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納特羅思考了下雙方的優劣之後,他覺得王洪勝在靈活,而力氣不如。便在後三個回合中,不再取守勢,上來就進攻,想把王洪拖到糾纏的距離內,以力加巧取勝。
歐洲長劍很務實,遠剌、中劈,近了,還象短棍一樣兩頭打加奪械,甚至還不忘用手腳攻擊。
相比之下,中國的劍術,規律性很強,象劍舞多於擊劍,沒有一家劍法會如此瘋狂。即使一套好劍法,也不過是突出了劍術的某些特性,而不是攻擊性。
多納特羅自認為,把王洪拖進力氣,自己的勝算很大,他甚至不相信,王洪在近距離內,還能閃躲開他的上下兩路攻擊。
可多納特羅也知道,王洪的速度與反應比他快,便先穩紮穩打的,先把王洪頂在劍的前麵,再進入粘劍的狀態。
這下,場麵上就形成了王洪退,多納特羅緊逼不放的局麵。
粘劍,後世電影中常常見到:劍鬥雙方的劍死死地架格在一起,無知的導演,會拍出雙方像兩位力士掰手腕般壓來壓去比拚力氣,順便吹胡子瞪眼地說幾句豪氣萬丈的台詞。
實際戰鬥,卻根本不見到這種場景。
別忘了,東方與西方,真正的戰陣劍,如出一轍般,在劍身後半部不開刃,可抓,可格。
歐洲劍士一進入粘劍局麵,立即會以兩劍相交點為根基,或轉用劍柄擊人,或劍刃砍切拖割,距離合適甚至還可以突剌,那個兩劍相交處,反而成了杠杆力的支點,以此產生的技巧非常豐富,歐洲長劍形象的稱之為“繞劍”技術。
多納特羅的第一次嚐試失敗了,因為他的劍長,兩劍一粘,不待他感覺到王洪劍上的力量,那柄短劍便先變化起來,王洪居然走進了他的劍身之內,直撲他的胸腹。
他不知道,這就是中國劍術的身劍合一。
進退足利,以臂為柄,以長槍為第一對抗目標的劍術思路,是中國劍術的特點,貫穿於明清(後來的劍對劍,劍對空氣,好一點的算是簡化版,多數隻是劍舞)。
多納特羅無可奈何的輸了這一回合。
下一回合,多納特羅終於如願以償的堵住王洪,雙方的劍終於粘在了一起。
多納特羅心中大喜,劍半橫著,正要抬腿發力。
隻聽:“當”“當”“當”的三聲,王洪以他的劍不輕不重的剁在多納特羅的長劍劍身、劍柄上方、十字護手,然後就停在他的手上。
王洪的劍身變化,比多納特羅能想到的所有技巧都要豐富。
劍刃之斫、刃條之割、劍脊之拍、叩之而剁、貼之而抹,全在手腕翻動一念之間。
他以多納特羅的長劍為槍杆,輕輕幾剁,就讓多納特羅的長劍成了死物。
使多納特羅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個粘劍的機會,反成了送分題。
真正的中國武藝,看似根基於中華文化長河中的兵家,但骨子裏,卻是那個諸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而三易通篇所講的,就是一個‘變’字。
有誰研究過,武術套路的出現,與八股文是一個時期。
八股文是位於上者的精華,卻不能俯首做事。所以,那些套路,總合了種種道理、種種精要,卻鎖死了‘變’,導致隻能傳承,上陣無用。
而王洪的劍法,傳自宋時破甲,後來一直在捕快小吏的家族中流傳,保留了很大的原始特色,除了基本技法和一些原則,無甚套路。
在王洪學得形意純陽劍、八卦走轉變劍、太極身意連綿劍三種劍法後,在實戰和姥爺的幫助下,王洪一點點把這些劍法的優點融合了起來。這時的他,恍然發現,劍法除了必練的擊剌格洗四大類別,其餘隻有‘近而擊之,應而變之’這八個字。
又在拿到孫祿堂給他寫的那首詩‘身形應當似水流’這句上,找到了一些靈感。
‘應而變之’,吳殳這位明末清初,以研究槍法為主業的武學大家(隻字未提拳術的武術家),在槍法六品中所言:“一曰神化,我無所能,因敵成體。如水生波,如火作焰。”意思正是‘應敵而變,順敵之勢,槍刃如水波蔓延一般,如火焰炙烤一般,無謂形式,就進入了敵體’。
