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到了加冠之年,可以參政了。但是父子兩人秉持著“王道”和“霸道”的不同理念,注定要打起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最先出事的東郡太守韓延壽。五鳳元年,韓延壽因為與蕭望之結怨,被冤死。
介紹一下韓延壽吧,他和他的好朋友蓋寬饒、楊惲等都是是士大夫集團的典型代表。(宣帝朝的政治集團下章做個重點介紹)韓延壽出身詩書簪珠之家,三代人皆是清高士子,屬於古代士大夫君子的傑出代表。
他們家的人太清高了,雖說有才華,卻不太適合波譎雲詭的官場,所以後來的結局都不咋地。
韓延壽的父親因為反對燕王劉旦謀反,被害身亡。霍光很欽佩韓延壽的父親,同時也欣賞他的才華。於是提拔韓延壽做諫大夫,調任潁川太守。
這個潁川太守補的是趙廣漢的缺(那個時候趙廣漢被調去做京兆尹了)。韓延壽發現趙廣漢這個酷吏,因為害怕當地風俗聚朋結黨,竟然鼓勵官員百姓相互舉報!(難怪這貨能發明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舉報箱[挖鼻])
這導致潁川告發成風,百姓多結成仇怨。身為一個崇尚禮義,愛好古理的孺子,韓延壽對此表示很紮心。[攤手]
雖然他最開始也是想以道德教化百姓,跟人家講道理。但是,他不像蓋寬饒那麽迂腐,也還算聰明。
擒賊先擒王,韓延壽找了幾十個潁川百姓敬重的郡中長老,跟他們一起討論實行禮儀教化的方案。最後,大家共同商定嫁娶喪祭的禮儀和等級,百姓相親相愛,當地民風民俗大為改觀。
後來,韓延壽升任東郡太守,修建地方公立學校,對當地賢士以禮相待,在百姓中很有聲望。而補任他的潁川太守黃霸,也是因為沿用了他的方法治理潁川,才因政績出色重新被劉詢重視,後來提拔到中央的。
韓延壽絕對是個好官,可惜他碰上了一個憤青。蕭望之升任了禦史大夫(前文提過,劉詢想過任命蕭望之做丞相,而宣帝朝的丞相都是從禦史大夫上去的)補任他左馮翊官缺的就是韓延壽。
宣帝喜歡考核官員,同時對官員任命慎之又慎。韓延壽升官本來是件好事,可偏偏舉報告發充斥朝野。侍謁者福(一個名福的人,官職是侍謁者)跟蕭望之打小報告,說韓延壽做東郡太守時,挪用了一千萬的公款。
本來蕭望之有趙廣漢的前車之鑒,對於這種事是不想管的。於是他去問:邴吉,你怎麽看?(元芳黑人問號臉2333,皮了皮了)
丞相邴吉認為“更大赦,不須考。”然而,有些時候怕什麽來什麽的“墨菲定律”總是能讓曆史驚人的相似。
“會禦史當問東郡,望之因令並問之。”——《漢書·韓延壽傳》
在被蕭望之調查挪用一千萬公款的案子時,韓延壽幹了跟趙廣漢一樣的蠢事,他將查到的蕭望之做左馮翊時候虧空一百萬的事做威脅,想讓蕭望之不再調查自己,結果蕭望之是個憤青。結果就跟趙廣漢一樣咯,一封舉報信把蕭望之告上了朝廷。
宣帝當時真的很煩,他一天天為了吏治和外交已經夠忙了。你們這些底下的官員還不省心,相互檢舉揭發,狗咬狗的事一大堆,能不能讓我過兩天安生日子了啊!於是,宣帝倒是也沒有怎麽仔細調查,本能選擇了相信曾經滅霍立功的蕭望之。
太子這時候不幹了,韓延壽這樣的飽學之士是他最喜歡的,趕緊跑到父皇麵前給他求情。可惜,劉詢當時聽不進去勸。
韓延壽的結局也是跟趙廣漢一毛一樣,說他是誣告而蕭望之上奏的情況屬實。最後“天子惡之,延壽竟坐棄市。”
