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宗主要傳承《上清大洞真經》,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也有修煉丹道。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居茅山修道,清康熙二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到茅山傳戒。
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鬱岡打葉道人。由於他們的推廣,全真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佑觀、佐佑觀、白雲觀傳開。
由此,茅山形成了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麵。”
“大師兄,上清派和茅山宗有什麽區別?開派祖師是三茅真君還是陶弘景?”燕玄虎此刻突然非常謙虛地發問。
燕玄龍看到他這個樣子,心情還算好了一些,不由得就多說了一些:“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開派祖師是魏華存。
要是從頭說起的話,茅山道教真是源遠流長。
相傳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
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
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即今日的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並著成《抱樸子》,這是漢魏以來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者,後世稱為丹鼎派。
東晉興寧二年,楊羲、許謐、許翔假托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編撰《真誥》,篡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係更為完備。
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齊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閑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準允後,他就在金壇華陽洞做了隱士,並給自己取名‘華陽隱居先生’。陶弘景在茅山四十多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
“大師兄,茅山傳人有曆史記載嗎?”燕玄虎見燕玄龍知道這麽多,就多問起來。
燕玄龍說:“《全唐文》雲:茅山為天下道學之宗。魏華存為開派祖師,楊曦為第二代玄師,許謐為第三代真師。許翔為第四代宗師,馬朗為第五代宗師,馬罕為第六代宗師,陸靜修為第七代宗師,孫遊嶽為第八代宗師,陶弘景為第九代宗師,王遠知為第十代宗師。
以下按順序是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一直到第七十代即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
“聽說茅山的香期廟會在全國很有名氣啊,是不是大師兄?”燕玄飛問。
燕玄龍說:“茅山每年的香期會從農曆臘月二十四至來春的三月十八日,長達三個月時間,茅山道士都要為香客遊人做道場。主要分早中晚三朝。早朝起經、淨壇、請神、接駕、安位;中朝上表,晚朝送神。
茅山的三官是正一派,所做的道場主要是‘鬥姆科’、‘仙翁科’。五觀是全真派,所做的道場主要是‘鐵罐科’。做道場的目的是祈福兆祥和超度亡靈。按照茅山的規矩,赴香期廟會的人們,早在三天前就應齋戒沐浴,回去時,還要請回兩件寶:一炷香,含回香之意;黃丹籮,一共二十九隻,形似竹籃,有鵝蛋大小,寓義是:二十八隻代表二十八星宿,中間一隻代表祖師煉丹丹爐。請回去之後,掛在灶上,到臘月二十四送灶時一起焚化。”
說話間,三人已登上了茅山主峰大茅峰頂,來到九霄萬福宮。該宮始於漢代,明曆二十六年,敕建殿宇,賜名九霄萬福宮,為茅山三宮五觀之首。其建築群依山而建,氣勢磅礴。從山麓上遠眺,峰巒疊翠,大有“花飛仙境三千裏,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萬福宮共有四進殿宇,層層而上,步步登高。
他們先來到靈官殿,殿額上刻“敕賜九霄萬福宮”,兩邊牆上書“道氣長存”和“萬壽無疆”八個大字。殿內供奉著道教護法神王靈官。正所謂: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王靈官赤發紅須,象征赤膽忠心,手中九節神鞭專門打邪除惡,護衛正道。道觀的第一個殿堂通常都是靈官殿。
第二進為藏經樓,東有寶藏庫,西有坎離宮。坎離宮西側有清水池,此池傳說大而不溢,大旱不竭。
第三進為九霄宮的主體建築太元殿,正麵神台上供奉著三茅真君聖像。茅盈居中,懷抱如意;茅固、茅衷手執玉圭,拱立兩側。殿內還陪侍有馬、溫、趙、嶽四大元帥和四值功曹等神像。u看書 .uukanshu
第四進的主要建築為升表台和二聖殿。升表台又名飛升台,相傳茅盈當年就是在此駕鶴飛升的,後為茅山道士拜符升表之所。台上立三天門石坊一座,標誌著茅山極頂的位置。飛升台後是二聖殿,供奉著三茅真君的父母。二聖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新建的仿古樓閣,東為道舍和客廳,西名怡雲樓,樓上陳列著珍貴的“鎮山四寶”。
“鎮山四寶”是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均為宋代珍品。玉印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上麵刻有“九老仙都君印”篆體陽文。玉圭光潤澄澈,自然天成,頂部花紋如翩翩欲飛的蝙蝠,下部花紋則如山巒重疊。玉符為鎮心符,上刻“合明天帝日敕”六個篆體陰文,其質堅潤,色澤潔白。哈硯為玉質長方形,約十一厘米,寬三厘米,人對其嗬氣,硯中頓時出現大型水珠,舔筆而蘸,即有丹珠潤筆,且墨堂內凝冰後顯出遊魚狀花紋,投入清水,池中遊魚若真。
三人在陳列室看過,又來到積金峰上的元符萬寧宮,目前茅山隻剩下這兩在宮觀了。此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據傳宋哲宗在位時,其母孟氏誤吞銀針,危在旦夕,禦醫束手無策。茅山宗第25代宗師劉混康聞詔進京,讓太後吞下符後,太後即嘔吐不止,針隨符出。哲宗龍顏大悅,下令重建道觀,賜名元符宮,並賜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四寶。
