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詢對太子徹底失望了,甚至公開表示了“亂家太子”這樣的神預言。很明顯,宣帝動了改換太子的念頭,而他看好的繼承者新人選是淮陽王劉欽。
劉欽是宣帝最寵愛的妃嬪張婕妤的兒子,劉奭的弟弟。劉詢曾經想過立張婕妤為皇後,可他永遠都過不去平君那道坎,最終還是改立了沒有子女的王氏為後,讓她全心全意撫養太子。
陛下對張婕妤心中憐惜,所以劉欽子憑母貴,從小就特別受宣帝的寵愛。最難得的是這個孩子沒有被寵壞,而是聰明伶俐、精通律法。(劉欽應該是很有才華的,他曾經作賦二篇(《漢書·藝文誌》有載),可惜今已不存。)
劉欽長得強壯高大,喜歡經書法律,聰明有才氣。宣帝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曾經那個遊遍京畿三輔、上下諸陵的自己,看到了當年輕歌走馬、年少輕狂的遊學生活。
於是,劉詢每每見到劉欽,都會感歎:“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真我子也!”(這才是身為我劉詢的兒子該有的樣子!)
聯想起陛下曾經對仁懦重儒的太子劉奭“亂我家者,太子也!”的斥責,和如今對喜歡法律、聰達有材的淮陽王劉欽“淮陽類我”的肯定。其中的政治含義不言而喻——寵妃愛子,劉詢真的打算另擇繼承人了!
陛下心思的改變驚起了朝野的動蕩,太子黨危在旦夕,劉奭的太子之位甚至是身家性命,在此一搏!
可事情為什麽會演變成這樣呢?
要說清宣帝執政後期,太子和皇帝之間的矛盾,首先要介紹一下政治形勢。劉詢會動搖國本,起了改立太子的心思,不僅僅是因為劉奭的政見與他不和,更牽扯了許多政治集團的糾紛與製衡。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咱們先來看幾對好朋友:浩星賜和趙充國是好朋友。魏相跟許廣漢是好朋友。韓延壽跟蓋寬饒關係好。楊惲跟韋玄成關係好。張敞給嚴延年寫過勸告信。馮奉世終生感念韓增的知遇之恩......
至於邴吉?他不能算結黨,因為......他跟所有人都是好朋友??連皇帝都把他當成父親一樣去尊敬。簡直就是個無政敵、無私仇、人品逆天的bug[允悲]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孝宣中後期的幾大政治集團,了解一下時代背景:
首先,外戚集團。宣帝朝的外戚以許(恭哀皇後的親戚)、史(劉詢奶奶史良娣的親戚)為尊。
然後是陛下的親信集團,這個可以和外戚歸為一類,比如金家(金日磾為首的顯貴),張家(張安世為首的士族)。
許史這樣的外戚在漢宣帝執政期間是怎樣的地位,我隻要提到另一對姓氏你們就明白了——“衛霍”!