韓延壽被斬首那天,“吏民數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車轂,爭奏酒炙。”連百姓送葬的橋段都這麽像,感歎,又一個趙廣漢。
最可憐的是,趙廣漢的確是誣告,可韓延壽卻是被冤死的。事後,宣帝反應過來了,調查清楚了韓延壽挪用的那一千萬公款都是拿來修築城牆和防禦工事,保護當地百姓、抵抗蠻夷的,隻不過沒來得及上報而已。做錯了,後悔也沒用。
這事讓劉詢對蕭望之非常失望,把他打發去做太子太傅,而升任黃霸為禦史大夫、候補丞相。不曾想,讓蕭望之去教導儲君,才是真正埋下了更大的禍端。
這樣一個徹頭徹尾的冤案讓劉奭非常不滿,蓋寬饒、趙廣漢、韓延壽等人血淋淋的栗子擺在眼前,太子和皇帝之間就像是一個炸藥桶,一觸即發。
很快,導火索就來了。
還記得楊惲嗎?就是那個司馬遷的外孫,弘農楊氏的士族公子。他們一家子名人:姥爺是《史記》的作者,父親是前丞相、華陰楊氏一世祖,母親是個才比諸葛的奇女子,而楊惲自己是個文學家。
司馬遷因為在《史記》裏寫了很多漢朝皇帝的缺點和錯事,導致在成書之後他不敢發表。於是傳給了自己的小女兒,也就是楊惲的母親司馬英。
司馬英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她很清楚父親的遺願是希望史記能全部麵世,沒有任何刪減。
所以在司馬英帶著《史記》初稿和相關資料一起嫁進楊家(這真是全世界最珍貴的嫁妝了)之後,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她與丈夫楊敞商量,決定將《史記》送往老家——華山腳下的華陰縣珍藏。
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藏之名山”一事的真實意義。
楊惲自幼熟讀史記,身為文學家,他對外公的這部曠世巨作愛不釋手。
等到孝武、孝昭、霍光三任國家名義或實際上的領導人都去世以後,孝宣皇帝劉詢隱忍滅霍,大權獨攬。
終於,楊惲等到了一個對巫蠱之禍恨之入骨的皇帝,等到了一個能創造中興盛世的明君。
於是,帶著外祖和母親的遺願,楊惲將《太史公書》奉獻給了漢宣帝劉詢。(史記成書的時候沒有名字,就叫《太史公書》,直到三國才取了名字,改稱《史記》)
劉詢也是自幼熟讀儒家經典的人,他很清楚自己麵前是怎樣一部傳世名作。他答應了楊惲,不溢美不隱惡,將《太史公書》完整的收藏在了皇家圖書館,這也為後來石渠閣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楊惲有才華,可惜,挫折才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因為他這一輩子太順了,所以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傲。他的桀驁不馴已經到了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裏的地步。
本來一切都好好的,內朝被楊惲治理的井井有條,直到出了戴長樂的案子。
韓延壽狗帶之後不久,太仆戴長樂被人匿名舉報瀆職枉法,正在接受廷尉(於定國)的調查。說起這貨,那真是硬生生把自己給笨死了。
戴長樂會被彈劾其實一點也不冤。事情是這樣的,宣帝要到太廟祭祖,彩排的時候安排戴長樂做替身。結果戴長樂回去的時候跟朋友吹噓說:“我親麵見受詔,副帝肄,秺侯禦。”(潛台詞就是:老子過了把皇帝癮!)
