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將自行車停在樹木中,背著行囊繞過道觀向山穀兩側走去。那裏石壁如削,高達三丈多,有花崗岩幹、濕兩個天然石洞。幹洞內有石炕,東西壁鑿有八個小洞,各有一尊小神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幹洞西側的濕洞,洞口形如張開的蛙嘴,洞內可容百人。


    洞上方題額為“聖水宮”、“玉陽洞天”,為王玉陽手書,筆鋒挺拔。洞內有泉四季長流,古人讚曰:“水不見發源,但嵌嵌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線,味甘冷,春秋不變。”泉水在洞內匯為池塘,塘內塑有水神娘娘像一尊。


    三人在幹洞內安歇,燕玄虎說:“你們知道聖水宮的來曆嗎?傳說有一年瘟疫大流行,全真道真人王玉陽祖師心急如焚,苦思解救百姓的方法。


    一天夜裏,他夢見碧霞元君告訴他尼姑頂山裏有聖水,能止瘟疫。醒後便迫不急待地去尋找,費盡了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這裏,眾人喝過後果然瘟疫消散了,便取名為聖水宮。”


    燕玄飛說:“王玉陽祖師修建聖水宮是為了培訓道士,也便於道教信眾有朝聖的場所,而他本人並不居住。第子在聖水宮為他準備了最好的房間,勸他遷入。


    他說:至道之人,傍日月而攜宇宙,宮天地而府萬物,尚何以居處累也?爾等無須再勸。


    後來,弟子們在聖水岩東側的山崖山發現一個新洞口,上寫玉陽洞四個大字。


    王玉陽站在洞內,對眾弟子說:爾等居觀內,此處為吾之所也。


    從此,他一直住在石洞裏,在此創立了全真道崳山派。我們現在住的就是玉陽洞,下麵那個是聖水洞。”


    燕玄龍說:“王玉陽祖師在聖水岩三十年,是金代在昆崳山地區修道時間最長、影響最大、受帝王召見次數最多的道教領袖。他的契自然之妙,斂之於已的修道主張,是全真道教義的精華。漢晉時期此處稱聖水庵,唐太宗派尉遲敬德監修並改稱聖水宮。齊魯大地真是出聖人的地方啊。”


    “十字大街一個人,上打君子下打臣。文武百官都打倒,還打魯園的孔聖人。你們能猜出是什麽字嗎?”從下麵的洞裏傳來一個嗡聲嗡氣的老音。


    燕玄虎趕忙下洞去尋找,一麵問:“老神仙,您在哪裏?”


    “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飛步登雲車,閑掃落仙花。”


    “老神仙,乳山到嶗山有150公裏,您怎麽可能在嶗山呢?”


    “年青人,人和神仙的距離有多少公裏啊?你怎麽可能憑借騎自行車找到呢?”


    “老神仙,您知道太一仙方嗎?”


    “年青人,我活了幾輩子,隻知道吃飯睡覺。”


    “你在和誰說話呢?”燕玄飛跑下來問燕玄虎。


    “你們啥時猜出那個字,咱們的緣分就到了。”隨著聲音的消失,隻見一縷白霧從洞口飛出,彌散於天際。


    “你能猜出那個字是什麽嗎?”燕玄虎問燕玄龍。


    “伊。伊就是他,他者人也。猜出了別人的心就明白了人。你便可以打倒孔聖人了。”燕玄龍說。


    “他為什麽要打倒孔聖人呢?”燕玄飛問。


    “師心不作媚時語,便氣長發兀兀聲。”燕玄龍歎口氣,合上眼睛。


    三人在玉陽洞內打坐至天明,次日一早,直奔嶗山。


    嶗山,是海山第一名山,在祖國18000多公裏的海岸線上,嶗山以海拔1133米列居首位,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它聳立在黃海之濱,“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嶗山有眾多道家的仙宮、仙洞、仙觀、仙庵,被稱為“神仙窟宅,靈異之府。”與四川的青城山齊名。


    嶗山太清宮是道教全真派“天下第二叢林”,僅次於北京白雲觀。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丘長春祖師和張三豐祖師都曾在此修道。


    三人早聞嶗山大名,又兼昨日老者隱遁於此,急於求見,便腳下生風,沿海岸線南下,連續五小時行進。


    漸騎漸近,但見大小島嶼環列四周,嶗山依海挺立,碧海連天,一邊是雄山險灘,水秀雲奇,另一邊是青鬆怪石,鬱鬱蔥蔥。三人停了車子,步入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的太清宮,又名下清宮。


    太清宮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臨太清灣,背依七峰,三麵環山,前麵大海,為嶗山道教祖庭。道教的“返璞歸真”內涵與嶗山的自然生態互為詮釋,渾然天成。


    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牆,單開山門。太清乃太上清淨之界,為神仙府第。


    太清宮的全部建築為“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格清淡簡樸。


    三官殿建築麵積最大,前後三進院落。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


    院內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有院的兩棵幹粗合抱的耐冬,又名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據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豐從海島上移植於此。


    從太清宮過逢仙橋、神水泉,到三皇殿,院子裏有兩棵古柏,距今二千多年,旁有一株淩霄纏繞著它飛上藍天。看那1千三百多年的唐榆,一千多年的宋銀杏,七百多年的黃楊,五百多年的絳雪山茶等,令人感到神仙仿佛就在身邊。


    燕玄龍撫摸著古柏說:“這是嶗山道教開山祖師張廉夫親植之樹,現為嶗山古樹之冠。”


    “張廉夫是何人?”燕玄飛問。u看書 .


    “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江西高安縣人。生於公元前171年,於公元前147年參加科舉,文學茂才一等,官至上大夫,時年22歲。後因為得罪權貴,棄職精研玄學,入終南山數載,並遨遊天涯。”燕玄龍說。


    “道教曆史上,確有不少棄官入道的,例如漢代將軍鍾離權、唐代進士呂岩、李哲玄、唐代光祿大夫張果、南宋武舉王重陽等。”燕玄虎說。


    “張廉夫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來到嶗山太清宮,率眾弟子在三年時間內相繼建成了‘三官殿’和‘三清殿’,屬於嶗山首座道教廟宇。


    因此,嶗山道士尊稱他為開山始祖。張廉夫在各處道教廟宇之間推進了各地經書典籍、經韻曲牌的交流,充實了嶗山的道教典籍。


    張廉夫的弟子劉方清、趙衝虛、馮若修等相繼主持太清宮的廟事活動。據載當時的道士已達90多名,規模相當可觀。”


    三人慨歎了一番,再次起程。


    循山路,淌十八潭,穿龍潭瀑,過一線天,黑風口,五指峰,抵達嶗山最高峰巨峰。


    清代乾隆年間即墨知縣尤淑孝有詩讚曰:


    振衣直上最高峰,如發扶桑一線通。


    隻有仙靈營窟宅,更無人跡惹天風。


    群山嶽嶽憑海外,大海茫茫隱現中。


    持較岱宗應特絕,碧天咫尺彩雲紅。


    </br>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一仙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安安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安安君並收藏太一仙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