“許史”指漢宣帝時外戚許伯和史高的並稱,常用來借指權門貴戚。後世許多詩文曾經出現過的“金張許史”一詞,則是指漢時的豪門四姓並稱,借指權門貴族。(這四姓指:金日磾、張安世、許廣漢、史恭、史高)
如果你將“金張許史”理解為《紅樓夢》裏的“賈史王薛”也不是不可以,隻不過金張許史比起紅樓夢裏的榮寧二府,地位還要更高一籌。不信我們來感受一波~
許史世家外親貴,宮錦千端買沉醉。——唐.李賀《許公子鄭姬歌》
豐貂長組金張輩,駟馬文衣許史家。——唐.杜牧《長安雜題長句六首》
金張及許史,夜夜尚留賓。——梁?簡文帝《長安道》
金張與許史,不知寒士名。——宋?陳與義《八音歌》
黃金買笑歌,用錢不複數。許史相經過,高門盈四壯。——唐.王維《偶然作》詩之五
李賀,杜牧,王維這樣出現在語文課本上的名字我們不會不知道,而他們以“許史”或“金張許史”為典故作詩,足以證明外戚集團的顯貴與勢力。
下麵是士大夫集團,代表人物如蓋寬饒,韓延壽,楊惲等。其實這個集團才是人最多的一個,以孝廉或太學為晉升途徑的官員士子都可以歸為此類。但是,正如蕭望之曾經說過的“各從其誌”(人各有誌),這些白衣卿相日後選擇的道路卻截然不同。
蕭望之是士大夫,但是他打擊韓延壽等人所在的集團,選擇了給孝宣皇帝當槍使、做親信。魏相是士大夫,但是他和外戚集團、尤其是許家關係親厚(參考蓋寬饒不給平恩侯許伯麵子,魏相直接笑他耍酒瘋)。
像魏相、蕭望之這樣與外戚關係密切的官員,並不能嚴格算在士大夫的集團裏,而是皇族集團。
皇族集團和士大夫集團才是劉詢和劉奭爭執的根本原因。士大夫不受信賴,卻因為孔孟之道認為自己有權利去插手治理國家,皇帝應該由儒生來教治國安邦。
皇族集團又是一個大概念。《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實不然,皇帝也是人,他不可能操縱所有人心。
雖然劉詢乾綱獨斷,但也會有責任的枷鎖限製他。他是老板,也要考慮員工福利,而家國天下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做的買賣。
皇族集團的信仰是陛下所帶來的惠利,劉詢被人詬病任人唯親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他用外戚和親信獲得了好處(滅霍),就得給人家發工資(封侯)。
外戚是一把刀,聰明的宣帝用它來打擊權臣大權獨攬,而能力不足者則被其反噬,造就王莽之亂。(還好宣帝控製得住外戚,不然就又多衍生出一個集團了)
士大夫則不然,他們的信仰不是皇權,而是儒家。甚至可以說,迂腐的士大夫,是瞧不起皇帝的(比如楊惲)。
他們尊崇孔孟這樣至聖先師,且自命清高。他們認為想要實現治國理政還萬民以康樂,關鍵在於皇帝是否聽自己的話。
在士大夫的心中,仁義禮教和聖人先哲才是最重要的,皇帝的自身能力與國家發展關係不大,國家應該交給儒生治理。
讀書人其實是一種很可怕的力量,他們書讀得多就能受到廣泛尊重,但有時卻會提筆寫死人,以輿論力量敗壞社稷。
可最令人崩潰的是,士大夫清高、重氣節。也就是說,他們符合人民群眾對於清官的基本要求,可以得到百姓愛戴。哪怕他們做錯了,該死,處於弱勢的無知百姓都會認為他們是對的,殺了他們的朝廷是在冤枉好人,皇帝就是個昏君(參考趙廣漢)!
而我們結合一下宣帝自身,就能明白。明明是自小學習儒家的太學生,讀書人出身的劉詢,為什麽會瘋狂打擊士大夫集團,哪怕被後世之人口誅筆伐(《資治通鑒》裏司馬光的評語就是站在宣帝不應該殺楊惲、蓋寬饒等人的立場上的)
宣帝短暫的人生,經曆過的事情太多了!巫蠱之禍、宗室謀反、西羌叛亂、權臣震主......法堯善舜,神文聖武於他而言不過是用來忽悠百姓的笑話。否則,他又怎麽會失去心中摯愛?[傷心]
所以,他選擇了漢家製度,選擇了傳揚千古的霸王道雜之。真的不能怪他對喜好儒學的太子發那麽大的火,儒家政治理想的完全實現是絕對的空想。哪怕是如今的二十一世紀,都不算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社會。
所謂的皇族和士族爭鬥,其實是從高祖開國就開始了的。祖輩沒有解決的、綿延了幾百年的爛攤子,宣帝能做的隻是盡己所能去緩和。你總不可能指望著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去推翻封建社會吧!