這話可真是太欠揍了,於是很快就被舉報了。偏巧,楊惲恃才傲物,喜歡諷刺和挖苦別人。於是戴長樂以為是楊惲說了自己的壞話。
這個戴長樂其實沒什麽才華,他能混到太仆這樣的官銜,完全因為他是宣帝的發小,倆人一起在鴻固原做遊俠。重情重義的陛下念著跟他輕劍快馬、年少馳騁的情意而已。
楊惲跟韓延壽關係不錯,所以戴長樂就跟於定國說,楊惲他因為韓延壽被冤死而“以主上為戲,語近悖逆”(拿皇帝開玩笑+詛咒)
廷尉府對這種事當然要調查啊,就去問楊惲說沒說過,楊惲當然否認。
可要知道,楊惲說話相當刻薄。不管對方是同僚、下屬還是上司,得著機會,他總是使勁兒說對方的缺點,刀刀往人心口上捅,受的都是內傷。
因為少年得誌,眼高於頂,楊惲得罪了不少人,結果涼涼了。[吃瓜]
出言輕蔑的話換誰誰不生氣啊,更何況宣帝是九五之尊。最後,對於戴長樂、楊惲的互撕事件,宣帝各打五十大板:都撤職了事,貶為庶人。(值得一提的是,就這麽一場撕逼大戰,《漢書·楊惲傳》還誕生了一個成語——一丘之貉)
你說咱都貶職回家的,就消停待著唄。他偏不!楊惲不僅不思悔改,還變本加厲的說話不積德,負能量滿滿。不僅大肆置辦田宅,還對朋友和侄子的忠言逆耳置若罔聞,大加反駁。
因為他最崇拜的人是姥爺司馬遷,所以他幹脆仿照太史公的《報任安書》寫了一篇《報孫會宗書》來回應自己每日的大宴賓客,尋歡作樂。
此信中,有對皇帝的怨恨,有對孫會宗的挖苦,還為自己狂放不羈的行為辯解。整封信寫得鋒芒畢露,與其外祖司馬遷《報任安書》桀驁不馴的風格如出一轍。
而最離譜的是,楊惲居然還開了個講壇,整天給人講他外祖父的《史記》,大談帝王隱事。事情做得這麽過分,倔強如楊惲,怕是要把路走到頭咯。
果然,五鳳四年四月,天上出現日食,楊惲的末日來了。根據天人感應學說,是時候找一個替罪羊出來整頓吏治了。於是就有人上書將日食歸咎於楊惲驕奢不悔,他再次被捕入獄。
最慘的是,廷尉搜出了《報孫會宗書》。那可是皇帝啊,他能忍你罵他一次,不代表可以忍第二次。於是,楊惲被腰斬,孫會宗免職。
其實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韋玄成和楊惲是好朋友,結果被正在氣頭上的劉詢免了職。後來,又因為陪祀惠帝祠廟時犯錯,被剝奪爵位。韋玄成生性至孝,失去爵位讓他覺得對不起父兄,嚎啕大哭。(我就說這小子是分散蹦噠的嘛[攤手])
太子喜歡楊惲,喜歡蓋寬饒,喜歡韋玄成,喜歡韓延壽......結果。。。都被他爹給幹掉了![笑cry]
他給那麽多士大夫求情,換來的卻還是父親對於他們無情的打擊,劉奭憤怒了。而楊惲之死就是壓倒駱駝的那最後一根稻草。
終於,父子之戰爆發。
元帝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嚐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漢書·元帝紀第九》
這段話實在是太出名了,所以我直接貼原文。翻譯一下就是,因為之前那些士大夫的狗帶,傷害到了太子劉奭的幼小心靈。有一回陪父皇吃飯的時候,就委婉的表示:“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
就這一句話,宣帝怒了。
如果劉詢沒記錯的話,上一個這麽說的人是蓋寬饒,然後他在宮前北樓下自刎,已經涼透了。楊惲、蓋寬饒的死不僅沒能點醒太子,甚至還差點令他們父子反目。宣帝的心都碎了!