</br>
</br>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居茅山修道,清康熙二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到茅山傳戒。
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鬱岡打葉道人。由於他們的推廣,全真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佑觀、佐佑觀、白雲觀傳開。
由此,茅山形成了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麵。”
“大師兄,上清派和茅山宗有什麽區別?開派祖師是三茅真君還是陶弘景?”燕玄虎此刻突然非常謙虛地發問。
燕玄龍看到他這個樣子,心情還算好了一些,不由得就多說了一些:“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開派祖師是魏華存。
要是從頭說起的話,茅山道教真是源遠流長。
相傳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
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
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即今日的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並著成《抱樸子》,這是漢魏以來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者,後世稱為丹鼎派。
東晉興寧二年,楊羲、許謐、許翔假托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編撰《真誥》,篡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係更為完備。
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齊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閑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準允後,他就在金壇華陽洞做了隱士,並給自己取名‘華陽隱居先生’。陶弘景在茅山四十多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
“大師兄,茅山傳人有曆史記載嗎?”燕玄虎見燕玄龍知道這麽多,就多問起來。
燕玄龍說:“《全唐文》雲:茅山為天下道學之宗。魏華存為開派祖師,楊曦為第二代玄師,許謐為第三代真師。許翔為第四代宗師,馬朗為第五代宗師,馬罕為第六代宗師,陸靜修為第七代宗師,孫遊嶽為第八代宗師,陶弘景為第九代宗師,王遠知為第十代宗師。
以下按順序是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一直到第七十代即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
“聽說茅山的香期廟會在全國很有名氣啊,是不是大師兄?”燕玄飛問。
燕玄龍說:“茅山每年的香期會從農曆臘月二十四至來春的三月十八日,長達三個月時間,茅山道士都要為香客遊人做道場。主要分早中晚三朝。早朝起經、淨壇、請神、接駕、安位;中朝上表,晚朝送神。
茅山的三官是正一派,所做的道場主要是‘鬥姆科’、‘仙翁科’。五觀是全真派,所做的道場主要是‘鐵罐科’。做道場的目的是祈福兆祥和超度亡靈。按照茅山的規矩,赴香期廟會的人們,早在三天前就應齋戒沐浴,回去時,還要請回兩件寶:一炷香,含回香之意;黃丹籮,一共二十九隻,形似竹籃,有鵝蛋大小,寓義是:二十八隻代表二十八星宿,中間一隻代表祖師煉丹丹爐。請回去之後,掛在灶上,到臘月二十四送灶時一起焚化。”
說話間,三人已登上了茅山主峰大茅峰頂,來到九霄萬福宮。該宮始於漢代,明曆二十六年,敕建殿宇,賜名九霄萬福宮,為茅山三宮五觀之首。其建築群依山而建,氣勢磅礴。從山麓上遠眺,峰巒疊翠,大有“花飛仙境三千裏,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萬福宮共有四進殿宇,層層而上,步步登高。
他們先來到靈官殿,殿額上刻“敕賜九霄萬福宮”,兩邊牆上書“道氣長存”和“萬壽無疆”八個大字。殿內供奉著道教護法神王靈官。正所謂: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王靈官赤發紅須,象征赤膽忠心,手中九節神鞭專門打邪除惡,護衛正道。道觀的第一個殿堂通常都是靈官殿。
第二進為藏經樓,東有寶藏庫,西有坎離宮。坎離宮西側有清水池,此池傳說大而不溢,大旱不竭。
第三進為九霄宮的主體建築太元殿,正麵神台上供奉著三茅真君聖像。茅盈居中,懷抱如意;茅固、茅衷手執玉圭,拱立兩側。殿內還陪侍有馬、溫、趙、嶽四大元帥和四值功曹等神像。u看書 .uukanshu
第四進的主要建築為升表台和二聖殿。升表台又名飛升台,相傳茅盈當年就是在此駕鶴飛升的,後為茅山道士拜符升表之所。台上立三天門石坊一座,標誌著茅山極頂的位置。飛升台後是二聖殿,供奉著三茅真君的父母。二聖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新建的仿古樓閣,東為道舍和客廳,西名怡雲樓,樓上陳列著珍貴的“鎮山四寶”。
“鎮山四寶”是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均為宋代珍品。玉印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上麵刻有“九老仙都君印”篆體陽文。玉圭光潤澄澈,自然天成,頂部花紋如翩翩欲飛的蝙蝠,下部花紋則如山巒重疊。玉符為鎮心符,上刻“合明天帝日敕”六個篆體陰文,其質堅潤,色澤潔白。哈硯為玉質長方形,約十一厘米,寬三厘米,人對其嗬氣,硯中頓時出現大型水珠,舔筆而蘸,即有丹珠潤筆,且墨堂內凝冰後顯出遊魚狀花紋,投入清水,池中遊魚若真。
三人在陳列室看過,又來到積金峰上的元符萬寧宮,目前茅山隻剩下這兩在宮觀了。此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據傳宋哲宗在位時,其母孟氏誤吞銀針,危在旦夕,禦醫束手無策。茅山宗第25代宗師劉混康聞詔進京,讓太後吞下符後,太後即嘔吐不止,針隨符出。哲宗龍顏大悅,下令重建道觀,賜名元符宮,並賜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四寶。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