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陽洞在範陽洞南約百米的崖壁上,因洞麵東向而名。在朝元峰九溝灣下絕壁上有煙霧洞,洞口約3米,自龍門洞道院可遠眺洞口。夏秋雨前有雲霧繚繞,彌漫崖澗。
位於邱祖洞北石壁上有養心洞,高寬僅1米餘,深約3米,可容人側身出入。
三十六洞全部走完,三位道人早已是精疲力竭,汗流如柱,頹然地癱坐在草地上,燕玄虎說:“龍門洞地處昆侖山秦嶺山脈銜接地段,是兩條巨龍交會之地,風水涵養,祥瑞納福,無出其左。這裏至今還是真正修道者的純淨之地。此言不虛。”
一路同行的那位無名道人卻神清氣爽,他探出養心洞口,仰天感歎道:“物外煙霞為伴侶,壺中日月任蟬娟。他時功滿歸何處,直駕雲車入洞天。”
三位年青的道人也不由得向洞外張望,但見此處北與崆峒相鄰,南與關山接脈,古木參天,鐵索淩空,腳下碧水滔滔,身邊白雲朵朵,一時竟不知是夢是幻,今夕是何年。
當晚三位年青的道士在養心洞裏休息,那位無名道人則連夜離開,不知所終。
次日,三人騎自行車按鍾離不昧那本上的安排前往張良廟。
從隴縣返到天台山,夜宿山腳,次日,繼續南下抵達廟台子。漢張留侯祠(張良廟)原在紫柏山頂,約在明清之際移至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因山上古樹多紫柏,故名。其山嶽巍峨,有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堪稱秦巴千裏棧道第—名山,為川陝公路橫越門首。由張良的10世玄孫漢中王張魯所建,曆經1700年,原址已無從考查,相傳為張良的辟穀之所在。柴關、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個圈椅狀,廟前一水和廟後一河又成環抱之態,廟四周幽靜肅穆,方圓百裏蒼鬆紫柏挺拔蒼翠,大有護法衛道之像。二水輕流低吟,如琴鳴曲。鳥語清脆,空穀傳音。張良廟終年雲靄繚繞,頗有仙家靈氣。
三人望之欣喜若狂,將前幾日的疲憊一掃而光。
到達山腳,存了車子,但見張良廟彩石基座,磚構券洞式牌樓,進大門是一座連通二門的木橋,名曰進履橋,為一座橫跨山澗的溪橋廊亭。取張良在圯橋為黃石公進履之意。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漢中知府賀仲瑊題。兩邊有牛肋欄杆,並設座椅兩排。橋廊山風幽涼,橋下溪水潺湲。唐代詩人李白詩曰: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三人過橋即到張良大殿。殿內有留侯金身塑像一尊,端莊肅穆,豐盈謙和,道骨仙肌,風采卓然。殿中丹燈放彩,雕梁畫棟,簷牙鏤空,其上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仙鶴翔雲,野鹿喜摘菩提果,山虎棲臥梧桐旁。蘇軾曾吟頌:曾聞圯上逢黃石,久矣留侯不見欺。
門院內有鍾、鼓樓和三角形的靈官殿,越過遍立曆代名人碑碣的前、後過庭,進入二山門便是大殿院。殿上懸有白金匾額,4個金光燦爛的大字:帝王之師。李商隱詩曰:張良黃石術,便為帝王師。
殿門對聯:
畢生彪炳功勳啟自授書始,曆代崇豐煙祀端由辟穀開。
收秦關百二山河奇謀獨運,輔漢家統一事業成功不居。
秦世無雙國士,漢廷第一名臣,
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誌,作平地神。
從大殿右側過西麵的方丈院,便是南花園。園內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辟穀亭,靠北為五雲樓。大殿左側向東為北花園,園內西北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張良拜黃石山為師之意。亭內嵌有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作的《懷山歌》石碑一方,為明代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員吉所立。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曰回雲亭,取功成身退,返回雲山之意。
亭前柱石刻對聯:赤鬆黃石有深意,紫柏青山無俗情。
由回雲亭右側上坡,經曲折盤道六大層又逢一亭,上覆葦草,名曰草亭。
再經盤道十大層,登上山頂,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頂亭子為授書樓,取黃石公在記橋與張良授書之意。這座重簷飛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陽玉砌築而成,高離地麵100米,顯得高雅別致。登樓遠眺,峰巒起伏,林海蒼茫。
