了大批武士和足輕聽宣聽調不聽令的情況,任由幕府以及眾多藩主、大名喊破了嗓子,說幹了口水,那些武士和足輕依舊不願意配合幕府的封鎖令。
德川家齊也極為頭疼——不徹底封鎖住那些已經有麻風病患的村子,就意味著麻風病根本無法控製住,很快就能蔓延到整個倭國,繼而再向外瘋狂擴散,想要封鎖那些村子,就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大量武士和足輕的家人,那些武士和足輕就不願意配合。
這踏馬不是陷入死循環了嗎?
德川家齊現在已經不擔心自己能否解決掉麻風病,甚至都不關心自己能否取代光格賤仁成為新一代的添黃,德川家齊更加擔心的是,如果因為幕府沒有徹底完成封鎖而使得麻風病傳入了大明,大明的皇帝陛下會怎麽收拾倭國。
棒子、緬甸、南越等一大堆已經徹底消失在曆史當中的藩屬國,大概就是倭國的前車之鑒?
越想越頭疼,德川家齊幹脆望著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等人問道:“那些武士和足輕不願意配合的問題,你們有什麽想法?”
被德川家齊這麽一問,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等人頓時感覺有些蛋疼。
身為在大明留過學的遣明使,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等人都知道大明的軍製,知道大明是異地為兵,山東的兵源會補充到其他任何一個布政使司的駐軍但是絕對不會補充到山東的駐軍,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也知道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的心裏同樣清楚,盡管大明的答案就擺在眼前,但是這個作業卻沒辦法直接照抄。
因為大明的軍隊是由五軍都督府控製而不是由哪一個將領或者貴族控製,各地的布政使也沒有權力插手駐軍的事情,但是倭國的武士都是歸大名所有而不是歸倭國朝廷和幕府所有,那些足輕也是歸藩主所有而不是歸倭國朝廷和幕府所有。
如果武士和足輕都歸倭國朝廷所有,恐怕倭國朝廷早就在第一時間幹掉幕府了。
反過來講也是一樣,如果武士和足輕都歸幕府所有,恐怕幕府也會在第一時間幹掉倭國朝廷。
再進一步推斷可證:如果幕府想要收攏各地方藩主、大名手中的武士和兵權,隻怕那些藩主、大名會第一時間倒向倭國朝廷。
所以,這事兒也同樣陷入了死循環。
沉默了好半天後,渡邊右衛門才皺著眉頭說道:“如果依靠現有的武士和足輕無法完成封鎖,將軍閣下何不調回天竺那邊兒的武士呢?他們的家人都已經跟著他們去了天竺,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不會有什麽顧慮。”
隻是渡邊右衛門的話音剛剛落下,鬆下一晚卻忍不住反駁道:“想要調回天竺那邊的武士,就必須先從倭國本土征調一批武士前往天竺,這同樣會使得幕府能夠直接控製的武士、足輕數量大大降低,反而會更加不利於幕府吧?”
鬆下一晚的一通分析,直接讓渡邊右衛門和德川家齊都陷入了沉默。
從倭國抽調一批武士和足輕前往天竺其實很容易,不管是幕府掌控的還是各地藩主、大名所掌握的武士和足輕,他們絕對會積極響應幕府的號召前往天竺。
畢竟之前那些武士及其家人的生活條件都得到了肉眼可見的改善,倭國本土的那些武士和足輕們自然眼饞無比。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德川家齊可以隨便從天竺往倭國本土抽調武士。
因為那些被勞務派遣到天竺的倭國武士,在他們踏上海船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歸大明管理,幕府根本插不上手。
也正是因為如此,德川家齊才會毫不在意光格賤仁征調一部分武士前往天竺,試圖抽調一部分天竺武士因倭國本土的消息。
因為倭國朝廷同樣也無法控製那些已經被勞務派遣到天竺的武士,光格賤仁的如意算盤注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根本就沒有在意的必要。
沉默了好半晌後,渡邊右衛門才開口說道:“將軍閣下,既然武士、足輕和平民都不理解將軍打算徹底封鎖住麻風病的良苦用心,那將軍何不派人在報紙上發布文章,說明封鎖的原因呢?”
德川家齊微微搖頭,歎了一聲後反問道:“有用嗎?你覺得那些武士、足輕還有平民是會相信幕府報紙所說的,還是會相信犬養聞洪、野尻西勁那兩個王八犢子說的?”