那是他這輩子發的最大一次火,連義渠安國惹得西羌叛亂他都沒有這麽失態過。
不僅僅是憤怒,還有寒心。
他和平君的兒子,他最看重的嫡長子,這個國家的太子,竟然會如此迂腐!劉詢可以剁了義渠安國,可以殺了那些酸腐儒生。可是,現在那個天真的大談仁孝治國的人是自己的親兒子,宣帝真的崩潰了。
劉詢終於說出了那句彪炳史冊,貫穿他一生的執政理念——“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是的,不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不是“修儒以飾法”,而是“霸王道雜之”!
“霸道”意味法家,以法律立政,以刑名束民。“王道”即是儒家,以仁義治民,以道德教化。u看書 .uukansu.cm 最簡單通俗的解釋就是“胡蘿卜+大棒”“打板子給甜棗”。
劉詢所尊崇的漢家製度,其影響甚至可以穿越曆史長河,直到今日之社會。“霸王道雜之”,難道不是跟我大天朝在強調法治社會的同時,還積極鼓勵民眾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揚光大的行為大同小異嗎?!
一句話,將治國之根本點透。次卿哥哥,中宗宣帝,你這樣的政治天才不將漢帝國推向巔峰都說不過去啊!
可惜,這些道理,劉詢明白,太子不懂。劉奭沉醉在那群崇尚周禮、不能洞察世事變化卻喜好厚古薄今的俗儒為自己編織的“天下大同”的美夢裏。劉奭不想要大棒,他隻想捧著胡蘿卜去跟人家講禮儀道德!
宣帝的心在滴血,他是懲處了很多儒生,但那是不得已而為之。孩子,你的父親不想讓你被輿論道德左右,他希望你明辨是非。他希望你知道,身為一個國家的儲君,是不可能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匈奴講道理的。
可惜,劉奭隻知道父皇處置了他欣賞的人,隻知道陛下最近殺伐過重了。劉詢看著自己已經成年的兒子,無力感直達心底。
劉詢瞬間變了臉色,發出了他這一生唯一做過的一次神預言:“亂我漢家者,太子也!”(可惜一語成讖,漢元帝劉奭在位期間,因為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父子關係為何會到了這樣的地步?劉詢到底會不會廢太子呢?劉奭又會否能明白宣帝的苦心呢?
請!看!下!集!233333
最先出事的東郡太守韓延壽。五鳳元年,韓延壽因為與蕭望之結怨,被冤死。
介紹一下韓延壽吧,他和他的好朋友蓋寬饒、楊惲等都是是士大夫集團的典型代表。(宣帝朝的政治集團下章做個重點介紹)韓延壽出身詩書簪珠之家,三代人皆是清高士子,屬於古代士大夫君子的傑出代表。
他們家的人太清高了,雖說有才華,卻不太適合波譎雲詭的官場,所以後來的結局都不咋地。
韓延壽的父親因為反對燕王劉旦謀反,被害身亡。霍光很欽佩韓延壽的父親,同時也欣賞他的才華。於是提拔韓延壽做諫大夫,調任潁川太守。
這個潁川太守補的是趙廣漢的缺(那個時候趙廣漢被調去做京兆尹了)。韓延壽發現趙廣漢這個酷吏,因為害怕當地風俗聚朋結黨,竟然鼓勵官員百姓相互舉報!(難怪這貨能發明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舉報箱[挖鼻])
這導致潁川告發成風,百姓多結成仇怨。身為一個崇尚禮義,愛好古理的孺子,韓延壽對此表示很紮心。[攤手]
雖然他最開始也是想以道德教化百姓,跟人家講道理。但是,他不像蓋寬饒那麽迂腐,也還算聰明。
擒賊先擒王,韓延壽找了幾十個潁川百姓敬重的郡中長老,跟他們一起討論實行禮儀教化的方案。最後,大家共同商定嫁娶喪祭的禮儀和等級,百姓相親相愛,當地民風民俗大為改觀。