西漢到了孝宣朝最令人崩潰的兩股勢力其實是外戚和士大夫(是的,沒有宦官。重用宦官是從劉詢兒子劉奭開始的,等到了東漢才最為猖獗,成為了另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
外戚問題綿延整個西漢,從開國時的諸呂之亂到孝武皇帝一手扶持的衛霍家族再到如今的金張許史。他們是皇帝奪權的資本,同時也是下一任皇帝攬權的障礙。(之前沒出事真的是因為皇帝太優秀了:前七任皇帝出了四個廟號!等到元帝開始走下坡路,就控製不住他們這群外戚了,最後導致王莽篡漢。當然,衛霍和金張許史這幾家也都是善良的小天使,不作妖還建功立業,皇帝信任他們也是他們自身人品過硬。)
外戚問題很頭疼,可真正想讓劉詢罵娘的是儒生問題。這個爛攤子是他曾爺爺漢武帝劉徹和霍光留給他的,尤其是霍光!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名義上的主流地位。(是的,名義上的。)而實際地位的提供者是霍光(鹽鐵會議)
武帝雖然將治國方略從黃老改為儒家,但他骨子裏其實是法家。武帝朝的儒生,都是“外修儒以飾法”。也就是說,武帝朝的士大夫官員,雖然接受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但依舊是為了以法治民、自身名利而從政,想要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參考桑弘羊)
雖然武帝淘汰了一部分的酸腐儒生,但太學的建立、儒家經典的大力推行依舊使得國家儒生比例猛增。而這,隻是憤青誤國的開始。
不學無術的霍光,雖然不喜歡儒生,卻給了儒生一個日後作妖的機會。霍光為了打擊同為托孤大臣的對手桑弘揚,努力奪取政權而不顧後果召開了“鹽鐵會議”。
雖然鹽鐵會議打破了國家過分壟斷經營的市場經濟,緩和了社會矛盾並做到了部分還利於民。卻也大大提高了儒生的社會地位,為國家埋下了隱患。
因為霍光能取得鹽鐵會議的勝利,靠的是那六十個代表發言的“賢(酸)良(腐)方(儒)正(生)”。是他們跟禦史大夫整整辯論了五個多月,唇槍舌戰才將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舌戰群儒”的桑弘揚擊垮。(別被小說《三國演義》給騙了,諸葛亮從來沒有舌戰群儒過)
這件事就像宣帝滅霍。霍光和劉詢都是聰明人,他們也清楚外戚和腐儒可能會誤事,但是卻不得不重用這些人。因為你靠人家幫你奪權才能有今天的地位,不給發工資的話,以後誰還給你幹活?
這些問題等發展到了宣帝朝的時候,已經根本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了。(畢竟劉詢是人不是神[攤手])
宣帝重情義,而且有能力控製住外戚,任用有才華的官吏治理國家,所以他真正要打擊的是士大夫集團。
這些人雖然清高卻會誤國,甚至掌握輿論的力量蒙蔽人心。武帝和霍光留下的這個爛攤子,劉詢收拾了一輩子,被壓的喘不過氣來。
所以他惱怒太子是腐儒,所以他一遇到士大夫集團的問題就毫無耐心,甚至罔顧真相。這才有了蓋寬饒、韓延壽、楊惲等人的死。
漢宣帝累的快吐血了,才一點點緩和了朝廷裏腐儒過多、士族做大、外戚幹政的問題。現在劉奭身為他最器重的長子、一個王朝的皇太子,居然跟他說要重用儒生!這意味著他曾經所有的心血都有可能在這小子的手裏付之東流,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守住的漢室百年基業也將由盛轉衰。(可惜一語成讖了啊!)
在這一刻,為了國家,為了天下百姓,劉詢開始認真思考,是不是該換一個和自己一樣:以法治民、以德育人的儲君來帶領未來的大漢走下去呢?
可惜,人是思維動物更是情感動物。劉詢這一生,幾乎所有的錯誤都是為情而犯。幾乎所有關於許平君的決定都是毫不理智的。[傷心][傷心][傷心]
《大秦帝國》裏有一句名台詞:“為王者,不可有被別人牽製的軟處!”