渡邊右衛門頓時被噎住了。
正如德川家齊所言,那些武士、足輕還有平民寧肯相信犬養聞洪和野尻西勁說的屁話都不願意相信倭國朝廷和幕府的報紙,就算幕府拚命解釋又有個屁用?
再次沉默了好一會兒後,眼看著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都一副冥思苦想的模樣,德川家齊更是難忍心中的失望,哎的歎了一聲道:“先讓人在報紙上解釋吧,希望能有點兒用處。”
然而就在德川家齊都已經認命,打算盡人事、聽天命的時候,鬆下一晚卻忽然抬起頭來,望著德川家齊說道:“將軍閣下,那些武士、足輕和良民、賤民之所以不願意相信朝廷和幕府的報紙,其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因為幕府和朝廷的報紙無法取信於人吧?”
德川家齊的心裏多少有點兒不爽——如果倭國人都願意相信倭國朝廷和幕府的報紙,大明駐九州島總督府設立的那份《倭國特別報紙》又何至於占據倭國報紙市場最大的那塊蛋糕?犬養聞洪和野尻西勁又如何能一直狺狺狂吠?說一千道一萬,這些破事兒不就是因為倭國朝廷和幕府發行的報紙無法取信於倭國人嗎!
隻是心裏不爽歸不爽,德川家齊還是強忍著怒意問道:“鬆下君的意思是?”
鬆下一晚頓首拜道:“將軍閣下可知,商君在主持秦國變法之前,曾有南門立木的故事?”
聽到南門立木這四個字,德川家齊頓時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秦孝公十三年和十九年,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製,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讚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鬆下一晚話裏話外的意思,自然是讓幕府效仿商鞅變法前“南門立木”的故智,上演一出倭國版的“徙木立信”以豎立起幕府言出必踐的形象,從而提升幕府在倭國人心中的可信度。
暗自琢磨一番後,德川家齊越想便越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再望向鬆下一晚的目光中也沒有了剛才的那一絲不滿,反倒充滿了讚賞。
當然,效仿歸效仿,直接照抄卻是不行的,因為倭國的眾多藩主和大名同樣也知道“南門立木”的故事,他們絕不會眼睜睜的放任幕府上演“徙木立信”。
畢竟,一個在倭國人心中言出必踐的幕府,影響到的可是所有人的利益——當倭國人都認同幕府的時候,他們自然而然就會願意聽從幕府的命令,這就意味著那些藩主、大名有可能會失去對他們封地的控製權。
想到這裏,德川家齊便笑著問道:“鬆下君可有什麽好的想法?”
鬆下一晚心中長舒一口氣,一邊在心裏暗自誇獎自己機智如斯,一邊頓首拜道:“將軍閣下何不先推行姓氏,讓倭國的良民、賤民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姓氏?”
德川家齊忍不住有些懵。
剛剛說的是什麽事兒來著?
好像是南門立木,徙木立信。
可是這事兒跟踏馬推行姓氏又有個球的關係?
鬆下一晚頓首道:“商君變法,乃是變整個秦國之法,他所取信的對象也是秦國的所有人,如今我倭國有華族、藩主、大名、武士、浪人與良民、賤民等諸多人群,其中又以良民、賤民為最多,恰好良民與賤民皆無姓氏,甚至連浪人都瞧不起他們,倘若將軍閣下允許良民與賤民都擁有自己的姓氏,他們豈能不擁護將軍?”
“取得了他們的擁護之後,將軍再使人南門立林,自然也就可以起到徙木立信的效果。”
德川家齊又忍不住有些意動,感覺鬆下一晚的想法很是靠譜。
然而渡邊右衛門卻忍不住皺眉道:“鬆下君,你搞錯了問題的輕重緩急——商君是先有南門立木再有徙木立信,其後才是變法。可是依伱所言,卻是要先變法再南門立木,如此豈不是本末倒置?”
德川家齊忽然又感覺渡邊右衛門的說法比較靠譜,當下便望著渡邊右衛門問道:“渡邊君可有什麽好的辦法?”
鬆下一晚頓時心中大恨——就你渡邊右衛門聰明,居然時刻不忘出風頭?
