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丘祖確有許多女弟子,她們雖是女流,卻是道心堅定,根基深厚,冰清玉潔,不似你等俗人想象!”


    那人說罷,對其他三位道士說:


    “龍門洞天有三十六洞,今天我們一一看來!”說著,在前方帶路。


    一行四人離開子孫宮往北走10多米,就見懸崖上有白雲洞,數洞相連,俯臨峽穀,朝夕常有霧彌漫,景象多幻,昔為道眾吟詩棲修處。


    白雲洞下絕壁間有晚霞洞,用石蹬棧道曲折相通。洞口麵西稍北,較晚見陽光故名。


    洞內存有前代修道者用過的石床、丹台等物。


    過晚霞洞再上可達三仙洞。


    此洞高闊盈丈,洞中有石床、石凳,均為天然物。傳為八仙中的鍾離權、呂洞賓、韓湘子的棲居傳道處。


    由三仙洞攀緣木梯鐵鏈10餘米即到雷祖洞。洞口高、寬近3米,深6米。洞內多鍾乳岩,肖似人形,晶瑩雪白,光亮鑒人。洞中央木龕上供有明代的木雕雷祖像,神態威猛,現移置於北極殿。洞外有古樓淩空伸出,曲俯如虯。


    山北湘子灣有朝元洞。此間山勢陡峭,怪石嶙峋,峭壁半圈如屏,因洞東、北、西三麵各有洞口,故又稱連環洞,南側洞口甚大,洞內寬敞,可容百人。洞中怪石眾多,洞頂蝙蝠聚棲,洞底厚積蝙蝠糞便,此糞入藥名夜明砂。


    東洞口傳為韓湘子所居,故亦名湘子洞。洞西石庭為羽士所居,庭北平坦處設有木床,臨床有口如窗,由其鳥瞰山下,水鳴山嘯,氣象萬千。


    朝元洞石坎下有洞中洞,洞口高近2米,內深5米,形如甕。洞內側北向又有一洞,深不可測。1947年夏,有蜀中道士十餘人,與龍門洞道院道士張嗣凱、閻興隆等結伴往探,持鬆明火把緣梯垂索,下至數十丈(1丈為3.3米多)時,見兩壁鍾乳石晶瑩閃爍,亦有火光人影躡步迎麵而來,道眾驚駭而返。數月後,又有巨蛇盤曲於道院雲廚中,道眾焚香祈禱,其蛇潛入此洞中,後未複見。


    湘子洞北20餘米處有穀神洞,洞口靠近道院山莊。


    山河灘東斷壁下有朱砂洞,高、寬1米多,深7米,內多赤石,多采為藥用。


    躡雲橋東崖畔有禹王洞,洞口高3米,寬2米,深2米。前庭南側有水槽,偶有水流下瀉。其下為禹王廟遺址,相傳大禹治水時曾駐足此洞。


    禹王洞右上方10米處有水簾洞,有石蹬通達,洞口高、寬約7米,深約30餘米,洞內多鍾乳石。有小罅與後山莊房門前水池隧通,相距約3公裏,池水多由洞內滲出。


    黑虎洞與黑虎潭間的懸崖上有黑虎洞,與早陽洞隔澗相望,由黑虎潭邊攀壁可到,深約4米,寬約10米。站在此處,可仰看山巒浮雲飄逸,俯視澗底驚濤沸騰。


    由黑虎殿去道院的路旁有青霞洞,深澗3米多,於洞內可觀定心峰。相傳明時道人陳明耀、張三豐曾棲居此洞。


    青霞洞左上有丹霞洞,拾級而上至洞口。洞深3-4米,背風向陽,洞頂有口如天窗,常有道士棲居。


    丹霞洞左側斜上20多米的石壁上有臥雲洞,寬7米,高3米。下林深澗,常有雲霧。


    北極宮大殿的南基階下有龍門洞。洞口寬近3米,不知其深,傳說北通崆峒山。清康熙初修建北極宮時將其封閉,鎮以繪有盤龍圖案及秀水二字的石板。1949年重修此殿時曾掘開洞口,因洞內冷風襲麵,人不敢入,遂原封其口至今。


    台上殿左側天橋石壁上有飛仙洞,相傳係南唐時譚峭弟子趙飛仙棲居之處。


    王母宮右下峭壁上有列仙洞。下臨深淵,無路可及。洞小,僅能容一人打坐。相傳東周時列禦寇曾住過此洞。


    玉皇閣後石壁上有玉皇洞。由玉皇閣內沿木梯攀壁而上數步,有石壁高近3米,再引索而登即是。洞高、闊3米餘,洞內鍾乳石多姿,並有洞左右相通,深不可測,可通平涼崆峒山。洞內有淩空梯鏈可上達三清洞。


    三清閣右上側絕壁上有蜜蜂洞,洞口不足1米,無路可通,不知其深。夏秋季節,有成群蜜蜂出入洞口,彌漫靈台。


    混元頂右側有婁景洞,在諸洞中位置最高,相傳為漢婁景先生煉丹之所。


    藥王殿後石崖間有八仙洞。洞口矮扁,沿洞俯行數步即有巨石擋道,側身擠入後,或寬或窄,或高或低,鍾乳石遍布,深不確知。傳有劉姓道人自述,曾在洞中摸索三日,抵達玉皇洞。


    定心峰左下懸崖間有蓮花洞。由靈官殿下小道可通往。uu看書.uuansu 洞頂鍾乳石呈蓮花狀,故名。


    定心峰頂側有心珠洞,洞口近2米,深約7米。


    去早陽洞的棧道北端石崖下有青霓洞。洞口扁形,寬3米餘。洞內多巨石堆積,形態奇異,甚為難行,狹矮處需躬身側進。曲俯而下,深不可知,並隱約可聞水聲。洞口四季常有霧湧出,遇陽光折射,五光十色,煞是壯觀,故名。


    龍門峽西朝元峰懸崖上有早陽洞。洞有3孔。主洞高6米,寬5米,深8米。上方有小洞為通氣之窗。洞有兩窟,內外相連。外洞口鑲楹簷為屋,為祀奉藥王孫思邈之龕洞,內洞陰濕沁冷。因洞口麵向東南,太陽能最先照入而名。此洞位於峭壁之上,下臨深淵,洞壁北沿崖架有棧橋鐵鏈,長36米。俯視洞下,杳不見底,隻聞峽穀中湍流轟鳴,冷風呼號,令人恐懼。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甘肅靖遠縣道士陳明耀(野仙)曾隱修此洞,行醫募化,整修廟宇。石壁上刻有陳明耀詩句:身居早陽洞,雲遊遇仙橋。後道士劉一明來龍門洞,曾賦詩七絕一首詠此洞景象:百丈懸崖斧削同,危橋一通在虛空,若無大道真仙手,當麵問天路不通。


    從躡雲橋頭西循朝元山麓有範陽洞(範爺洞),有小道沿早陽洞巔南行,跋涉約百米再下折即至。其洞與早陽洞間岩而並列於絕壁上。洞內分上下兩層,下洞深3米餘,有木梯和蜿蜒隧道可通上洞,上下洞南北壁間鑿有窗洞采光。洞中複有小洞,深闊2-3米,有泉如盆,清澈甘洌,四季不涸。清初有道士範宗理棲此,時稱範爺洞,後訛稱範陽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一仙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安安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安安君並收藏太一仙道最新章節