可惜,劉詢有,而且屢試不爽。
陛下動了改立太子的心思,最先坐不住的是蕭望之。(邴吉做了五年丞相之後,在五鳳三年正月就死了,繼任者是黃霸。魏丙有聲的神話是過去式了,陛下想要動搖國本的時候也沒幾個老臣能跳出來阻止了[傷心]ps:韓增死的更早,五鳳二年就沒了[傷心])
蕭望之作為鐵杆太子黨(雖說他最後被自己最得意的門生給渣了[汗]),u看書 wwuukshu.cm 開始發揮他的憤青專長,給太子宣傳造勢——根據天人感應學說,有輿論說太廟失火是因為陛下要改立儲君。
然後是鄭吉處理的、西域烏孫因為改立王子造成內亂的匯報奏折也讓劉詢心裏“咯噔”了一下:王位繼承人的更換可以引發國家內亂,烏孫小國尚且如此,更何況泱泱大漢?!
最後是邛成太後王氏,她拿出了殺手鐧:“陛下還記得恭哀皇後嗎?!”
原本最恭謙、最沒存在感的皇後娘娘,居然成為了太子黨的最後一張王牌。
許平君,這三個字是劉詢這一生的劫數。
從故劍情深到南園遺愛,從厚蔭許氏到亂家太子。宣帝的每一個決定或對或錯都是為了她。這種時候,他忘記了理智忘記了抱負,隻是許平君一個人的丈夫。[傷心]
上有意欲用淮陽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許氏,俱從微起,故終不背焉。——《漢書·卷九·元帝紀第九》
每次看到這,真的是又感動又心碎t^t。劉詢忘不了許平君,忘不了此生唯一愛過的女人。所以,哪怕劉奭與他政見不合,哪怕他並不適合做儲君甚至皇帝,宣帝都要保住劉奭的太子位,隻因為他是平君的兒子![傷心](可是男神,如果你不立劉奭做太子,也許西漢不會亡的那麽快啊[淚]嗚嗚~劉秀要是你兒子該多好!t^t )
太子風波平定,劉詢的身後事如何他自己也猜不到,兒孫自有兒孫福吧~現在的陛下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既然上蒼給了他治國理政才華,那就去把大漢帝國推向巔峰吧!
劉欽是宣帝最寵愛的妃嬪張婕妤的兒子,劉奭的弟弟。劉詢曾經想過立張婕妤為皇後,可他永遠都過不去平君那道坎,最終還是改立了沒有子女的王氏為後,讓她全心全意撫養太子。
陛下對張婕妤心中憐惜,所以劉欽子憑母貴,從小就特別受宣帝的寵愛。最難得的是這個孩子沒有被寵壞,而是聰明伶俐、精通律法。(劉欽應該是很有才華的,他曾經作賦二篇(《漢書·藝文誌》有載),可惜今已不存。)
劉欽長得強壯高大,喜歡經書法律,聰明有才氣。宣帝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曾經那個遊遍京畿三輔、上下諸陵的自己,看到了當年輕歌走馬、年少輕狂的遊學生活。
於是,劉詢每每見到劉欽,都會感歎:“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真我子也!”(這才是身為我劉詢的兒子該有的樣子!)
聯想起陛下曾經對仁懦重儒的太子劉奭“亂我家者,太子也!”的斥責,和如今對喜歡法律、聰達有材的淮陽王劉欽“淮陽類我”的肯定。其中的政治含義不言而喻——寵妃愛子,劉詢真的打算另擇繼承人了!
陛下心思的改變驚起了朝野的動蕩,太子黨危在旦夕,劉奭的太子之位甚至是身家性命,在此一搏!
可事情為什麽會演變成這樣呢?
要說清宣帝執政後期,太子和皇帝之間的矛盾,首先要介紹一下政治形勢。劉詢會動搖國本,起了改立太子的心思,不僅僅是因為劉奭的政見與他不和,更牽扯了許多政治集團的糾紛與製衡。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咱們先來看幾對好朋友:浩星賜和趙充國是好朋友。魏相跟許廣漢是好朋友。韓延壽跟蓋寬饒關係好。楊惲跟韋玄成關係好。張敞給嚴延年寫過勸告信。馮奉世終生感念韓增的知遇之恩......