後來,韓延壽升任東郡太守,修建地方公立學校,對當地賢士以禮相待,在百姓中很有聲望。而補任他的潁川太守黃霸,也是因為沿用了他的方法治理潁川,才因政績出色重新被劉詢重視,後來提拔到中央的。
韓延壽絕對是個好官,可惜他碰上了一個憤青。蕭望之升任了禦史大夫(前文提過,劉詢想過任命蕭望之做丞相,而宣帝朝的丞相都是從禦史大夫上去的)補任他左馮翊官缺的就是韓延壽。
宣帝喜歡考核官員,同時對官員任命慎之又慎。韓延壽升官本來是件好事,可偏偏舉報告發充斥朝野。侍謁者福(一個名福的人,官職是侍謁者)跟蕭望之打小報告,說韓延壽做東郡太守時,挪用了一千萬的公款。
本來蕭望之有趙廣漢的前車之鑒,對於這種事是不想管的。於是他去問:邴吉,你怎麽看?(元芳黑人問號臉2333,皮了皮了)
丞相邴吉認為“更大赦,不須考。”然而,有些時候怕什麽來什麽的“墨菲定律”總是能讓曆史驚人的相似。
“會禦史當問東郡,望之因令並問之。”——《漢書·韓延壽傳》
在被蕭望之調查挪用一千萬公款的案子時,韓延壽幹了跟趙廣漢一樣的蠢事,他將查到的蕭望之做左馮翊時候虧空一百萬的事做威脅,想讓蕭望之不再調查自己,結果蕭望之是個憤青。結果就跟趙廣漢一樣咯,一封舉報信把蕭望之告上了朝廷。
宣帝當時真的很煩,他一天天為了吏治和外交已經夠忙了。你們這些底下的官員還不省心,相互檢舉揭發,狗咬狗的事一大堆,能不能讓我過兩天安生日子了啊!於是,宣帝倒是也沒有怎麽仔細調查,本能選擇了相信曾經滅霍立功的蕭望之。
太子這時候不幹了,韓延壽這樣的飽學之士是他最喜歡的,趕緊跑到父皇麵前給他求情。可惜,劉詢當時聽不進去勸。
韓延壽的結局也是跟趙廣漢一毛一樣,說他是誣告而蕭望之上奏的情況屬實。最後“天子惡之,延壽竟坐棄市。”
韓延壽被斬首那天,“吏民數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車轂,爭奏酒炙。”連百姓送葬的橋段都這麽像,感歎,又一個趙廣漢。
最可憐的是,趙廣漢的確是誣告,可韓延壽卻是被冤死的。事後,宣帝反應過來了,調查清楚了韓延壽挪用的那一千萬公款都是拿來修築城牆和防禦工事,保護當地百姓、抵抗蠻夷的,隻不過沒來得及上報而已。做錯了,後悔也沒用。
這事讓劉詢對蕭望之非常失望,把他打發去做太子太傅,而升任黃霸為禦史大夫、候補丞相。不曾想,讓蕭望之去教導儲君,才是真正埋下了更大的禍端。
這樣一個徹頭徹尾的冤案讓劉奭非常不滿,蓋寬饒、趙廣漢、韓延壽等人血淋淋的栗子擺在眼前,太子和皇帝之間就像是一個炸藥桶,一觸即發。
很快,導火索就來了。
還記得楊惲嗎?就是那個司馬遷的外孫,弘農楊氏的士族公子。他們一家子名人:姥爺是《史記》的作者,父親是前丞相、華陰楊氏一世祖,母親是個才比諸葛的奇女子,而楊惲自己是個文學家。
司馬遷因為在《史記》裏寫了很多漢朝皇帝的缺點和錯事,導致在成書之後他不敢發表。於是傳給了自己的小女兒,也就是楊惲的母親司馬英。
司馬英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她很清楚父親的遺願是希望史記能全部麵世,沒有任何刪減。
所以在司馬英帶著《史記》初稿和相關資料一起嫁進楊家(這真是全世界最珍貴的嫁妝了)之後,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她與丈夫楊敞商量,決定將《史記》送往老家——華山腳下的華陰縣珍藏。
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藏之名山”一事的真實意義。
楊惲自幼熟讀史記,身為文學家,他對外公的這部曠世巨作愛不釋手。
等到孝武、孝昭、霍光三任國家名義或實際上的領導人都去世以後,孝宣皇帝劉詢隱忍滅霍,大權獨攬。
