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香港,沒有一家正規的國術館。


    以義和團、小刀會等延續下來的認識,英國人害怕武術門派糾集起來,形成一股難以控製的力量,不僅禁止中國人光明正大的開設國術館授徒,也不允許公開的切磋武功。


    這是為什麽五十年代初有名的吳、陳比武,要在澳門舉行的原因。


    但是,王洪的劍術學校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在劍術學校的籌辦過程,有何爵士的全力支持,錢財物力,場地房宅,都是盡管挑最好的去做。


    在王洪與英國人坐在一起,磕磕絆絆的交流中英劍術時,這家劍術學校就得到了英國人的支持,成為了香港唯一特許的武術學校,雖然隻是專門教劍術。


    這裏即有英國人對王洪劍術的好感,也有王洪與何爵士辦校思路的原因。


    以英國人的認識,國術館,教的是一門一派的拳腳兵器,拒絕外人,不可見不可知的內部規矩甚多,卻沒有規則製約。


    而劍術學校,則是劍術愛好者接受指點,自由練習的公開場所。規矩公開,場地公開,規則公開,愛好劍術的英國人和其他歐洲人隨時出入,沒有英國人擔心的地方。


    有英國人的支持,在何爵士的資助下,劍術學校很快就開學了。


    學校是開門教學,有教無類,但是這個費用,就難免讓一般人望之生歎。


    何爵士的想法很簡單,能進這劍術學校學習的人,起碼得是富貴家庭,如果什麽人都能進得了門,那就失去了他投資這所學校的意義。


    所以學校表麵上看,有錢就能進來,但進來之後,有一處堪稱豪華的專門練劍場地,就不是人人能進的。


    除了外國人,不是何爵士指定的人,都將止步於門外。


    普通的學員想進去,除非是劍術水平達到了外國人認可的程度,這也給一些普通富家子弟一些希望。


    因為何爵士個人出資建立這個劍術學校,跟王洪提的就隻有這一個要求,所以,王洪也理解。


    何況,這事也有吃人家的嘴短的問題。何爵士請王洪執教這劍術學校,送房送車,高薪加補助,雖然對他這香港巨富而言,不算什麽,可王洪拿到手,也覺得心有不安。


    就這樣,王洪在香港開始了教劍的事業。


    劍術學校一開張,吸引的不是中國人,而是在港澳和廣州、廣州灣(湛江)的歐洲人。歐洲劍術是男女老少都能參與的一項運動,這些歐洲人遠在亞洲,能交際又能運動的,隻有馬術,現在多了一樣,就有不少人天天泡在劍術學校裏。


    他們沒事跑到劍術學校的專門場地裏,以劍會友,練劍結束後,還有專門的場所讓他們喝個茶、稍事休息,順便聊天交流,劍術學校頓時成為又一處新鮮的高級社交場所。


    這才是何爵士的真實意圖。


    他本人也常來這裏,學學太極劍,喝喝茶,與這些外國人談談生意和各國風俗,忙的不亦樂乎。


    卻苦了王洪。又得教剛剛入門的學員,又得輔助有一定基礎的學員,還得指點那些沒事過來練劍的外國佬,一個人當幾個人用。


    王洪不由的就想到從各地國術館招幾個助手過來。


    香港本地,雖然沒有明麵的國術館,可以不公開的方式,或者以教體育的名義順便教拳,或在家裏開設私場,或聚焦在村頭、巷尾、天台上教拳練拳的地方還有不少。


    比如香港精武體育會,蔡李佛的武館等等。私下教拳練拳的拳種,主要是珠江三角一帶的地方拳種和福建過來的拳種,還有一些客家人練的拳種,以黃飛鴻的洪拳、蔡李佛拳習者最眾。


    而北方的拳種剛剛南下,還沒有廣泛的練習人群。


    王洪也不知道各地相熟悉的國術館有沒有合適的人手,就先發電報,先把三個內弟叫了過來,劍術不會,先幫忙打雜。又往山東老家發電報,問姥爺有沒有來南方的想法。


    在這些人還都沒有到來的時候,因為兩個比武,劍術學校一下子就在粵港澳出了名。


    這不是王洪與人比武。


    第一次比武,是兩個歐洲佬,因為私人原因,居然要持劍決鬥,還把決鬥的地點放在了劍術學校。


    這時的歐洲已經明麵禁止了持劍決鬥,但私下裏,仍然不時發生。


    可香港隻有管理中國人的規定,卻沒對外國人比武做出什麽硬性的要求。


    英國人便以法無禁止為理由,即不同意,也不反對,任由事態發展。


    在一幫生怕事不大的外國佬的起哄下,王洪不得不接下了這場決鬥的裁判,隻是要求,在劍術學校裏,會將這場決鬥視為一場比賽,雙方必須使用比賽用的護具和專用劍。


    兩個決鬥的人開始還想用真劍,但在王洪的堅持下,最終聽從了王洪的要求。


    這場比賽的結果與王洪無關,但比賽本身,卻是這些身在異鄉的外國佬們,眼裏的大新聞。


    英國人待在香港也沒有太多的事情,對於這種不違反歐洲法律的決鬥比賽,當然喜聞樂見,立刻通知王洪,由香港方麵資助,定期進行比賽。


    就這樣,馬術、劍術,成了香港最熱門的運動。何爵士立刻在劍術館的邊上,uu看書 ukanhu 建起了劍術比賽場地。


    第二場決鬥也是兩個外國佬,可能涉及到了個人名譽,他們堅持用真劍。


    王洪很想拒絕,可英國人卻慫恿著王洪,接下這場比賽。


    原因是這兩個外國佬,都不是英國人,英國的法律管不到人家,香港的法律同樣也管不到。


    隻是比賽場地,放在了港口外停泊的一條大船上。


    這時各國的法律都不周全,隻要沒下船,並不視為進入港口所在的領土。


    到了比賽那天,從各處趕來看熱鬧的外國人,擠了滿滿一船。


    在這場比賽中,王洪沒有空手裁判,他拿著一根象教鞭的木棍,在劍已經臨身時,果斷出手,打開剌向要害的劍,保住了敗者的性命。


    結果倒好,比賽的最大勝利者,變成了他。


    ------


    每章一說:從武術科目裏分,徒手武術是老末;從練習人群分,專注於練徒手武技的也多為底層人士。中國古代上層人士的武藝,從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和唐代武舉考試內容可以略知一二。君子六藝中的射,大家都知道是弓箭。禦藝的意思原本是駕禦戰車,可後來,君子們人人攜劍,也就成了禦劍了。軍隊的武藝,自古以來,第一是弓箭,第二是長槍,第三是騎馬用弓箭,第四是騎馬用長槍,其他者,不入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之國術宗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清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清談並收藏民國之國術宗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