隻是鬆下一晚再怎麽暗恨渡邊右衛門也沒什麽鳥用,現在德川家齊的思路明顯已經被渡邊右衛門帶到了另外一條線上。
渡邊右衛門頓首拜道:“將軍閣下,太史公在《貨殖列傳·序》中曾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渡邊右衛門一通之乎者也的長篇大論,直接把德川家齊給忽悠瘸了。
德川家齊確實能說一口流利的大明官話,也確實看過不少中原堂口的書籍,但是德川家齊屬於那種“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混子,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他那十七個妻妾的身上了,如今聽到太史公的《貨殖列傳》,德川家齊頓時就有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渡邊右門衛說的字兒多,那就是渡邊右衛門更牛逼!
想到這裏,德川家齊忍不住目光灼灼的盯著渡邊右衛門道:“渡邊君,請你大膽、詳細的說出你的想法,這對於我、對於幕府乃至對於倭國都很重要!”
德川家齊的一番屁話,頓時讓渡邊右衛門有一種我很重要、我很牛逼、我能影響倭國未來的滿足感。
自我陶醉了好一會兒後,渡邊右衛門才開口說道:“無論是武士、足輕還是良民、賤民,他們之所以不願意配合幕府進行封鎖,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擔心會餓肚子,所以,眼下的關鍵就是找一個跟武士、足輕們沒有關係且困頓一些的村子先封鎖起來,然後給那個村子供應糧食和藥材,保證那些村子裏的良賤都能夠活下去,後麵再封鎖其他的地方自然也就容易無比。”
渡邊右衛門的話音落下後,德川家齊頓時有些傻眼,鬆下一晚更是直接跳出來表示反對:“渡邊君,供應一個村子所需要的糧食和藥材很容易,可是你知道倭國有多少個村子?你知道他們到底需要的糧食和藥材?”
(本章完)
麻風病之所以被稱之為窮病,一是因為麻風病通常在生活及衛生條件不好的地區蔓延,二是因為麻風病能把一個家庭的所有積蓄掏空,而倭國空有能夠開采上百年的金礦銀礦,平民的生活卻困頓如狗,這既給麻風病的蔓延創造了條件,同樣也使得更多的矮矬子們活不起了。
正所謂螻蟻尚且偷生,倭國的矮矬子們自然也不願意坐以待斃。
依靠武士和足輕鎮壓?
別扯蛋了,要是大部分的矮矬子們能勉強活下去,不用依靠和武士鎮壓都沒事兒,哪怕有大量的武士和浪人喜歡用賤民測試武士刀也不會出現任何問題,因為有更多的矮矬子們還想苟活下去。
但是在大部分矮矬子們都活不下去的前提下,再想依靠武士和足輕去鎮壓就純屬扯蛋,因為武士也有家人,足輕也有家人,那些武士和足輕也同樣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家人死去。
所以就出現了大批武士和足輕聽宣聽調不聽令的情況,任由幕府以及眾多藩主、大名喊破了嗓子,說幹了口水,那些武士和足輕依舊不願意配合幕府的封鎖令。
德川家齊也極為頭疼——不徹底封鎖住那些已經有麻風病患的村子,就意味著麻風病根本無法控製住,很快就能蔓延到整個倭國,繼而再向外瘋狂擴散,想要封鎖那些村子,就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大量武士和足輕的家人,那些武士和足輕就不願意配合。
這踏馬不是陷入死循環了嗎?
德川家齊現在已經不擔心自己能否解決掉麻風病,甚至都不關心自己能否取代光格賤仁成為新一代的添黃,德川家齊更加擔心的是,如果因為幕府沒有徹底完成封鎖而使得麻風病傳入了大明,大明的皇帝陛下會怎麽收拾倭國。
棒子、緬甸、南越等一大堆已經徹底消失在曆史當中的藩屬國,大概就是倭國的前車之鑒?
越想越頭疼,德川家齊幹脆望著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等人問道:“那些武士和足輕不願意配合的問題,你們有什麽想法?”