‘近身擊之’可以借鑒李小龍說過話:“我的全部武功精髓就是兩點:近身與發力。如果誰能掌握這兩點,則無論對何種類型的高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對方霹靂般的打倒”。
僅從這句直指武學核心的話而言,李小龍就擊倒了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徒手武術家。
這二位的說法,達不到以身體極限能力總結出來的‘身形應當似水流’,但距離這個境界,隻差分毫。
東方文化,以發掘出更多的技術和自身潛力為研究方向,歐洲卻在強化劍身攻擊力,硬件防護辦法。在這點上,西方比較直觀。
但是,王洪以中國武藝中的遊場較技方式,對抗沒考慮場地與更豐富的遊鬥技術的歐式劍術,從某個角度上講,反而占據了無規則的上風。
多納特羅三次近身,可王洪的劍身與之粘到就走,甚至借著劍的動作,人已經移形換位到身側,u看書 .uukansh打的全是身形的空間差,這讓多納特羅輸的莫名其妙,卻讓周圍觀看的人,讚不絕口。
歐洲人的劍法,不管是軍陣類還是決鬥類,都屬於直來直往,見不到這種身劍一體的風格。
多納特羅對王洪沒有定式的機變,拿不出合適的應對,隻能一輸再輸。
滿了五個回合後,大家停了下來。
眾多觀摩者立刻開始了興奮的討論,他們對中國劍術中的‘靈活’讚不絕口。甚至討論,在歐洲的劍術中,引進這一個方向。
多納特羅五個回合全輸,也沒有一絲惱火,見王洪被人圍著詢問他劍術中的各種問題。他就躲在一邊,拉著幾個熟悉的理論專家,認真的詢問著自己剛才的得失。
下一場,是使用迅捷劍或可稱為剌劍的劍手下場。
------
每章一說:有句話叫“十刀一劍”,意思是製造同等質量的刀和劍,在劍上花費的時間是刀的十倍。世家名流、王侯將相、高人雅士,不喜歡刀的原因,主要跟器具的寓意有關。刀法勇猛,劈砍斫切,技巧性被刀本身的特性所覆蓋,常人以拿著菜刀砍肉代入,以致刀客之技巧視而不見。而劍法,可剌可劈可割,技術全麵,策略性強,道理與兵法相合,所謂:悟其理而通其道,用之於治學,則成諸子百家;用之於治國,則成霸業強國;用之於殺伐,則成強兵猛將。
歐洲長劍很務實,遠剌、中劈,近了,還象短棍一樣兩頭打加奪械,甚至還不忘用手腳攻擊。
相比之下,中國的劍術,規律性很強,象劍舞多於擊劍,沒有一家劍法會如此瘋狂。即使一套好劍法,也不過是突出了劍術的某些特性,而不是攻擊性。
多納特羅自認為,把王洪拖進力氣,自己的勝算很大,他甚至不相信,王洪在近距離內,還能閃躲開他的上下兩路攻擊。
可多納特羅也知道,王洪的速度與反應比他快,便先穩紮穩打的,先把王洪頂在劍的前麵,再進入粘劍的狀態。
這下,場麵上就形成了王洪退,多納特羅緊逼不放的局麵。
粘劍,後世電影中常常見到:劍鬥雙方的劍死死地架格在一起,無知的導演,會拍出雙方像兩位力士掰手腕般壓來壓去比拚力氣,順便吹胡子瞪眼地說幾句豪氣萬丈的台詞。
實際戰鬥,卻根本不見到這種場景。
別忘了,東方與西方,真正的戰陣劍,如出一轍般,在劍身後半部不開刃,可抓,可格。
歐洲劍士一進入粘劍局麵,立即會以兩劍相交點為根基,或轉用劍柄擊人,或劍刃砍切拖割,距離合適甚至還可以突剌,那個兩劍相交處,反而成了杠杆力的支點,以此產生的技巧非常豐富,歐洲長劍形象的稱之為“繞劍”技術。
多納特羅的第一次嚐試失敗了,因為他的劍長,兩劍一粘,不待他感覺到王洪劍上的力量,那柄短劍便先變化起來,王洪居然走進了他的劍身之內,直撲他的胸腹。
他不知道,這就是中國劍術的身劍合一。
進退足利,以臂為柄,以長槍為第一對抗目標的劍術思路,是中國劍術的特點,貫穿於明清(後來的劍對劍,劍對空氣,好一點的算是簡化版,多數隻是劍舞)。
多納特羅無可奈何的輸了這一回合。
下一回合,多納特羅終於如願以償的堵住王洪,雙方的劍終於粘在了一起。
多納特羅心中大喜,劍半橫著,正要抬腿發力。
隻聽:“當”“當”“當”的三聲,王洪以他的劍不輕不重的剁在多納特羅的長劍劍身、劍柄上方、十字護手,然後就停在他的手上。