從北花園西南出去,地勢升高,院內有馮玉祥將軍所立的石碑:豪傑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長存,想那誌士名臣,千載空餘憑吊處;神仙古來稀,設黃石重逢,赤鬆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願作消遙遊。
燕玄虎有些興奮得難以克製,他說:“張良其實是富貴三代,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號稱姬公子,其祖父姬開地,u看書.uukanu.cm父親姬平,都相繼為韓國相國,侍奉過五朝君王。到了韓國滅亡,張良決心刺殺秦始皇。趁秦始皇東遊之際,宮車行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境內),張良令力士拋出120斤重量的大鐵錘,可惜誤中副車,受驚的秦始皇卻安然無恙,力士當場被擒,觸樹而死。姬公子更名改姓,成為張良,逃亡到下邳。搏浪飛椎的典故源於此。李白詩雲: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張良逃到下邳以後,在圯橋(即江蘇沂水大橋)遇見黃石老人,黃老為了考驗張良,故意將鞋掉在橋下,還叫他親自跪地穿鞋,照一般人早氣飛了,可張良卻順從照做,獲得黃石公的依賴,約張良5日後天明來圯橋上再見。張良一連兩次都遲到,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進圯橋。黃石公授給他—部周文王遺著的《太公兵法》,張良在艱難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讀,後來便做了劉邦的謀士。”
燕玄飛說:“劉邦有不少謀士啊。”
燕玄虎說:“當然了,劉邦說過:出謀劃策,決勝千裏,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此三位都是人傑。但張良為漢初三傑之首。”
“何以知之?”燕玄飛問。
“聽我說,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鬥。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占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位於邱祖洞北石壁上有養心洞,高寬僅1米餘,深約3米,可容人側身出入。
三十六洞全部走完,三位道人早已是精疲力竭,汗流如柱,頹然地癱坐在草地上,燕玄虎說:“龍門洞地處昆侖山秦嶺山脈銜接地段,是兩條巨龍交會之地,風水涵養,祥瑞納福,無出其左。這裏至今還是真正修道者的純淨之地。此言不虛。”
一路同行的那位無名道人卻神清氣爽,他探出養心洞口,仰天感歎道:“物外煙霞為伴侶,壺中日月任蟬娟。他時功滿歸何處,直駕雲車入洞天。”
三位年青的道人也不由得向洞外張望,但見此處北與崆峒相鄰,南與關山接脈,古木參天,鐵索淩空,腳下碧水滔滔,身邊白雲朵朵,一時竟不知是夢是幻,今夕是何年。
當晚三位年青的道士在養心洞裏休息,那位無名道人則連夜離開,不知所終。
次日,三人騎自行車按鍾離不昧那本上的安排前往張良廟。
從隴縣返到天台山,夜宿山腳,次日,繼續南下抵達廟台子。漢張留侯祠(張良廟)原在紫柏山頂,約在明清之際移至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因山上古樹多紫柏,故名。其山嶽巍峨,有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堪稱秦巴千裏棧道第—名山,為川陝公路橫越門首。由張良的10世玄孫漢中王張魯所建,曆經1700年,原址已無從考查,相傳為張良的辟穀之所在。柴關、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個圈椅狀,廟前一水和廟後一河又成環抱之態,廟四周幽靜肅穆,方圓百裏蒼鬆紫柏挺拔蒼翠,大有護法衛道之像。二水輕流低吟,如琴鳴曲。鳥語清脆,空穀傳音。張良廟終年雲靄繚繞,頗有仙家靈氣。
三人望之欣喜若狂,將前幾日的疲憊一掃而光。
到達山腳,存了車子,但見張良廟彩石基座,磚構券洞式牌樓,進大門是一座連通二門的木橋,名曰進履橋,為一座橫跨山澗的溪橋廊亭。取張良在圯橋為黃石公進履之意。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漢中知府賀仲瑊題。兩邊有牛肋欄杆,並設座椅兩排。橋廊山風幽涼,橋下溪水潺湲。唐代詩人李白詩曰: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三人過橋即到張良大殿。殿內有留侯金身塑像一尊,端莊肅穆,豐盈謙和,道骨仙肌,風采卓然。殿中丹燈放彩,雕梁畫棟,簷牙鏤空,其上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仙鶴翔雲,野鹿喜摘菩提果,山虎棲臥梧桐旁。蘇軾曾吟頌:曾聞圯上逢黃石,久矣留侯不見欺。