被德川家齊這麽一問,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等人頓時感覺有些蛋疼。
身為在大明留過學的遣明使,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等人都知道大明的軍製,知道大明是異地為兵,山東的兵源會補充到其他任何一個布政使司的駐軍但是絕對不會補充到山東的駐軍,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也知道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的心裏同樣清楚,盡管大明的答案就擺在眼前,但是這個作業卻沒辦法直接照抄。
因為大明的軍隊是由五軍都督府控製而不是由哪一個將領或者貴族控製,各地的布政使也沒有權力插手駐軍的事情,但是倭國的武士都是歸大名所有而不是歸倭國朝廷和幕府所有,那些足輕也是歸藩主所有而不是歸倭國朝廷和幕府所有。
如果武士和足輕都歸倭國朝廷所有,恐怕倭國朝廷早就在第一時間幹掉幕府了。
反過來講也是一樣,如果武士和足輕都歸幕府所有,恐怕幕府也會在第一時間幹掉倭國朝廷。
再進一步推斷可證:如果幕府想要收攏各地方藩主、大名手中的武士和兵權,隻怕那些藩主、大名會第一時間倒向倭國朝廷。
所以,這事兒也同樣陷入了死循環。
沉默了好半天後,渡邊右衛門才皺著眉頭說道:“如果依靠現有的武士和足輕無法完成封鎖,將軍閣下何不調回天竺那邊兒的武士呢?他們的家人都已經跟著他們去了天竺,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不會有什麽顧慮。”
隻是渡邊右衛門的話音剛剛落下,鬆下一晚卻忍不住反駁道:“想要調回天竺那邊的武士,就必須先從倭國本土征調一批武士前往天竺,這同樣會使得幕府能夠直接控製的武士、足輕數量大大降低,反而會更加不利於幕府吧?”
鬆下一晚的一通分析,直接讓渡邊右衛門和德川家齊都陷入了沉默。
從倭國抽調一批武士和足輕前往天竺其實很容易,不管是幕府掌控的還是各地藩主、大名所掌握的武士和足輕,他們絕對會積極響應幕府的號召前往天竺。
畢竟之前那些武士及其家人的生活條件都得到了肉眼可見的改善,倭國本土的那些武士和足輕們自然眼饞無比。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德川家齊可以隨便從天竺往倭國本土抽調武士。
因為那些被勞務派遣到天竺的倭國武士,在他們踏上海船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歸大明管理,幕府根本插不上手。
也正是因為如此,德川家齊才會毫不在意光格賤仁征調一部分武士前往天竺,試圖抽調一部分天竺武士因倭國本土的消息。
因為倭國朝廷同樣也無法控製那些已經被勞務派遣到天竺的武士,光格賤仁的如意算盤注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根本就沒有在意的必要。
沉默了好半晌後,渡邊右衛門才開口說道:“將軍閣下,既然武士、足輕和平民都不理解將軍打算徹底封鎖住麻風病的良苦用心,那將軍何不派人在報紙上發布文章,說明封鎖的原因呢?”
德川家齊微微搖頭,歎了一聲後反問道:“有用嗎?你覺得那些武士、足輕還有平民是會相信幕府報紙所說的,還是會相信犬養聞洪、野尻西勁那兩個王八犢子說的?”
渡邊右衛門頓時被噎住了。
正如德川家齊所言,那些武士、足輕還有平民寧肯相信犬養聞洪和野尻西勁說的屁話都不願意相信倭國朝廷和幕府的報紙,就算幕府拚命解釋又有個屁用?
再次沉默了好一會兒後,眼看著渡邊右衛門和鬆下一晚都一副冥思苦想的模樣,德川家齊更是難忍心中的失望,哎的歎了一聲道:“先讓人在報紙上解釋吧,希望能有點兒用處。”
然而就在德川家齊都已經認命,打算盡人事、聽天命的時候,鬆下一晚卻忽然抬起頭來,望著德川家齊說道:“將軍閣下,那些武士、足輕和良民、賤民之所以不願意相信朝廷和幕府的報紙,其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因為幕府和朝廷的報紙無法取信於人吧?”
德川家齊的心裏多少有點兒不爽——如果倭國人都願意相信倭國朝廷和幕府的報紙,大明駐九州島總督府設立的那份《倭國特別報紙》又何至於占據倭國報紙市場最大的那塊蛋糕?犬養聞洪和野尻西勁又如何能一直狺狺狂吠?說一千道一萬,這些破事兒不就是因為倭國朝廷和幕府發行的報紙無法取信於倭國人嗎!
隻是心裏不爽歸不爽,德川家齊還是強忍著怒意問道:“鬆下君的意思是?”
鬆下一晚頓首拜道:“將軍閣下可知,商君在主持秦國變法之前,曾有南門立木的故事?”
