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群峰之上,俯臨千仞之餘”,最居形勝,此地九峰環抱,碧溪前流,連山巍峨,四野皆碧,茂樹鬱鬱,長澗南瀉,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灑流,望之雪霏,聽之風起。
南宋以來,張紫陽真人等五位祖師,弘揚妙道,天下從之頗眾,道風大振,成為中國道教南宗祖庭。
道教第一部藏經“桐柏宮小道藏”的匯集編撰之地。司馬承禎等依據桐柏宮小道藏的三洞經文,成為唐開元版《道藏經》。
天台山和桐柏山原初為一,而道釋稱謂有別,即釋謂之天台,道謂之桐柏。屬道教72福地之第44福地。
三國赤烏二年,“道冠兩儀之先,各絕萬物之始”的太極葛仙翁,高道葛玄真人在桐柏煉丹,詩曰:高高山上山,山中白雲間。瀑布低頭看,青天舉手攀。石梁橫海外,風笛落人間。不見紅塵客,時時鶴往還。
真人侄孫即是名揚天下的煉丹家葛洪。南明蕭梁時,陶弘景於天監七年至十一年居天台山多年,創佛道雙修理論。隋唐五代,以天台桐柏觀為中心,上清派高道輩出,主要有徐則、王遠知、葉法善、司馬承禎、田虛應、馮惟良、應夷節、徐靈府、葉藏質、杜光庭、厲歸真、朱霄外等。唐代中葉,陶弘景四傳弟子司馬承禎居天台山30多年,將佛教天台宗止觀並重的修習方法融入清派道術,創立“三或”、“五漸”、“七階”的修煉養生理論,武後、睿宗、玄宗相繼四次詔見問道,名重天下。
天台山玉霄宮上清派道士葉藏質募造道經一藏,號《玉霄藏》,為《桐柏道藏》,達千餘卷,為當地全國兩大道藏之一。兩宋時期,內丹學說興起,出生於天台的張伯端代表作《悟真篇》,主張“先命後性,性命雙修”。
以人體為鼎爐,以人體內精、為藥物,運用神去燒煉,達到精氣神的合一。
此書為古代氣功學與道教宗的主要經典。
張伯端晚年居天台桐柏宮,廣授道徒,後被尊為南宗始祖,桐柏宮被奉為南宗祖庭。
宋時桐柏宮占地千畝,宮觀林立,棟宇交接。桐柏山中有三十六宮、七十二觀、一百零八道高。
朝延先後任命曾幾、陸遊、朱熹等為桐柏宮執事領管。其中朱熹注遍天下文章,解盡世間經書,唯於號稱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百思不得其解,時時掩卷長歎。時至1959年,天台縣修建水庫、發電站,桐柏宮玉沉濤濤之中。
三人登至天台山主峰華頂,放眼望去,周圍皆是懸崖峭壁,石梁如瀑。
過拜經台往西,循山崖徒徑,可攀至黃經洞。
“這就是當年書聖王羲之學書的地方。”一個年青的女導遊說:“王羲之此前從會稽來到天台山,向白雲先生學習永字八法。白雲先生東晉初隱於天台墟,是高道書法家,俗姓許,字紫真。”
“天台靈墟是被水庫給淹了吧?”燕玄虎問女導遊。
女導遊說:“王羲之有《記白雲先生書訣》一文。書訣雲:天台紫真謂予曰:予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大則風神生。把筆抵峰,肇乎本性。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敬茲法也,書妙盡矣。王羲之聞聽大受啟發,裂帛寫《黃庭經》贈老師白雲先生,藏《黃庭經》之洞,後人稱之為黃經洞。
大家看,王羲之拜白雲先生為師,細細體味師訓書訣,uu看書.uuanshu.om 汲取山川靈氣,受日月光華,鑽研苦練,晨昏洗筆,竟使沲水為墨,這就是王羲之的墨池。”
“聽說南宗祖庭就在天台山上,如今是不是也沉入水底了?”有一位老者問導遊。
導遊說:“桐柏宮原名桐柏觀、桐柏崇道觀,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三國吳赤烏元年,高道葛玄來此煉丹,建**院,唐景雲二年,睿宗下詔在**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觀,元和年間,馮惟良又建降真堂、白雲亭、悠閑亭、上清室。
太和、鹹通年間,徐靈府、葉藏嶽先後重修,元稹、劉處靜作記。五代後梁開平間,桐柏觀升為宮。宋祥符元年,改名桐柏崇道觀。如今情況如何呢?1959年政府在原有的桐柏宮位置,興修了蓄水量1100多萬立方米的桐柏水庫,桐柏宮從此湮沒於水底。目前正在籌建的新桐柏宮選在原位置略往後偏東方向。環境由原來的玄武——大月山改成了方瀛山,宮前就是碧波蕩漾的水庫,其餘基本未變。經同濟大學專家的規劃,規模宏大的設計方案已經出台。這個方案,以林掩其幽,以山壯其勢,以水秀其姿,氣勢非凡。”
老者慨歎地問道:“聽說這位重修桐柏宮的主持還是一位美國博士呢?”
導遊笑道:“確實是這樣。
桐柏宮現任監院、主持張高澄道長是中國道教龍門派27代傳人,是謝希純大師的弟子。他秉賦聰敏,穎悟過人。年輕時就讀於成都大學,畢業後,到浙江大學任教。1986年毅然到美國深造,獲得電腦博士學位,在美國創辦了一家電腦公司,...