門院內有鍾、鼓樓和三角形的靈官殿,越過遍立曆代名人碑碣的前、後過庭,進入二山門便是大殿院。殿上懸有白金匾額,4個金光燦爛的大字:帝王之師。李商隱詩曰:張良黃石術,便為帝王師。
殿門對聯:
畢生彪炳功勳啟自授書始,曆代崇豐煙祀端由辟穀開。
收秦關百二山河奇謀獨運,輔漢家統一事業成功不居。
秦世無雙國士,漢廷第一名臣,
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誌,作平地神。
從大殿右側過西麵的方丈院,便是南花園。園內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辟穀亭,靠北為五雲樓。大殿左側向東為北花園,園內西北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張良拜黃石山為師之意。亭內嵌有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作的《懷山歌》石碑一方,為明代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員吉所立。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曰回雲亭,取功成身退,返回雲山之意。
亭前柱石刻對聯:赤鬆黃石有深意,紫柏青山無俗情。
由回雲亭右側上坡,經曲折盤道六大層又逢一亭,上覆葦草,名曰草亭。
再經盤道十大層,登上山頂,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頂亭子為授書樓,取黃石公在記橋與張良授書之意。這座重簷飛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陽玉砌築而成,高離地麵100米,顯得高雅別致。登樓遠眺,峰巒起伏,林海蒼茫。
從北花園西南出去,地勢升高,院內有馮玉祥將軍所立的石碑:豪傑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長存,想那誌士名臣,千載空餘憑吊處;神仙古來稀,設黃石重逢,赤鬆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願作消遙遊。
燕玄虎有些興奮得難以克製,他說:“張良其實是富貴三代,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號稱姬公子,其祖父姬開地,u看書.uukanu.cm父親姬平,都相繼為韓國相國,侍奉過五朝君王。到了韓國滅亡,張良決心刺殺秦始皇。趁秦始皇東遊之際,宮車行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境內),張良令力士拋出120斤重量的大鐵錘,可惜誤中副車,受驚的秦始皇卻安然無恙,力士當場被擒,觸樹而死。姬公子更名改姓,成為張良,逃亡到下邳。搏浪飛椎的典故源於此。李白詩雲: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張良逃到下邳以後,在圯橋(即江蘇沂水大橋)遇見黃石老人,黃老為了考驗張良,故意將鞋掉在橋下,還叫他親自跪地穿鞋,照一般人早氣飛了,可張良卻順從照做,獲得黃石公的依賴,約張良5日後天明來圯橋上再見。張良一連兩次都遲到,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進圯橋。黃石公授給他—部周文王遺著的《太公兵法》,張良在艱難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讀,後來便做了劉邦的謀士。”
燕玄飛說:“劉邦有不少謀士啊。”
燕玄虎說:“當然了,劉邦說過:出謀劃策,決勝千裏,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此三位都是人傑。但張良為漢初三傑之首。”
“何以知之?”燕玄飛問。
“聽我說,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鬥。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占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