聽到南門立木這四個字,德川家齊頓時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秦孝公十三年和十九年,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製,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讚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鬆下一晚話裏話外的意思,自然是讓幕府效仿商鞅變法前“南門立木”的故智,上演一出倭國版的“徙木立信”以豎立起幕府言出必踐的形象,從而提升幕府在倭國人心中的可信度。
暗自琢磨一番後,德川家齊越想便越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再望向鬆下一晚的目光中也沒有了剛才的那一絲不滿,反倒充滿了讚賞。
當然,效仿歸效仿,直接照抄卻是不行的,因為倭國的眾多藩主和大名同樣也知道“南門立木”的故事,他們絕不會眼睜睜的放任幕府上演“徙木立信”。
畢竟,一個在倭國人心中言出必踐的幕府,影響到的可是所有人的利益——當倭國人都認同幕府的時候,他們自然而然就會願意聽從幕府的命令,這就意味著那些藩主、大名有可能會失去對他們封地的控製權。
想到這裏,德川家齊便笑著問道:“鬆下君可有什麽好的想法?”
鬆下一晚心中長舒一口氣,一邊在心裏暗自誇獎自己機智如斯,一邊頓首拜道:“將軍閣下何不先推行姓氏,讓倭國的良民、賤民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姓氏?”
德川家齊忍不住有些懵。
剛剛說的是什麽事兒來著?
好像是南門立木,徙木立信。
可是這事兒跟踏馬推行姓氏又有個球的關係?
鬆下一晚頓首道:“商君變法,乃是變整個秦國之法,他所取信的對象也是秦國的所有人,如今我倭國有華族、藩主、大名、武士、浪人與良民、賤民等諸多人群,其中又以良民、賤民為最多,恰好良民與賤民皆無姓氏,甚至連浪人都瞧不起他們,倘若將軍閣下允許良民與賤民都擁有自己的姓氏,他們豈能不擁護將軍?”
“取得了他們的擁護之後,將軍再使人南門立林,自然也就可以起到徙木立信的效果。”
德川家齊又忍不住有些意動,感覺鬆下一晚的想法很是靠譜。
然而渡邊右衛門卻忍不住皺眉道:“鬆下君,你搞錯了問題的輕重緩急——商君是先有南門立木再有徙木立信,其後才是變法。可是依伱所言,卻是要先變法再南門立木,如此豈不是本末倒置?”
德川家齊忽然又感覺渡邊右衛門的說法比較靠譜,當下便望著渡邊右衛門問道:“渡邊君可有什麽好的辦法?”
鬆下一晚頓時心中大恨——就你渡邊右衛門聰明,居然時刻不忘出風頭?
隻是鬆下一晚再怎麽暗恨渡邊右衛門也沒什麽鳥用,現在德川家齊的思路明顯已經被渡邊右衛門帶到了另外一條線上。
渡邊右衛門頓首拜道:“將軍閣下,太史公在《貨殖列傳·序》中曾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渡邊右衛門一通之乎者也的長篇大論,直接把德川家齊給忽悠瘸了。
德川家齊確實能說一口流利的大明官話,也確實看過不少中原堂口的書籍,但是德川家齊屬於那種“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混子,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他那十七個妻妾的身上了,如今聽到太史公的《貨殖列傳》,德川家齊頓時就有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渡邊右門衛說的字兒多,那就是渡邊右衛門更牛逼!
想到這裏,德川家齊忍不住目光灼灼的盯著渡邊右衛門道:“渡邊君,請你大膽、詳細的說出你的想法,這對於我、對於幕府乃至對於倭國都很重要!”
德川家齊的一番屁話,頓時讓渡邊右衛門有一種我很重要、我很牛逼、我能影響倭國未來的滿足感。
自我陶醉了好一會兒後,渡邊右衛門才開口說道:“無論是武士、足輕還是良民、賤民,他們之所以不願意配合幕府進行封鎖,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擔心會餓肚子,所以,眼下的關鍵就是找一個跟武士、足輕們沒有關係且困頓一些的村子先封鎖起來,然後給那個村子供應糧食和藥材,保證那些村子裏的良賤都能夠活下去,後麵再封鎖其他的地方自然也就容易無比。”
渡邊右衛門的話音落下後,德川家齊頓時有些傻眼,鬆下一晚更是直接跳出來表示反對:“渡邊君,供應一個村子所需要的糧食和藥材很容易,可是你知道倭國有多少個村子?你知道他們到底需要的糧食和藥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