終於,楊惲等到了一個對巫蠱之禍恨之入骨的皇帝,等到了一個能創造中興盛世的明君。
於是,帶著外祖和母親的遺願,楊惲將《太史公書》奉獻給了漢宣帝劉詢。(史記成書的時候沒有名字,就叫《太史公書》,直到三國才取了名字,改稱《史記》)
劉詢也是自幼熟讀儒家經典的人,他很清楚自己麵前是怎樣一部傳世名作。他答應了楊惲,不溢美不隱惡,將《太史公書》完整的收藏在了皇家圖書館,這也為後來石渠閣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楊惲有才華,可惜,挫折才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因為他這一輩子太順了,所以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傲。他的桀驁不馴已經到了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裏的地步。
本來一切都好好的,內朝被楊惲治理的井井有條,直到出了戴長樂的案子。
韓延壽狗帶之後不久,太仆戴長樂被人匿名舉報瀆職枉法,正在接受廷尉(於定國)的調查。說起這貨,那真是硬生生把自己給笨死了。
戴長樂會被彈劾其實一點也不冤。事情是這樣的,宣帝要到太廟祭祖,彩排的時候安排戴長樂做替身。結果戴長樂回去的時候跟朋友吹噓說:“我親麵見受詔,副帝肄,秺侯禦。”(潛台詞就是:老子過了把皇帝癮!)
這話可真是太欠揍了,於是很快就被舉報了。偏巧,楊惲恃才傲物,喜歡諷刺和挖苦別人。於是戴長樂以為是楊惲說了自己的壞話。
這個戴長樂其實沒什麽才華,他能混到太仆這樣的官銜,完全因為他是宣帝的發小,倆人一起在鴻固原做遊俠。重情重義的陛下念著跟他輕劍快馬、年少馳騁的情意而已。
楊惲跟韓延壽關係不錯,所以戴長樂就跟於定國說,楊惲他因為韓延壽被冤死而“以主上為戲,語近悖逆”(拿皇帝開玩笑+詛咒)
廷尉府對這種事當然要調查啊,就去問楊惲說沒說過,楊惲當然否認。
可要知道,楊惲說話相當刻薄。不管對方是同僚、下屬還是上司,得著機會,他總是使勁兒說對方的缺點,刀刀往人心口上捅,受的都是內傷。
因為少年得誌,眼高於頂,楊惲得罪了不少人,結果涼涼了。[吃瓜]
出言輕蔑的話換誰誰不生氣啊,更何況宣帝是九五之尊。最後,對於戴長樂、楊惲的互撕事件,宣帝各打五十大板:都撤職了事,貶為庶人。(值得一提的是,就這麽一場撕逼大戰,《漢書·楊惲傳》還誕生了一個成語——一丘之貉)
你說咱都貶職回家的,就消停待著唄。他偏不!楊惲不僅不思悔改,還變本加厲的說話不積德,負能量滿滿。不僅大肆置辦田宅,還對朋友和侄子的忠言逆耳置若罔聞,大加反駁。
因為他最崇拜的人是姥爺司馬遷,所以他幹脆仿照太史公的《報任安書》寫了一篇《報孫會宗書》來回應自己每日的大宴賓客,尋歡作樂。
此信中,有對皇帝的怨恨,有對孫會宗的挖苦,還為自己狂放不羈的行為辯解。整封信寫得鋒芒畢露,與其外祖司馬遷《報任安書》桀驁不馴的風格如出一轍。
而最離譜的是,楊惲居然還開了個講壇,整天給人講他外祖父的《史記》,大談帝王隱事。事情做得這麽過分,倔強如楊惲,怕是要把路走到頭咯。
果然,五鳳四年四月,天上出現日食,楊惲的末日來了。根據天人感應學說,是時候找一個替罪羊出來整頓吏治了。於是就有人上書將日食歸咎於楊惲驕奢不悔,他再次被捕入獄。
最慘的是,廷尉搜出了《報孫會宗書》。那可是皇帝啊,他能忍你罵他一次,不代表可以忍第二次。於是,楊惲被腰斬,孫會宗免職。
其實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韋玄成和楊惲是好朋友,結果被正在氣頭上的劉詢免了職。後來,又因為陪祀惠帝祠廟時犯錯,被剝奪爵位。韋玄成生性至孝,失去爵位讓他覺得對不起父兄,嚎啕大哭。(我就說這小子是分散蹦噠的嘛[攤手])