南宋以來,張紫陽真人等五位祖師,弘揚妙道,天下從之頗眾,道風大振,成為中國道教南宗祖庭。
道教第一部藏經“桐柏宮小道藏”的匯集編撰之地。司馬承禎等依據桐柏宮小道藏的三洞經文,成為唐開元版《道藏經》。
天台山和桐柏山原初為一,而道釋稱謂有別,即釋謂之天台,道謂之桐柏。屬道教72福地之第44福地。
三國赤烏二年,“道冠兩儀之先,各絕萬物之始”的太極葛仙翁,高道葛玄真人在桐柏煉丹,詩曰:高高山上山,山中白雲間。瀑布低頭看,青天舉手攀。石梁橫海外,風笛落人間。不見紅塵客,時時鶴往還。
真人侄孫即是名揚天下的煉丹家葛洪。南明蕭梁時,陶弘景於天監七年至十一年居天台山多年,創佛道雙修理論。隋唐五代,以天台桐柏觀為中心,上清派高道輩出,主要有徐則、王遠知、葉法善、司馬承禎、田虛應、馮惟良、應夷節、徐靈府、葉藏質、杜光庭、厲歸真、朱霄外等。唐代中葉,陶弘景四傳弟子司馬承禎居天台山30多年,將佛教天台宗止觀並重的修習方法融入清派道術,創立“三或”、“五漸”、“七階”的修煉養生理論,武後、睿宗、玄宗相繼四次詔見問道,名重天下。
天台山玉霄宮上清派道士葉藏質募造道經一藏,號《玉霄藏》,為《桐柏道藏》,達千餘卷,為當地全國兩大道藏之一。兩宋時期,內丹學說興起,出生於天台的張伯端代表作《悟真篇》,主張“先命後性,性命雙修”。
以人體為鼎爐,以人體內精、為藥物,運用神去燒煉,達到精氣神的合一。
此書為古代氣功學與道教宗的主要經典。
張伯端晚年居天台桐柏宮,廣授道徒,後被尊為南宗始祖,桐柏宮被奉為南宗祖庭。
宋時桐柏宮占地千畝,宮觀林立,棟宇交接。桐柏山中有三十六宮、七十二觀、一百零八道高。
朝延先後任命曾幾、陸遊、朱熹等為桐柏宮執事領管。其中朱熹注遍天下文章,解盡世間經書,唯於號稱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百思不得其解,時時掩卷長歎。時至1959年,天台縣修建水庫、發電站,桐柏宮玉沉濤濤之中。
三人登至天台山主峰華頂,放眼望去,周圍皆是懸崖峭壁,石梁如瀑。
過拜經台往西,循山崖徒徑,可攀至黃經洞。
“這就是當年書聖王羲之學書的地方。”一個年青的女導遊說:“王羲之此前從會稽來到天台山,向白雲先生學習永字八法。白雲先生東晉初隱於天台墟,是高道書法家,俗姓許,字紫真。”
“天台靈墟是被水庫給淹了吧?”燕玄虎問女導遊。
女導遊說:“王羲之有《記白雲先生書訣》一文。書訣雲:天台紫真謂予曰:予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大則風神生。把筆抵峰,肇乎本性。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敬茲法也,書妙盡矣。王羲之聞聽大受啟發,裂帛寫《黃庭經》贈老師白雲先生,藏《黃庭經》之洞,後人稱之為黃經洞。
大家看,王羲之拜白雲先生為師,細細體味師訓書訣,uu看書.uuanshu.om 汲取山川靈氣,受日月光華,鑽研苦練,晨昏洗筆,竟使沲水為墨,這就是王羲之的墨池。”
“聽說南宗祖庭就在天台山上,如今是不是也沉入水底了?”有一位老者問導遊。
導遊說:“桐柏宮原名桐柏觀、桐柏崇道觀,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三國吳赤烏元年,高道葛玄來此煉丹,建**院,唐景雲二年,睿宗下詔在**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觀,元和年間,馮惟良又建降真堂、白雲亭、悠閑亭、上清室。
太和、鹹通年間,徐靈府、葉藏嶽先後重修,元稹、劉處靜作記。五代後梁開平間,桐柏觀升為宮。宋祥符元年,改名桐柏崇道觀。如今情況如何呢?1959年政府在原有的桐柏宮位置,興修了蓄水量1100多萬立方米的桐柏水庫,桐柏宮從此湮沒於水底。目前正在籌建的新桐柏宮選在原位置略往後偏東方向。環境由原來的玄武——大月山改成了方瀛山,宮前就是碧波蕩漾的水庫,其餘基本未變。經同濟大學專家的規劃,規模宏大的設計方案已經出台。這個方案,以林掩其幽,以山壯其勢,以水秀其姿,氣勢非凡。”
老者慨歎地問道:“聽說這位重修桐柏宮的主持還是一位美國博士呢?”
導遊笑道:“確實是這樣。
桐柏宮現任監院、主持張高澄道長是中國道教龍門派27代傳人,是謝希純大師的弟子。他秉賦聰敏,穎悟過人。年輕時就讀於成都大學,畢業後,到浙江大學任教。1986年毅然到美國深造,獲得電腦博士學位,在美國創辦了一家電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