至於邴吉?他不能算結黨,因為......他跟所有人都是好朋友??連皇帝都把他當成父親一樣去尊敬。簡直就是個無政敵、無私仇、人品逆天的bug[允悲]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孝宣中後期的幾大政治集團,了解一下時代背景:
首先,外戚集團。宣帝朝的外戚以許(恭哀皇後的親戚)、史(劉詢奶奶史良娣的親戚)為尊。
然後是陛下的親信集團,這個可以和外戚歸為一類,比如金家(金日磾為首的顯貴),張家(張安世為首的士族)。
許史這樣的外戚在漢宣帝執政期間是怎樣的地位,我隻要提到另一對姓氏你們就明白了——“衛霍”!
“許史”指漢宣帝時外戚許伯和史高的並稱,常用來借指權門貴戚。後世許多詩文曾經出現過的“金張許史”一詞,則是指漢時的豪門四姓並稱,借指權門貴族。(這四姓指:金日磾、張安世、許廣漢、史恭、史高)
如果你將“金張許史”理解為《紅樓夢》裏的“賈史王薛”也不是不可以,隻不過金張許史比起紅樓夢裏的榮寧二府,地位還要更高一籌。不信我們來感受一波~
許史世家外親貴,宮錦千端買沉醉。——唐.李賀《許公子鄭姬歌》
豐貂長組金張輩,駟馬文衣許史家。——唐.杜牧《長安雜題長句六首》
金張及許史,夜夜尚留賓。——梁?簡文帝《長安道》
金張與許史,不知寒士名。——宋?陳與義《八音歌》
黃金買笑歌,用錢不複數。許史相經過,高門盈四壯。——唐.王維《偶然作》詩之五
李賀,杜牧,王維這樣出現在語文課本上的名字我們不會不知道,而他們以“許史”或“金張許史”為典故作詩,足以證明外戚集團的顯貴與勢力。
下麵是士大夫集團,代表人物如蓋寬饒,韓延壽,楊惲等。其實這個集團才是人最多的一個,以孝廉或太學為晉升途徑的官員士子都可以歸為此類。但是,正如蕭望之曾經說過的“各從其誌”(人各有誌),這些白衣卿相日後選擇的道路卻截然不同。
蕭望之是士大夫,但是他打擊韓延壽等人所在的集團,選擇了給孝宣皇帝當槍使、做親信。魏相是士大夫,但是他和外戚集團、尤其是許家關係親厚(參考蓋寬饒不給平恩侯許伯麵子,魏相直接笑他耍酒瘋)。
像魏相、蕭望之這樣與外戚關係密切的官員,並不能嚴格算在士大夫的集團裏,而是皇族集團。
皇族集團和士大夫集團才是劉詢和劉奭爭執的根本原因。士大夫不受信賴,卻因為孔孟之道認為自己有權利去插手治理國家,皇帝應該由儒生來教治國安邦。
皇族集團又是一個大概念。《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實不然,皇帝也是人,他不可能操縱所有人心。
雖然劉詢乾綱獨斷,但也會有責任的枷鎖限製他。他是老板,也要考慮員工福利,而家國天下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做的買賣。
皇族集團的信仰是陛下所帶來的惠利,劉詢被人詬病任人唯親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他用外戚和親信獲得了好處(滅霍),就得給人家發工資(封侯)。
外戚是一把刀,聰明的宣帝用它來打擊權臣大權獨攬,而能力不足者則被其反噬,造就王莽之亂。(還好宣帝控製得住外戚,不然就又多衍生出一個集團了)
士大夫則不然,他們的信仰不是皇權,而是儒家。甚至可以說,迂腐的士大夫,是瞧不起皇帝的(比如楊惲)。
他們尊崇孔孟這樣至聖先師,且自命清高。他們認為想要實現治國理政還萬民以康樂,關鍵在於皇帝是否聽自己的話。
在士大夫的心中,仁義禮教和聖人先哲才是最重要的,皇帝的自身能力與國家發展關係不大,國家應該交給儒生治理。
讀書人其實是一種很可怕的力量,他們書讀得多就能受到廣泛尊重,但有時卻會提筆寫死人,以輿論力量敗壞社稷。
可最令人崩潰的是,士大夫清高、重氣節。也就是說,他們符合人民群眾對於清官的基本要求,可以得到百姓愛戴。哪怕他們做錯了,該死,處於弱勢的無知百姓都會認為他們是對的,殺了他們的朝廷是在冤枉好人,皇帝就是個昏君(參考趙廣漢)!