王洪的劍身變化,比多納特羅能想到的所有技巧都要豐富。
劍刃之斫、刃條之割、劍脊之拍、叩之而剁、貼之而抹,全在手腕翻動一念之間。
他以多納特羅的長劍為槍杆,輕輕幾剁,就讓多納特羅的長劍成了死物。
使多納特羅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個粘劍的機會,反成了送分題。
真正的中國武藝,看似根基於中華文化長河中的兵家,但骨子裏,卻是那個諸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而三易通篇所講的,就是一個‘變’字。
有誰研究過,武術套路的出現,與八股文是一個時期。
八股文是位於上者的精華,卻不能俯首做事。所以,那些套路,總合了種種道理、種種精要,卻鎖死了‘變’,導致隻能傳承,上陣無用。
而王洪的劍法,傳自宋時破甲,後來一直在捕快小吏的家族中流傳,保留了很大的原始特色,除了基本技法和一些原則,無甚套路。
在王洪學得形意純陽劍、八卦走轉變劍、太極身意連綿劍三種劍法後,在實戰和姥爺的幫助下,王洪一點點把這些劍法的優點融合了起來。這時的他,恍然發現,劍法除了必練的擊剌格洗四大類別,其餘隻有‘近而擊之,應而變之’這八個字。
又在拿到孫祿堂給他寫的那首詩‘身形應當似水流’這句上,找到了一些靈感。
‘應而變之’,吳殳這位明末清初,以研究槍法為主業的武學大家(隻字未提拳術的武術家),在槍法六品中所言:“一曰神化,我無所能,因敵成體。如水生波,如火作焰。”意思正是‘應敵而變,順敵之勢,槍刃如水波蔓延一般,如火焰炙烤一般,無謂形式,就進入了敵體’。
‘近身擊之’可以借鑒李小龍說過話:“我的全部武功精髓就是兩點:近身與發力。如果誰能掌握這兩點,則無論對何種類型的高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對方霹靂般的打倒”。
僅從這句直指武學核心的話而言,李小龍就擊倒了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徒手武術家。
這二位的說法,達不到以身體極限能力總結出來的‘身形應當似水流’,但距離這個境界,隻差分毫。
東方文化,以發掘出更多的技術和自身潛力為研究方向,歐洲卻在強化劍身攻擊力,硬件防護辦法。在這點上,西方比較直觀。
但是,王洪以中國武藝中的遊場較技方式,對抗沒考慮場地與更豐富的遊鬥技術的歐式劍術,從某個角度上講,反而占據了無規則的上風。
多納特羅三次近身,可王洪的劍身與之粘到就走,甚至借著劍的動作,人已經移形換位到身側,u看書 .uukansh打的全是身形的空間差,這讓多納特羅輸的莫名其妙,卻讓周圍觀看的人,讚不絕口。
歐洲人的劍法,不管是軍陣類還是決鬥類,都屬於直來直往,見不到這種身劍一體的風格。
多納特羅對王洪沒有定式的機變,拿不出合適的應對,隻能一輸再輸。
滿了五個回合後,大家停了下來。
眾多觀摩者立刻開始了興奮的討論,他們對中國劍術中的‘靈活’讚不絕口。甚至討論,在歐洲的劍術中,引進這一個方向。
多納特羅五個回合全輸,也沒有一絲惱火,見王洪被人圍著詢問他劍術中的各種問題。他就躲在一邊,拉著幾個熟悉的理論專家,認真的詢問著自己剛才的得失。
下一場,是使用迅捷劍或可稱為剌劍的劍手下場。
------
每章一說:有句話叫“十刀一劍”,意思是製造同等質量的刀和劍,在劍上花費的時間是刀的十倍。世家名流、王侯將相、高人雅士,不喜歡刀的原因,主要跟器具的寓意有關。刀法勇猛,劈砍斫切,技巧性被刀本身的特性所覆蓋,常人以拿著菜刀砍肉代入,以致刀客之技巧視而不見。而劍法,可剌可劈可割,技術全麵,策略性強,道理與兵法相合,所謂:悟其理而通其道,用之於治學,則成諸子百家;用之於治國,則成霸業強國;用之於殺伐,則成強兵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