太子喜歡楊惲,喜歡蓋寬饒,喜歡韋玄成,喜歡韓延壽......結果。。。都被他爹給幹掉了![笑cry]
他給那麽多士大夫求情,換來的卻還是父親對於他們無情的打擊,劉奭憤怒了。而楊惲之死就是壓倒駱駝的那最後一根稻草。
終於,父子之戰爆發。
元帝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嚐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漢書·元帝紀第九》
這段話實在是太出名了,所以我直接貼原文。翻譯一下就是,因為之前那些士大夫的狗帶,傷害到了太子劉奭的幼小心靈。有一回陪父皇吃飯的時候,就委婉的表示:“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
就這一句話,宣帝怒了。
如果劉詢沒記錯的話,上一個這麽說的人是蓋寬饒,然後他在宮前北樓下自刎,已經涼透了。楊惲、蓋寬饒的死不僅沒能點醒太子,甚至還差點令他們父子反目。宣帝的心都碎了!
那是他這輩子發的最大一次火,連義渠安國惹得西羌叛亂他都沒有這麽失態過。
不僅僅是憤怒,還有寒心。
他和平君的兒子,他最看重的嫡長子,這個國家的太子,竟然會如此迂腐!劉詢可以剁了義渠安國,可以殺了那些酸腐儒生。可是,現在那個天真的大談仁孝治國的人是自己的親兒子,宣帝真的崩潰了。
劉詢終於說出了那句彪炳史冊,貫穿他一生的執政理念——“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是的,不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不是“修儒以飾法”,而是“霸王道雜之”!
“霸道”意味法家,以法律立政,以刑名束民。“王道”即是儒家,以仁義治民,以道德教化。u看書 .uukansu.cm 最簡單通俗的解釋就是“胡蘿卜+大棒”“打板子給甜棗”。
劉詢所尊崇的漢家製度,其影響甚至可以穿越曆史長河,直到今日之社會。“霸王道雜之”,難道不是跟我大天朝在強調法治社會的同時,還積極鼓勵民眾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揚光大的行為大同小異嗎?!
一句話,將治國之根本點透。次卿哥哥,中宗宣帝,你這樣的政治天才不將漢帝國推向巔峰都說不過去啊!
可惜,這些道理,劉詢明白,太子不懂。劉奭沉醉在那群崇尚周禮、不能洞察世事變化卻喜好厚古薄今的俗儒為自己編織的“天下大同”的美夢裏。劉奭不想要大棒,他隻想捧著胡蘿卜去跟人家講禮儀道德!
宣帝的心在滴血,他是懲處了很多儒生,但那是不得已而為之。孩子,你的父親不想讓你被輿論道德左右,他希望你明辨是非。他希望你知道,身為一個國家的儲君,是不可能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匈奴講道理的。
可惜,劉奭隻知道父皇處置了他欣賞的人,隻知道陛下最近殺伐過重了。劉詢看著自己已經成年的兒子,無力感直達心底。
劉詢瞬間變了臉色,發出了他這一生唯一做過的一次神預言:“亂我漢家者,太子也!”(可惜一語成讖,漢元帝劉奭在位期間,因為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父子關係為何會到了這樣的地步?劉詢到底會不會廢太子呢?劉奭又會否能明白宣帝的苦心呢?
請!看!下!集!2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