而我們結合一下宣帝自身,就能明白。明明是自小學習儒家的太學生,讀書人出身的劉詢,為什麽會瘋狂打擊士大夫集團,哪怕被後世之人口誅筆伐(《資治通鑒》裏司馬光的評語就是站在宣帝不應該殺楊惲、蓋寬饒等人的立場上的)
宣帝短暫的人生,經曆過的事情太多了!巫蠱之禍、宗室謀反、西羌叛亂、權臣震主......法堯善舜,神文聖武於他而言不過是用來忽悠百姓的笑話。否則,他又怎麽會失去心中摯愛?[傷心]
所以,他選擇了漢家製度,選擇了傳揚千古的霸王道雜之。真的不能怪他對喜好儒學的太子發那麽大的火,儒家政治理想的完全實現是絕對的空想。哪怕是如今的二十一世紀,都不算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社會。
所謂的皇族和士族爭鬥,其實是從高祖開國就開始了的。祖輩沒有解決的、綿延了幾百年的爛攤子,宣帝能做的隻是盡己所能去緩和。你總不可能指望著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去推翻封建社會吧!
西漢到了孝宣朝最令人崩潰的兩股勢力其實是外戚和士大夫(是的,沒有宦官。重用宦官是從劉詢兒子劉奭開始的,等到了東漢才最為猖獗,成為了另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
外戚問題綿延整個西漢,從開國時的諸呂之亂到孝武皇帝一手扶持的衛霍家族再到如今的金張許史。他們是皇帝奪權的資本,同時也是下一任皇帝攬權的障礙。(之前沒出事真的是因為皇帝太優秀了:前七任皇帝出了四個廟號!等到元帝開始走下坡路,就控製不住他們這群外戚了,最後導致王莽篡漢。當然,衛霍和金張許史這幾家也都是善良的小天使,不作妖還建功立業,皇帝信任他們也是他們自身人品過硬。)
外戚問題很頭疼,可真正想讓劉詢罵娘的是儒生問題。這個爛攤子是他曾爺爺漢武帝劉徹和霍光留給他的,尤其是霍光!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名義上的主流地位。(是的,名義上的。)而實際地位的提供者是霍光(鹽鐵會議)
武帝雖然將治國方略從黃老改為儒家,但他骨子裏其實是法家。武帝朝的儒生,都是“外修儒以飾法”。也就是說,武帝朝的士大夫官員,雖然接受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但依舊是為了以法治民、自身名利而從政,想要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參考桑弘羊)
雖然武帝淘汰了一部分的酸腐儒生,但太學的建立、儒家經典的大力推行依舊使得國家儒生比例猛增。而這,隻是憤青誤國的開始。
不學無術的霍光,雖然不喜歡儒生,卻給了儒生一個日後作妖的機會。霍光為了打擊同為托孤大臣的對手桑弘揚,努力奪取政權而不顧後果召開了“鹽鐵會議”。
雖然鹽鐵會議打破了國家過分壟斷經營的市場經濟,緩和了社會矛盾並做到了部分還利於民。卻也大大提高了儒生的社會地位,為國家埋下了隱患。
因為霍光能取得鹽鐵會議的勝利,靠的是那六十個代表發言的“賢(酸)良(腐)方(儒)正(生)”。是他們跟禦史大夫整整辯論了五個多月,唇槍舌戰才將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舌戰群儒”的桑弘揚擊垮。(別被小說《三國演義》給騙了,諸葛亮從來沒有舌戰群儒過)
這件事就像宣帝滅霍。霍光和劉詢都是聰明人,他們也清楚外戚和腐儒可能會誤事,但是卻不得不重用這些人。因為你靠人家幫你奪權才能有今天的地位,不給發工資的話,以後誰還給你幹活?
這些問題等發展到了宣帝朝的時候,已經根本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了。(畢竟劉詢是人不是神[攤手])
宣帝重情義,而且有能力控製住外戚,任用有才華的官吏治理國家,所以他真正要打擊的是士大夫集團。
這些人雖然清高卻會誤國,甚至掌握輿論的力量蒙蔽人心。武帝和霍光留下的這個爛攤子,劉詢收拾了一輩子,被壓的喘不過氣來。
所以他惱怒太子是腐儒,所以他一遇到士大夫集團的問題就毫無耐心,甚至罔顧真相。這才有了蓋寬饒、韓延壽、楊惲等人的死。
漢宣帝累的快吐血了,才一點點緩和了朝廷裏腐儒過多、士族做大、外戚幹政的問題。現在劉奭身為他最器重的長子、一個王朝的皇太子,居然跟他說要重用儒生!這意味著他曾經所有的心血都有可能在這小子的手裏付之東流,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守住的漢室百年基業也將由盛轉衰。(可惜一語成讖了啊!)
在這一刻,為了國家,為了天下百姓,劉詢開始認真思考,是不是該換一個和自己一樣:以法治民、以德育人的儲君來帶領未來的大漢走下去呢?
可惜,人是思維動物更是情感動物。劉詢這一生,幾乎所有的錯誤都是為情而犯。幾乎所有關於許平君的決定都是毫不理智的。[傷心][傷心][傷心]
《大秦帝國》裏有一句名台詞:“為王者,不可有被別人牽製的軟處!”
可惜,劉詢有,而且屢試不爽。
陛下動了改立太子的心思,最先坐不住的是蕭望之。(邴吉做了五年丞相之後,在五鳳三年正月就死了,繼任者是黃霸。魏丙有聲的神話是過去式了,陛下想要動搖國本的時候也沒幾個老臣能跳出來阻止了[傷心]ps:韓增死的更早,五鳳二年就沒了[傷心])
蕭望之作為鐵杆太子黨(雖說他最後被自己最得意的門生給渣了[汗]),u看書 wwuukshu.cm 開始發揮他的憤青專長,給太子宣傳造勢——根據天人感應學說,有輿論說太廟失火是因為陛下要改立儲君。
然後是鄭吉處理的、西域烏孫因為改立王子造成內亂的匯報奏折也讓劉詢心裏“咯噔”了一下:王位繼承人的更換可以引發國家內亂,烏孫小國尚且如此,更何況泱泱大漢?!
最後是邛成太後王氏,她拿出了殺手鐧:“陛下還記得恭哀皇後嗎?!”
原本最恭謙、最沒存在感的皇後娘娘,居然成為了太子黨的最後一張王牌。
許平君,這三個字是劉詢這一生的劫數。
從故劍情深到南園遺愛,從厚蔭許氏到亂家太子。宣帝的每一個決定或對或錯都是為了她。這種時候,他忘記了理智忘記了抱負,隻是許平君一個人的丈夫。[傷心]
上有意欲用淮陽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許氏,俱從微起,故終不背焉。——《漢書·卷九·元帝紀第九》
每次看到這,真的是又感動又心碎t^t。劉詢忘不了許平君,忘不了此生唯一愛過的女人。所以,哪怕劉奭與他政見不合,哪怕他並不適合做儲君甚至皇帝,宣帝都要保住劉奭的太子位,隻因為他是平君的兒子![傷心](可是男神,如果你不立劉奭做太子,也許西漢不會亡的那麽快啊[淚]嗚嗚~劉秀要是你兒子該多好!t^t )
太子風波平定,劉詢的身後事如何他自己也猜不到,兒孫自有兒孫福吧~現在的陛下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既然上蒼給了他治國理政才華,那就去把大漢帝國推向巔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